上海的租界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天津教育  作者:马长林  页数:232  字数:27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翻阅这本《上海的租界》,深感其中史料的可靠。因缺少档案资料,有些书籍在记述租界历史时只能依据第二手直至第三手资料。就像当年编纂《上海租界志》那样,《上海的租界》中有很多重要史料都出自档案,只是因体例缘故,没有注明出处。书中所描述的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各项财政数据,显然出自该租界工部局董事会的年报;书中介绍的上海英商租地北界最初的划定过程,则显然出自当时英国人的记载。    这本《上海的租界》内容颇为全面。本书并非仅载录上海租界开辟、扩展和收回,以及四明公所事件、小车夫暴动、大闹会审公廨案等重大事件的上海租界史话,而是全面反映了上海租界的行政、法律、财政等各种制度,以及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风情等各方各面情况,使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全面、立体地了解上海租界的全貌。

作者简介

马长林,1947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和上海史、民罔经济史研究,曾担任《上海租界志》常务副主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执行主审,主编《租界里的上海》,在《学术月刊》、《上海研究论丛》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从居留地到早期租界  一、第一块居留地     1.开埠    2.一个前所未有的章程    3.青浦教案与阿礼国的威逼    4.道路码头委员会  二、外商租地和道契制度    1.永租制     2.租地转让  三、美租界和法租界的出现    1.美租界设立    2.法租界出现  四、外商洋行的选择    1.落户在黄浦江畔    2.外商悠闲的生活第二章  走向独立管理之路  一、外国侨民的自治管理    1.工部局产生    2.早期职能    3.微妙的关系    4.中外会防与“自由市”插曲  二、法租界独立    1.脱离租界联合体制    2.领事同公董局董事会的争斗  三、西方城市管理模式的建立    1.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    2.全面的税收制度    3.分工细密的管理机构    4.不断健全的行政法规  四、西方地方议会制度的模拟    1.租地人会    2.纳税人会    3.华人纳税人会的出现第三章  社会秩序管理和控制  一、庞大的警察机构    1.设置巡捕队伍    2.众多巡捕房的建立    3.西捕、华捕、印捕和越捕  二、清政府在租界内的司法机构    1.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的出现    2.会审公廨的功过是非  三、从罚做苦工到监禁    1.苦役制度的执行与中止    2.从领事监狱到工部局监狱  四、租界当局的御用武装    1.义勇队的出现      2.万国商团组织与扩建第四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一、从土路到洋路    1.早期道路建设    2.道路延长和拓宽    3.现代铺路技术     4.人行道和行道树    5.道路消防设施  二、遍布城区的下水道    1.早期下水道建设    2.下水道系统的升级和完善  三、沟通南北租界的桥梁    1.苏州河第一桥    2.奇异的桥名——外白渡桥    3.苏州河上的景观    4.洋泾浜上众桥梁  四、洋泾浜的命运    1.洋泾浜疏浚    2.洋泾浜污染和填没    3.洋泾浜引申的概念第五章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粪便和垃圾处理    1.商业运作模式的采用    2.街道清洁和垃圾清运    3.池塘填平和公共厕所建设  二、牛痘接种传播与普及    1.亨德森的建议和道台的布告    2.施药局的善行    3.牛痘接种的普及  三、狂犬病等传染病预防    1.狗多为患    2.狂犬病治疗    3.性病蔓延    4.性病医院设立和妓女健康检查    5.传染病隔离和防治  四、卫生管理和卫生宣传    1.菜场建设和牛奶场管理    2.繁密的卫生法规    3.卫生宣传第六章  都市化的脚印  一、城市煤气事业发展    1.不夜城之始    2.从单一照明向多用途发展  二、生命之水    1.自来水供应的筹划    2.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创办    3.自来水普及  三、动力之源    1.电力照明的出现    2.电气处之经营    四、发达的城市交通    1.潇洒的马车    2.小车和人力车盛行    3.电车通行    4.公共汽车的出现第七章  色彩缤纷的西人社会  一、冒险家和爆发户    1.靠贩卖鸦片起家的沙逊家族    2.地产大王哈同  二、多才多艺的俄罗斯人    1.从难民到侨民      2.艰苦创业    3.万国商团俄国分队    4.梦中回忆    5.俄罗斯风情和文化  三、准政府管理下的日本居留民    1.早期来上海的日本人    2.势力不断扩张的日本居留民团    3.投资沪东沪西工业区    4.上海“小东京”  四、二战时期的犹太难民    1.唯一不需要签证的城市    2.难民救济    3.东方维也纳    4.优秀的艺术人才     5.投身中国革命第八章  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  一、昙花一现的吴淞铁路    1.吴淞铁路筹建    2.通车盛况    3.冲突不断    4.购买和拆除  二“黎黄氏案”引起的冲突    1.“报警”电报引发事端    2.公廨上巡捕大打出手    3.民众抗议纷起    4.由罢市到流血冲突    5.善后交涉  三、近代上海建筑的产生与待色    1.西式建筑的出现    2.高楼林立    3.各种建筑风格争奇斗艳    4.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兴起与发展  四、电影的引进与兴盛    1.新鲜的西洋影戏    2.影片制作纷起    3.从无声到有声    4.鼎盛时期    5.电影审查第九章  走向消亡  一、日军包围中的“孤岛”    1.“孤岛”内的抵抗    2.同日伪方面的争夺    3.畸形繁荣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变化    1.疯狂的掠夺    2.控制与迫害    3.前所未有的米荒  三、“收同”闹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居留地到早期租界二、外商租地和道契制度1.永租制英国领事巴富尔最初同上海道台宫慕久谈判外商租地时,曾设想由领事出面在上海购买一大片地皮,然后转售给英商,但此设想被道台拒绝。道台强调,须由各外商直接向土地业主洽商租地。因此当巴富尔同宫慕久在为外商租地的范围讨价还价时,外商租地实际已经发生。一些捷足先登的外商,同巴富尔的眼光不谋而合,在他们认为最好的地段——黄浦江边下手。这里濒临黄浦江,进出黄浦江的船只就近在这里装卸货物,对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商洋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地段。更何况黄浦江江面开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在这里落户,别有一番风味。首先是英商宝顺洋行的大班颠地·兰士禄,率先在1844年五六月间租下了黄浦江边(今中山东一路15号)将近14亩的一处地块。紧接着英商怡和洋行、和记洋行、仁记洋行、义记洋行、森记洋行、裕记洋行、李百里洋行等几个洋行也纷纷在黄浦江畔租下地块。然此时外商租地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情况十分混乱。一是租地价格不一,同样是黄浦江边的地块,价格高低相差很大。当然这里有外商谈判技巧、中国土地业主心中的期望值等因素所致。例如宝顺洋行与和记洋行,同样在外滩租地,两个地块相距也不远,前者租地的押租每亩高达99000余文铜钱,年租为每亩3000余文,而后者押租为每亩7000文,年租也7000文,租地费用竟相差7倍多。二是租地所立契约十分简陋,缺乏官方验证。三是中国业主所持土地原始契证混乱,形态不一,特别是原始契证田单与土地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或单多田少,或一单多主,这种土地契证与土地名实不副的情况造成不少租赁的纠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的租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本书文笔生动,史料丰富,结构严谨,是一本系统了解上海开埠形成租界以来直至租界被收回的这段历史的好书。本书记录的租界在市政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和发展以及分析了其各项制度和各个行政分类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见了上海租界的真实鲜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强烈推荐,好书。
  •   史实清楚,值得一读。当当网的送书服务就我个人经历看是很好的。送货及时,今后还会在当当网继续买书!
  •   greatbookabouttheconcessionhistoryofshanghai,greathelp.
  •   这本书没有做注释,很让人遗憾。不知道他的观点出自哪里,不利于我们后人进行学习研究。其它的还不错,特别是每一页纸都印的很漂亮的底图;插图也都很好看,而且貌似都来自上海档案馆。
  •   作为上海人~
    第一次知道那么多上海的历史
    受益匪浅啊!2
  •   内容不错,就是印刷字体太小,太小气了,不容易读。
  •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我的侧重点是在公共租界制度和早期发展历史上。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外国人居留地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公共租界;了解工部局作为公共租界的最高管理当局,如何代表公共租界的租地人会和后来的纳税人会发挥行政、立法和司法功能,如何征税,如何开展市政建设,如何管理巡捕房维护租界秩序,如何与外国领事和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周旋等等;了解怡和洋行等贸易商如何发财,了解公共租界作为国中之国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意义。
  •      常去上海的人会对闹市的那些旧建筑印象深刻,外滩边上林立的旧式大楼,从现在的眼光看,仍然气势恢宏。人们可以从各种高处拍摄的外滩旧大楼的照片中——那一片带有弧线的临江大道,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感受到建筑和道路规划的用心,感受到现代化都市的美感。这种整体性的表现首先是立基于商业社会的需求:我在天津和汉口都发现了同样的特点,即银行大楼几乎都集中在江河边上,跟朋友聊起这事时,朋友也说,英语里的Bank既有河岸也有银行的意义,也体现出词意和经验对象的一致性。
      
       我常去福州路一家小宾馆住宿,离那里往东不远是外滩,正好是汇丰银行边上的小马路,往西有一个圆形的十字路口,三面是高大的20世纪初的现代派建筑,这种风格已经放弃了繁复华丽的建筑装饰和柱子,只有简洁的立面和线条。(可能是因为古典风格的建筑,三层左右的高度是最合适的,可以把三种古希腊柱子都用一遍而不重复,那些华丽的墙饰或者巴洛克式的风格,也显得恰到好处。)这种现代式样在《马路天使》的片头片尾也出现过。另一角是幢比较矮的建筑,仍然非常有特色,但是却没有标明历史,直到我这次读《上海的租界》,看里面的图片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美租界的管理当局,工部局的办公地点。我至今很喜欢那个路口,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它仍然被使用,我真想站到路当中,望着天转个圈。旧建筑通常只有在持续的使用中,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而几乎一个世纪前的城市规划,现在还可以使用,也体现出那时当局的苦心了。
      
       上海完整的租界,从地图上看是很狭长的一条,沿着外滩形成公共租界(即英美租界),公共租界的左下角一块是法租界。本书的作者在前言中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们去福冈,巧遇福冈庆祝开港50周年,他们感到非常怪异,因为租界的开发给他们留下的都是屈辱的印象,不知道福冈何以要庆祝开港。然而一看正文,公共租界跟法租界办的风生水起,老外的治理机构铺路架桥、管理公共卫生、引进自来水和电力照明,作者都承认华界不如租界,恨从何来啊?即使连争议最大的会审公廨,即华人在租界犯罪的管辖问题,确实引起很大争议,对中国的主权侵犯极为严重(当时被侵犯的也不止司法权了。。。)。然而,当我后来读到蔡东藩的《民国演义》,讲刺杀宋教仁案的凶手武士英,被羁押在法租界巡捕房时尚可活命,但是移交送华人羁押之后,第二日立即暴毙,据称是死于服食火柴头的磷毒而亡,联想到现在各种死,我想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租界的发展体现出欧美人士和中国人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欧美人一来,先立约(《土地章程》)、划界,洋人和华人的权利义务谈清楚,在以后的发展中再不断地修改《土地章程》,相当于一个变相的宪法。洋人盖楼开洋行做生意(后来变成主要是卖鸦片吧……),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进行租界建设,逐步改善租界的照明系统,从煤油灯到煤气灯到电灯,成就了大上海不夜城的美名。自来水的引入经历了更多的曲折,我们现在都能理解,这种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私人公司经营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最终租界也顺利地用上了自来水。其他例如医院、公共交通系统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使得上海租界的现代化相当完备。而相比之下华界则变化不多,混乱肮脏,“当时著名买办郑观应对此曾大为叹息地说:‘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扑地皆置之不理,唯掩鼻过之而已。’形象地描述了租界和华界在城区环境方面表现出的鲜明反差。”
      
       英美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商业管理方式的应变,体现了实用、机动的特点。租界后来涌入大量华人,这就是用脚投票啊。
      
        那么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化在做什么呢?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鸿章兴致高昂地建立起一支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其实是高于日本的,而且清末培养海军将领花了一番心思和血本,培养一个海军将领要花十多年,不断地出国学习。然而为了稳住慈禧,让她不反对建水师,李鸿章不得不划出400万银两给醇亲王,用于颐和园的改建。而当时的军备竞赛已经一日千里,北洋水师舰艇的速度已经较慢,炮击的射程也有限,水师高层将领忧心忡忡,最终果然全军覆没,败于实力还不如天朝的日本。
      
       举此一例只是想说,天朝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总是从军事这类与民生关系不大的行动开始的,它缺乏生活世界的支持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却体现了人民的强烈需求,要生存、所以要发展商业、寻求原材料、开拓市场,所以需要强大的航海技术,打开全球市场,需要强大的军事支持,在遇到昏头昏脑的对手时,用枪杆子说话。否则,光有蛮横的武力,对人民却是无益,也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因为拥有特权的人,自己就会先把自己强大的力量侵蚀一空。
      
       当然,对比起来,英美租界跟法租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结构。英租界形成了海关-领事-工部局权力分立的状态,而法租界却是领事掌握全部大权。工部局是租界内的租地外侨成立的管理租界公众事务的机构,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虽然工部局是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成立的,但它最终却脱离的领事的控制,由董事自己确定管理人和管理事务的范围,英国人反对专制是深入骨髓的,真是所言不虚。法租界的公董局是类似于工部局的机构,但它却在与领事的争权斗争中失败,领事在法租界中居于主导地位。
      
       尽管本书的作者总是试图表达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愤怒,但是我始终感到,从历史眼光看,上海的租界带动了旧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列强不侵入,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启动。丧权辱国的现代化,即使它的价值尚未盖棺定论,但也可以经得起一些考验了。
      
      
  •   友情re
  •   THX 请问这本书里对上述内容都有详尽的介绍吗?
  •   有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