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雅茹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人物的诗性表达面对迅速物化的现实,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慰藉、支持和滋养。到历史文化中去寻找根脉,是一种普遍的选择,于是刘雅茹的《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以下简称《真》),应运而生。先是在网络上边写边与网友交流,或因能与当下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抑或这种对历史的诗性表达方式能和大众的口味契合,便引起了共振和认同,先火在网络上,遂引起出版家的注意,《真》的出版,顺理成章。读书、写作已不堪重负,我很少上网去浏览别样风景,因此雅茹将书稿送来嘱我作序时,我有些惊诧。我与雅茹相识十多年了,她刚从一理科大学毕业时,曾带着她写的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怯生生地到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来找我。在惊叹与感动中。发现雅茹极具文学天赋。感觉方式的诗化,雨季歌弦式的清婉幽远的语言风格,让我记住了这位女孩儿。不久我在《当代》杂志上,编发了她的小说。后她调到一家出版社,工作繁忙,但常有作品发表,有的被改编成电视剧,还荣获亚洲大奖。雅茹对历史小说情有独钟,一部写谢安的五十万字长篇历史小说接近尾声,但却不知道突然有《真》即将付梓,“新鲜出炉”。后来得知,这是她动笔写谢安长篇小说前,精心作的功课。略加梳理。轻松成书,也算是对作家辛勤劳动的别样回报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贯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形成巨大的影响。其中不少人物、事件,世代流传。谢安便是其中一位不显山不露水抑或被史家故意描淡的却很重要的人物。历史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一个人、一件事不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但却可以激发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产生不同结果。雅茹选中了谢安,是很有眼光的;编辑看中了《真》更是慧眼独具。编辑准确地给此书的文本界定为“人文历史类作品”,并对《真》做出适当的评价:“全书以谢安的人生经历及思想为主线,讲述了东晋约360年至386年间的历史大事件,包括谢安拒桓温扶晋祚,淝水之战等焦点,并通过所涉及的历史人物,鲜明地体现了东晋有别于其他历史时代的精神文化氛围……”但在我看来,《真》更欣赏谢安“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风骨,白衣卿相的孤傲洒脱,不与世俗为伍的叛逆精神。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人生选择,成就了谢安的风流。美国解构主义学者有一句名言:“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博学多才的安贝·托艾柯也说过:“谁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当然,更无法真正了解被厚厚尘埃埋没的历史了,但事实上,读者总希望尽可能准确地了解真相。《真》做了有益的尝试。对谢安风流的关注,是一个独特的视角。雅茹写《真》并非要介绍谢安及其所处历史的一般知识,而是读谢安有感而发和读晋史的觉悟。凡举史事、人物,落墨处,多带情感与意趣,纵情写人间世态,潇洒状人物性情,但拒绝了戏说。《真》不是以纯粹的研究者,去考察叙述历史及介绍人物,更不是易中天、于丹诸人,致力于将文化经典加以稀释,变成“老少通吃”的“大白菜”和“心理按摩”。这对普及经典当然有益,不该遭到无端诟病。雅茹做的,是将历史书香化,将历史人物个性化,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诗意化。尊个性,重精神,扬性情,面对异化而求独立,面对浮躁而求清雅,面对俗化而求操守,面对“空白”与“断裂”而求历史的追问。这原本就不是历史家的义务,而是文学家对文明境界的孜孜追求。冰凉的历史被赋予了文学的精灵,暗淡的历史尘埃绽出了人性的花朵。刘雅茹不是史学家,而是位作家。是为序。汪兆骞岁次丁亥年仲春北京“抱独斋”
内容概要
这是一段好看而精彩的历史。跟随一代风流名相谢安的人生之路,让我们在轻松中,清晰地看到东晋那个时代精彩的大事件,以及达些事件发生的真实内幕。 您将从书中看到:谢安、桓温,这些政治家高明的手段,以及那惊心动魄的斗争。淝水之战内情的详尽剖析,谢安是用什么办法,赢得了这场8万对90万的战争,最终保卫了国家?苻坚、慕容垂,这些英雄人物们,在那个精彩的时代,他们又怎样走向了各自的宿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魏晋风度,东晋的风流名士,谢家的才子才女,他们都有过哪些富于个性的经典故事。
作者简介
刘雅茹,网名佳人和泪,女,北京人,现任北京某出版社编辑。1995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已发表小说、剧本等七十万余字,代表作品:小说《祭语》《黄了青梅》,电视剧《昨天的哨音》(1999年获亚洲电视大奖一等奖第一名)。被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中华文艺家”称号。
书籍目录
序 历史人物的诗性表达(汪兆骞)引子第一篇 “潇洒”是人生的起点第二篇 逍遥东山写风流千古兰亭会泞浓家族情真名士,自风流第三篇 衣冠磊落扶晋祚初逢对手爆发前的积蓄隐忍在艰难中绝不容情的反击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枭雄末路第四篇 荆扬相衡天下平第五篇 第一轮的南北较量天下太平唯“自然”“王牌”劲旅北府兵浴血战淮南第六篇 太平岁月,宰相风流谢与马,共天下道家政治中,成功于无形清谈“误国”奢华本风流女子贵真情风流学养第七篇 千古一役,淝水鏖兵第八篇 琼楼高处不胜寒第九篇 东山,一个人生的圆周后记 风流何须问东山附录一 谢安大事年表附录二 陈郡谢氏谱系表(部分)本书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篇“潇洒”是人生的起点既然是要“品”一个人,就得从头说起啊。那么就从最基本的来,说说“相貌”,说说他小时候的事。也让我们分析分析,他可有没有什么“异相”,以至于后来这样卓尔不群,傲视千载。那就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吧。风神秀彻谢安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桓温的父亲桓彝到谢家来做客。这桓彝也是个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后来那么风光的基业,就是从他过江后,慢慢建立起来的。桓大名士到了谢府,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孩子。古人的眼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东汉时评论人看“骨相”,魏晋时评论人重“风神”,桓大名士一见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极出名的人物,为官清简,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事后来看,桓大名士这话还真颇有些道理,谢安后来果然是“不减王东海”。谢安很小就出名,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老翁可念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那种比较懂事的乖孩子类型。他七八岁的时候,大哥谢奕刚刚开始做官,在剡县当县令。谢奕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常常想起什么是什么,后来他到桓温那儿当下属,还逼着顶头上司桓温天天陪他喝酒呢。谢奕当县令,就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看。恰巧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谢奕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多亏古代南方的酒度数低,要是换成北京“二锅头”,这老头儿肯定当场玩儿完。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见,就哈哈大笑,命令他接着喝。这时,小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自古英雄总相惜鲁迅先生辑录的《古小说钩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在少年时,居然和后来雄踞一方的燕国统帅慕容垂,有过一回神交。《古小说钩沉》里是这样记载的:谢安小的时候名声就很响亮,远在北方的人都听说了他的美誉。于是慕容垂就派人给谢安送了一对白狼吒去,这时的谢安十三岁,而慕容垂才七岁。这个“白狼眊”,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装饰,一般都安在长矛上。慕容垂七岁就有结交远方名士的心思,难怪后来叱咤风云,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啊。两位宰相的“会晤”东晋历史上有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那种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琅玡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羲之)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其实,王导比谢安大四十四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十九岁。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王丞相对这个后辈大为欣赏,很快,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本来就最“潇洒”有件事很有趣,谢安和王羲之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时和王献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正如大家所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大书法家,继谢安之后的又一代风流领袖。谢安跟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都很好,全当是平等的朋友,王献之对谢安说话,也常没大没小。王羲之另一个著名的儿子,那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王徽之,同谢安交往时,也常如此。但谢安从来没有不高兴,好像还挺喜欢。王献之一生都非常爱戴谢安,并在他的官府里做长史。一次,王献之也不知怎么来了兴致,忽然称赞谢安说:“您本来就是最潇洒的。”谢安回答说:“我不潇洒,你这么说我很高兴,我自己就是身心比较顺畅罢了。”潇洒!这很可能就是这个词的最早出处噢。
后记
风流何须问东山对于谢安的研究,断断续续大约有两年的时间。能够以平易而亲近的方式,向读者来讲述他的故事,共同体味一位远去近两千年的古人的人生,本身也是件令人身心畅悦的事。他虽然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同样也十分亲近,并且为我们所感知。陈郡谢氏家族是一个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死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做了前朝往事。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最为绚亮的一笔。就像世间任何事物一样,这个家族的盛衰,也经历着一个几乎相同的曲线。积淀,上升,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自然,每一个为谢家作评的人。都要首选谢安。这个人的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从升而落的顶点,标记着一个王朝个半世纪的续延,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正像一位做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同仁,曾颇有心得地对我说,研究东晋史,你肯定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谢安……大略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中,混同着千年来文士们的心意,顺利而舒畅地完成了全书的写作。然而,随着书稿的即将付梓,竟渐渐有了一些问题,浮起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样的人生,岂能为我们所复制?纵使明晓了其中端倪,你可能用于己身?岂非如《围炉夜话》之言,“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赌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既复制不得,那只为一“景仰”吗?甚或只为一“感叹”?再甚,只为一“意趣”?我想,毕竟不该是这样。我们作史,读史,品史,悟史,其意义在哪里?只是因为那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所以在不自知中,或为了寻求心灵的源泉,就会发生那单纯的追问吗?……我想并非如此。总有一些东西,历经时间的剥蚀之后,会永久地存留下来。不是那些故事,不是那些功业,而只是一种——超越了时间的共同与相知。历史学家说,历史事件是不同的,但相通的——是人性。文学家说,描绘千古不变的人性,是写作者的本责。……我们的阅读,我们的感知,总是在寻求着这共同。看到一位古人,看到一位书中的人物,我们最愿意领会的,是他的真心,是他同我们最贴近最相知的那一部分。我们从所有的故事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心情。也许,这才是一切作品存在的最大意义。说到这里,仿佛就有了一个解答,这个故事是真的在讲述谢安吗?当然,这是它完整的根骨,但是,它所能深藏下来的,却并不是那波澜与跌宕,并不是如许的权谋和运筹,并不是辉煌的胜利和荣光,而仍然是——那一种千年不曾更改的共同。它之于谢安,之于你,之于我,原本就是一样。写到这里,抬起头来,书卷外阳光洒满,微笑之间,心中也便豁然。一下想起两年前到杭州,曾取道上虞,走访东山寺。山寺门前,那一幅对联至今仍回荡在心:再起无人不谢安,风流何须问东山……是啊,那一种风流与情怀,它属于谢安,但是一它也同样属于我们,同样属于,那些平凡但却心怀着真挚的人们。作者 2008年1月(北京)
编辑推荐
您将从《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中看到:谢安、桓温,这些政治家高明的手段,以及那惊心动魄的斗争。淝水之战内情的详尽剖析,谢安是用什么办法,赢得了这场8万对90万的战争,最终保卫了国家?苻坚、慕容垂,这些英雄人物们,在那个精彩的时代,他们又怎样走向了各自的宿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魏晋风度,东晋的风流名士,谢家的才子才女,他们都有过哪些富于个性的经典故事……一千七百年,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被文化人推崇,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谢安。不知谢安,不懂中国文人风流;不读谢安,不知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