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新蕾  作者: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邀请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等中国儿童文学界五位著名的学者、作家,就当前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议题涉及十二个方面,包括关于经典、图画书、童话、幻想文学、儿童小说、成长小说、故事性、想像力等。

作者简介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女儿的故事》、《我的故事讲给你听》、《轻轻的呼吸》、《李拉尔故事系列》等。

书籍目录

我们关怀不朽(代序)1 关于经典2 关于图画书3 关于童话4 关于幻想文学5 关于儿童小说6 关于成长小说7 关于故事性8 关于幽默9 关于想象力10 关于诗意11 关于评论12 关于出版后记附录:五人谈纪事 《五人谈》再版感言 社会反响 人名作品名索引

章节摘录

  关于经典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个想法,在其他场合也表达过,我觉得我们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到底什么是儿童文学?童书最经典的面貌是怎么样的?我们有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家不甚清楚。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了儿童文学的写作里来,先期的准备很不够,包括现在一些年轻的作家,走进儿童文学来,有很多人本身喜欢文学,读了80年代一些作家写的儿童文学、少年小说,就以为这就是儿童文学,就是少年小说了。于是就带着这种印象,走进了儿童文学圈子里面。他们对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比较缺乏,导致了职业的大感觉不明晰。所以这两年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阅读那些人类优秀的儿童文学杰作,是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我觉得不仅是儿童文学作家,就是研究儿童文学理论,搞理论的,搞批评的,阅读经典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对一种文学样式,从理念上要想说清楚,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感性的体验,这种感性的体验就是对经典的阅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理论的根基,你要获得对一种文体的感性的体验,最好就是找经典来读。因为好的作品它总是最能代表这一类作品的特征。如果忽视对经典的阅读,你从感性上对什么是儿童文学就把握不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儿童文学在中国应该市民化,这种市民化是指儿童文学真正的深入整个社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常识。这一点现在还远远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是不是首先在我们搞儿童文学的这个圈子里边,先让它市民化,比如说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搞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者们,还有像少儿社的编辑们,首先实现儿童文学的市民化。这一点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些感触,那里的很多人谈起儿童文学来,对那些经典作品如数家珍,比如像我接触到的日本的一些家庭主妇们,她们搞一些家庭图书馆,我平时和她们接触比较多。比如说像《小王子》这样的作品,还有《汤姆的午夜花园》,像这样的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她们都非常熟悉,而且还能够进行评论。这样一种普遍的基础,一种水准,就使儿童文学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中去了。  还有日本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很熟悉。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说历史比较短,基础也不是很丰厚,但是最近这几十年,尤其是最近这20年,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翻译的越来越多,当然和日本这样的翻译大国还没法相比。但现在的这种翻译量,如果你认真去寻找的话,总会有十本二十本的名作可以找到手。这样一种阅读,我觉得对一个作家也好,一个批评家也好,他在感性上对儿童文学的感悟,绝对是离不开的。我想到在1997年的时候,在《儿童文学研究》上曾经有一次关于动物小说的讨论。在那场讨论中,我就感觉到最后大家话题还是有些分散,这可能和中国目前对世界动物小说名作介绍得少了一些有关。有关西顿的介绍多了一些,椋鸠十的现在介绍得多了,当时还不多。黎达的也有一些。但是这些东西我觉得在讨论中还没有成为大家共同的话语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动物小说,对这种艺术的理解,我觉得就比较狭隘。所以对于经典的阅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以前大家没上过这课,可能是这课上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这个内容纵深度也不够。  所以从我个人来讲,虽说我自己总是提醒自己要注意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些薄弱的。其实名著、经典这种东西也是带有个人化的色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西方作品说是经典,但是我读起来也不觉得很有趣,所以我自己也在选择自己的经典,比如说当代的一些作品。国外有学者主张,一部经典它要不在孩子中流传25年以上,你就很难下结论说它是经典,但是我觉得有的时候,个人可以在自己阅读的范围内自主去选择,选择自己的或者发现自己的这种经典。有一些经典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同时每个人有的时候也寻找属于自己的经典来阅读。  彭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阅读经典除了普遍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有一种阅读,是纵向即深度的阅读。比如,幻想小说让许多人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当阅读了10部经典的幻想小说之后,我想,所有的困惑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在今天,大众对经典其实还是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尤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今天的阅读更多的是那种碎片化的、感官化的阅读占据着主导地位。另外从一些作家和专家的口中,也经常发出“拒绝经典”这样一种声音,而且几乎一致的态度就是说,我们不读经典,我们拒绝经典。一些青年作家也否认经典跟自己写作的关系。我觉得拒绝经典是一种自我扼杀的手段。  今天不光是在中国,其实在国外近几十年来,也有这样的倾向。大概在七八十年代,在美国的高校当中,就有一股否认经典的风气。只有少数的人发出过捍卫经典的声音。从中国儿童文学界来讲,我们在20世纪对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热情是非常突显的。那时国外的,特别是古典儿童文学名著,欧美的名著,基本上已被介绍到中国来。最近这几年出版界又对20世纪,包括二次大战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儿童文学的新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一种对经典和名著的热情,可能在欧美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当中,除了日本以外,中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国家。这样一些工作其实也为今天的经典重读,或者说经典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者、研究者,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重新建立对经典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到经典我还有一个想法,因为我们现在讲的经典主要是指欧美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我在接触一些作品过程当中,发现翻译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所谓经典不光是需要我们来重视,同时翻译本身,经典是需要不断地翻译和不断地重译的。在不断的翻译过程中,在接受过程当中,逐渐呈现出经典本来的文学面貌。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跟最近几年阅读的有些作品有关。我发现有一些作品翻译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翻译本身的匆忙化,留下的那种遗憾,在作品当中是常常可以碰到的。这也带来我们对翻译经典的疑问,就是说这个作品果真有那样的魅力吗?于是我们表示怀疑。我想这里可能有翻译的因素。  梅子涵:研究生课程,我几经修改,想来想去,第一门课到底上什么?后来,我就把儿童文学经典阅读这门课作为第一门课,这样做我觉得很智慧。与其由我来向学习儿童文学的人论述儿童文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样?还不如直接阅读那些高峰的恒星之作,因为那些经典的作品里边,体现了儿童文学最表征最典型的美学,这样做倒不是说把已经诞生出来的那些公认的经典,当作一块路碑拦住我们,我们就到此为止了,不能超越了。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这些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确荡漾着真正的儿童文学精神,体现了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和尚未想到的儿童文学境界。它们不会阻挡我们发展儿童文学,相反,只会给我们带来连绵不断的激情和灵感。  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就像凯思特纳《5月35日》里边的那匹大黑马。康拉德和他的叔叔林格尔胡特要到南太平洋去,但是不知道南太平洋在哪里,怎么走。大黑马就告诉他们,走廊里边有一个雕花的15世纪大衣柜,穿过这个大衣柜就可以直接到南太平洋,是一条捷径。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就是一匹一匹的大黑马,告诉你道路和走法,骑着它能够到南太平洋去,看到无数想象不到的奇景。另外一个,一讲到经典,我们不要只是想到安徒生、格林,《彼得·潘》、《木偶奇遇记》。我们对经典的认识,视野也应该开阔一点儿。并不是只有200年前、100年前的才可以叫经典,只有那些才经得起推敲。当代的新经典也一直在产生。林格伦的、达尔的、恩德的……我们总是把经典确定在100年200年以外的时间距离里边,某种程度也是表现了我们对自己、对当代的目光和感受力的完全不信任。其实有些很当代的作品,如果真的非常好,我们认定它是经典,有什么不可以?刚才,朱自强讲到经典的共识和个人化,我认为可以有自己目光里的经典,其实公认的经典它是哪里来的,很多时候是不是也是开始于个人的极度的欣赏和推荐?我知道,我这样说,会有一些模糊和“危险”的东西,但我的基本“精神”是不要局限在某些作品上,儿童文学是发展的,经典也是在增添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梅子涵先生我见过,听过他的讲述,很童真的一个人,有着渊博的学识,听他和曹文轩他们谈儿童文学,我开始知道我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的使命将影响着很多孩子的未来。
  •   本书闪耀着5位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对儿童文学的真知灼见。读着这本书,不由使我想起<<绘本之力》这本由朱自强老师翻译的、由曰本顶尖学者关于绘本的讨论。感谢新蕾出版社,建议爸爸妈妈把两本书都读一读。
  •   这本书刚看了个开头,就非常喜欢。从五位文学家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以及他们富有个性的见解。书的质量也非常好。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一本六人谈,感觉也不错。等这本读完,也把那本买来读读。恩,不用读,看着都喜欢。
  •   挺厚的一本书,谈论儿童文学的五位都是比较有份量的教授。建议家中有孩子在上小学或将上小学的家长都读一读,这本书对家长引导孩子的经典阅读或者是帮孩子选择儿童读物时都有帮助。
  •   几位著名作家畅谈儿童文学创作,获过奖的图书
  •   认真体会五位学者的理论精髓,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无限热爱。
  •   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
  •   这5人谈的内容不像教科书那么死板,但都是一些儿童文学中的重要问题,挺有启发意义的,喜欢儿童文学的童鞋值得研读一下,能让人对儿童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   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原创性,这本书的5位学者和教师通过座谈形式,探讨当下儿童阅读读物和阅读观念等问题,既轻松又深刻!值得推荐!
  •   这本书收录了五大评论家对儿童文学的谈话式评论,我本来是买来写论文做参考用的,但是看了之后才发现,因为是谈话式的,所以里面谈的内容及观点都很随意,信马由缰。看的时候觉得有所启发,但是不在我 的论文体系内。
  •   是已5人对话的形式来说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比较浅显易懂。
  •   以杂感的形式将中国儿童文学按风格等形式分类,给人以启迪
  •   要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动态,就该认真读读此书.虽然正在读中,已很受益了.
  •   儿童是一个诗意的存在,也许成人世界的繁杂与争论在我们看来很厌倦。把儿童当做一种文学,让我们读懂儿童的快乐
  •   期待很久,虽在网上零零散散搜集了一些内容,不过还是原书比较可信。儿童文学是一块净土,荡涤浮躁的灵魂。
  •   读研时儿童文学选修课上老师强烈推荐,图书馆看过,今天恰巧看到,很开心
  •   很有意思,看得出来参与座谈的五位儿童文学家都很有想法。
  •   看到这五位作家,就心动买了
  •   5人谈很有意思,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格
  •   五个文坛泰斗,机睿谈锋,让人受益菲浅。
  •   几位课题组的老师推荐的,据说很不错。
  •   这本书读完一遍了,学到了很多东西
  •   很喜欢这本书。有学术眼光也有学术良知。
  •   一直想买的书,值得珍藏,收着~
  •   家长值得一读,知道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书
  •   4折收的,自己充实一下。
  •   还行,还能看,还行,还能看,下次再买还行,还能看,还行,还能看,下次再买
  •   书是好书,增长见识,也为孩子的教育多读点指导性的书吧。
  •   只是封面有些许划痕,还有一点点脏污,还可以接受。
  •   好好学习一下,赞同朱老师和曹老师的大多数观点
  •   很适合像我只有的入门者 很有趣
  •   价格公道,很喜欢
  •   虽然不是特别新,但也是干净整洁了,估计可能放了很久
  •   正是我想要的,大爱
  •   内容比较全面 给孩子选书做做参考
  •   从头到尾都读完了,很过瘾,打算过段时间重读一遍,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   总体还行,不过没我想象中的好
  •   这是一些专业人士不专业的闲谈,但是这样的闲谈之中才最具其应有的气质,绝对好书。
  •   随便翻翻,很有启发,对热爱童书的家长很有启示作用
  •   读过书,可以打开眼界,好书!
  •   好书,对我了解儿童文学很有帮助
  •   还不错了啦
  •   有些乱,激情是有的,但是理性和个性有些缺乏
  •   好像谈话节目不错
  •   以谈话的形式对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问题娓娓道来,还不错。
  •   都是中国少儿文学家的顶级专家,视野似不太够,实例相对理论少了点,感觉不够过瘾,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也缺少对于中国文学的缺陷的深入的分析和实例论证,感觉好像因为人情因素而说的不够;比如说,中国少儿文学为什么只有提名奖而没有获得国际大奖,原因何在?
  •   太概念化、理论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