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6-01 出版社:百花文艺 作者:洪烛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 《舌尖上的狂欢》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口腹之欲是通向终极目标的必由之路。盛宴与简单的食物并存,滋润着生命的天天与年年。洪烛的笔悄悄敷衍开来,在这个仿佛人人都可以表述的领域,他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感受的舌尖。我们一次次登上五味筑起的狂欢天堂!
书籍目录
不散的筵席不散的筵席/003酒池肉林/010文化味精/013敢吃的中国人/017火腿与状元/021中国人的吃 /024文人菜谱/028美食家/031清宫的吃/033吃的习俗/039鱼图腾/043南有年糕,北有饺子/046火锅的褒贬/049炖汤与写作/052地图上的饮食北京的吃/057山西的吃/061南京的吃/063云南的吃/070去周庄吃鱼/077杭州的吃/082苏州的吃/090扬州的吃/093西安的吃/099长沙的火宫殿/102寒山寺的素面/105馋是—种瘾素斋/109烧烤/111烤鸭/114豆腐/117竹笋/121烩菜/124寡妇面/126乱炖/129青苔可食/131咸肉/133冰糖葫芦/135吃河豚/138大白菜/141茶干引起的想象/145甜蜜蜜的莲子汤/148海参/151长年菜/153吃豆芽像吃利息/155中国的粽子/157北京的小吃/160从麦芽糖到巧克力/164荔枝/168青梅煮酒茶道/175北京的茶馆/177南京的茶社/181扬州的茶社/184杭州的茶室/189李白的酒量/193北京的二锅头/197青梅煮酒/200西安的稠酒/202北京的饽饽铺/204凤爪/206酒肉朋友/208心灵鸡汤/212
章节摘录
有了一把琵琶作为道具,整幅画面,无声胜有声。我简直怀疑这乐器是从白居易的诗篇里遗传下来的。是琵琶女的音乐,而不是画家的笔,施行了定身法,使盛情相招的主人、赴宴的宾客乃至陪侍的婢女,全部凝固在无比陶醉的那一瞬间。 在若干年之后,仍然保持着凝视与倾听的姿态。也同样是音乐,而不是美酒,灌醉了画中的人物。有幸参加这次著名的夜宴的,绝非酒色之徒,他们衣冠楚楚、气质高雅,只有这样,才会忘我地受益于艺术的感染力,才会因为一曲余音绕梁的仙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非酒肉朋友,而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闻高山流水而知音也。琵琶女虽置身于画面一角,但那个角落无比辉煌,比美酒还要醇厚的音乐,在她轻拢慢捻的指间诞生。分明是她,而不是韩熙载,在宴请着大家(包括千百年来的无数看客)。餐桌上的食品虽简单,但依然称得上是盛宴。她才是这一席音乐的盛宴的真正的主人。这是集口福、耳福、眼福于一体的盛宴。 可惜我是迟到的赴宴者。留给我的,只能是间接的眼福了。但已足够丰盛了。第一次,我被中国画里的吃,深深感动了。如果天下真有不散的筵席,这就是了!酒香不散,灯火不散,欢迎不散,音乐不散。即使曲终,人也不散。人情也不散。他们和她们,生命就这样停顿了,就这样延续了。 就这样变得永恒了。我想,如果这幅画里琵琶女缺席,夜宴的气氛肯定要大打折扣,所有人物的身姿、眼神、表情肯定要大打折扣,所有人物的身姿、眼神、表情都将改变。纯粹为吃喝而吃喝,似乎不属于唐宋人(尤其贵族)的风格。他们或许不讲究菜肴的品种或贵贱,但很在乎饮酒时的氛围,譬如背景音乐呀什么的。你可以说他们对饮食的态度很随意,很简朴,也可以说他们很苛刻:还另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宁愿用一个好厨子去换一个好歌手、好舞女。 《韩熙载夜宴图》,更多的是在表现视觉、听觉上的大餐。味觉已暂时“退居二线”了。汪曾祺读画时颇多心得:“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肝炎。”在这幅画里,菜肴固然是分食的,音乐却是共享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角落里的那把琵琶给吸引了。他们忘掉了自我,忘掉了别人,忘掉了物质的种种形式,还忘掉了今夕何夕,而全身心地投入一场流芳百世的精神会餐。他们正是在这种忘却中得到永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