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国漫游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潘小松  页数:326  
Tag标签:无  

前言

序大抵交代写作过程,自传的成分是免不了的。    1998—2004年,我住在北京潘家园附近。喜欢旧书的人知道,那是淘书的好时候、好地方。当时,大家的文物观念朴实到一百年的旧书不太当东西。我买的第一套《俾斯麦传》是1898年版的,两巨册。硬壳精装封面没有了。卖书的人说,收书的时候嫌硬壳占纸张的分量,论斤要吃亏,撕掉了。1899年香港版的巨册藏文拉丁文字典、1877年献县天主堂印刷的汉—拉一法字典巨册,我以20元的代价获得,天方夜谭吧?当时于我是没有更好的书可买,于卖者是晚上省得再运回去:算我帮他个忙。    集子里的一部分文字就是由这样的掌故构成的。读书藏书类的报刊有时约稿要这些劳什子,我就拿去发表了。    2006年春夏,深圳一家报纸的副刊听说我在读《红楼梦》,于是说何不写写读后感。“红楼也谈”以及红楼外围书的文字是这样产生的。2009年夏天我又续“梦”,还实地考察了曹雪芹在北京的踪迹。    “谈红从收藏人手”是考察的结果,题目是因为刊物的收藏性质决定的,并且我也确实买了许多旧版红楼梦的影印品。    2007年夏天,我突然对印章和砚石产生兴趣。也买了些书看;也买了些石头刻。有几篇文字是阅读此类书籍的结果。    忘了是否2008年,也在夏天,我在书柜里无意中翻到一堆编好的文稿。那是十五年前上海《书城》杂志结集用的稿子。阴错阳差,我没有赶上那次出书。“流浪作家恰特温”之类就属于那次的“箱箧旧稿”,今天读来恍如隔世!    另有一些文字因为掌故少,议论多,从前未考虑结集。近来发现这是低估读者能力的想法。一个弄文字的人一段时期内对事物的意见属于一个时代的部分思想风貌,对后代来讲也是文献。人微言轻—一颐不得了。    一个人无论写什么领域的东西,总要有点儿散文的意蕴。我想这是给旧文结集最体面的理由。于旧书信息之外,我希望对读者有这方面的奉献。    书名是同高为兄商量起的,难得遇上他这么个“书虫子”。    以上就是序了。    潘小松    2010年端午节    京宣南小同文话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书国漫游、长夏旧书、荷花市场、旧书缘、关于藏书、圆明园访书记、但丁汉译百年等。

作者简介

潘小松,男,1962年生于上海。1984年山东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4—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美大处翻译。1990年秋—1991秋,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至今,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室。现任译审。译有:本雅明《莫斯科日记》、亨利·米勒《宇宙哲学的眼光》、斯特林堡《神秘日记抄》、库弗《公众的怒火》等十来本书,写有《书梦依旧》随笔集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书国漫游
 长夏旧书
 荷花市场
 旧书缘
 关于藏书
 圆明园访书记
 但丁汉译百年
 群书经眼
 随想
 病房谈书
 两本《简·爱》
 献县访拉丁文
 波士顿记忆
 水孩子
 追寻逝去的时光
 果戈理
 关于迁徙
 董乐山先生
 我与书
 约翰·饮水的《文学史纲》
 最早在中文里使用标点符号的人
第二辑
 小妇人
 巴尔芬奇神话
 《荷马全集》小记
 “人人丛书”新序
 在书房里读艾柯
 未刊稿
 关于乔伊斯
 海明威短篇小说
 ……
第三辑
第四辑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记忆和阅读的时空错位真的很有趣。很久以前读的写的东西像是昨天的东西,而几个月前所为倒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这是我读自己的文章《书国漫游》的印象。 有一时期我满怀激情构想一本关于我的藏书的书稿,想当然以为是顺手拈来的活计。不承想,真动手的时候竟然像整理藏书的工作一样难。书名字总好起吧?然而不,恰恰是连起书名都成问题。涉及藏书的书名字,坊间有的似乎囊括尽了,想有点创意殊非易事。方继孝先生收藏近代名人手稿,他的两本谈手迹掌故的集子直叫《旧墨记》和《旧墨二记》,我以为很简洁也很富有怀旧的意味,因此喜欢。谢其章先生谈收集旧书的集子取名《搜书记》,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籍《搜神记》,也是我喜欢的。剩下可以效仿的有陆昕先生的《闲话藏书》和韦力先生的《古书收藏》,但却不容易不雷同。我因此还想到很有名的孙殿起的《贩书偶记》和胡同的《贩书日记》。觉得这样想下去也许能想出个名字来。 藏书的举动应该是一个人与书发生联系之后最末一个环节的事情。看书的人可能自己身边保留一些书籍,但不一定刻意藏书。买书的人大抵是满足一时阅读的需要,就像购买别的用品,也不一定藏书。写书的人最有可能与藏书有瓜葛,然而据我近距离的了解也不尽然。大部分写书的人对书本身之为收藏品或者把玩的东西并没有多大兴趣。如此,图文以外而对书籍本身的形式感兴趣的人不构成多数,这一部分人就是与藏书有关的人。 因为是小众,藏书的人在提起藏书的事的时候就格外小心。不敢大肆张扬,总说自己的爱好是不良嗜好,属于嗜痂之癖,说通俗一点就是毒欢别人不屑或者提起来就恶心的东西。我读近代藏书家的书话不少,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纯粹的藏书家,更没有藏书家承认自己的藏书活动比所丛事的著述高明。究其因实际还是藏书的活动多少与读书相关。藏瓷器字画的人可以大摇大摆地说自己不写不画,也不拿藏品盛饭养花,甚至集邮的人也可以说并不拿邮票贴信,唯独藏书的人不能说自己藏书并不为了阅读。很简单,大家认为不读书上不得台盘,藏书不为了阅读就更羞于启齿。钱钟书先生曾经以如下文字挖苦过文学批评家,说他们不懂文学而成天与文学为伍,好像有机会接近宫女的太监,有机会却没有能力。 藏书家其实大可否必听到这里心虚的,因为藏书与文学不是一码事。藏书有自己的道道玲中滋味只有藏书人自己体会得到,不足为外人道。藏书家能够著述当然更好,不能著述也不影响—个人在一个领域终生活动的成绩。能够著述的藏书家是有名的藏书家,而藏书家不一定有名气,比如藏英文书的洪氏君格。我没有见过他的著述,但是他的藏书质量却相当高。这与有鉴赏眼光而不能著述是一个道理。有的藏书家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写什么布西,比如在泰坦尼克号事故中遇难的瓦德纳,你不能因此说放在哈佛大学的他的藏书质量不高。藏画的人不一定会画,我们也应当容藏书的人不会写书。 变化人总喜欢垄断些什么,很久以来他们关于藏书的舆论就一直不利于单纯喜欢藏书的人,这是没有文化的大众不敢承认自已藏书不读的原因。藏书的人都遇见过这种尴尬:参观藏书的人大抵会问一句你这些书都读过吗?其实在我看来回答这些问题也很简单,你们家养的金鱼你都怎么吃啊? 下面这篇文字是我在“布衣书局”的论坛上以跟帖的形式回答书友们关于藏书和藏书家所提的问题。本没有形成文章发表的意思。正因为此,或者讲出的看法更真实一些。为此;我要感谢激发我灵感的“布衣”书友们。 书友“藏书家”问:当你拥有了一定质量的藏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称你是藏书家时候,你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动心啊?要是我早就臭美了……哈!同样不管你有多少藏书、出多少成果也少有人问津,你心里平衡吗?咱不要高尚只是真实,好不好? 我(网名“城南旧货”)答:藏书的人大抵是内心孤独的人,藏书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乐趣就像一个习惯于用笔打发生命的人一样须臾不可或缺。被称为藏书家在那样的人那里实在没有发现或者被贿赂一本好书来得兴奋。动心和臭美是有的,但往往不是常态。

后记

关于前言后记之类的东西,钱锺书先生曾经这样说:大不了一本书……”    在他老人家那里是大不了一本书;在我这里:“这可是一本书啊!”出书于我等无名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等写的东西不“那样畅销”。    出我等写的东西的人需要勇气并承担风险,因此稿子被接纳,我等是心怀感激的。    假如不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和高为编审的鼓励和赏识,这本小书仍然会处于散稿的状态,无从汇成集子的。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供职,本应多写些高头讲章的,却尽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讲好听一点,这是个人风格。    美国研究所三任所长资中筠教授、王缉思教授、黄平教授对我的不成器都“法外开恩”地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由我自己决定写作治学的方式。这是我十分铭感的。如果没有他们开阔的眼界,我这些小文章得另谋“生路”。    2011年恰是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的年份。我谨以此小小的礼物表达我的心意。在我学术成长的过程里,美国所于生活和学业都益我良多。    潘小松    2010年10月28日于小同文馆

编辑推荐

《书国漫游》故事和阅读趣味是这本小书作者在乎的东西,文字的美是他的追求。这两样东西是他能够给读者的喜悦,也是结集的理由。读书随笔的作用当下异常明显。一个没有完整阅读时间而又有阅读愿望的读者,这本小书是不错的选择。不敢说大了,至少它涉及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随笔很多,为什么耐烦去读?因为这本小书枝叶删减得当,没有废话。没有废话的文字恰是当下缺少的东西,很珍稀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国漫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喜欢西文书,所以喜欢小潘的书
  •   以前看过小松的书,比较喜欢。所以又买了。文笔受英文影响太大,长句太多,可读性不好。印刷版面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