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关华山 著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前言

红楼之旅2006年9月,很意外地收到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徐晨亮先生的电子邮件,信中称有意出版这本三十年前的旧作,我受宠若惊。毕竟时日已久,在台湾此书二版后就少人问津了。内地近年出版业蒸蒸日上,能注意到三十年前的老书,也要拜曹雪芹先生之赐吧!经过几次信函来往,徐编辑嘱咐写一篇回顾我探讨《红楼梦》中建筑园林之心路历程的文章,作为百花文艺版的序言。恭敬不如从命,还得等学期教完课了,趁着寒假年节思旧忆甘一番。为什么要探讨《红楼梦》中的建筑?缘起一:大学时代修习中国建筑,总感觉只学了大木、小木、斗拱、举架、开间、彩绘等形式、构造方面的原理,却无法知晓在过去中国人如何在其间过日子的。缘起二:心想将来留学欧美,之前总该-充实自己,尤其对自己国家的建筑需有相当钻研。也因为如此,还得先读个硕士,果然考上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为了撰写硕士论文,于是拟出了从《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看看贾府老老小小、主仆奴婢如何在府第及园子中过日子的提案。这样下手其实另有别的启发源头。原来大学三年级,系里翁金山教授才从海外进修回来,带了本欧美建筑界正畅销的书,名为《隐藏的向度》(TheHiddenDimension),是美国文化人类学者霍尔(EdwardT。Hall)教授的著作。这本书很有趣,霍尔教授对文化的感触敏锐,发现不同文化社群其实看待和使用空间的方式大为不同,例如阿拉伯人要求房间天花板很高,德国人喜欢厚墙、隔音好,家具重、不易移动,英国小孩从小有自己的房间……翁老师将这本书交给我及林庆丰同学,要我们暑假一起把它翻译了。我一边欣赏,一边翻译,颇有收获。内中作者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剧以及世界著名小说,有许多文字生动地描述各种空间,正透露了不同作家对空间敏锐的观察与情愫。而我为了了解国人在过去如何使用传统建筑,找古典小说,尤其是清代的大家族故事《红楼梦》,岂不是再适合不过了?这份论文提案找指导教授也有段故事。当时成大建研所并没有规定一定得找所内教授指导论文,而当时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宝德教授,已在中国建筑史方面出版过两本重要著作:《明清建筑二论》及《斗拱的起源与发展》,况且他已开始涉入台湾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存工作。于是我和林会承同学负笈登上大肚山求师。汉先生看了我的提案,即刻说:就写这个吧!他说他也曾想过做类似的研究。事情就这么定了。行旅红学的路子也颇饶趣味,自己好像沿路捡石采花的孩子,适时地发现奇石异花。从汉先生指示的搞懂版本开始,各种红楼梦版本竟然在台湾纷纷出笼。众位前辈的红学著作也热闹非凡,包括余英时、赵冈、吴世昌、周冠华、林以亮、俞平伯、周汝昌、高阳、张爱玲、黄葆芳、潘重规、萨孟武、傅述先及浦安迪(AndrewH。Plaks)等人的《红楼梦》文学批评、研究、考证,一一来到眼前,显然华人学术界与出版业对红学情有独钟。那时,也有机缘认识一位成大中文系胡助教,慷慨赠予珍贵的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出版之《红楼梦研究专刊》数十册。另外,经由同学谢立元的夫人名作家桂文亚之介绍,我也走访了正写《红楼续梦》的高阳先生,他还捎了一封介绍信,嘱我赴故宫查寻清朝皇帝与曹家来往的奏折。有趣的是,那段期间名导演李翰祥也拍了部《红楼梦》新片,连同更早的一部《红楼梦》旧片,先后在戏院上映。张佛千老先生还撰文登报,大力鼓吹兴建一座大观园。我前后通读整本《红楼梦》足有三遍,包括不同版本,摘录、做卡片、比对,并没有刻意分辨前八十回及续书后四十回。期间写完一部分文稿,即回台中就教于汉先生,顺便回家。汉先生当时已任职中兴大学工学院院长,并主持鹿港保存研究。整整一年后论文写完,汉先生指示论文题目定为《(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他请了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李亦园教授、名作家许晏骈(高阳)先生及成大建筑系叶树源教授担任评审。1978年5月的一个上午,在成大老建筑系馆门厅旁的小教室,举行口试。报告研究成果时,记得我还大剌剌地说,绘出大观园的图其实有些“多事”,因为它基本上是“文笔园林”。口试完后,汉先生还问我怎么这么说,我傻乎平地不知如何应答。尽管如此,经由这趟红学洗礼、前辈指导,完成了这篇论文,我对从事学术工作的信心开始萌生。果然我从《红楼梦》这部奇情小说,透过考据比对,窥探到大家族尤其富家财主如何在大宅院里过日子的,不仅了解到传统社会的亲属、奴仆制度,各种礼仪及生活真实面,又理出所谓传统空间的“位序原则”,包括了中轴、左右、内外、上下空间之别。另外还发现到大观园的文学性强于它的写实性。反过来说大观园是类似现今所称的paperarchitecture(纸上建筑)的papergarden,中文更恰当的说辞是“文笔园林”。而这个文笔园林非但为《红楼梦》提供了主要的场景,更随着故事的流转而变幻色彩与面貌,在文学表现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换言之,它似真似假的交融正是曹雪芹伟大的文学成就。再一年后,因为新的体会,应卜大中编辑之邀,又发表了“大观园的整体意象”一文,刊于《时报杂志》。后来出版的《(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一书便是学位论文加上这篇文章的融合。令我心存感激的是,汉老师非但帮我出版此书,还写了序,文中提出不少重要论点。更有趣的是,大陆红学前辈周汝昌先生不知因何机缘看到此书,也写了一篇重要评文,内中有褒有贬。基本上周先生坚持考证的观点,对于纯文学的评论是无法苟同的。大观园其实有着人间现实、仙境、妖境的流变。“妖境”此用词可能如周先生批评的,有些偏颇,不过大观园后来衰事不断,搞得众人弄神弄鬼可是有根有据。这样追索大观园处理其文本有两项意义,值得进一步说明。其一,我的研究原本在于中国建筑与园林,大致可归属所谓“考证”。易言之,以小说来考证过去中国人如何在宅第过日子的。然而,却因着大观园作为“文笔园林”,令我不得不踏入文学范畴。而事实上,文学只是我的兴趣,并非本业,眼尖的读者很快就可以识破我这方面的能耐。不过,既然已栽入“红楼梦境”,我这个“建筑人”姑且抛开身份意识,看看自己能追索出什么文学上的新意供文学界参考吧!于是,断断续续对大观园做了些进一步探讨,写了二长一短的三篇文章。头一篇题为《园林/宅第:大观园/荣宁府第》,成文于1988年4月,是我留学返台于东海任教的第一年,此文正好作为本书再版的序言。文章主旨在对前辈的看法进行辩论。也就是过往看法里,常将中国宅第、宫殿这种人居环境以及中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分别归之于中国文化里的儒家以及道家思想,来阐述其设计理念。如此之发问是属建筑及景观学的范畴,且是由《红楼梦》小说场景之内涵所引发的,再回过头检视中国宅第、宫殿与园林之源起历史,但此探索对理解《红楼梦》也起了一点新作用。此新的理解基本上在于:一、中国宅第、宫殿与园林的源起历史即充满着古代宗教信仰以至之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之思维。而《红楼梦》的场景,尤其大观园也不出此框框,并非单纯的儒、道思想的比对。二、发现曹雪芹如何循着中国文化思维的脉络,营造起府、园两大场景,成为小说相当有机的部分,这样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维的翻新设计。其中尤其令我惊讶的是发现会芳园(天香楼)及大观园(潇湘馆)分别魂断的“唯二”人物秦氏与黛玉,正是二园所埋葬的二花魂,反过来说,二园正是曹雪芹为二位所渲染出来的文学奇景。不过,在当时,这篇文章的结尾,提到李泽厚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末世文艺方面之精彩大总结。比对之,我兴起了“中国宅第、园林这两大支传统居住环境,也已发展得有如强弓弩末”的念头。这个延续林徽因、汉宝德老师早年对清代建筑看法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浅薄、悲观了。因为此想法虽然有历史的证据,传统建筑的兴建在民国后已渐销声匿迹,基本上它是源自现代主义的进步论,以及中国近代史话化阵痛的悲观氛围所造成。如果依照我的分析,考察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是中国文化思维的“翻新设计”,就绝不是“末世总结”。而他所立下的榜样岂不正是中国文化递演之一出浴火凤凰大戏?另外,旁证于近年不同族群建筑文化的研究,我逐渐发现到,每个族群的建筑表现其实是一种文化设计的结果,而不单纯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或操作。那么任何一个宽广的文化幅员岂可能不持续生长?除非这个文明及人群被彻底摧毁、压抑,或者本身根浅。第二篇短文《(红楼梦)的人间、天上奇境》是以中、英文对照,刊于Dialogue杂志第6期(1997年8月)内。此文精简地理出《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创造的三个天上奇境,以映照人间仙境“大观园”。至于第三篇长文题为《(红楼梦)大观园的文笔园林艺术》,此文刊于何处,或者根本没发表,还真奇怪,竞完全不记得了。现在一并刊于书后,供大家参考。此文基本上是承袭之前的发现,也可说是上述短文的扩充,更进一步爬梳了多年来建筑界、文学界对大观园的种种探讨。由之,补强我大观园是“小号苑囿”、“文笔园林”之看法。另一方面,再诠释曹雪芹所开辟的天上三奇境,是为中国文化尤其民间小传统的宇宙观、理想境地之巧妙新设计。具体言之,我延续了脂砚斋之惊叹赞美,但继之理性的分析与诠释,尤其对石头、通灵宝玉、宝玉,以及绛珠草、神瑛侍者、兼美、黛玉、僧道、甄士隐、贾雨村等人或物,如何串连起人世、梦境(太虚幻境)、仙境、佛界、神话世界的复杂、多意模拟关系,予以厘清,可以说更精细地阐述了曹雪芹整部小说具创意的精彩大布局,骨子里其实是中国文化里几个人生哲理(儒、道、释)与小说里“真实”人生的验证与思辨。看似悲剧,但若脱离“人生”这一面的观点,以佛理观之,它岂不尤具正面积极之意?若依前文所述,定睛曹雪芹的创意,《红楼梦》的文化设计造诣对所有创作者而言,更是最佳的师法对象。那么回过头来,岂能说中国传统建筑已如“强弓弩末”?具创意的新的中国设计师大可师法曹雪芹,进行深入的“文化设计”,且是今日多元文化交融时代的跨文化设计(cross—culturaldesign)。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均饶旨趣,旨趣之间的通融、搭接,正可彰显人性以及人世遭遇的普遍性,这应是今日与未来设计界,包括建筑、环境设计必走的路。综上回顾,我打从想了解国人如何生活于传统建筑的简单意图,却一步步追索到曹雪芹作为传统文人,于他创作的《红楼梦》,表达了他思维中所蕴含的国人时空宇宙观及人生哲理,又发挥他个人独特的美学创意,将之交融成复杂却条理分明又绚丽的《红楼梦》,以文笔拨开流变的场景意境,正显示了他追寻理想居地的迫切心境。这何尝不是中国人基植于现实,又期待超越现实,进而改变现实的那份深沉欲求。从府第建筑到园林,无处不透露中国文化的多层面向,着实有趣极了。十五年前,应中央大学中文系康来新教授之邀,随同众位师生趁春假赴江南,做了一次“红楼之旅”。穿越苏州、扬州、南京,行经数座江南名园,参加一个红学会议,只为寻访石头兄的足迹身世。沿途目不暇接、众人喧闹,加上带着五岁小儿随身,我只能白日逡巡于柳条流水石板小径,以及晚间灯火红楼宴之间,偶尔定下神,朦胧中仿佛眼见身着锦衣的宝玉抑或布衣石头兄的身影,在前方远处蜿蜒急行着。这三十多年来,断续钻研《红楼梦》荣宁二府及大观园,不也是这般写照?!人生片刻,却也梦回气荡。关华山2007年春节于东海大学

内容概要

  本书意在经由小说,抽析其中反映之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契合关系,乃“自中国古籍中整理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资料的一个开端”(汉宝德语)。作者选取《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与大观园为研究对象,竭泽而渔地搜集小说文本中的片语只言,加以分析、考订、组合,如拼七巧板般,重建荣、宁二府与大观园的建筑风貌,绘出其配置图。并将之与书中贾氏大家族的生活实态加以比照,将静态的建筑配置还原为动态的生活空间,由此寻绎其机能与象征意义:荣、宁二府的建筑空问处处显示着大家族生活的位分和秩序,大观园内自由多变而优美诗意的空问则对应着“随情适性”的生活方式……书中的分析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建筑史的认识,更启发读者对曹雪芹的美学观念剐创作才情有更深入的体认。

作者简介

  关华山,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分校建筑硕士,密西根大学建筑博士。曾任职于“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美国凤凰城Peter
A.
Lumdrum建筑师事务所,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所长)。现任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专长包括城乡规划与设计,环境行为研究,台湾原住民建筑文化,老人、身心障碍者照顾与居住环境等。曾出版有《<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民居与社会、文化》、《台湾老人的居住环境》等著作,《邵、布农、阿里山邹居住文化之比较》一书将于台湾印行。

书籍目录

园林/宅第:大观园/荣宁府第(再版自序)
汉宝德先生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目前红学中涉及建筑之论说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四节 选定版本
第二章 还原小说中的建筑布景
——绘出宁、荣二府的配置图
第一节 宁、荣府第与会芳园
1.宁、荣二府
2.宁国府与会芳园
3.荣国府、贾母院、贾政院
4.贾母、贾政正房的后院与凤姐院
5.梨香院、东院、东大院、东小院子、账房
6.贾赦住处
7.大观园与宅第的相关位置
8.下人房与荣府后院
第二节 大观园
1.兴建大观园的源起与经过
2.正殿、甬路与整体布局
3.议事厅、正门、沁芳亭
4.潇湘馆、滴翠亭、紫菱洲
5.稻香村、暖香坞、秋爽斋
6.榆荫堂、红香圃、港洞、蘅芜院
7.正殿、怡红院
8.藕香榭、芦雪庵、凸碧山庄、凹晶馆、栊翠庵
9.园角门与薛家宅
10.假山与水
11.大观园配置图的说明
第三章 宁、荣二府家宅生活之基调
第一节 贾氏家族
第二节 宁、荣二府家庭成员与奴仆的位分
1.家长——父亲
2.妻、妾——母亲
3.子女
4.清客
5.奴婢
第四章 判定小说中布景与生活之合理程度
第一节 府第与其内之生活
第二节 大观园与其内之生活
第五章 小说中建筑布景之空间分析
第一节 宁、荣府第
1.府
2.院
3.房
4.间
5.纯空间形式之基调
第二节 大观园
1.大观园在小说结构中所占的地位
2.大观园的象征意义
3.作者的园林知识与意念
4.大观园的整体意象与原始意念
第六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附编
《红楼梦》的人间、天上奇境
《红楼梦》大观园的文笔园林艺术

章节摘录

人间奇境——大观园造园之法曹雪芹懂得很多,包括起造的种种程序,如划界、请山子野设计,引水整地,移花木、山石,建屋、合地,布设家具,打造金银器皿,买帐幔陈设,订采莲船、座船,聘教习,买尼姑、道士、和尚、道姑,他都一一道来,丝毫不乱。有红学家称雪芹很可能取景自北京苑囿,构筑他的大观园,譬如稻香村等。但是借着宝玉的话,雪芹也批评了稻香村的设计过于人力穿凿。声称园林设计之基本目标在“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并且“因地相宜”,这些原则正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述。对于水脉、山石的处理,作者也极尽文笔:“得泉一脉”、“清溪泻至”、“忽闻水声潺谖”、“溶溶荡荡”,尤其“落花浮荡”与凹晶馆面对的“水中月”更可谓一绝。翠嶂、大山、芦港洞皆不算稀奇,蘅芜院的穿墙山石生香草异蔓,却是空前的设想。前已述及大观园的配置具有的种种特质,倒是住人的院宇却在现实里找不到模子,只能说曹雪芹做了文学上相当的腾跃创发。有关配置景区的串连,描写的文字表达了人行走的视野,收放自如,引人人胜,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确表达了含蓄、惊奇之节奏。不过,也受限文笔园林,水的主次大小无法分辨,山脉走向也无法断定景与景的交迭,对景的关系仅限于少数精彩例子,如第四十九回宝玉嗅香回顾栊翠庵外的红梅。“借景”更是没有。对于建筑与植物的描写,雪芹可谓下了最大的工夫,这包括众多住人的院宇以及各个景点,先说前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宝玉与诸钗之个性,雪芹尽力描写了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稻香村,其次是应制的行宫殿宇、谈笔写过的暖香坞及栊翠庵、迎春住的紫菱洲最淡。遵行的原则则是建筑学与文学理论的“一个人的房子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如果把各院宇的院内外、处理室内设计与主人的心性排比出来,即可了然此言不虚。譬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非但貌美,才能又是诸钗之冠,却性中孤绝、自怨自嗟,泪很多,印合宝玉与她命中的“木石前缘”还泪说。她住的“潇湘馆”非但名称已够潇洒,院内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竹影斑驳,竿竿修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是白绿色调相配,也连上湘妃竹、斑竹与黛玉爱哭之秉性。后院芭蕉、梨花也是绿白并植,清淡色谱隐含了黛玉草木之神话仙源,房舍尺度即“小”且“精”,室内书桌是视觉焦点,书桌面对月洞窗,圆窗又糊“碧”纱,难怪脂砚斋也批:“此可为颦儿之居。”又如,蘅芜院住入了貌如杨妃、才情亦高的宝钗。只是她的才情隐伏于她的德性之下,有如她生染热疾需用“冷香丸”来调理。在宝玉心目中,她“任是无情也动人”。蘅芜院便以此二要点来设计。它该是坐落于山背冷湿之处,外观仅只一所不起眼的清凉瓦舍,一人院却有惊人创意。迎面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围绕各式石块,没有一株花木,山石间却生出幽柔香郁的各式香草异蔓,红实点点、花如金桂。房内绿窗油,雪洞一般,只用最朴素的土瓶,供数枝菊花,同样显示了冷香。“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住的是秋爽斋。她虽为庶出,却能代凤姐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后来,大观园抄检,也被她讥讽为“自杀自灭”的举措。秋爽斋即“秋掩书斋”,后院梧桐更增强此寓意,所谓“桐剪秋风”、“梧桐好逸”。后院尚有芭蕉,似为才情之象征。室内三间屋子并不隔断,因为探春素喜阔朗。陈设丰富,书桌笔墨、比目盘等尺度、形式大方。墙上的《襄阳烟雨图》、颜真卿遒劲秀拔的“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联句,均衬托了探春的志趣。除此之外,稻香村之于早寡李纨,暖香坞“穿云”、“度月”门之于惜春,栊翠庵禅房花木深、庵外红梅十数株之于妙玉,也各有设计巧思。至于诸艳之冠贾宝玉的居处“怡红院”,雪芹更是细写无弥。人院之前,“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脂批日“与万修竹遥映”,指的是黛玉的潇湘馆。入院后。宝玉心目中的“兼美”,已化为几本芭蕉与西府海棠,并植左右,象征钗、黛对峙。宝玉题的“红香绿玉”,贾妃所改之“怡红快绿”,以及宝玉“两两出婵娟”的诗句,均有相同寓意。院内几点山石加上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增添了女性化的富贵气。屋内多层隔饰、陈设、大镜、床帐、地砖也凿花碧绿,显示了同样的气象,刘姥姥也以为进了“绣房”。其中大镜又曾是“贾”、“甄”宝玉相梦的道具。再次强调了真假之辨。令人摸不着门路的多层隔架,连同院外、后院的曲折行径与花障,隐喻了宝玉见弃于世道的心性才情,其实自有其“投投是道也”。小说里的雪芹还描写了众多的景点,配着特殊事件、季节、时辰、人物,作了最佳的组合,呈现了写景文学的和谐与美,是为小说情节不可缺少的片断。第二十七回春末夏初的交芒种节,为饯别花神、女孩儿“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迭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飚飚……”此时,宝钗持团扇一路扑彩蝶,追到池中“滴翠亭”,无意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语。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四面雕镂子糊着纸……”此后再也没出现在小说里。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首宴开在藉香榭,正值秋日、菱角莲藕成熟,此榭因而得名。榭内宽敞,近可赏山坡桂花,又可容众人食蟹,作菊花诗,满纸秋意。第四十九、五十两回,十二金钗皆入住园内,是大观园观景的至高潮,初冬一夜北风紧,带来一场大雪,海棠诗社第二次诗会便在芦雪庵举行了。白雪芦苇围几间临池的茅屋土壁、竹牖槿篱,室内地炕暖烘,正好供众人开席,再往栊翠庵妙玉处讨红梅,赏花联诗。红香圃、榆荫堂二厅出现于第六十二回,分别供宝玉、平儿生日设宴。此时初夏,红香圃四周芍药花开得繁盛,女孩儿穿红戴绿,烘托一片喜气、热闹。果然,平儿嫌热,次日的回请宴,特往荫凉的榆荫堂。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的中秋家宴,引出凸碧山庄、凹晶馆二景,雪芹藉黛玉道出其设计旨趣,原来它们均为赏月而设,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相映成趣。家宴开在主山山脊的凸碧山庄大厅月台,临高好赏月。席面大圆桌象征团圆,山坡植桂花,与桂轮、桂魄典故与伐桂神话相合。然而小说至此,情节转下。贾母叹人丁不满圆桌,又闻桂荫传来笛音袅袅,更增悲凄。此时黛玉、湘云却早已溜出席间,下到凹晶馆卷棚,“如置身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正好临水赏水月,与上面景象截然两样。她二人独享此天地,诗性大发,联诗不断,却一句悲似一句,即使由女尼妙玉恰时截断,终以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了结哀音,预示了自己的命定。上引文字其实充分发挥了文学中“一切景语接情语”、“寓意则灵”等原则,依陶恂君之整理,《红楼梦》的文字呈现了种种人、物、景之情、境、神的交迭与随时递变,真正描绘了中国宦宅人家的生活样态。其中细致精妙处自不待言,而大观园整个布景相对于小说重大关节,也显示了不同的意象面貌。

编辑推荐

《〈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配48幅精美的彩色插图,100余幅黑白建筑示意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弄丢了图书馆的书,所以才购买的。后来书找到了,重新阅读了这本书,语言精炼而不乏专业,是一本很好的文学与建筑融合的书
  •   内容比较详尽,值得看
  •   此书不错,其为台湾学者关华山多年前的一篇博士论文,拓展成书。读过多遍感觉内容很好,不单研究建筑,其对红楼梦所描述的生活状况和规矩秩序进行了研究和推测,以此为基础试图复原大观园。不可否认虽然作者的研究很详备,可对宁荣二府和大观园平面布局的规划仍有大量不合之处,不但不合原著,连他自己的研究都不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梦中的园林,完全符合恐怕谁也作不到,曹雪芹本人的创作也多有无法解释的漏洞,其说大观园东西长达三华里,而众金钗天天在园子里到处跑,出出进进如闲庭信步,难道她们都是运动健将吗?需知这些人好多是有小脚的,三里地走一趟基本就得趴三天。试想林妹妹一天之内又葬花又听戏,沿着大园观边墙乱转,不用泪尽早就累死了。
  •   装帧精美,图片绘制精细,有助于文本的阅读。
  •   这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的,对阅读红楼梦很有帮助,尽管有些没看懂....
  •   尤其是将沁芳亭桥与翠烟桥、蜂腰桥弄成三桥合一,完全与情节不符。太过主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