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新法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又文 等主编  页数:131  字数:200000  

前言

从医骨伤临床四十余年,在门诊、病房、义诊或医疗队下乡巡诊的工作中,我发现“颈肩腰腿痛”已经成为这个专业中最为流行的词汇,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CT、MRl的普及,“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诊断提示愈来愈“明确”的时候,我就想写一本有关人体内23个椎间盘的病的书。因为脊柱的病变,绝大多数是由椎间盘的改变而惹的祸。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演变,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最近,据利伯曼和尤他大学的丹尼斯·布兰布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提出,我们的祖先在大约200万年前,就能熟练地奔跑。为了猎取食物和躲避灾难,奔跑在人体特征性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支撑我们的脑袋,并使身体的重量能在髋关节和下肢上保持平衡,脊柱进化成多段S形。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人类及解剖学家卡罗·沃德解释:“问题在于脊柱原本的设计是作为拱顶使用(爬行),当我们人类站立起来后,它只好充当承载重量的立柱了。”沃德还认为,这种S形系统,使我们在保持身体平衡和以双足运动时非常有力。但我们的直立姿势,却对弯曲的结构施加了过多的压迫和间接力。也因此让脊柱各段吃了不少苦头。试着身体后倾,把脊柱向后弯成弧形时,觉得下脊部紧绷得让你发抖?那是因为压缩负荷增加,脊柱间的纵向关节彼此受压造成的。由于脊柱是弯曲的,因此脊柱骨必须长成楔形,宽的部分朝前,窄的部分朝后(即前宽后窄)。下背部的负荷最重,楔形的弧度也最大,因此凡举重物或伸展过度都有可能导致最末端的椎骨滑脱或被压缩而引发疼痛。因此人类直立行走是要付出代价的。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的技术。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椎间盘的解剖学特点;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椎间盘病变的临床表现和分型;椎间盘疾病治疗的循证医学原则;椎间盘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椎间盘病治疗效果评价;椎间盘疾病的康复训练等。《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新法(修订版)》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椎间盘的解剖学特点
第二章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
第三章 椎间盘的生物化学特点
第四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理过程
第五章 椎间盘病变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第一节 颈椎间盘病变
第二节 胸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第六章 椎间盘疾病治疗的循证医学原则
第七章 椎间盘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
第八章 椎间盘病治疗效果评价
第九章 椎间盘疾病的康复训练
第十章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前瞻性评估
第十一章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治疗
第一节 微创后路腰椎融合术
第二节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第三节 经皮前路腰骶间轴向融合术
第四节 微创棘突间固定技术
第五节 微创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5横突肥大
第六节 经皮微创椎弓根钻孔减压术
第七节 微创人工小关节置换术
第十二章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及细胞支架研究进展
第一节 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第二节 细胞支架研究进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椎间盘的解剖学特点椎间盘从脊椎解剖结构上来讲,它是维系脊椎间连系的重要组成,是椎体间相互运动的“链条”,人体内共有23个椎间盘,由上而下,可以分为4段。依次为颈、胸、腰及骶尾段,形成4个“s”形生理弯曲,即2段向前凸(颈、腰段),2段向后凸(胸、骶尾段),这种结构,使脊柱具有弹簧一样的功能,可以增加负重,吸收震荡。椎间盘的主要结构是纤维环,它包含了10~20层的胶原,称为板层它环形围绕椎间盘周围,相邻两层纤维走行方向成30°~60°角倾斜交叉,紧紧结合在一起(图1—1)。当紧密结合在一起时,这些板层是坚硬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负荷。因为其结构材料为胶原,所以纤维环具有足够的柔韧性,可以变形。因此,椎体问可以弯曲运动。它如果弯曲,就会丢失坚硬度从而承受压力的能力会降低。为了防止这种变化,纤维环就需要椎问盘的第二个解剖结构——髓核。髓核是位于椎间盘中心含水的胶冻样物质,当受压时,这种冻胶状物质就会向四周放射状膨出。一方面,这种放射状的膨出被周围的纤维环所抵制,另一方面,这种膨胀也从内侧支撑了纤维环,使之不至于向内侧弯曲而降低刚度。纤维环和髓核协调性的结合维持了椎问盘的刚度以抵抗压力负荷,同时两者又都有足够的顺应性以使椎体间存在一定的活动度。(图1—2)

编辑推荐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新法》是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新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