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 托多罗夫 页数:333 译者:蒋子华,张萍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学概念》及其他;第二部分是米哈伊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书籍目录
《文学概念》及其他
一 文学概念
二 体裁的由来
三 叙事的两项原则
四 没有韵文的诗歌
五 逼真性入门
米哈伊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引言
一 生平
二 人文科学认识论
三 重大选择
四 陈述理论
五 互文性
等等
章节摘录
一 文学概念在陷入文学“是什么”这一深渊之前,我抓住了一个轻便的救生圈:我的问题首先并不针对文学存在本身,而是针对像下面那样试图谈论文学的话语。路径不同,而非最终目标有异;谁能说路径不及终点那么有意义?1必须一开始就对文学概念的合法性提出怀疑。不能因为“文学”这个词还存在着,或者大学里尚在使用它,便认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可以为这一怀疑找到一些理由,而首先是不折不扣的经验论理由。对“文学”一词及其在不同语言中和不同时期的等同词,人们尚未作出完整的历史描述;但是,即使走马观花,也能发现“文学”一词并非总是现存的。在欧洲语言中,文学这个字眼的当下意义也非久远,它最早始于18世纪。这恐怕是一种历史的、决非“永恒的”现象吧?此外,许多种语言(譬如非洲的语言)并无一个指谓所有文学产品的类属名称;如今已不是莱维一布律尔时代,对于缺乏类属名称这一现象,人们难以从这些语言的著名的“原始性”中寻找解释,认为它们不长于抽象,故不谙属名的使用,只熟悉种名。除了这些最初的认识,还必须看到现时文学的分散性:今天,面对视角殊异、种类繁多的作品,谁敢截然作出文学和非文学之分?这些论据并非是决定性的,因为一个概念有权存在,无需我们找到一个与之相符的确切字眼;但这会导致人们首先对文学的“自然”属性产生怀疑。然而,理论考察也不能使我们疑虑尽释。像文学这样的实体确乎存在的这一信念从何而来?来自经验,因为我们先是在中、小学里,之后又在大学学习文学作品;我们能在一些专门商店里找到这类书籍;我们习惯于在日常谈话中引用“文学”作者的话。文学实体在主体间的和社会的关系中行使其职能,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好吧。但这能证明什么呢?这证明,在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中,在某个社会、某种文化中,有一个可识别的、可用“文学”这个字眼指谓的部分。但人们是否同时又证明,所有承担该功能的特殊产品都具有一个我们同样有充分理由予以识别的共同属性呢?绝非如此。
编辑推荐
茨韦塔·托多罗夫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国内对其著述的翻译和介绍尚属不多,《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对文学、文学史、语言学、人类学的思考及其方法论特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