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新蕾 作者: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邀请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等中国儿童文学界五位著名的学者、作家,就当前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议题涉及十二个方面,包括关于经典、图画书、童话、幻想文学、儿童小说、成长小说、故事性、想像力等。
作者简介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女儿的故事》、《我的故事讲给你听》、《轻轻的呼吸》、《李拉尔故事系列》等。
书籍目录
我们关怀不朽(代序)1 关于经典2 关于图画书3 关于童话4 关于幻想文学5 关于儿童小说6 关于成长小说7 关于故事性8 关于幽默9 关于想象力10 关于诗意11 关于评论12 关于出版后记附录:五人谈纪事 《五人谈》再版感言 社会反响 人名作品名索引
章节摘录
关于经典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个想法,在其他场合也表达过,我觉得我们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到底什么是儿童文学?童书最经典的面貌是怎么样的?我们有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家不甚清楚。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了儿童文学的写作里来,先期的准备很不够,包括现在一些年轻的作家,走进儿童文学来,有很多人本身喜欢文学,读了80年代一些作家写的儿童文学、少年小说,就以为这就是儿童文学,就是少年小说了。于是就带着这种印象,走进了儿童文学圈子里面。他们对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比较缺乏,导致了职业的大感觉不明晰。所以这两年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阅读那些人类优秀的儿童文学杰作,是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我觉得不仅是儿童文学作家,就是研究儿童文学理论,搞理论的,搞批评的,阅读经典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对一种文学样式,从理念上要想说清楚,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感性的体验,这种感性的体验就是对经典的阅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理论的根基,你要获得对一种文体的感性的体验,最好就是找经典来读。因为好的作品它总是最能代表这一类作品的特征。如果忽视对经典的阅读,你从感性上对什么是儿童文学就把握不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儿童文学在中国应该市民化,这种市民化是指儿童文学真正的深入整个社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常识。这一点现在还远远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是不是首先在我们搞儿童文学的这个圈子里边,先让它市民化,比如说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搞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者们,还有像少儿社的编辑们,首先实现儿童文学的市民化。这一点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些感触,那里的很多人谈起儿童文学来,对那些经典作品如数家珍,比如像我接触到的日本的一些家庭主妇们,她们搞一些家庭图书馆,我平时和她们接触比较多。比如说像《小王子》这样的作品,还有《汤姆的午夜花园》,像这样的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她们都非常熟悉,而且还能够进行评论。这样一种普遍的基础,一种水准,就使儿童文学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中去了。 还有日本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很熟悉。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说历史比较短,基础也不是很丰厚,但是最近这几十年,尤其是最近这20年,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翻译的越来越多,当然和日本这样的翻译大国还没法相比。但现在的这种翻译量,如果你认真去寻找的话,总会有十本二十本的名作可以找到手。这样一种阅读,我觉得对一个作家也好,一个批评家也好,他在感性上对儿童文学的感悟,绝对是离不开的。我想到在1997年的时候,在《儿童文学研究》上曾经有一次关于动物小说的讨论。在那场讨论中,我就感觉到最后大家话题还是有些分散,这可能和中国目前对世界动物小说名作介绍得少了一些有关。有关西顿的介绍多了一些,椋鸠十的现在介绍得多了,当时还不多。黎达的也有一些。但是这些东西我觉得在讨论中还没有成为大家共同的话语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动物小说,对这种艺术的理解,我觉得就比较狭隘。所以对于经典的阅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以前大家没上过这课,可能是这课上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这个内容纵深度也不够。 所以从我个人来讲,虽说我自己总是提醒自己要注意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些薄弱的。其实名著、经典这种东西也是带有个人化的色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西方作品说是经典,但是我读起来也不觉得很有趣,所以我自己也在选择自己的经典,比如说当代的一些作品。国外有学者主张,一部经典它要不在孩子中流传25年以上,你就很难下结论说它是经典,但是我觉得有的时候,个人可以在自己阅读的范围内自主去选择,选择自己的或者发现自己的这种经典。有一些经典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同时每个人有的时候也寻找属于自己的经典来阅读。 彭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阅读经典除了普遍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有一种阅读,是纵向即深度的阅读。比如,幻想小说让许多人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当阅读了10部经典的幻想小说之后,我想,所有的困惑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在今天,大众对经典其实还是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尤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今天的阅读更多的是那种碎片化的、感官化的阅读占据着主导地位。另外从一些作家和专家的口中,也经常发出“拒绝经典”这样一种声音,而且几乎一致的态度就是说,我们不读经典,我们拒绝经典。一些青年作家也否认经典跟自己写作的关系。我觉得拒绝经典是一种自我扼杀的手段。 今天不光是在中国,其实在国外近几十年来,也有这样的倾向。大概在七八十年代,在美国的高校当中,就有一股否认经典的风气。只有少数的人发出过捍卫经典的声音。从中国儿童文学界来讲,我们在20世纪对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热情是非常突显的。那时国外的,特别是古典儿童文学名著,欧美的名著,基本上已被介绍到中国来。最近这几年出版界又对20世纪,包括二次大战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儿童文学的新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一种对经典和名著的热情,可能在欧美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当中,除了日本以外,中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国家。这样一些工作其实也为今天的经典重读,或者说经典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者、研究者,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重新建立对经典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到经典我还有一个想法,因为我们现在讲的经典主要是指欧美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我在接触一些作品过程当中,发现翻译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所谓经典不光是需要我们来重视,同时翻译本身,经典是需要不断地翻译和不断地重译的。在不断的翻译过程中,在接受过程当中,逐渐呈现出经典本来的文学面貌。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跟最近几年阅读的有些作品有关。我发现有一些作品翻译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翻译本身的匆忙化,留下的那种遗憾,在作品当中是常常可以碰到的。这也带来我们对翻译经典的疑问,就是说这个作品果真有那样的魅力吗?于是我们表示怀疑。我想这里可能有翻译的因素。 梅子涵:研究生课程,我几经修改,想来想去,第一门课到底上什么?后来,我就把儿童文学经典阅读这门课作为第一门课,这样做我觉得很智慧。与其由我来向学习儿童文学的人论述儿童文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样?还不如直接阅读那些高峰的恒星之作,因为那些经典的作品里边,体现了儿童文学最表征最典型的美学,这样做倒不是说把已经诞生出来的那些公认的经典,当作一块路碑拦住我们,我们就到此为止了,不能超越了。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这些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确荡漾着真正的儿童文学精神,体现了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和尚未想到的儿童文学境界。它们不会阻挡我们发展儿童文学,相反,只会给我们带来连绵不断的激情和灵感。 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就像凯思特纳《5月35日》里边的那匹大黑马。康拉德和他的叔叔林格尔胡特要到南太平洋去,但是不知道南太平洋在哪里,怎么走。大黑马就告诉他们,走廊里边有一个雕花的15世纪大衣柜,穿过这个大衣柜就可以直接到南太平洋,是一条捷径。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就是一匹一匹的大黑马,告诉你道路和走法,骑着它能够到南太平洋去,看到无数想象不到的奇景。另外一个,一讲到经典,我们不要只是想到安徒生、格林,《彼得·潘》、《木偶奇遇记》。我们对经典的认识,视野也应该开阔一点儿。并不是只有200年前、100年前的才可以叫经典,只有那些才经得起推敲。当代的新经典也一直在产生。林格伦的、达尔的、恩德的……我们总是把经典确定在100年200年以外的时间距离里边,某种程度也是表现了我们对自己、对当代的目光和感受力的完全不信任。其实有些很当代的作品,如果真的非常好,我们认定它是经典,有什么不可以?刚才,朱自强讲到经典的共识和个人化,我认为可以有自己目光里的经典,其实公认的经典它是哪里来的,很多时候是不是也是开始于个人的极度的欣赏和推荐?我知道,我这样说,会有一些模糊和“危险”的东西,但我的基本“精神”是不要局限在某些作品上,儿童文学是发展的,经典也是在增添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