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子益 页数:85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肇自岐黄,源流近现代,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邓:科学)。近代国运衰殇,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建立在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医学,亦随之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发生了碰撞与交融。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与意识形态嬗变的一个时期,我国医学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学论争中,因西方医学生动清楚,病原可见,病理可查,而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为天人相应之整体观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渊深。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学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学已落后于时代,是玄而无据的骗人把戏,故主张以西医彻底取代中医。引致废止中医的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地摧残、侵蚀着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医学的根基。这股反动逆流亦曾制造各种障碍阻挠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公然企图以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学人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从联谊请愿到宣传呼吁,从著书弘道到撰文辩驳,从办医刊建学校到函授课徒,这些中医学界的领跑者,好像一面面的旗帜,砥柱中流,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申斥与抗争难以计数。古老而又青春的中医学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但从中也获得了学术创新与发展的新生。
内容概要
《彭子益医书合集》的作者彭子益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医学专家,他既善于阅读理解中医古籍的经典原著,深得中医古籍的读法,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古籍的奥妙道理,同时又乐于接受当时现代科学诸多学科的新知识,并能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恰当地解释古代中医的原理,即使现代的读者,也能从他的解释中得到诸多启发,因此可以认为,彭子益先生是一位既能深入理解古代中医原理,又能结合新知识而颇有心得的著名中医学者。临床方面,对中医的诊法、辨证论治的思维,以及组方用药的理解,多有独到的分析和经验心得,的确是一位既能精思妙悟,又很有临床实践经验体会的医学大家。
作者简介
彭子益(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成年后,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山西督军阎西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由于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彭子益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由十六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勒为上下两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上编5册,载“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 “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据第1册所载全书目录可知,下编当有“原理下篇”、“《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杂病篇”、“王氏医案篇”、“汤头改错篇”及“杂说篇”共6篇文章,可惜不易得见。据彭氏自述,“上编各篇为初学医时必读之本,下编各篇为学医将成时始读之本”。
书籍目录
上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全书概要本书读法次序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伤寒论方解篇金匮方解篇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生命宇宙篇下篇 系统的古中医学全书概要读法生命宇宙篇系统原则篇处方基础篇伤寒读法篇温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方改错篇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
章节摘录
病在气分 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胎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用枳实银菊散。生枳实、薄荷、竹叶、桔梗、菊花、天花粉、玉竹、麦冬、贝母、知母各三钱,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加成五钱即愈。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 枳实银菊散 咳嗽口渴,舌胎粉白者,相火被卫气闭束。成为有定在之热,热胜克金,热伤肺家气分也。肺气热逆,故咳嗽。气热津伤,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胎粉白。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破肺气的实滞,故服之病愈。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此方服竣,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 治温病须先分别相火浮游与热有定在两个时期。病在荣卫,舌上无胎,为浮游时期。舌上有胎,为定在时期。浮游时宜收回相火,定在时宜清降定热。浮游时勿用清药,火不可清也。春初之火,只见不足,不见有余。火如被伤,不能归于水位,化热灼津,上焦清虚之境,神明所出之地,尘敝烟熏。枯干窒塞,种种昏迷烦喘,气短呃逆,甚而吐血躁扰,手足瘼疫。昏迷不语,败证迭出。如现烦喘等证,乌梅三豆两方合用自愈.不加薄荷。上焦之热愈盛,下焦之火愈虚,既现败证,其火更虚。降火而不伤火,是为治温病之大法。必热实气实脉实,热有定在,如枳实银菊散证,乃可用清热通气之药,以清定在之热。枳实银菊散,不用黄连。因其性大寒,不惟伤火,并且败中,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温病初起所忌。此病脉既有力,仍只用清凉疏淡之品,因脉之有力,乃相火化热伤津之热,非火土之气之实。相火所化之热多一分,下焦相火即少一分。相火少一分,中气即虚一分。倘用黄连大寒之药,火土一伤。必贻后患。津液再劫,必增纠缠矣。 枳实银菊散证,小便必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气分热而木气之疏泄更甚,故小便长而次数多。气分热而津液胶固,故无小便。肺与大肠相表里,气分热及大肠,热气主动,大肠金气受热不能收敛,故泻稀黄水。见此证状,切不可认为小便长多为小便清利,更不可认无小便为脾湿而用苓、泽利尿,更不可认泻稀黄水为虚而用补涩。肺气热清,诸证自愈。《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肺气再伤,收敛更减,疏泄更甚。肺津再伤,水源枯竭,上焦更不能清降,相火更逆,木气更枯,则病重矣。 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出汗。温病忌发汗,因温病乃疏泄之病,用药发汗,则疏泄而又疏泄,多致于死。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凡病出汗而愈,皆自身圆运动复元之故。 温病为木火上冲,肺金不能收敛之病。木火上冲,既已热伤肺金,只宜清肺家之热,不可清木气之温。因木火冲于上,必虚于下。知肺热当清,木温当养,便将温病的根本解决。温者,木气之生气也。病在肠胃 病在气分证中,加日晡潮热谵语。舌苔由白转黄,燥而且厚。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弱小。方用加减黄龙汤。大黄、枳实、厚朴各一钱,元明粉五分,党参二钱,当归、柴胡、炙草各一钱,白芍二钱,分三服。 加减黄龙汤 病在气分,失于清降,则热结肠胃而成潮热腹满苔黄之下证。自当用承气汤下之,但热虽实,胃并不实。且气血均为热所伤耗,只宜大黄等味轻剂,并用参归补益气血,炙草补益中气,柴芍疏解木气。如一服,半日后放臭屁,腹已不满,右脉已平,无论已否得下,即止后服。虽未得下,脉平腹不满,已不拒按,是热实已解,黄苔亦将自退,不能再受下药。如脉已平,腹已不满,而身热不退,用三豆饮浓煎以养中滋木,热即退矣。因温病只有虚证,无有实证故也。如服后,半日不放臭屁,腹仍满,仍拒按,脉仍不平,再服一服,得下稀粪少许即勿再服,即能热退人安,养息即愈。 以上各方,乃治温病大法。无论何证中兼见他证,如乌梅汤证兼见面红目赤,三豆汤证兼见羞明咽痛、枳实银花散证兼见小便长多,或无小便,加减黄龙汤证兼见泻稀黄水等,皆仍用乌梅三豆等本方。因病之状态虽异,病之原因则同,原因既同,方法亦同。
编辑推荐
虽然《彭子益医书合集》中的有些讲法亦有偏颇或穿凿之处,但整体而言,仍不失学习中医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