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千秋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丁建顺  页数:247  

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洪丕谟先生已是中国书坛上成果卓著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有感于他勤于撰述勇于立言并对中国书法遗产作了许多爬罗剔抉释疑解惑的工作,我曾撰文《洪丕谟其人其书》,以提倡和褒扬这种耐得寂寞并毫无自炫的学者之风。洪丕谟先生与家父亦有往来,其编成《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时请家父题署,以成双璧之美。随着洪先生驾鹤西去,原以为这段往事就尘封为掌故,孰料不久前收到洪先生的高足丁建顺寄来厚厚的一册《笔墨烟云》,又请我为他的新著《金石千秋——中国古代篆刻审美评说》写序。丁建顺在信札中评说家父的题署圆润朴茂,极见功力,可知学识渊博。又评说我早年就撰文推介洪先生,慧眼独具,令他倍生敬意。我和丁建顺以前并没有见过面,但人的交往讲究一个缘字。抑或这缘分萌生于书法、篆刻而近乎于交友之道,又抑或应了“行得春风有夏雨”这句俗话。我读《笔墨烟云》,深以为当下此类著作颇多,丁建顺能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的风格且有一定的深度,实属不易。我亦审读《金石千秋》,颇感丁建顺对篆刻艺术研究精深,文史积累厚重,下笔如行云流水,许多篇目写得生动有趣,令人过目难忘。篆刻艺术有多种解读方法。集古印谱、流派印谱为一类;简略评品者如元代吾丘衍的《印学三十五举》、明清移祚之际周亮工的《印人传》、民国叶为铭的《续印人传》等又为一类;近人所撰数祗篆刻史大都从篆刻艺术本身进行了学术梳理……而丁建顺的《金石千秋》,除了从学术和艺术上对篆刻进行了发微探幽的研究外,更多的则是展示他的擅长——以主流的学术观点,以畅销书的笔法对篆刻艺术作出了自己富含人文意味的新的解读。他写篆刻,更多的是书写创作了篆刻艺术人,写出了对篆刻艺术作出特殊贡献的篆刻家丰富曲折的人生故事。华夏民族是极为聪明的。大约在五千年前,当先人在岩壁上刻画出第一道符号时,一门伟大的艺术诞生了,这就是华夏民族以汉字为核心的书法。后世的研究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书画同源。

内容概要

丁建顺,1955年生,字沙夫,号天海居士,上海市川沙县(现属浦东新区)人。自幼习书,崇尚文人书法精神。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现供职干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起专事写作。《封眼》、《大内高手》、《封笔》等中篇小说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已出版《丁建顺中短篇小说集》、《丁建顺书法集》、《历代笔记书事别录》(古籍整理,与洪丕谟先生合作)、《随洪丕谟游》(散文集)、《蒲斋书画集》(与女儿丁婧宜合作)等各类著作十余种,并著有长篇小说《收藏家》、《城市狩猎》等。     其中篇小说《篆刻家》改编为电影剧本《封刀》,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全国剧本征稿项目并签约拍摄数码电影;中篇小说《碉堡》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入选广电总局2008年度“夏衍电影剧本奖”全国征稿项目。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作者简介

丁建顺,1955年生,字沙夫,号天海居士。上海市川沙县人(现属浦东新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已出版《丁建顺中短篇小说集》、《丁建顺书法选》等各类著作十余种。曾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为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近年发表中篇小说多部,《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了《封眼》、《大内高手》、《封笔》、《碉堡》等。《碉堡》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出版的《21世纪年度小说2008中篇小说卷》,根据其改编的电影剧本入选广电总局2008年度“夏衍电影剧本奖”全国征稿项目。出版论著《笔墨烟云——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评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丁建顺电影剧本集》(中国戏剧出版社)。长篇小说《收藏家》(50万字)为2008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另著有长篇小说《局外人》、《城市狩猎》和中短篇小说多部。

书籍目录

序:传承、创新与人文探索印章的起源——传说和考古发现书法、金石与篆刻艺术秦汉印章的审美价值米芾——文人治印的肇始赵孟頫与圆朱文印学先驱吾丘衍花乳石与隐士王冕文彭的开山之功罗南斗避祸辑古印何震的崛起泗水剑客苏宣印苑才女韩约素印痴汪关印外求印说朱简寒山高士赵宦光垢道人程邃孤悬北地的傅山篆刻畸士周亮工东渡印僧独立和心越帝师高士奇齐鲁印人张在辛名列四派的林皋丁巳残人高凤翰金农和板桥——品鉴名家篆刻同气相求说“两怪”巴慰祖与歙四子浙派始祖丁敬布衣巨匠邓石如西泠桥畔品“八家”陈鸿寿别有建树岭南篆刻与谢景卿黎“狂简”的余事吴熙载的隔代师承赵之谦兼蓄众长海内第二徐三庚武秀才王石经黄士陵自成家法一代宗师吴昌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奇石,有时到了痴迷的地步。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物,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入自己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道:“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今天总算是见到了。”此事被传了出去,米芾遭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得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还画了一幅《拜石图》,意在向他人展示一种爱石的真挚。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里有诗日:“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米芾不仅把玩奇石,还总结出“瘦、秀、皱、透”四大要诀,至今仍是鉴赏奇石的标准。米芾爱砚也是出了名的,为了得到一方名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无顾大雅。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召米芾进宫,命以两首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是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宋徽宗皇帝当得不怎么样,然而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很有名。米芾面对这位书画皇帝一点也不胆怯。他笔走龙蛇,潇洒自如地将书作一气呵成。宋徽宗观看后当即大加赞赏。米芾见皇上高兴,双手一拱禀告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说请皇上赐予臣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龙颜大悦,将砚赐之。米芾随即将砚台装入怀中,不顾墨汁四处流溅,叩首拜谢而去。宋徽宗说旁人都说米芾疯癫,我看倒是疯癫得蛮可爱的。旁边的蔡京说这种疯癫之人朝堂上有了一个也够人受的,更不用说有第二个了。话说米芾抱着御赐之砚回家,不顾满身墨汁,觉得余勇可沽,重新注水磨墨,挥写大字诗卷数握。那日他挥毫时犹如书神附体,几个长卷写得比往日又精神了许多。待写尽墨汁,米芾还觉得意犹未尽。看匣中印章不甚满意,于是挑出一方印石,设计了“襄阳米芾”的印面,磨快铁笔,咔嚓咔嚓地刻起朱文印来。大印刻就,米芾濡朱试钤,端详印花并在印面上修改了几刀,然后依次在书款后钤上鲜红的印鉴。

后记

许多朋友诧异,我怎么会突然研究起篆刻学且写出《金石千秋——中国古代篆刻审美评说》这类的论著……说是篆刻看似浅显,只要会动刀,在陋巷或在庙会摆个摊就可招揽生意。然而篆刻学却冷僻,欲得探堂奥,没有文字学功底,没有篆刻的一些基本功,没有进行深入的潜心研究,没有篆刻创作实践,要取得上述成果恐怕是不可能的。这其实包含了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普遍规律。这世界上还真没有突然获得的成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成功者背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有自己的感悟,亦需要高人的指点。只要自己怀抱真爱,研习时灵光闪现而又把它留住,能化作优美的语言传递感受,这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令熟悉我小说创作和书法挥写的朋友颇感意外的是,我接受的艺术启蒙即为篆刻。接触篆刻时我还是个青涩的乡村少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即便是上海的郊区,那文化景象与今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小镇有家新华书店,与那个时代相似,只卖伟人的经典和《金光大道》之类的书。大约是看了报纸上所刊印花得到了些启示,手痒痒的,有尝试并表现自己的冲动。于是借了一辆“老坦克”——那种由农具厂改制,用厚重的自来水管做三脚架,以拖车胎做轮子,可载千余斤货物的自行车,大清早就出了门。虽然住在农村,可我外婆家在上海,少年时经常往来,故知道何处可买篆刻用具。四十多公里的乡村公路,摆渡过黄浦江,到南京东路的朵云轩只骑了一个多小时。豪气是有的,可囊中羞涩,看那极好的宣纸虽然只二三毛一张,上等印石也仅卖五毛一元的。那都与我无缘。我口袋里仅有八毛钱,于是买了几枚最便宜的花乳石和一把刻刀,到弄酆糍堂口的点心摊吃了一碗阳春面,然后骑上笨重的自行车返回浦东老家。我没钱买印谱,就仿着报纸上的印花刻,刻得不好,把石章磨平了再刻。白天是要下地干活的,晚上就着油灯刻,为了省油,把灯芯捻得小小的。可我目光如炬,竟在昏黄的油灯下刻出了工细的圆朱文。没钱买印谱,集报纸上的印花其实是一样的。

编辑推荐

《金石千秋》:篆刻芝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方寸之间常常令人能够体味出乾坤的博大。中国历朝历代出现了不少匠心独运的篆刻艺术家,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迥异,出神八化的方方印童,折射出的除了内心世界的丰富,对艺术感知的倾诉,同时也镌刻下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悟,客观上记录下了历史长河发展的流变。中国古代篆刻审美评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石千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好!实用!很好!实用!
  •   买了很久了,看完了,很好。
  •   文字内容还可以,选的印章效果不佳
  •   将篆刻的历史,引用了许多的典故。文册内图片加了很多精美的印章图片,而且是大大的朱砂红,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