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李时珍 页数:636
前言
草木虫禽谷是中医养生的来源,中华国医素有“食药同源”之理念。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同源并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 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对我们当代人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运用百草养生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本书出版宗旨: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百草,了解百草,从而科学利用百草养生,通过运用中医百草养生的方式来调养自身,使肌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最终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本草正名来源:主要依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参见历代中药别名文献和近代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是其他中药本草所未见的编排体例。 本草药方特点:主要参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附方和主治以及多种国医本草的普济药方和历代名家药方,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扁鹊方》,华 佗的《中藏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唐玄宗开元广济方》等,其中有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验方等;也包括现代中医药学的中医主治分类,如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 药膳养生特色:主要参考历代养生的文献,如宋代《图经本草》、((太平圣惠方))、《养老奉亲书》,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著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元代医学家王好古编撰的《汤液本草》。明清时期饮食保健,也出现了一些野菜食疗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如明代汪颖编撰的《食物本草》及明正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明末宫廷插图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等重要文献。它们包括了中药本草的使用、药方的使用、炮制技术,总结了几千年“中华国医”传承的使用、养生保健、食疗的科学方法,这就是编写此书的特色意义所在。 本书编辑风格:本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著完成,对明代李时珍的金陵版《本草纲目》进行重新的诠释,首先是删繁就简,精挑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其中包括“药膳养生方”进行了全新解密。 本书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300余种中药植物标本的栩栩如生形态奥秘,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药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百姓更容易阅读,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更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内容概要
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子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书籍目录
《本草纲目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草麻黄(麻黄)
肉桂(桂枝)
紫苏(紫苏叶)
防风(防风)
白芷(白芷)
苍耳(苍耳子)
玉兰(辛夷)
葱(葱白)
石香薷(香薷)
柽柳(西河柳)
辛凉解表药
薄荷(薄荷)
牛蒡(牛蒡子)
野葛(葛根)
柴胡/狭叶柴胡(柴胡)
大三叶徣麻(升麻)
桑(桑叶)
菊(菊花)
单叶蔓荆/蔓荆(蔓荆子)
木贼(木贼)
山芝麻(山芝麻)
飞廉(飞廉)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知母(知母)
栀子(栀子)
夏枯草(夏枯草)
栝楼(天花粉)
芦苇(芦根)
淡竹(竹叶)
西瓜(西瓜翠衣)
决明/小决明(决明子)
鸭跖草(鸭跖草)
谷精草(谷精草)
密蒙花(密蒙花)
青葙(青葙子)
大叶冬青(苦丁茶
清虚热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附录:“本草纲目附方”用药剂量对照
《本草纲目2》
泻下药
攻下药
掌叶大黄(大黄)
狭叶番泻(番泻叶)
库拉索芦荟(芦荟)
芒硝(芒硝)
润下药
松子仁(松子仁)
大麻(火麻仁)
郁李(郁李仁)
祛风湿散寒药
重齿毛当归(独活)
徐长卿(徐长卿)
威灵仙(威灵仙)
风藤(海风藤)
石松(伸筋草)
家蚕(蚕沙)
油松/马尾松(松节)
贴梗海棠(木瓜)
青藤(青风藤)
黄瑞香(祖师麻)
枫香树(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粉防己(防己)
豨莶草(稀莶草)
秦艽(秦艽)
刺桐(海桐皮)
络石(络石藤)
……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驱虫药
附录:“本草纲目附方”用药剂量对照
《本草纲目3》
《本草纲目3》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薄荷 科属 唇形科植物薄荷,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薄荷属植物全世界约有29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约有11种。入药用约有7种。地理分布 溪沟旁、路边以及山野湿地多有生长,海拔可高达3500米。华中、华南、华北、华东以及西南各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两次。第一次在小暑至大暑期间, 第二次在寒露至霜降期间。广东、广西等温暖地区一年可收割三次。晾干后可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入煎剂宜后下。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促进汗腺分泌;兴奋中枢神经;消炎,止痛,止痒;抗肝损伤;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抗早孕;促进胆汁分泌; 促进透皮吸收;祛痰;抗微生物等。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头目,宣散凤热,透疹。对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喉痹,口疮,头痛,目赤,麻疹,风疹,胸胁胀闷有疗效。 清热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研细,炼蜜制成丸,如芡子大。每次含一九。用白砂糖调丸亦可。《简便单方》 蜂虫螫伤 揉搓薄荷叶,敷贴于患处。《外台秘要》 眼睑红烂 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每次取一钱,以开水炮制后洗眼。《明目经验方》 鼻血不止 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荷水煮,以棉球裹汁塞鼻。(许学士《本事方》) 风气瘙痒 大薄荷、蝉蜕各等份,制成细末,每次用温酒服下一钱。《永类方》 舌胎语蹇 用薄荷自然汁,白蜜、姜汁调和,涂擦舌上。 《医学集成》 瘰疬结核(已溃破或未溃破) 用二斤新鲜薄荷,捣取汁;一挺皂荚,用水浸去皮,捣取汁,一同放入银石器内熬成膏。加入半两连翘末,连白青皮、陈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一两半皂荚仁,一同捣和做成梧桐子大的药丸。每次服三十九,煎连翘汤送下。《济生方》 川芎茶调散 方选源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方。中药组成:薄荷240克、川芎12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甘草60克、防风40克、荆芥120克、细辛30克。 炮制方法:上药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能主治:疏风止痛。适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簿荷叶茶 薄荷叶30片。人参5克,生石膏30克。生姜2片。麻黃2克。上述药一同研磨为粗末,水煎。滤汁。代茶饮。适用于体虛或老吝风热感冒,症见。因喉肿痛。发热头痛,咳嗽不爽等。 薄荷叶糖 薄荷60克,白糖500克。植物油少量。白糖加水少许。小火煎稠,加薄荷粉调勻,继续熬到用筷子挑起糖液呈丝状时(以不粘手为度),停火。倒入涂有植物油的盘内,稍凉。切成小块。放在口中含化,徐咽。功能清利咽喉。干凉解表。适用于风热感冒。因喉肿痛等症。 薄荷粳米粥 薄荷5克,粳米50克。先煮粳米粥。候熟。放入薄荷。几沸。出香气,空腹食。功能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外感而见头目不清,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
编辑推荐
《本草纲目(彩图解析版)(套装共4册)》出版宗旨: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百草,了解百草,从而科学利用百草养生,通过运用中医百草养生的方式来调养自身,使肌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最终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