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头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仲富兰  

内容概要

  一篇文字,几页老照片;一段讲述,记载一百年。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百年的激荡,一百年的风云变幻。作为民众生活重要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着时代社会的节奏,也日渐丰富发展起来。《老镜头——中国百年风物与民俗过眼录》以朴素而独特的方式记录下百年民众的生活画卷,使我们得以重新回忆遥远的过去,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现代社会生活。书中穿插着珍贵的老照片,加以厚重温情的文字,形象地再现了百年来中国民俗与社会面貌的发展历程,回放了镌刻于民众记忆的美丽故事。在激荡的背景文字中,你可以细细体味亲身经历或未曾经历过的那些风物民俗与市井百态: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包罗万象重温百年光景,珍贵影像重现历史瞬间。

作者简介

  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问、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The
Notes on the Chinese Folk
Customs》(张昕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参展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民俗传播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版)、《上海街头弄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全四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为韩国出版机构出版韩文版)等38部著作,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身上的史书——服饰演进与人性解放
1.后脑勺上的风情
2.蔚然成风的洋装潮流
3.穿在身上的历史符号
4.“本帮裁缝”妙手推时装
5.推陈出新的改良
6.革命形象与无彩时尚
7.走向复归的一抹亮色
8.街上流行红裙子
9.从“一步裙”走来的多元服饰
第二章 品味时代——食俗嬗变与茶酒文化
1.刀叉用餐进行时
2.“聚食制”与“分食制”
3.菜市场与食品经营社会化
4.快餐风行与品牌之争
5.人间美味和健康养生
6.一壶浊酒送残春
7.古老茶俗的现代转换
8.烟草的传播与消长
第三章 寻常百姓家——民居建筑的百年沧桑
1.租界与日趋洋化的屋舍
2.洋人社区与“夷场”风情
3.石库门的历史印记
4.独具人情的小巷弄堂
5.“二房东”与房地产中介
6.高楼广厦下的阴影
7.工人阶级的幸福屋舍
8.绿色家园与回归社区
第四章 行走的欲望——交通捷运与行旅馆舍
1.轿子马车与早期代步工具
2.人力挽行的“东洋车”
3.盛行中国的“两铁轮”
4.落户华夏大地的汽车
5.铁轨上飞驰的列车
6.泛舟海上与飞天梦想的实现
7.轨道交通横空出世
8.大饭店时期的中西旅舍
9.旅行社的创办和旅游业的开拓
第五章 洋货小谈——西洋器具与舶来物件
1.记录时间的钟表引进
2.五彩窗牖的玻璃世界
3.薄如纸新的目力工具
4.总爱沾点洋气字的物件
5.“胰子”和“番枧”的西来
6.划亮长夜的“洋火”
7.向蜡炬时代告别
8.画馆影楼的沧桑巨变
9.成衣设备的拿来和创造
10.电器具与百年西洋风情
第六章 旧时闲暇——媒介方式与休闲空间
1.羁旅之情与鸿雁传书
2.开邮政先河的民信局
3.“沪上拟用德律风”
4.无处不在的传媒广告
5.新闻纸走近普通民众
6.色彩斑斓的图书译著潮流
7.新剧流行与剧场演化
8.在胶片的故事中感动自己
9.百般风情总是“吧”
10.百戏杂陈的游乐空间
11.移步易景的园林空间
第七章 人生大事——历史沿革下的婚丧嫁娶
1.日渐式微的传统婚俗
2.文明结婚与新式婚礼
3.集团婚礼与婚俗示范
4.婚姻殿堂圣洁的嫁农
5.现代的“红娘”、“月老”
6.百年婚俗的文书见证
7.丧礼中悲凉符号的引进
8.小黄花与豆腐羹饭
9.分享悲痛的文书
10.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11.“国祀”与“乡祀”的现代传承
12.外侨示范下的殡葬业
第八章 朝花夕拾——交往礼俗与节日的传承
1.简易平等的握手礼节
2.献花与送花的无声媒介
3.交往礼节的平等表达
4.自我介绍的社交名片
5.公众活动方式的现代呈现
6.餐桌上的中西礼仪
7.岁时礼俗的不断丰富
8.历法改革与春节移位
9.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
10.庙会与民众赶集
11.新式节日与“人造节日”
12.传统节日的传承之路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革除头上的发辫,据弃旧的服饰等级,趋改洋装之后,一时间各地洋货畅行,出现利权外溢的现象,也使不少封建遗老遗少痛心疾首。辛亥革命后,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与差异,仍成为影响新式服装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说,中、西服式各自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很自然地放在民国初创的中国人面前。建立什么样的新服装体制呢?是选择西洋服饰,还是返回到晚清时代的中式服装,社会上产生了种种不同的意见。当时,主要有两种方案在社会上和政府中酝酿:一种方案是变更清朝的以马褂长袍和马甲旗袍为代表的男女服式,全部采用西装,其社会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功臣们大多有留学外国的背景中寻找,而一班追逐潮流的时髦人群,也以照搬西式服装为荣,似乎这样才显得激进和“革命”些。另一种方案则针锋相对,主张日常服式基本照旧,礼服则纯用丝棉织品,专以国货为主。力倡此说的多系纺织和丝绸业主,从保全本行业的利益和维护中国工商业发展的目的出发,他们发起成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组织——中华国货维持会,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向国人宣传“勿以挽回利权为心,勿以追求时髦为念”。这一手果然生效,一时间,人们又都以身穿国产绸布缝制的蓝袍马褂为荣,连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也用它作为礼服。最后,在舆论的积极影响下,政府终于颁布了基本以第二种方案为倾向的《服制案》,从此,长衫马褂和上褂下裙,成为男女日常服式。民国初年在多种服装混杂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中山装之得名当然是因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缔造之外,也关注着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据老同盟会员回忆,孙中山认为“穿西服就得用外国的衣料,那样就要花我们本国的钱,使我们的黄金白银外流”。后来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至于中山装是从何而来,何人裁制,又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华侨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样式。据说首先裁制中山装的黄隆生,系广东台山人,当时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河内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隆生店中购物。黄隆生知道了这位顾客是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当即提出要加入兴中会,并为革命效力。以后他就根据中山先生的设计,制成了第一套革新的服装,是为“中山装”。另一种说法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意推行服饰改革。此时,孙大总统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荣昌西服店的裁缝师傅王财荣(一说王才运)。王财荣是浙江省奉化县江口镇王淑浦村人,自小便来上海学裁缝当学徒,几十年的磨炼,学得一手好手艺,而且积蓄起一笔钱。他在当时的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开了一家荣昌呢绒西服店,生意颇为兴隆。由于他和蒋介石是同乡,关系较熟,经蒋介石介绍,孙中山得以到荣昌西服店做衣服。孙中山让人找到一套从日本带回来的士官服,并派人送到荣昌西服店,请王财荣以这套服装为基样,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人穿着的新服装。王财荣将衣服设计好,登门请孙中山试穿。孙中山先生一穿,样式庄重大方,穿着舒适方便,称赞不已。以后,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倡导,加上新服装的确十分舒适美观,于是,这衣服首先在上海和南京等地流行起来,以后在全国各地也普及开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服装上的改革精神,人们便将这种服装叫做“中山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民俗学界今后应该关注什么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起码要关注20世纪,这是多么丰富的一段历史,民俗学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民众生活在这一百年是怎么过来的。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做下来,因为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不然21世纪后来的子孙怎么认识这一百年?《老镜头:中国百年风物与民俗过眼录》这本书就是从辛亥革命讲起,从20世纪的早期讲起,讲到现在,我们生活的2011年,整个一百年的民俗文化,这是我们要推崇的。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乌丙安近来,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着辛亥革命以来这一特殊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变化,俨然已成为社会媒体的热点。仲富兰先生的《老镜头:中国百年风物与民俗过眼录》便从民风民俗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幅中国社会百年民众生活的历史画卷,他以朴素而严谨的方式描画了历史,从而见证了历史,传播了民俗。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渭滨中国自古就有“入乡问俗”的民间传统。风俗文化的传播需要书面文字的记录与承载,仲富兰先生此书精心选取了自辛亥革命百年来各个历史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风物民俗,珍贵的老照片与厚重的语言,形象准确地再现了中国民俗的百年变迁历程,展示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百态。阅读本书可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从而更激发弘扬中国文化的信心。  ——著名文学理论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晓明

编辑推荐

《老镜头:中国百年风物与民俗过眼录》:民俗学界今后应该关注什么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起码要关注20世纪,这是多么丰富的一段历史,民俗学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民众生活在这一百年是怎么过来的。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做下来,因为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不然21世纪后来的子孙怎么认识这一百年?由仲富兰编著的《老镜头:中国百年风物与民俗过眼录》这本书就是从辛亥革命讲起,从20世纪的早期讲起,讲到现在,我们生活的2011年,整个一百年的民俗文化,这是我们要推崇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北京市重点图书,传世之作重温百年历史•影像瞬间唤醒民族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镜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中国民俗百年的放大镜,基本是衣食住行
  •   生活就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的记忆组成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今天仍能看到百年的中国风物,珍贵。
  •   对于中国百年的风俗与文化很喜欢
  •   感觉很全面啊,了解一下历史民俗和文化,充实自我~~~
  •   就像老镜头在回放,很好很有感觉!
  •   很有历史史积淀的书啊,一翻开就感觉不浮躁不浮华,我喜欢这样慢慢品读,另外当当狠给力啊,订完书我就忘记了。。送了三次我都碰巧不在家,硬是大过节的送来啦,脾气好的没话说,赞一个~
  •   书写的没什么感觉,流水账一样
  •   一直是我想要的类型~质量好~
  •   图片不少,只不过内容大多数都以北京为主……直接写北京百年会比较好
  •   都是老照片,可以窥见当年的历史风貌!书很好!但送货慢……
  •   图片不少,用铜版纸印刷就好了。
  •   老风俗的写照~
  •   很严重的是,书的封面居然破损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