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谢冕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张志忠 谢冕先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赤子。 十余年前,与先生一道攀登武当山,同行的还有由武汉而丹江口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同行们,二三十人,在山路上络绎而行。时当中秋,山色蓊郁,如酣如醉,红墙古刹,点缀其间。论起年龄,谢老师是最为年长的,但是,一路行来,他一直是走在最头里的。先生不但是腿脚利落,更难得的是兴致极高,笑声极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时有抬滑竿的山民兜揽生意,我们就打趣说,你看走在最前面的那个老者,你们要拾就去抬他啊。我们都还年轻,走得动啊。让我吃惊的是,谢老师把他的领先纪录,一直保持到了登临金顶,把我们一直甩在了后面。 谢老师一向有两个好习惯,早晨长跑,跑步回来后冲冷水澡。我也曾有心效仿。不过,从事文字工作的,大多是夜猫子,早晨起不了床。晚上冲冷水澡,倒不为难,但是,冲一次冷水澡,就患轻度感冒,嗓子疼好几天。询问先生,才知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跑步跑得浑身发热,才禁得住冷水淋浴。可惜知易行难,我至今仍然没有学成。 先生的壮游,在这个集子中屡有记载。从香港到南洋,从欧洲到北美,都有涉足。当然,先生把更多的足迹留在了国内的山山水水,且时有犯难冒险之旅,《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登梵净山记》,都是风雨如晦,登山不已的纪念。与其说这是挑战自然,不如说这是挑战自我;与其说这是盲目和固执,不如说这是生命力和自信。在《寻找一种感觉——福建长泰漂流记》中,面对多日的阴雨天气、山洪暴涨和他人劝阻,先生执意要在马洋溪“一漂为快”,“漂流是时下青年人锻炼和嬉游的一种方式,它的好处是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并在考验人的心理和体魄中得到一种历险之后的快乐。他们青春年少,他们要的就是那种挑战极限的刺激。而在我,我需要对我的生命可能性,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试探和检验。这样的阴雨连绵,这样的山洪暴涨,这样的从数十米的高度一次又一次地抛掷和旋转、颠簸和翻滚,这样的任由天上的和溪中的水劈头盖脸的联合攻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该有怎样的承受力?我需要事实上的回答”。我看到一个资料,马洋溪漂流全程8公里,有60多个弯儿,70多个落水区,落差60多米,山回水转,激流险滩,真是要有点挑战自我的勇气才能成行。而且,这里的漂流所乘坐的,是仅能容两个人的小艇,真如儿童玩具般在惊涛中跌宕。先生的漂流,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佳话,这篇文章和一幅彩色照片,就挂在该风景区的网页上。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结尾处写道:“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今天逐渐拓展和完善的旅游条件和个人能力,能够走遍许多名山大川、踏遍欧美诸国的游客日渐多起来,但是,既知人之乐,又能述其文,才是文人气象。谢冕先生是一个勤于动笔的人,足迹所至,每有佳作。而且,这和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泛泛而谈不同,经常会看到先生的情怀和性格。像《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都是切肤之作。而且,他还有一种人文雅兴,每逢良辰美景,不但自己会文思泉涌,还有意识地发动在场者写作同题散文。前述湖北武当山之行,此前数日还在武汉大学门外的东湖月夜荡舟,时值中秋节的次一日,夜色如洗,皓月高悬,还有一群群男女大学生在湖边放河灯,湖面上河灯远远近近地闪烁,远远的磨山在望。先生欣然命题,《清风明月下的东湖》,要我们每人写一篇游记,并且率先成稿,以为示范。那一组文章后来发表在《长江文艺》上。2003年,先生有温州之行,情思荡漾,发动同行者都来写《温州的月光》,也是谢老师的倡议。先生还特意写了《同题散文(温州的月光)前记》,以明心志。兹文不长,录在这里: 诗人兴会,不可无文。曲水流觞,兰亭雅集,历时千载,百代景仰。我辈凡庸,岂敢谬托前贤?古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乃人之常也。此系古事,更有近者。记得当年,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荡桨秦淮,相约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时传为佳话。周作人、郁达夫两先生分别主编《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灵心慧眼,朱俞双双入选。此二文,遂成五四文学之经典。 公元二十一世纪之第三年,秋阳如花时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暨温州山水文化传播公司,联名举办诗歌盛会。会间诸友联袂出游江心屿、雁荡山、楠溪江诸胜。秋水依依,秋月澹澹,风月无价,情意绵恒,如此良辰,岂可无记! 偶念兰亭秦淮翰墨之胜,相约以“温州的月光”作同题散文,以纪其盛。此议既出,应者甚众。《温州晚报》慨允贻以版面,共襄盛举,尤可感也。岁月匆匆,秋往冬至,文稿频传于电邮之间,佳品联翩于京温诸地,事成指日可待。爰为数言,以明初衰。 温州月光,溶溶入襟怀,先生对这个题目一写再写,从2003年写到2006年,先后写出四篇《温州的月光》,可见其感受至深,回味无穷,意兴无穷。 谢老师的风景散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抓住景物和月色落笔,心无旁骛,也不会把话题延宕到红尘杂事上,更不会借题发挥,针砭世事,是非常纯粹的美文。纯粹,却不拘谨,流利,而不滞涩,“那年来到楠溪江,深夜抵达永嘉郊外的乡间旅馆。疏星如萤,月色如银,那山野的草香和虫鸣与明澈的月色融成了一片,此夜温州的月光里充盈着芳香的气息和金属的颤音。次日拂晓起来,发现昨夜的月明竟缤纷成了草尖的晶莹,还有楠溪江上星星点点的波粼”。如银月色缤纷成了草尖的晶莹露珠、江上的波光粼粼,如珠玉流转,巧妙变换。类似的景色,也曾出现在《温州的月光》之三中,“月正中天。那光华寂无声地掠过谢家池塘,照着池塘上的春草,春草上的流萤。那春草和流萤也都在月色的迷蒙中发出幽幽的光”。比照起来,前者一派自然风物,后者却是着眼于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生发出来的。故此,虽然一写再写,情绪却更有侧重,意境各有千秋。 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是先生为文的出发点。诗人兴致,本性使然。在许多时候,说先生是唯美主义者,不为过分。由此,他对于毁灭美、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深恶痛绝。早在80年代初期,作家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最后一只玉鸟》,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以谢冕为原型的——身为大学教授的他,手持一本青年诗人的诗集,在教工宿舍区的林荫道上吟哦再三,赞不绝口,不料,几个年轻人拿着气枪到处猎杀小鸟的枪声,却惊破了他的审美意境,他上前制止这种毁灭美丽生命的恶行而未果,只好满腹惆怅地离去。那还是个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高涨的年代,文坛对“最后一个”的担忧,还集中在民间文化传统的层面,先生却敏锐地发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毁灭,对生命的虐杀。近些年来,他有意识地加强了环保题材的写作,颐和园后山残存的一只松鼠,畅春园楼区外一片片水田的消失,都牵动了先生的忧思。古人有知鱼之乐,今人有画鱼之兴,屯溪大桥下面恬适地游动的一条鱼,却让先生萌发出为其命运的担忧。贪婪的人们,不但对大自然全无虔敬,对人文景观也毫不吝惜,毫无省思,在粗暴的建设中实施破坏。于是,积淀着金陵古都的寒水渌波、牵动着现代文人的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虽日重建,古意全无,不过是新修了一片酒楼餐馆,凸显着市场化时代的欲望勃发——规划者的粗鄙、食客的饕餮和商家的精明而已。燕园未名湖畔,如一根眼中钉肉中刺插在湖岸线上的大烟囱,好不容易拆除,虽然说,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供暖系统改为天然气了,但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商厦,却以更为蛮横的姿态矗立在天边,借用一句套语,真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痕”了。 这也许是转型期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建设”中“破坏”,规模空前,肆无忌惮,不但祸及当下、而且贻害久远,令人痛心疾首。有感于此,先生心心念念,想把他的环保题材的文字单独编成一个集子,惜乎篇什有限,未能如愿。先生几近著作等身,多一本少一本书,不在考虑之列。他更在意的是表达一个有良知有热血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忧患之思。先生这一代人,生于万方多难之际,近80年间中,遭受过各种各样的波折和苦难,至今仍然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殚精竭虑,让我们这些后学,感念不已。从个人创作上,我希望先生能够多一些时间写作此类文字,能够在最近再为他编一部环保散文集,但我也希望先生多一些闲暇和悠游,吟风弄月,乐山乐水,而不必看到一条游鱼,见到一只松鼠,告别一方水田,都为之感伤、叹惋。这需要我们坚韧的努力,持久的抗争,不但为了今天的现实,为了明天的孩子,也能够以切实的行动,告慰壮心不已的人们,接替他们的追索和担承。 2010年8月
内容概要
《一条鱼顺流而下》是一部以“环保”、“游记”为主题的精美散文集。《一条鱼顺流而下》共分三辑,第一辑“风·景”侧重于环保题材,作者谢冕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讲述“蝴蝶的哭泣”、“一条鱼的独舞”、“后山松鼠的悲剧”、“再没有回来的白鹭”等等,控诉人类无止境的索取导致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缺失,最终导致了这些生灵的无处可栖。第二辑“情·思”与第三辑“飞·翔”都侧重于游记题材,作者寄兴于山水间,但不忘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动于“抬石头的女人”,寄情于“南太湖城堡”,缅怀于“寻找雨花台”,哀叹着“消隐了的桨声灯影”,亲近“夜香港的魅力”,失落于“维也纳”。
作者简介
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1月生。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著有学术论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红楼钟声燕园柳》等。
书籍目录
序张志忠 第一辑:风·景 蝴蝶也会哭泣 一条鱼顺流而下 无处可栖的生灵 那一群白鹭再没有回来 喜鹊在午夜啼鸣 后山还有一只松鼠 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 南岳会仙桥记 太姥山志 中天门的槐花 台州的花园 古宁头落日 神仙居住的地方 个旧的春天 温州的月光 桐乡月圆 登梵净山记 清风明月下的东湖 说不尽的西子湖 第二辑:情·思 一生中最美丽的月亮 深厚的中原腹地 寻找雨花台 在汤阴谒岳飞庙 南太湖城堡寄情 “长屋”的节日 在兴隆矿做客 侗寨尝新节记 金门三件宝 寻找一种感觉 我的“红颜知己” 天边的云彩 抬石头的女人 绍兴的感动 崇武半岛 特别的崇武 新疆短章 敦煌诗旅 绿荫深处一座古城 消隐了的桨声灯影 红河谷的密林深处 被遮蔽的风景 最后一方水田 湖畔的“新风景” 还我青山绿水 建筑的断想 三汊浦祭 第三辑:飞·翔 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 从尖沙嘴眺望香港岛 维多利亚海滨绿意 夜香港的魅力 金马伦山麓 郁金香的拒绝 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 辉煌的震撼 在维也纳感到失落 维也纳的“金戒指” 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 依稀明晰的梦境 临近赤道的故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 一朵云也看不见,一棵松也看不见,一片石也看不见。山上山下是混沌的一片。这是我第三次登黄山的全部印象。 我们从灵谷寺乘缆车抵白鹅岭的时候,但见山上到处贴满了布告,说是黄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下过雨,目前是火警发生的危重时期。布告警告游客杜绝一切火源。可就是这一天,就是我们来到黄山看到了火灾警告的这一天,黄山下起了大雨。 我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我已倦旅。从北京到成都,再从成都到芜湖,参加了几个会议,作了几次讲话,会议虽有安排,主人虽有挽留,想起手头没有做完的事,心绪甚是不宁。黄山我是不想去了,我希望能买到一张回北京的机票。会议安排者做了努力,结果还是没有买到。我无法可想,只好决心和大家一起登山。朋友们安慰我说:“这是黄山多情留你。”我想也是,都来到黄山脚下了,何不乘兴一游?都说是,谁谁谁百岁十登黄山,我与之相比,应该是年轻多了,人家都能做到,我为何就做不到?想及此,顿时也兴奋了起来。 天说变就变,谁料到才到白鹅岭,一开始是稀疏地下了豆大的雨点。顷刻间,雨点愈下愈密,竟像是黄豆般地打在脸上。我有几次登黄山的经验,以为绝对要轻装。登山会淌大汗,衣服也是干了湿,湿了干,用不着多带。结果我与众人有别,十月底的天气,依然是单衣短袖,一袭夏装。这雨下得紧了,风一吹身上骤寒。原先不想穿雨衣的我,不得不在山上以高于山下数倍的价位买了一件披上。我自我解嘲:“黄山留我,是要我给久旱的它带来一阵喜雨。”事情就这么巧。若是我顺利地飞回了北京,对我个人来说是失去了一次难忘的大风雨登山的经历,而对黄山来说,它的损失更大,也许它依旧紧张地持续着令人心焦的旱情——因为没有人能造出这一场大风雨来。雨大,也罢了。雨是夹着风的,风一来,人就站不住。黄山是有很多让人心颤的险仄之处的,因为是在雨中,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无所谓胆战心惊的形容了。其实风更可怕,在那些壁立千仞的山道转弯处,在那些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上,风就那么一吹,人若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言说!这一切并没有难住我们。我们都艰难而又快乐地走过来了。
编辑推荐
《一条鱼顺流而下》中,作者谢冕突破了传统“人学”视野的束缚,而着眼于“生态学”视野的确立。作者以悲天悯人的学者情怀,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并控诉生态平衡的缺失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在《无处可栖的生灵》中控诉了人类无止境对大自然的索取所导致生灵无处可栖的悲剧,在《那一群白鹭再没有回来》中讲述了人类对湿地破坏导致了白鹭群失去家园的惨事,在《后山还有一只松鼠》中更是控诉了人性的贪婪与卑劣,发人肺腑。在《汤阴谒岳飞庙》中作者有感于岳飞的悲情而怒发冲冠,在《寻找雨花台》中作者追忆革命先烈的悲壮足迹,在《绍兴的感动》中作者惊叹绍兴丰厚的人文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