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医书合集(套装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黄竹斋  页数:21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竹斋(1886-1960年),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代表作品有《伤寒论集注》。黄竹斋擅长于考证集注,深谙版本、目录、音韵、校勘、注疏之学。做学问非常认真,著作《伤寒论集注》曾“稿经四易。时历八年”,首刊于1925年。
  黄氏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

书籍目录

上册
伤寒论集注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医事丛刊
医史丛刊
下册
 伤寒杂病论会通
 难经会通

章节摘录

版权页: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孟春月,望日。长安后学黄维翰,率同门人米锡礼,由西安诣南阳,谨以香烛果品清酒之仪,叩奠于医圣张仲景先师墓祠之神位前。日:呜呼,粤稽中华,文化最先,医道肇兴,三皇开端。伏羲画卦,明阴阳之消息。神农尝药,辨物性以疗疾。黄帝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探造化之奥,会天人之通;针灸治病,妙术发明。伊尹作汤液。越人著《难经》。炎汉之季,天诞医圣,悯生民之疾痰,哀横夭之莫拯,爰撰《伤寒杂病论》,证治统钤于六经。道缵三皇,德侔孔孟。集方书之大成,为医林之正宗。仁被万世,教垂无穷。世丁厄运,兵燹频仍,遗编多散佚,一部藏家乘。王叔和之搜摭,第七稿尚未精,永嘉大乱后,原编亦失踪。江南诸医师,秘方不传人。以孙思邈述古之殷勤,晚年方见《伤寒论》。至宋·林亿,奉敕校印,重沓脱讹,相传迄今。金元明清,注家纷纭,承讹袭谬,曲解失真。民国建立,五洲交通,中华古医学,世界将风行。嗟予小子,天牖其衷。观书天一阁,邂逅得良朋。发潜德之幽光,获久湮之秘经。活人真书,由此流通,千载疑误,有所订正。吾人咸应,崇德报功,丕焕庙宇,需世清平。发扬责任,拳拳服膺。积兹愚诚,再谒圣陵。惟冀庇佑,以利其行。敬具芜词,祝告神明。

编辑推荐

《黄竹斋医书合集(套装上下册)》:黄氏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竹斋医书合集(套装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黄竹斋先生的《针灸经穴图考》居然没有收入,你怎么编书的!!!!!!!!!!!!!!!!!!
  •   中医必读经典,这本书性价比很高
  •   作者是近代伤寒大家,需细心研读!
  •   书的质量可以,而且还包括所有作者的书,我想看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现在没有专书,所以值得一看。
  •   翻了些,不错的书,慢慢看
  •   一直敬仰地偶像。名副其实,受益匪浅。
  •   一生崇尚医圣如此,感佩不已
  •   黄竹斋先生在我国的中医界并不太出名,知道的人也并不算太多。但提起桂林古本伤寒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为黄竹斋先生将仅存的桂林古本重新出版发行,使得古本伤寒重现天日。在黄竹斋医书全集中,有他研究古本伤寒的心血,值得一看。
  •   物美价廉,美中不足,原文未大字标出!
  •   大家的书,不错不错
  •   书本身很好,内容也好,值得看,但是有些损毁啦~
  •   久闻其名,未见其书,今幸得见,高兴。
  •   liang
  •   书的内容很经典,不需多说。书籍质量方面,从印刷和用纸来看,是正版。下册边角有所磨损,不过看看卖家特意夹的发货单下面有一行说明“主要经营库存积压书籍,5折书籍可能品相不是太好”,也就没有意见了。
  •   主要是对伤寒论和难经的注释,可作为查阅使用
  •   书收到 应该是正版的 价格挺实惠
  •   黄氏一生精于针灸 和伤寒考注 特别对伤寒论用功尤勤 此集注正是综合了 桂林古本 湘古本 和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之大成而来 颇有参考价值
  •   书的质量差!!!!!送书的这个人态度奇差 野蛮的狠!!!!卓越请这样的人送书 恐怕以后没有人再买你卓越的书了 我忍了很久很久 忍尿忍屎 我都不想忍送书的这个人 态度奇差 说话 极野蛮的狠 你们处理一下这个垃圾吧 臭得很
  •     夫醫者,治也。醫之為道,與農同源,與政相通。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 民病饑則以食治之;民病身者以針藥治之。社會不良風氣侵襲之,上下不寧,則以 政治禮樂刑賞法制以治之。醫學乃壽世壽民之學,關係人民之壽夭,國家之盛衰, 種族之強弱,人民之生、老、病、死、苦,無所不包。吾人應如何重視其學以精其 業,是其首要之圖。學醫者,必先明學醫之志。學醫為何?為何學醫?而吾醫之志 者,志在憂樂。宋.范仲淹文正公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 謂憂者,憂天下人民或遭受饑饉,或遭疫癘流行,或遭方土為病,或受意外災害, 死於橫夭,而不得其有效之法為之預防,苦無良好之醫藥而為之救治,宜應早為圖 治預防災害,是其先天下之憂而憂也。迨人壽年豐,疫癘消滅,人體康強,國泰民 安,此後天下之樂而樂也。醫者臨證首先慮其如何能得至當診治之法,不使人民遭 受橫夭,是醫者之責也。經治後,應詳察病情是否根除,如何善後療養。但病雖愈, 尚須察其病情有無殺機內伏,死灰復燃之兆。務必絕其根株,使其機體調達,而致 血氣和平,人體康強,如治國然。可見范公之言,其意頗廣,非僅言於政而與醫藥 無關矣。《國語》曰:「晉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趙文子曰:『醫及國家 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可見醫學不僅是一門自然科學,實屬自 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之一門綜合科學也。一九八一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發 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呼聲。黨和國家於當前發出此種呼龥,發人猛省。吾 輩醫者是否能逃卻其責?既知不能,即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志,加強民族 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以精研其本職之業,提高醫療水平,端正服務態度。關心 國家興旺發達,解除人民之苦,以濟世活人之心,精研祖國醫學。如何為四化建設 服務,此亦「先天下之憂而憂」者也。
      
      凡學醫欲探其淵源者,必上溯《靈樞》、《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欲窮其流者,必究《脈經》、《肘後》、《甲乙》、《千金》、 《外臺》、《諸病源侯論》及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諸家學說,方知祖國醫 學發展之歷史和規律及其獨特之理論體系。不能溫故,焉能創新;不能繼承,如何 發揚。若欲發揚祖國醫學,必先做好繼承工作。今重印《傷寒雜病論會通》一書, 是為大家共同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研究仲景學說而為之。
      
      
      我國東漢醫學科學家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法律嚴謹,方藥著效,歷代醫家莫不奉為圭臬,吾人欲探《靈樞》、《素問》之奧,必應學習仲景之書,否則不得其門而入,何能得以探源尋流也?今有詆毀中醫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之謬說者,何也?因其不研讀仲景之書,不知《傷寒雜病論》為何物故也。傷寒者,為外感時令流行之急性傳染病之總稱。雜病者,為諸臟腑器官病之總名。能否深刻領會該書之精湛理論,並可在實踐中正確應用,為衡量每一中醫學術造詣和醫療水平的主要準則。
      
      仲景生於炎漢之季,當時軍閥割據,疫癘流行,在其書自序中發出無限感慨和 痛切之呼籲,憤恨士人之流,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不精究醫藥方術以濟世活人。 並對當時醫者在診斷和治療中之草率不良作風與各承家技,終始順舊,不求改進之 思想予以嚴肅的批評。又悲家族遭患疫癘所傷死亡之眾,乃感住昔之淪喪,傷橫夭 之莫救,毅然致力於醫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結合自己實踐醫療經驗,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 寒雜病論》,合十六卷。科學地總結了周秦以來醫家診治疾病之經驗,系統地歸納 了各種病證發展變化之規律,制定了診斷疾病之標準和制方用藥煎服用量之規範。 以天人合一,氣化六元之整體觀,提出三陰三陽為鈐治百病之綱,為後世醫家別開 生面。從此奠定中醫辨證施治、理法方藥、四診八綱發展之基礎。其書是以病因學、 發病學、治療學三者融合為之論集。數千年來,其理論與效用一致,並經億萬病例 之實踐驗證,至今仍指導著臨床治療實踐和科學研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 中外醫家莫不公認為經典著作。惜該書行世不久,即遭兵燹散失,幸賴西晉太醫令 王叔和之校摭編次,為三十六卷行世。不久遭晉懷帝永嘉之亂,中原文物板蕩,王 氏編次之書復遭散失。迨至隋唐時期,以中醫科學家孫思邈述古之慇勤,年逾百歲 方見《傷寒論》,載於所著《千金翼方》第九、第十兩卷中,因當時印刷術尚未發 展,書皆用竹木簡或絲綢書寫為卷,且互相傳抄,故分卷不一。至唐天寶時,中醫 科學家王燾撰《外臺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另四門,又《外臺要略》十卷。今 《要略》失佚。《秘要》中張仲景《傷寒論方》,注出卷數至十八,內有《金匱要 略》諸方,蓋王燾所見者又一別本。旋遭安史之亂,弘文館被焚,幸賴王燾所撰《外 臺秘要》得以倖存,至今成為考證我國唐代以前醫書之旁證材料,誠可寶貴。此外, 仲景之書見於梁《七錄》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隋書.經籍志》載《張仲景 方》十五卷,《唐書.藝文志》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傷寒雜病論》 十卷,以上所載之書均已不存。五代時,刻版印刷術始盛行,至宋英宗治平二年(公 元 1065 年),朝廷命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校刊醫書,認為「百病之疾,無先急 於傷寒」,故先令將宋開寶時節度使高繼衝所獻之《傷寒論》十卷,校定刊行(開 寶為宋太祖十年之年號,即公元 968~976 年),然雜病未見其書。而宋仁宗時(公 元 1023~1063 年),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佚文,名為《金匱玉 函要略方論》三卷,據林億校刊序云,該書內容為「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 則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總數家耳。嘗以對方對證者,施之於人, 其效若神」,校刊時將其有關《傷寒論》條文刪去,仍分為上、中、下三卷,亦於 同時刊印,即今之《金匱要略方論》。此外,尚有《金匱玉函經》八卷,為《傷寒 論》之別本,該書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其 義皆通聖賢之法,故並兩存之。依次舊目總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於宋治平三 年亦校刊印行公世。此仲景遺書自漢建安十年以來至宋治平三年,上下八百多年中 分合隱現之概況。從此以後,仲景之書始普遍流行。旋遭靖康之亂,金陷汴京,文 物又遭散失。今世所傳之宋刊本《傷寒論》十卷,實為明萬曆二十七年歲次己亥三 月時,虞山趙開美校刊翻刻本,總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金 匱要略方論》上、中、下三卷,乃明萬曆十三年徐鎔校刊本,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 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複者合二百六十二方。而《金匱玉函經》八卷,為宋館閣 秘本,亦遭散失。雖元代醫學科學家朱丹溪對醫學之精通,明代醫學科學家王安道 之淹博,蓋皆未見此書,至清康熙五十五年,上海陳世傑得手抄宋本,與何義門鑒 定刊印。解放前該書在南京某圖書館僅存一部,為稀世之寶,先師黃竹齋先生不辭 勞苦,親往抄之,今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發行,為醫界之一大幸也。關於仲景 之佚書,如《宋史.藝文志》載《張仲景脈經》一卷、《五藏營衛論》一卷、《療 黃經》一卷、《口齒論》一卷,今盡皆佚失。此外,仲景之書見於《脈經》、《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者,吉光片羽,足資考證。仲景之書,承 其緒者,歷晉迄唐僅有王叔和、孫思邈二人遙相祖述,然皆傳述其文,而少所發明。 自趙宋以後,註釋漸眾,蓋已無慮數百家矣,對仲景學說之應用研究出了不少名家, 如韓祇和、朱肱、龐安常、許叔微、郭雍等,其師法研究仲景學說各有獨特見解。 然註解《傷寒論》最早者,首推金.成無己。因成氏距宋治平時代不遠,附加己意, 故《傷寒論》有「成本」、「宋本」之分。《金匱要略方論》註解最早者,首推元. 趙一德。趙氏所注《金匱玉函經衍義》實《金匱要略》之變名。明清以來註釋《傷 寒》、《金匱》者,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趙二書為蘭本。自明代醫家方中行認為仲 景《傷寒論》為王叔和編次錯簡,將經文打亂重訂編次,其後喻嘉言、程郊倩、魏 念庭、柯韻伯諸家和之於後,任意顛倒,愈排愈亂,使讀者無所適從,難以得識舊 貌。有以經絡論六經者,如朱肱、汪琥;以六氣論六經者,如張志聰、黃元御;按 方類證者,如徐靈胎、柯韻伯;按法類證者,如錢潢(天來)、尤在涇;以經類證 者,有沈目南、包誠等諸家為代表。惟浙江錢塘張隱庵、張令韶,福建長樂陳修園 等醫家認為經文不宜任意割裂,應維護舊論,使學者得窺全貌,陳修園遂本二張之 義,著有《傷寒論淺注》,又取徐忠可、尤在涇之長,著《金匱要略方論淺注》。 此外有《醫學三字經》、《長沙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本草經註解》十 餘種入門之書,使學者得入正軌,易於理解仲景之書及諸家註釋之得失。該書對啟 蒙推廣引人入勝起到促進作用。陳氏有功醫學誠非淺鮮。
      
      
      自西洋醫學傳入我國,即有中西會通自然結合者出現,如四川彭縣唐容川、江 蘇武進惲鐵樵、江蘇江陰曹穎甫、陜西長安黃竹齋、江蘇川沙陸淵雷、四川隆昌周 禹錫及許多名家,吸取外來醫學之長,補我中國醫學之短,擬用外來醫學之實驗手 段,發揚中國醫學之長,對研究《傷寒論》仲景學說,當時出了不少傑作,對我國 醫學之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揭示了中醫許多陳陳相因醫學術語之本質,我認為這 是祖國醫學之一大發展。但亦有些牽強附會者,並出現了一些對中醫學術基本理論 根基不深,診治經驗不足,失去繼承發揚信心,反戈一擊,棄中學西者,或濫竽充 數者,或以學術偏見特權壓抑祖國醫學發展趨於低潮,甚至喧賓奪主者,或主張廢 醫存藥者均有之。我認為形色雖有多樣,但對中國醫學之發展毫無關重要。凡每門 自然科學只要有其真實的科學性、強大的生命力,廣大人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任 何時代也是不會被消滅的,它只能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的發展完善。不過是總結 經驗,研究整理方法,及其所用之手段工具隨著時代的推移有所不同而已。中國醫 藥學確是一個偉大寶庫,但有許多寶貴遺產尚未被人們認識發掘整理,如打開寶庫 之門有經冶煉而成之寶,亦尚有璞玉未經雕琢者,我們應當努力發掘,為人類造福。 若欲發掘其寶,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艱苦之勞動代價方能得寶。否則,坐享其成, 只有望洋興嘆而已!僅就書籍散失一事而言,數千年來或經私人秘藏而未發現,或 被人偷盜,或經歷史變遷遭受厄運而散失者,或流失國外者均有之。例如先師黃竹 齋先生之著作,就我所知和八寶山公墓碑陰結論所記載者,先師著作約五十餘種, 先師歿後不知如何處理?北京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院長尤祥齋關心此事,欲與整 理,告該院圖書館館長耿鑒庭同志邀我查閱目睹先師著作在該館僅存二十餘種,完 整大部著作僅有數種,其餘皆以零碎札記充作種數,令人非常痛心!此不過僅僅二 十二年時間,先師之書即遭散失尚且如此,何況仲景之書經一千七百多年中多次遭 受散失,分合隱現,其書卷數不一,雖經歷代醫家整理增刪訂正,仍未能窺知全貌,此即更不為奇。自民國以來仲景之遺書即有四種發現:
      
      1、湖南瀏陽劉昆湘於民國初年為母喪求葬地遇張老者傳授古本《傷寒雜病論》 十六卷,計四冊,於 1934 年(民國二十三年)何芸樵手書石印。其宗人劉仲邁與之 同撰義疏印行。
      2、四川劉鎔經得於涪陵張齊五,據云:「清咸同間得之於由墊江來涪之醫士袁 某,及得之於明代墊邑某洞石匱所藏者,為王叔和所述,孫思邈所校。」亦名《傷 寒雜病論》十六卷,計二冊。1935 年(民國二十四年)劉鎔經石印公世。
      3、桂林醫家左盛德,當清同治三年(1864 年)得其師張仲景四十六世孫張學正 字紹祖者,授與家藏仲聖《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手抄本,計四冊,名為白雲閣藏 本,左氏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將該書授於門人桂林羅哲初先生,羅氏於民國 二十三年(1934 年),將該書又授先師長安黃竹齋先生,歷經艱難曲折,於 1939 年 由陜西辛亥革命將領張鈁捐資始刻木版,經先師校刊公諸於世。
      4、日本.昭和丁丑(適當民國二十六年),大塚敬節印行之康平本《傷寒論》。 按日本康平,適當我國宋仁宗嘉佑五年,較宋英宗治平二年距時不遠,亦係日人抄 錄傳入日本。該版本一冊於 1948 年由蘇州葉橘泉先生鉛印公世。以上四種發現,皆 為研究仲景學術的重要參考文獻。
      
      《傷寒雜病論會通》一書,是已故我國著名中醫科學家,先師長安黃竹齋先生 於民國三十七年所著印行。先師原名黃謙,字吉人,又名維翰,字竹齋,晚號中南 山人,又號誠中子。先師幼貧,出身鐵匠,不能入塾就讀,十八歲時始識字,從塾 童而問學。由是發憤立志致學,抱負宏遠,遂通經史、天算、地輿、曆法、兵、農、 醫、藥、理、化、儒、釋、道、典、哲學等學,生平著述出版與未印者約計五十餘 種,尤精於醫。嘗謂:「庶士以利人濟物之志者,惟醫然。」乃毅然以發揚中國 醫學為己任,致力仲景學說之研究。先師平生致學之特點,論國學無漢宋門戶之見, 論科技哲理不分中西,研究中醫在治療上無論對經方、時方、土單驗方、針灸、導 引、內服、外治有效之法均用,接診患者無分內、外婦、兒、傷科均能診治。嘗謂 只要對病人有療效者,有益於國醫發展之科學均可學之。即對鈴醫、農民、樵夫、 漁夫、僧、道、賣藝者,有治療一技之長者莫不虛心請教焉。先師好游名山大川, 愛作實際考察,訪問歷史古跡,搜集仲景佚書。嘗謂致學不能故步自封,陳陳相因, 勿以人之喜怒為喜怒,必須自闢蹊徑,有所創新。對世俗所謂之功名富貴之認識見 解,他認為:「有補天地,曰功;有關世教,曰名;有學問,曰富;有廉恥,曰貴。」 先師肺腑之言使我永銘於心,拳拳服膺。當反動政府企圖消滅中醫時,他性情豪爽, 不畏強暴,出於維護民族尊嚴的愛國主義思想,親往南京向反動政府請願、呼籲, 援筆反抗,並與全國醫藥界在上海組織全國國醫聯合會,號召國內外中醫藥界同仁 口誅筆伐,函電交馳,迫使反動政府制定中醫條例,致使消滅中醫之陰謀未能得逞。 並向國民黨中央衛生署提案,為我國創辦中醫大學,親自製定教學方案,並整理中 醫各科證治全書,寫出整理方案,建議重修南陽醫聖張伸景祠墓案,均不被採納。 先師在上海提議與醫界同仁組織募捐重修南陽醫聖祠董事會,首將自己所著印行之 《傷寒雜病論集注》、《校訂傷寒雜病論讀本》各捐一百部,以資提倡。當時他的 科學預言是:「中華古醫學,世界將風行。」現已實現。當時他對國民黨某權威說: 「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中醫未能消滅,何況今日五洲交通,中外文化交流,誰能阻檔之。況世界學問非為私有,乃為世界公有,慮中醫將絕者乃杞人憂天。」又憤 慨言之:「今日中醫之所遭輕視、歧視甚至或被滅亡者,非亡於西醫之手,而是亡 於中國執政者之手,亡於中醫之手。若中醫不不思振奮,不精其業,惟有坐以待斃。 其禍不在顓臾,而在蕭牆。」
      
      
      先師嘗謂伸景仁術教澤,功被萬世,論者推為醫中之聖,然考諸《後漢書》、 《三國誌》無仲景傳記,甚以為憾!乃遍搜諸家子集、野史雜記、歷代名醫評贊, 撰成《醫聖張仲景傳》一冊,該傳首載於《傷寒雜病論集注》第一版。又十年經過 增刊修改,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 年)親詣南陽拜謁仲景祠墓,計住七日,拓碑拍照, 作實際考察,撰《拜謁南陽醫聖張仲景祠墓記》,充實所著之《醫聖張仲景傳》。 親將崇禎五年園丁打井發現「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之墓」碑石拓頁帶往上海,請考古 家鑒定,認為字體遒逸,類晉人書,為晉人所立之碑石。此次南陽地區張仲景學說 研究會上又經耿鑒庭先生鑒定,與黃老當年鑒定無異。尤其碑座有「咸和五年」四 字,按咸和五年為東晉成帝五年之年號。可見先師當年即已作此項工作,對仲景之 人、之墓、漢長沙大守之職、醫聖之謚,千載疑誤,一旦冰釋。而先師所撰《醫聖 張仲景傳》,早年曾以單行本印行,後被日人岡西為人收入《宋以前醫籍考》。先 師對醫聖張仲景所作之「傳」、「記」,對現代研究考察伸景佚事提供許多方便, 有功仲聖誠謂偉矣。
      
      
      先師畢生致力仲景學說研究,認為《傷寒雜病論》仲景自序云十六卷,由於歷 史變革遭受兵火所致散失,後世先後發現時期不同,又將該書分為二書,即現在通 行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與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不符。於清光緒三十 三年,歲次丁未(公元 1907 年),以西哲生理系統之說,撰解三陽三陰提綱,闡發 仲景六經鈐治百病之本旨,可謂發前人之未發。於民國三年(1914 年)又取《傷寒論》、 《金匱要略》合為一帙,仿陳修園淺注之例,撰成《傷寒雜病論新釋》十六卷,可 謂自闢蹊徑,務去陳言,卓然成一家言。嗣又纂集中外諸家注釋之精華,刪繁去蕪, 撰成《傷寒雜病論集注》十八卷,於民國十一年(1922 年)出版印行。是書並經實踐 增刪修訂,又於民國二十三年三版印行,首列所撰《醫聖張仲景傳》、《通論》、 《三陽三陰提綱》於卷端,早已風行海內外,膾炙人口,得到南方許多醫家之很高 評價。如《中國醫學大辭典》主編謝利恆先生為之序云:「西安黃竹齋先生重印《傷 寒雜病論集注》十八卷,都七十餘萬言,據生理之新說,釋六經之病源,貫穿中西, 精純淵博,可謂集傷寒論學說之大成,誠醫林之鴻寶也。」又在《醫學源流論》中 稱為「近今之傑作」。在《陜西通志》亦早載入。江蘇武進張贊臣先生云:「黃竹 齋先生以漢儒注經之精神,而又不辭辛苦,海內奔馳,作實際之探討,著《傷寒雜 病論集注》,誠於仲聖絕學有羽翼之功。」方其書再版爰題「醫學淵府」四字,藉 志欽慕。此外,南方諸中醫學家,如福建陳遜齋、浙江寧波周岐隱、南京周柳亭、 四川隆昌周禹錫、陜西蘭田學者趙和庭、興平趙玉璽、古越裘吉生、江蘇如皋黃星 樓、蘇州葉橘泉諸學者均為之序予以很高評價(見《傷寒雜病論集注》)。先生還 撰有《經方藥性辨》、《傷寒論類編》、《傷寒類證錄》、《方劑類編》、《傷寒 六經提綱歌》、《校訂傷寒雜病論讀本》、《本草考證》等書。先師在醫學方面不 僅對傷寒學說有創新研究,且對《內經》、針灸學說同有深刻研究。於民國初年, 著有《針灸經穴圖考》八卷,以十二經為綱,三百六十五穴為目,科學地總結整理 了中國針灸學,早已印行,風行海內外。附以奇穴拾遺,經穴圖譜以正常人體點穴攝影,制銅版印行,是其獨創。又以病證為綱,以針治取穴療效為目,著有《針灸 治療會通》八卷。對《內經》之研究著有《內經類編》四卷。厘為五綱,一曰天運 氣化,二曰人體生理,三曰病證源侯,四曰望聞問切,五曰針法方治。每篇各分目 若干,供讀者得其要領,別其真偽,而收事半功倍之效,以為初學渡津之筏。以中 醫理論系統整理《中醫生理學》三卷,《難經會通》附秦越人事跡考、難經注家考, 校訂宋.王惟一《銅人俞穴圖經》,編撰《針灸經穴歌賦讀本》等書。擬整理《中 醫各科證治全書》一百卷,以病症為綱,已脫稿二十卷,包括《兒科會通》八卷。 其他著述積稿盈尺。
      
      先師曾發願搜羅仲景佚書,貢獻醫林,不辭勞苦,四方奔走,每發現仲景佚文 必追蹤至底。於民國二十三年往鄞訪求仲景佚書,經寧波名醫家周岐隱先生介紹, 得識桂林羅哲初先生授其師左修之得仲景四十六世孫張紹祖所授家藏仲景《傷寒雜 病論》第十二稿,較諸宋本、湘古本、涪古本、康平本,優異甚多,認為長沙佚文 重光於世。於民國二十八年捐資刻版,限於經濟條件,該書先後只印二百五十部, 於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孟春,撰《祝告醫聖文》,率余再詣南陽拜謁醫聖,欲將 此書播送海外,並送書版藏醫聖祠。因時途梗阻未能如願(歷經三十餘年之曲折, 於去年始將書版送至南陽醫聖祠保存)。先師遂又將所得羅哲初所授之《傷寒雜病 論》第十二稿進行註釋,又取各家不同版本之長核對訂正,補其不足,搜輯歷代諸 注之精華充實內容。本書遂以《傷寒》、《金匱》合為一帙,但終於辨婦人病脈證 並治,以下而無雜療方三篇,似亦未盡,遂以宋本《傷寒論》、正脈本《金匱要略》 補其佚闕,務期無疑不釋,無義不晰,於民國三十八年脫稿卒成,命名《傷寒雜病 論會通》,共計十八卷,分訂八冊。先師此時年已六旬有四,時當國內戰爭暴發, 又受經濟所限,余慮先師畢生心血一旦付之劫灰,殊覺痛惜,遂商同先師購買舊石 印機一架,先師素性剛毅果斷,爰筆親書,自撰、自書、自印、裝訂而成。因受經 濟條件所限,印數不多,分贈各地友人愛好者及各地省圖書館保存以供大家研究。 先師以本書命名「會通」者,謂仲景之書多次增刪變動,隱現分合,佚文散失不斷 發現,故本《周易.繫辭》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之義定名。 《周易本義》又謂:「會,理之所聚而不可遺;通,理之可行而無所礙。」先師借 用「會通」二字者,望天下及後世之人,能將仲景之佚書進行搜輯整理,達到理會 貫通,並非謂自著書中之所有問題,已達理會貫通之意,而不知仲景之學將尚有變 動增補發現之義耳。余從先師遊學有年,知其本義,望讀者勿誤解之。
      
      此外,對宋本《金匱》雜療方所列急救諸法及飲食禁忌兩篇條文,先師認為有許多寶貴經驗和理論是符合科學的。但其中亦有一些不經之說,可能為仲景博採眾方,收集民間傳說,未經自己實踐清刪所遺之文,或為林億校刊時收集民間傳說補入亦未可知,故將此篇作為補遺,以俟來者研究。
      
      先師在舊社會以個人奮鬥精神,南北奔波,不辭勞瘁,歷經艱苦,不屈不撓,不慕名利,素甘淡泊,又嘗感慨吾國處於弱肉強食,瀛環鼎沸,列強併吞之勢,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慨然以昌明國學為己任,聯合陜西諸學者創辦日新學社,繼之創辦國學講習館,講習國學以圖學術救國。不幸世逢厄運,所遇維艱,俯仰環顧,無術救世。認為繼承發揚祖國醫學亦強國強神救世之一術也,故不遺餘力,在繼承發揚祖國醫學上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為了發揚國醫,救濟傷員,抗日救國,曾整理《中醫傷科 學輯要》三卷,並建議國民黨衛生部在全國成立中醫傷科訓練班,設立傷科醫院, 以宏救濟傷員;籌建陜西中醫專科學校培植中醫人材;籌建西京特效製藥廠,以堵 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籌建陜西天文氣象測侯所,以防禦災患,其志未遂。目睹國民 黨反動政府,政以賄成,官以邪進,馴致文酣武嬉,貪污成風,國魂已失,只存軀 殼。遂偕余隱居長安樊川少陵原,築土室居焉,其洞曰「樂素」。號稱中南山人、 誠中子,從事學術研究,並為廣大群眾治病。先師性情豪爽,生活儉樸,不畏強暴, 不媚上欺下,治學嚴謹,言之必行,行之必果,每寫一著作,必限期完成。先師學 識淵博,一生在學術上不僅繼承了南陽醫聖張仲景和天文數學科學家張衡二家之學 說,還對各家哲學頗有研究。在醫學上對傷寒、針灸學說的研究則可謂自成一家。 對張仲景三陽三陰學說所做之提綱,有發前人之所未發者。天文學方面,著有《五 紀衍義》,創製《北緯三十四度恆星平面儀》、《中西星名合譜》、《經天星座歌》、 《修訂國曆芻言》、《測侯所計劃書》;數學方面,著有《求圓周率十術》、《微 積分提要》、《邵子皇極經世圖說考證》。在哲學方面,著有《周易會通》、《周 子大極圖說臆解》、《老子道德經會通》、《佛學考辨》、《命學考辨》、《堪輿 源流一貫》;整理《楊子太玄經》、《孫子兵法》、《陰符經》、《諸葛武候奇門 遁甲》。他還搜集人生壽命在百歲以上者之資料整理為《壽考》一卷,以備研究長 壽醫學之用。還著有《孫真人傳》(附《醫學源流歌》)、《醫事叢刊》、《竹齋 叢刊》等書。
      
      
      他的學術思想,要求不僅是重視理論考古的整理研究,更重要的是學術創新。他不僅是一位醫學理論家,而且是一位臨床實踐家。解放後,他積極參加革命工作,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先師曾向我 黨中央毛主席上書,請將孔子《禮運.大同篇》納入中學教材,以教育國人知吾國 早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之精神。並上書西北軍政委員會統戰部部長汪鋒同志,請 求保護陜西省孔廟之文物,受到我黨和政府之重視,被選為長安縣人民代表,受聘 為我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陜西省政協委員、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等職。一九五四年, 被邀參加西北醫學院工作,任中醫科主任。一九五五年奉命調往北京中醫研究院任 針灸科主任。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自接見談話。曾為衛生部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 會議制定十五年遠景計劃提出意見書。並任衛生部針灸學術委員會委員。被評選為 五好工作者代表,出席全國文教衛生工作會議。在京工作期間,哲學家艾思奇與先 師為友,常作學術交流。印度尼西亞醫界來函求購先師所著《針灸經穴圖考》、《傷 寒雜病論集注》等書。人民衛生出版社還將《傷寒雜病論集注》分為《傷寒論集注》、 《金匱要略方論集注》出版印行。
      
      
      先師主動要求中醫研究院領導設置中醫治療中風偏癱病床五十張於西苑醫院, 據一九五九年五月四日該院總結報告,題為:「針灸中藥治療中風偏癱 150 例總結 報告」,總計有效率 91.3%。治癒病例不一一舉例。其門診和病房收治病人很多, 有許多疑難危重病人經先師親自治療轉危為安,療效顯著,博得群眾的好評。先師 對中風病有獨到研究,針藥並用,取得成績,有些患者由擔架抬來就醫,經治療健 康步行出院,博得國內和蘇聯、民主德國、越南等國患者的稱道。如曾治癒一位中 風不語,半身不遂患者德國友人東布羅斯金,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報刊登載,稱讚中國醫學高明。當時蘇聯大使尤金患了癱瘓病,經先師治療,病癒後能行走,回國時宴請先師及院領導敬致謝意。中醫研究院為先師拍攝了科教電影,擬應蘇聯邀請講針灸學未遂,先師畢生為了維護民族尊嚴,趨思如何為黨的中醫政策爭氣,無論在著書立說、臨證治療方面,處處都是在考慮黨和國家的威信。他對重危病人只要有一線生機,總是設法搶救,從不考慮自己的成敗得失,明哲保身。先生畢生致力祖國醫學研究,自成一家。其治學之慇勤,實為我輩後學之楷模,真不愧為一位承先啟後之中醫科學家也。在臨終前他還手不停披著有《神經精神病學》四冊,為五一勞動節向黨獻禮。
      
      
      先師誕生於公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夏曆七月十三日,公元一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不幸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七十五歲。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黨和政府對先師安葬儀式之隆重,碑陰結論評價之高,使人深受教益,這對鼓勵我們後學頗有深遠重大之意義。
      
      
      余從先師遊學有年,志同道合,可謂知己者也。余知先生之學識,非只限於醫 學之一端。先師幼從庭訓肄炮工,辛亥革命時積極響應,在陜西督軍公署南北兩路 團練大使鐵爐王敬如先生領導下,於臨潼馬額鎮招募小爐鐵匠設立炮廠,製造土槍 彈藥支援辛亥革命。並親往漢陽兵工廠學習製造新式槍炮彈藥,並有創新,故能精 研物理數化等學,實源於此。目睹軍閥混戰,無正確政治之方針,繼研國學抱負欲 有為於時,以雪百年國恥,此先師之志也。正如陜西蘭田學者趙和庭先生贊先師曰: 「滬渭之間,終南山下,布衣崛起,魁然入者,道繼關洛,治分王霸,不試故藝故 多能,或以醫名,余曰非也。」嗚呼!先師今已逝世二十三年矣。余每念先師之學, 就醫學之造詣而言,可與明代醫學科學家張景岳,清代醫學科學家陳修園、柯韻伯、 尤在涇,以及東流之吉益東洞、丹波元簡、淺田栗園、松園渡邊溪、湯本求真等諸 家相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陜西地方言之,其著述之豐富,學識之淵博,治學 之慇勤,為唐代醫家孫思邈後之所罕見者。先師一生之學行,可謂是為中華民族爭 光,為人民正義事業鬥爭的一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者也。
      
      先師早年應浙江四明名中醫學家曹炳章先生邀請,為其所彙集之《中國醫學大 成提要》、《曹氏醫藏類目》等書作序,以彰其義。無錫中國針灸學校校長針灸學 家承澹盦先生邀請往該校講學。先師之學行,為南方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陜西關 學大師張果齋先生之器重,均與之為友論學,並與先師之書作序題籤。福建名中醫 學家陳遜齋先生為清.陳修園之後裔,精醫術,通文章,贊先師曰:「予酷嗜醫術, 寢饋傷寒金匱幾三十年,南北遨遊未嘗遇一知己,非真無人才也,實予交遊不廣耳。... 國醫有斯人,國醫之幸也。斯人僅為國醫,斯人之不幸也。...予識黃君不敢謂秦無 人矣。予讀黃君之書,益感從前所見之不廣矣。」先師之生平言行,大似有唐.韓 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冠三軍之帥之風。非我輩自 恃為名老中醫者所能望其項背者哉。此言非我忝列先師門牆而有意虛誇先師之美, 實乃天下人之言矣。
      
      余多年自恨庸愚,不學無術,歲月磋蛇,垂老無成,不能光大先師之學,殊覺慚愧!積四十餘年之經驗,深知欲作一名醫者易,要作一高明之名醫者實為難矣。惟加倍努力繼先師未竟之志,以報黨和人民之培養與先師教誨之殷望,為此特將先生大著介紹公世以啟來學,提高中醫學術思想,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以供中西醫務人員臨證應用研究和實驗選題研究之用,促進祖國醫學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並為參加今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成立醫聖張仲景學術研究會交流之資。承蒙我院黨委領導同志,重視祖國醫學之繼承發掘、整理提高工作,大力貫徹黨的中醫政策,特批專款自印,以示表彰先哲,鼓勵後人,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原書為先師自撰、自寫、自印、裝訂而成,凡十八卷,分訂八冊,為石印本。余處保存一部,獻出交我院文獻醫史研究室同志進行校點整理,使這一久湮人間之秘籍,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先師撰述之註釋本《傷寒雜病論會通》一書得以流通。書將印行,囑我為序,不學如我,又不能文,曷敢云序,先師大著公世,我又 義不容辭,故不揣謭陋,欣欣然勉為之序,以勉後之學者,且以自勉焉,錯誤之處, 誠望同道指正是幸!
      公元一九八二年歲次壬戌五一勞動節,門人陜西米伯讓敬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