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百花文艺 作者:刘世敏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试问在中国的现代艺术家中,有哪一位艺术家对今天的当代艺术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我的答案必然是林风眠。也许,作为一个学术界导师,徐悲鸿曾表现出更为实际的功能,他在绘画中强调素描为艺术的基础,而且非常清楚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面临西方挑战之所需。但他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却着眼不深,他的努力是在刻意综合中西两个传统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和西方的材料(媒材)和技法。 而我所理解的林风眠的意义在于,他的艺术和教学将“融合”指向一个远而深刻的概念,他所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风格上的某种合成,而是一个伴随着艺术家赋予想象力的创造过程,和表达出艺术家自己的经验感觉。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他的门下培养了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些最具创造性的现代中国艺术家。 今天,林风眠的重要性,通过他八十年前创立的杭州艺术学院的主题研讨会和本部传记,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这是非常及时的和令人欣慰的。刘世敏教授怀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心研究了林风眠的一生,这里展现了1949年之后他所经历的那些曾经困扰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疯狂年代的考验。林风眠历经坎坷,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磨难,然而在他最后三十年的作品中,却很少表现发生在他身边的动荡不安。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那里可以见到一种内心的平和,而时代的张力潜伏在它的表面之下。只是偶尔地,在1989年完成的《基督受难》和《痛苦》——二十世纪20年代风眠油画符号的一个晚年回声中,呈现出他的内心压力和忧郁。 在本书中,刘教授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林风眠的一部完整故事。她对这位非凡艺术家的认识和了解是深刻的。我在此祝贺她的工作,并希望她的著作获得应有的成功。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牛津大学 2008年3月 (作者系牛津大学教授)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独具医心,通过采用综合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史实再现和当代文学现实主义手法,对海内外历史文献的钩沉发微,严谨考据,相关人物专访,以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以林风眠的求学、办学、艺术、革命、摸索的艺术人生为主线,书写成一部较翔实的现代艺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编年史,是研究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现代艺术不可多得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同时本书通过林风眠92载春秋漫长人生的艺术之路,再现了当时真实复杂的社会背景,再王觅了中国现代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及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学术群体曾经有过的精神和陨没。通过林风眠命途多舛、屡踣屡起、屡起屡踣的一生,对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各种势力的斗争与妥协,作者对林风眠性格多重性的表述,体现出传主所处险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官场及派系的纷争与角逐,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弱点、部分知识分子软骨的共性。本书刻画出林风眠作为中国艺术教育先驱,中国现代艺术奠基人当之无愧的鲜活形象和对其巨擘地位的定论。
作者简介
刘世敏,澳大利亚某大学讲座教授,著有《万水独行——林风眠传》,台湾阁林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书籍目录
谢-院
序一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序二 纪念林风眠老师
卷一 别梦依稀故园情(1900—1919)
1.“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
2.降生时的星象
3.母亲
4.“祖父的训诫”
5.渎画神童
6.开启一扇窗
7.晒行求学
卷二 法兰西初辟鸿蒙(1920—1925)
卷三 教育艺术革命(1926—1938)
卷四 希望探索无奈(1939—1977)
卷五 香港——最后的驿站(1977—1991)
附录一 林风眠年谱
附录二 致全国艺术界书
附录三 欣闻《艺海逆舟——林风眠传》出版有感
附录四 林风眠劫后余生谈艺录(金尚义辑录)
附录五 刘哲昨与林风眠谈话——匿名信所攻击林者全已了解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89年12月,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美术馆到林风眠家乡梅州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梅州人第一次看到林风眠的原作,甚至许多人是第一次知道家乡出了这么一位载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毕竟是家乡人的目光透彻,他们看到林风眠的几幅山水,一下子就欢欣地指点起来,说那山水是画的阁公岭的。许多旅居海外的梅县客家人,也都一目了然地评点着。”梅梅州和阁公岭的自然山水,影响了林风眠一生的创作,山村里的风光“像一幅一幅的画,不时的在脑海中显现出来”。林风眠说:“我想也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村里,对大自然的爱好,成为一种习惯,不管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只要能从车窗中望见外面,不管怎样的景色,也许看来是最平淡的东西,在平原上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河,铁路旁边的一沟水,水里有许多荷叶,我永远不会感到厌倦。我最怕夜车,黑夜里看不见外面,如果睡不着那就比什么都难过了。”梅州是古代嘉应州的州府所在地,这座古城青山绿水,钟灵毓秀,的确令人怀念,它是粤东古老的重镇,是个文化之乡,这里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梅江发源于广东省陆丰与紫金交界的武顶山七星岽,全长307公里,流经梅县境内有90公里,悠悠梅江水,不知养育了多少客家先贤,翻开梅州这块风水宝地的历史,“仅清代就出翰林十八人,文进士六十八人,武进士二十二人。”近、现代各种人才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自古以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藏风纳气之地。”梅州的风水地域特点堪称典型。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家于希贤认为:“西方地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传入我国,在大学里设立地理学系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在此之前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理论与体系,其指导思想与基础理论就是《易经》与《内经》。中国古代的许多地理学伟大成就,众多的城市,寺庙,村落,民宅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在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之前,自有一套传统的办法与传统的理论体系。其古都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使西方的地理学家,建筑学家叹为观止!”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日本汉学家高桥稔教授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风水,实际就是西方所说的环艺设计”。客家人居住环境就是实证。客家人居住的环境,应用中国人自己传统环艺设计,即风水设计。
编辑推荐
《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