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的微笑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毕淑敏  页数:206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北极光的微笑(代序)无数次想过,回家之后,再也不出发了。在自家房檐下好好地偷懒,吃平淡可口的中国家常菜,过俗常的清静日子。终又无数次启程,去探望风雨飘摇的世界。一条招呼你远行的水蛭,吸附在脚踝。这一次,是去加拿大。这一次,去看北极光。“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黎明的化身”。她是大神泰妲的女儿,哥哥是太阳神,姐姐是月亮女神。她的丈夫是猎户星座,生育的儿女是北风和黄昏星辰。看来极光不单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而且婚姻幸福儿女双全。加拿大北部山地的一切景物,在冬季黄昏中迅速模糊,我们收到北极光就要到达的请柬。据远在阿拉斯加的北极光爱好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网站报告,这一夜,北半球极地范围内出现极光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于是我们走,向旷野的深暗处潜行。狂风呼啸,大地垩白。人们已习惯在某些地方,积雪并不意味着寒冷,它只是人造的景观,指代着优雅和享乐。唯有这里,天地只有银黑两色,冰雪保持着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森严与力量,以广博的面积和深邃的厚度,让人惊心动魄。逃离了城市灯雾,陷落无边无际的灰暗之中。之所以不敢说黑暗,因为头上还有碎钻般的星光。乘车到了观测的地方,在白雪与繁星之间,开始等待。冰冷寂寥,兴致勃勃。人们在无言忍受,确信将有一份惊骇接踵而至。等待自然界最为壮观瑰丽的天象。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是通向宇宙的最近柴扉。它朗澈清爽,像玻璃一般容易敲响,得天独厚地接近终极智慧。残酷的自然环境,没有杂质的空气,视野如上帝的眼帘。环绕周身的,是前所未有空无一物的松弛感。单纯到没有任何让人分心的景物,极适宜凝神等待。传说中极光是个美丽的年轻女人,手挽夫君快步如飞地赶路。有时乘着飞马驾驭的四轮车,从海中腾空而起;有时手持大水罐,伸展双翅,向世上施舍朝露,类乎东方掸水的观音。因纽特人可没有这般温情,认定北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加拿大原住民较有想象力,觉得变幻莫测的极光是神灵在空中踏出的舞步,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摄走灵魂。北欧比较魔幻,在芬兰语中,极光的直译是“狐狸之火”。他们坚信是一只狐狸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奔跑,蓬松的尾巴扫起晶莹闪烁的雪花,一路翻卷飞扬直达天庭,从而形成了北极光。萨米人和西伯利亚人则相信北极光是死者在玩游戏。幽灵们骑马,飞驰时受了伤,流出鲜血婉转千行化为光焰。现代人当然不理会这些古老传说,顽强地提出新的假设。有人认为,极光是地球外缘燃烧的熊熊火焰。有人认为,它是夕阳西沉后,天际反射出来的光芒。还有人认为,是南北极地的冰雪,白天吸收储存了太阳光,夜晚悄然释放出的能量。极光之谜,多少代人试图破解,结论千奇百怪,但真相如何,一直等到人类卫星上了天,鸟瞰地球,才得到物理学的合理解释。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被称为“太阳风”。当“太阳风”携带着微粒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畴时,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碰撞,产生了电磁风暴开始强烈放电。一束束电子,在离地球大约一百公里的天空,释放出一百万兆瓦的光芒。巨大的电子云团产生明亮艳丽的绿色弧光,时常伴随着红色或粉红色的边线,交相辉映,灿烂辉煌,形成了神鬼莫测的“极光”。我们所在的麦克莫瑞堡是加拿大观测极光的上好营地,观赏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底。等待,直至深夜,身体被加拿大北部山区的寒风刺得千疮百孔,极光仍没有出现。森林的守护者告诉我们,极光的吸引人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没有人能预报太阳,没有人能预报特大耀斑,没有人能预报地磁的爆发,没有人能真正预报极光。守候极光就像在密林中狩猎,不可知的麋鹿轻盈踏来。极光怕羞,要避开月圆时分。因为满月的清辉太过明亮,形成了光害,影响观看极光的亮度。还要避开城市的散射光,它是湮灭极光的第一杀手。极光来无影去无踪,形状多变。有时像彩色漩涡,有时像袅袅轻烟,有时如凌乱扇骨,有时似万千羽毛……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彩色流星闪现一下就永无踪影。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不离不弃。 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南北磁纬度六十七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它包括瑞典、挪威、芬兰、冰岛、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阿根廷等国家。世界上还未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极光孤。二是弯扭折皱的飘带状极光带。三是如云朵般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射线状的极光芒。简言之,就是弧、带、片、幔、芒。极光的亮度也很多变。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朦胧亮度,到满月时的月如银盆,都可能出现。最强的极光会照出人的影子来。这位无与伦比的魔幻大师,在苍茫天际的舞台上,上下飞舞左右驰骋,铺陈出上百上千甚至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奔突腾跃活色生香。看到这里,你可能说,这些是你亲眼看到的吗?遗憾,那一夜,我没有看到极光。上面所说,都是纸上谈兵。五个小时的等待中,听守林人做的介绍。极光放荡不羁桀骜不驯,在预报百分之百可以见到它的时候,它让我们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苦等,坚不现身。仰望所见,只有寂寥星空。第一次发现星星的颜色有那么多种,迎春黄骆驼黄直到帝王黄玫瑰金……深钢蓝色的晴空,好像尚未完工的丝毯,天上的织女用金银线,漫不经心深深浅浅散淡地织着,星芒四颤。暗淡的星,许是离我们太远,或已进入暮年?幸好年老的星星并不悲哀,年轻的星星也不骄傲,一律竭尽全力地明亮着,飨大地以清辉。第二天晚上,我们再次赶往旷野深处。临出发的时候,当地旅游局长问我,您觉得今晚可以看到极光吗?我说,不知道呀。局长说,今夜看到极光的可能性,据预报说是百分之三十,也有人说是。很多日本人为了观察极光,往往要在此守候一个星期,概率就比较高了。你们只待两天,太短了。如果今天还看不到,就要抱憾而归。我说,有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在路上,想起郭沫若的那首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终于不相见,就保有对极光的想象吧。这世上终有一些壮丽,我们不得目睹。这世上终有一些友人,最后必将分离。2011年11月29日,加拿大西部山地时间晚上10点35分,我们到达野外观测地。刚停车,就听先下车的人大喊:“来了!来了!”谁来了?这么大惊小怪!赶紧跳下车,天啊,北极光倏然驾临!半个天空悬挂起绿色帷幔般的北极光。犹如巨大的绸缎,被天神之手轻轻拧动。极光迅速地变幻着形状和色泽深浅,宏大脆弱,让你骇然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吹走了极光。与印第安人长久相处的约翰博士迎接我们。他说曾听到过极光的声音,犹如银链抖动。我们静听,然而除了我们的呼吸声,万籁俱寂。北极光出现了十几分钟后骤然弥散,远走苍穹。我们仰望星空,意犹未尽。满头白发的约翰博士问,你们还想不想再见到北极光?我们说,太想见了。博士说,那我们试着施展法术,把北极光呼唤回来吧。他在黑暗中做起法术,这是印第安人和北极光对话的仪式,呼唤人类的祖先回来与后代相会。他虔诚地面向东北方,一次又一次念动咒语,呼唤着北极光。又是漫长的等待,几个小时悄然过去,我们几近绝望。大约午夜1点,巨大的绿色光带突然如神灵般再度现身,以横扫一切的威严,穿越浩渺星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半张着嘴,惊愕不已。北极光太阔大了,整个天空被覆盖为青苍色,犹如激流中的几万亩水草波光诡谲。约翰博士非常肯定地说,这是一场巨大的阶梯状极光,太阳风的活动此刻非常猛烈,若不是天空有些微云,极光会笼罩整个天穹。用肉眼看极光,没有用照相机拍下的图片那样细腻。照片拍出之后,在靠近北方地平线处,居然显露出红色的极光带,犹如朝霞。约翰博士说能看到红色北极光的人,将有非同寻常的幸福降临。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雀跃,在那一刻变成了顽童。极光不仅仅万分美丽莫测,它弥散天穹的阔大篇幅令人震撼到恐惧。你会觉得个人极为渺小,你会顿生谦虚和敬畏。你会觉得星空无限造化无穷人生短暂薄如蝉翼……护林员对我说,你看到了吗?北极光在微笑。从某一个角度看去,那一刻的极光的确像一张微笑的脸庞,瞬息即过。但它如此清晰地烙在我的脑海中,如同烈焰燎过木板的炭画,永不磨灭。如果将极光拟人,北极光并不像一个美女,而是一位襟怀敞阔的智者。它宣示给人间的,真如一架天梯,通往遥远的梦想。我更喜欢用肉眼观看极光。肉眼虽然没有机器那样精密,却带给我们的感官以最直接的震撼。我喜欢这种简单,一个人和他所热爱的东西,直截了当毫无隔绝地接触。这个世界太多颜色太多响亮声音太多烦杂图像了,鳞次栉比排山倒海压将过来,人们没有缝隙和时间,接听内心微弱的悄语。人们丧失了标准,贫血的灵魂,无法输出足够的能量,来选择自己的爱恨和归宿。即便蒙对了正确的选择,也没有耐力持之以恒地守候,很可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简单是有质量的,简单地生活,穿朴素的衣服,吃家常的饭食,住简易的房子,使用简便的交通工具……于是所有繁华喧嚣都不再构成引诱和威胁,灯红酒绿都变得如同黑白般明晰。声色犬马褪色,笙歌艳舞敛息……人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便顺理成章进入安静稳定的状态。目睹北极光是一种奇特而难以忘怀的经历,让人在仰望中顿生敬畏伴以灵魂的簌簌震撼。自然界中很少有如此独特、如此诡秘的景色,它与我们平常遇到的东西迥然不同,逼人匍匐在地。从此明白了什么叫宇宙洪荒,什么叫扶摇直上九万里。孤绝激发反思,冷寒驱除琐碎。我对天地与自我,从此校正了度量衡观念。知道了什么叫无穷大,自己只乃微尘。北极光以自己横扫千钧的存在,傲然提示我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该如何珍惜。从此战战兢兢敬畏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万物,不敢有丝毫自大与僭越。那一夜极光持续时间很长,当午夜3点钟我们离开野外观察地返回之时,它仍在距地表一百公里以上的高空飘拂,以绵延数千里的微笑,轻覆河山。2012年6月16日

内容概要

  本书为毕淑敏的散文精选集的最新品种。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近年来一直攻读心理学博士。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不骄不躁是由于儿时母亲的教导。在西藏阿里高原11年的当兵生涯,对她影响巨大,铸就了她平和的心态和处变不惊的性格。
  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本来,我们可能觉得琐碎、细小,不值一提,可是毕淑敏会认真、耐心、细致地向读者述说。透过她的笔端,我们仿佛突然发现,生活,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假若你把它们忽视,你就损失了部分生活,假如你用积极的心态来感受,生活就变得精致而饱满。一种积极、平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如涓涓细流,在毕淑敏的文字里,缓缓流淌……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当兵,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专业回北京。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课程结业。

书籍目录

北极光的微笑(代序)
抱着你,我走过安西
妈妈的饺子
妈妈的水仙
下午去开家长会
蓝色萝卜
无胆之人
高高的白杨树
讲给松树的故事
第二十九枚元素
背着药包上学堂
台 灯
一贺再贺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豆角鼓
比树更长久的
七条金鱼在呼吸
午夜的声音
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希望
与寂寞相伴
金丝雪片
阅读是一种孤独
火车内外的风景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
关于爱情与友情的絮语
柳枝骨折
每天都冒一点险
爱的回音壁
仇人的显微镜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毁灭谁
友情的树上只有一个果子叫信任
强弱之家
关于人生的沉思
铸造心情
关于思想和心灵的感悟
我所喜爱的女性
内在的洁净
奶牛的第三次哭泣
深绿是浅绿的弟弟
节气是一种命令
“冻顶”百合
长街畔的青杨
微笑着面对生命

章节摘录

抱着你,我走过安西那一年我到甘肃敦煌。从兰州坐汽车,在戈壁滩上跋涉千里。一日午后,经过安西。白茫茫的沙海反射着耀眼的阳光,远处矗立着从地面直通云端的黑色风柱,旋转着向我们逶迤而来——那是沙暴……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眼前这干燥的黄土,盘旋的热风,死一般的寂静,还有渐渐旋近的危险……我可能在梦中到过这个地方。我对自己这样说。半个月后,我回到家,同父母说起安西的遥远。我夸张地描述那里的荒凉,说,你们无法想象那里的神秘。妈妈很注意地听我聊天。自从我长大,到了许多她不曾到过的地方以后,在我描述远方的时候,她总是像个小学生一样专心地看着我,那神气不单是从我这里得到新的见闻,而是在用整个姿势说:看!我的女儿去了我没有去过的地方!猜测到了母亲这种心情以后,我常常投其所好。我得意地说,妈妈,您到过安西吗?没想到妈妈非常肯定地回答,三十多年前,抱着你,我走过安西。我回过头去看爸爸。我不是不相信妈妈,我是需要再一次地证明。爸爸说,是的,那时你才五个月。我的父母不喜欢忆旧,总是对将来发生的事充满了希望,觉得最后的才是最好的。谈话无端地中断了。我们总以为还有无数的时间储存着,可以从容地回忆以前。但是突然,我的父亲患了重病。在那种气氛下,是不能忆旧的。我们相信父亲会好起来,我们觉得做那种回忆的事情,会在冥冥中对父亲的康复有背道而驰的力量。我们格外地避讳谈过去的事情,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对抗那种叫做命运的东西。我们错了。父亲离我们远去。痛定思痛之后,我才发现,有关父亲的往事,我们知道得是那么少。懂得自己的父母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我们不可太年轻,那样我们只能记得他们的慈爱,无法深刻地洞悉他们的内心。我们也不可太年长,那时岁月的烽烟已将我们熏染,无数次默念中将父母重新塑造,已不再具有原始的亲切。作为女儿,我不知父亲生命中的许多空白。在父亲去世以后,我才知道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黑洞了。我不想要家谱那样的东西,那是公共的枯燥的记录。我想看到我的祖先对他们生活血肉温暖的倾诉。我已寻觅不到我的父亲了,于是我用双份的爱恋和探索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年轻时十分美丽。我小的时候,尽管她对我发着脾气,面色很难看,但在我看来,她依旧是美丽的。这甚至影响了我一生中对女子的审美观,我一直以为像我的母亲那样,白皙端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人,才是世上最完美的女性。我的父母是山东文登人,很小就定了亲。爷爷家的村庄很小,只有一所初级小学。父亲读高年级的时候,要到母亲所在的村子里读书。每逢放学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玩的小伙伴就嚷:快看小英子的女婿啊,他下学了。母亲小名叫英子。她远远地看着父亲——一个眉毛黑黑的高大男孩。父亲在威海读了中学后,参军到了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以后到了一野,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跟随王震将军,一直打到了新疆的伊宁。这座中国西北长满白杨的城市,距我父母的家乡,大概有一万里路。1951年,我的父亲来了一封信,要我的母亲赶快到新疆与他团聚。那一年,母亲刚满二十岁。父亲后来说,当时王震将军已经开始在内地广招女兵,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军官,时常被人问及婚姻。他记着母亲,所以邀母亲前去。但那时的新疆,遥远得如同今日的北极,都是罪犯流放之地。他征询母亲的意见,由母亲作出她对自己命运的选择。母亲是可以不去的。但是母亲深深记挂着那个有浓黑眉毛的男子。她把家里的门帘摘下来,洗净叠好,放在炕上,好像是去串亲戚,不久就会回来。把自己的换洗衣服装进一个小包袱,带着烧饼和姥爷卖了粮食凑的几块钱,踏上了未知的道路。母亲先到了烟台,然后坐船到青岛。她从没出过远门,又晕船,坐的是轮船在水面以下的那个统仓,吐得日月无光。但是青岛的风景使她把旅途的艰辛淡忘,凭着父亲开出的介绍信,母亲和几位到新疆寻夫的女人会合在一处。有一个女人的老父亲是个地主,农村的形势使他感到某种危险,所以和女儿一起远走新疆。他有文化而且有头脑,母亲就把介绍信交给他,由他一路安排食宿。母亲离开家乡的日子是1951年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其后的旅行在母亲的记忆里就变得模糊而迷茫。地上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和火车,到达西安以后,又开始坐马车。他们这一伙老人和妇女每天住在负责接待的兵站里,像真正的军人一样大碗盛菜,馒头管够。母亲刚开始想,当兵在外原是这样的舒服啊!但随着行程越来越向西,景色越来越荒凉,母亲才感到父亲一个人在外,真是够可怜的。沿途晓行夜宿,母亲已和同行的人十分熟悉。突然有一天,那老人说,现在已经到了新疆的界面,她们几个的亲人在南疆,而我的父亲在北疆。以天山为界,前面就是分手的地方。母亲将独自完成剩余的几千里路程。那一瞬,母亲感到了极大的恐慌,甚至比从家乡出走时还要恐慌。那时她不知道旅途的艰难,幸好找到了同伴。现在她知道以后的路程更加莫测,征途迢迢,却要独自跋涉。但这是无法接受的事情。老人对母亲说,你的男人做的官比她们的都大,你会有好日子过的。路上的事你不是都见识过了吗?没有我,你也一样能对付得了。他们坐着新疆特有的勒勒车,向南方的沙漠中走去。妈妈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充满惆怅。在以后的岁月里,再也没有得到他们的音信。1951年的5月,历尽风霜的母亲到达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她被告知父亲在伊宁率领部队执行任务,一时没有汽车到那里去,只有等。母亲就在乌鲁木齐等了整整一个月。那是一段十分痛苦的等待,母亲什么人都不认识,一个人到街上去转,语言又不通。母亲想,一定不能死在这里,不然变成鬼魂,也找不到人说话。后来总算有了一辆老掉牙的车,要到伊宁去,母亲迫不及待地爬上车,一路颠簸,终于在离开家乡五个月以后,到达伊宁。母亲坐在父亲的团部里,有人去喊父亲……我以为这种阔别多年的会面一定非常激动,没想到母亲淡淡地说,她看到父亲时只有一个感觉就是——他长大了。我也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您见到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父亲说,当然是高兴啊,你妈妈胆子够大的。要是别的人,不会跑这么远来找我。咱们老家那地方的人,是很恋家的。母亲在父亲的团里住了下来。那时候,部队很艰苦。领导干部的家眷平日也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只有到了星期天,才让夫妇团聚。办法是在大礼堂里用白布单分割出许多单间,女人们先把自己的被褥铺好,熄了灯以后,男人们才无声地钻进自己的家。母亲说,黑灯瞎火的,有的男人曾经摸错过门。我就是孕育于这样的环境。由于水土不服,母亲的身体变得很坏。她在卫生队当了一段时间护士以后,就再也支撑不了了,天天躺在床上。有一次她下床的时候,晕倒在地,头撞在脸盆架上,血把肥皂盒都灌满了。母亲说,从我一出现,就同她作对,害得她一点东西也吃不了,最后变得骨瘦如柴。她甚至想自己可能要死在这个叫做伊宁的地方了,这是她第一次后悔到新疆来寻找我的父亲。正是母亲最困难的时候,上级命令父亲带着他的队伍出征。母亲看着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因为她知道,说什么话也不能改变父亲执行命令的决心。她只是仔细地盯着父亲,要把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她想,等他回来的时候,自己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父亲也是什么也没说,他只是留下了一个警卫员照顾我的母亲。这是一个老兵,足有四十多岁了。当母亲第一次对我描述他的时候,我说,妈,您肯定记错了。哪有那么老的兵?这个年纪可以当将军了。妈妈说他真的只是一个兵,是从国民党队伍里解放过来的,个子矮矮的,脸圆圆的,一笑一眯眼,很和善的样子。父亲在众多的战士里挑选了这个老兵,是他一生最英明的决定之一。如果不是这个有经验的男人细心照料,我母亲和我的生命将遭遇巨大的风险。妈妈一天什么也不吃,不是她娇气,而是她的胃成心和她作对。无论她吃进什么,胃都毫无例外地翻滚,把东西吐出来。妈妈被边塞的风吹得欲哭无泪,在1952年伊犁河畔的一座土屋里。父亲在远方率领着他的部队征战,绝不能回来照料自己的妻子。母亲无怨无悔地躺在床上。她甚至都停止思维了,只是在等待。等待她必然的命运。这时候她闻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她觉得自己从小到大没有闻到过这么诱人的味道。小胖子,你吃什么呢?母亲问。她其实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少妇,那个老兵的年纪快有她的父亲大了。但是部队里都这样称呼那个老兵。大家都习惯了,她只能服从风俗。小胖子走进来,黑色大土碗里,装着嶙峋精致的骨头和肉。这是什么?妈妈问。这是野鸽子的肉。哪里来的?我逮的。让我尝尝好吗?好。小胖子把碗递给我妈妈,妈妈把野鸽子肉一口气吃完了。然后他们就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以往也有这种情形,妈妈把东西吃进去,但是很快就吐了出来。不是妈妈要吐,是她身体里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要这样捣乱。决定吐不吐东西的是你。妈妈对我说。我无言以对。那时的事情我真是不记得。等待的结果不是吐,是妈妈又饿了——她还想吃野鸽子的肉。小胖子高兴极了。他正为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大发其愁。要是我的母亲死了,他会像失守了一座阵地一样自责的。但他不知怎样劝一个吃不下东西的孕妇,他想出的唯一办法是——把周围能找得到的一切生物拿来烧了吃,他是一个四川人,还是很会吃的。他吃了一样又一样,我的母亲总是无动于衷。但小胖子不气馁,继续试验下去。当他试到把野外捕来的野鸽子烧了吃的时候,我的母亲终于焕发了食欲。在怀你的十个月当中,我只吃了不到十斤米。母亲说。我说,妈妈您一定是记错了。一个孕妇,只吃这么少的粮食,自己和婴儿都要陷入重度的营养不良。母亲说,怎么会记错呢?大米是你父亲留下的,当时要算是特殊待遇了,由小胖子保管。我每次都劝他一道喝稀饭,因为四川人是爱吃大米的。他总是说,只有十斤,还是省着吃吧。这样一直到了生你的时候,米还没有吃完。我说,我生下来的时候一定满面菜色。妈妈说,孩子你错了。生你的时候是在一家苏联医院,你红光满面,健康无比。我说,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妈妈说,那都是野鸽子肉的功劳啊。从那天以后,小胖子总是黎明即起。在伊犁河谷地上有一座废旧的仓库,小胖子把仓库所有的窗户都打开,在地上撒满包谷粒。然后他就埋伏在远处,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飞翔的野鸽子群。野鸽子们先是在天空盘旋,待嗅到了新鲜包谷的香气,一个个钻进幽暗的谷仓。它们在窗台上踌躇着,判断有无危险。小胖子在远处镇静地等待着,不慌不忙。野鸽子就大着胆子飞进谷仓,降落在地面上,仔细地拣食金色的谷粒。它们发出咕咕的友善的叫声,把大量的同伴吸引过来。小胖子有足够的耐心,他要到傍晚时分才开始动作。拎着一把大扫帚,蹑手蹑脚地进了谷仓。野鸽子腾飞带起的烟尘眯了他的双眼,但剩下的活他熟门熟路,就是闭着眼睛也是干得了的。他急速地奔到窗户跟前,把破旧的窗户死死关住。谷仓立时昏暗起来,小胖子挥动大扫帚,上下飞舞,像哪吒的风火轮。野鸽子惊恐地飞翔着,但门窗已被堵死,扫帚像乌云般地扑下来,野鸽子无力地降落在地上……小胖子把野鸽子捉住,把它们炖在从苏联买回的铝锅里,和我的母亲吃得津津有味。我问母亲,您一共吃过多少只野鸽子?这可是杀生。妈妈说,那不是我要吃,是你要吃。要不然,为什么吃什么都吐,唯有吃野鸽子就不吐了呢?整个怀你的期间,我吃了三千多只野鸽子吧。我吓了一大跳说,您准是记错了。妈妈很严肃地说,我每天最少要吃十几只野鸽子,两百多天算下来,你说是多少只吧?于是我暗暗地向造就我生命的这三千多只野鸽子道歉和祈祷。它们用血肉之躯构成了我的大脑、骨骼、牙齿和黑发,它们把飞翔的灵魂赋予了我,它们把从伊犁河谷的紫苜蓿、红柳花、蒲公英、草籽中吸取的大地精华馈赠于我。我若是一生的努力还抵不过一只小鸟飞越蓝天时的勇敢,真是暴殄天物。妈妈渐渐地康复,终于到了1952年10月。中秋节过后,住进了苏联人开的医院。阵痛席卷了她三天三夜,父亲还在远方操练他的部队。有人把妈妈难产的消息飞报父亲,他到医院里来了一趟。苏联医生的制度很严,他只能隔着窗户看一眼妈妈。父亲当时满脸悲怆,注视着这个跨越了万水千山来找他的老乡……但是他不能停留,立即又骑马赶回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部队。妈妈记住了父亲那张悲戚紧张的脸,她很感动。她的一生紧紧同这个人相连,在一个女人最危急的时刻,他不能帮助她,但给了她深深的关切,这就足够了。我是在正午12时出生的。母亲说,她几乎在我出生的同一分钟就睡着了。几天几夜没合眼,疲倦至极。护士捅醒她,让她看一眼初生的婴儿。母亲说,看到我的第一眼,惊讶我的眉毛那样像我的父亲,浓黑地皱着,好像在思考什么重大的问题。之后她便深沉地睡着了。母亲远离家人,没人照料她。胖胖的苏联看护大娘端来鲜红的西瓜,示意她吃。我出生在晚秋,这在内地已经是没有西瓜吃的季节,但在新疆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因为出了很多血,母亲口渴万分。但是她没有吃那诱人的西瓜,想起在老家,人们说月婆子是不能吃凉东西的。而且她还有说不出口的原因,生孩子的时候,一直咬紧牙关,满口的牙齿都松动了,无法咀嚼……妈妈抱我回了凄清的部队。由于孩子不停地哭,不能再住集体宿舍了,母亲住进一间泥做的小屋。在新疆有许多这样的小屋,屋顶平平,墙壁裂缝,看得出是用湿泥堆积而成,在某个角落还留着施工者当年的手印。你常常觉得它随时都会倒塌,其实它可以在风雨中屹立多年,比人要活得长久得多。小屋远离人群,母亲抱着我,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孤独地听着呼啸的塞风,她不敢熄灯,面对如豆的灯火直到天明。清晨别人问她,是不是小女儿很难带?她说,没有啊。人家说,那为什么夜夜灯火通明?妈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害怕,就把罪名推到我身上,改口说,是啊,女儿很爱哭。当我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回来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我,也很惊讶我是那么像他(其实我远没有我的父亲英俊,我先生同我相识以后,曾说过,你的父母都那么出类拔萃,可惜了你们这些孩子,居然没有一个像他们的)。父亲对母亲说,准备好,我们要走了。母亲默默地准备行囊,她已经习惯了父亲的漂泊。甚至都没有问这次是到哪里去。倒是父亲自己忍不住了,说,你猜我们是到哪儿?上北京!当时正是1953年年初,组建军委,从各大军区选调年轻的团职干部充实总部,父亲恰在其中。母亲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欣喜和惊讶,她一切听从父亲。只是在具体办调动的时候,遇到了一点意外。当时母亲的军籍已经报上去了,正在待批阶段。本来父亲要是稍微催促一下的话,也早就办好了。但因母亲一直得病,以后又是孕育我,父亲总想等到母亲能精干地工作时,再批不迟。现在中央的调令急如星火,上面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名字。摆在父母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父亲一个人赶赴北京,母亲等着军籍批下来以后再办调动。要么同行,但母亲是以家属的身份跟随进京。母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使她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影响了她的整个性格,浓重的阴影甚至渗进了我们的童年。但是1953年年初的母亲是兴致勃勃的。她将随着她终身的依靠,一步步向内地迁徙。她离开父母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她原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再回家乡,此刻希望就在前面。我那时只有三个月,携带这样小的孩子跋涉关山将遭遇怎样的困难,母亲估计不足。他们匆忙上路,坐在隆冬时节的汽车大厢板上,开始了历时几个月的颠簸。妈妈本来以为是可以抱着我坐驾驶室的。一来在爸爸的队伍里,妈妈一直是享受照顾的。再一个原因完全是凑巧——同时调往北京的干部里,有一名家属也带了一个孩子,八个月大。那孩子比你大了将近半岁啊,可他们不让着我。妈妈在多少年后一想起来,还叹息不止。我的父亲历来是以忍让为美德的。他反对我的母亲同对方讲理,甚至反对母亲同对方协商出一个方案,每个孩子一天轮流坐在驾驶室里。他只是要母亲忍让,让那个比我的生命历程长了将近三倍的男孩,不受风雨的侵袭,日日享受驾驶室的温暖。其实就是在那些最颠簸的日子里,留给我的依然是幸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婴儿的海洋与天空,只要有了母亲,我们就永远有太阳。母亲为了我吃了很多的苦。每逢到了兵站的时候,父亲都不愿让母亲抱着我与众人一起吃饭,怕我一时哭了起来,坏了众人的食欲?母亲就一个人在车上坐着,直到大家都吃完了饭,才独自走向冰冷的饭桌。当然父亲也是身体力行的,他也常常让母亲先去吃饭,自己抱着我,孤守在汽车大厢板上。我至今对所有人多的场合都心生畏惧,愿意一个人悄悄地躲在类乎大厢板这种寂寞凉爽的地方,拄着下巴出神。我想这一定归功于我的父亲从小不许我上桌吃饭的命令,养成了我躲避喧嚣的习惯。进京的路线是从新疆伊宁翻越果子沟,到达乌鲁木齐。然后穿过星星峡经哈密出新疆,继续东进,沿河西走廊到达兰州。途中,在安西车坏了。母亲抱着我,徒步走过安西。一路上经过的许多地方,母亲都已忘记。她无暇参观车外的景色,一个三个月的婴儿在她怀中嗷嗷待哺。但她记住了“安西”这个地名,因为父亲对她说,过去的皇帝为了表示边境安宁,中国就有了“安南”、“安东”、“安西”……这些名称。面对着苍茫的大漠和如血的夕阳,母亲抱着她的小婴儿一边跋涉一边想,但愿此生永远不再经过安西。现在在天上旅行不过几个小时的路程,父母走了几个月。到了1953年的5月,才到达北京。其后的日子大约是母亲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父亲作为年轻有为的军人,在总部机关大展宏图。新中国成立初期军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母亲心满意足。她没有其他的事情,专心致志地生养儿女。这其中有一次调干上工农速成中学然后上大学的机会,母亲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让父亲有一个舒适的家,让儿女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母亲单纯而美好的愿望。父亲到政治学院深造了。母亲在家抚育着我们。这时已到了1957年,母亲已有了我、妹妹、弟弟三个孩子。她住在部队的大院里,每天穿着剪裁合体的旗袍,领着弟妹款款地散步。家中有保姆做饭,我被送到幼儿园长托,生活静谧而安详。开始反右了,机关大院里闹得沸沸扬扬。从学校回来休假的父亲突然看到了几张大字报,说是有些军官的夫人没有工作,每天躲在城里吃闲饭……下面还附了一张长长的名单,母亲的名字赫然在列。大字报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所写,所有被点到名的军官们都置若罔闻。但一贯尊严而要强的父亲如坐针毡,他第一次感到因为母亲,在众人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平平静静地说,你带着孩子回乡下去吧。那一刻母亲惊骇莫名。但她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她一生信服父亲,既然是父亲这样说了,那就是一定应该这样做的了。她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居然没有一丝异议。第二天早上,母亲穿着单薄的旗袍,雇了一辆三轮车,大清早赶到前门的廊坊头条,排队买了一架缝纫机。她从小绣花,二十岁时出来寻找我的父亲。现在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乡下,她不会干农活,只有给人家做衣服,维持生计。当所有的军官夫人都我行我素地过着和她们以往同样的日子时,我的母亲到办事处转出了我们母子四人的北京户口。对于这种毫无外力胁迫下的自由迁徙,办事员大惑不解,一再提醒我的母亲想清楚些,北京户口可是个宝,一出了这个门,你就是哭得眼睛流血,也成不了一个北京人了。母亲默默地听着她的话,什么也没有说,带着我们的户口回到她的故乡——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小村。父亲甚至没有把我们送回老家,就赶回去上他的学去了。母亲离开故乡的时候,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那一方水土的人都以母亲为骄傲,对自家的女孩说,要出落得像小英子一样,以后嫁个军官,见大世面,过好日子。现在年近三十的小英子突然很落魄地拉扯着三个孩子回来了,其中我最小的弟弟还不到一岁。姥姥一家慌忙腾出“门屋子”,给我们住。这是一间暗淡的小屋,在大宅院里,是看门的长工住的地方。乡亲们窃窃私语,以为我的父亲一定是犯了天条,或者是我的母亲遭了婚变。他们狐疑地观察着母亲,母亲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人们唯一能相信母亲说她在外面日子过得还好的证据是——我们这几个孩子粉团玉琢,不像遭了虐待的模样。母亲的缝纫机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她只会简单地轧线,并不会裁剪,乡下人喜欢的式样她也做不出来,根本没有人找她做衣服。她开始下地劳动,玉米锋利的叶子把她的胳膊划出道道血痕。她毫无怨言,跟着年迈的姥爷学习着一件件农活。不管大人们如何评价这一次搬迁,它在我心里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我再也不用穿夹脚的红皮鞋,而可以光着脚在地上跑来跑去。我再也不用喝腥气冲天的炼乳,而可以大嚼特嚼冒着青水的玉米秆,直到把舌头划出一道道血口,但是只见到吐出的渣滓变成粉色,并不觉得疼。中午时分我可以在大太阳底下,用姥爷编的小篮子捡河滩上无穷无尽的鹅卵石,捡满了就把它们倒回河里去。再也不用像在幼儿园那样必须睡午觉,谁要是睡不着,多翻了几个身,生活老师就不给你升小红旗……那一年,我五岁。一个五岁的城里孩子记住的都是快乐。我的妹妹三岁,我的弟弟一岁,所以我相信,要不是经过特别的提醒,他们是一定不记得自己曾经认认真真地做过几个月乡下人的。我父亲独自遣返家属的事情,被领导知道。他们要求父亲立即将我们接回。于是在离开北京很短的日子后,妈妈带着我们又回到北京。新的家比原来的家还要大,还要漂亮。那时的家具都是配发的,所以把自己的被褥铺好后,几乎一切都没有变化,甚至比原来还要舒适。因为我已经过了幼儿园的转园时间,要在家里待几个月,才能进入新的班级,父亲专门为我请了新的保姆。在一段时间里,家里居然有两个保姆,好不热闹。表面看来,一切都没有变。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我的母亲认识到了世界的严酷。她原来以为父亲就是一切,现在才发现她除了父亲一无所有。我要去上班,去工作。母亲说。父亲惊讶万分,说,你能干什么呢?母亲已经快三十岁了,她除了绣花,没有做过其他的工作。这些年忙着抚育我们,原有的文化已经淡忘。别人能做什么,我也能做。母亲说。但是孩子怎么办呢?父亲问。找保姆。母亲坚决地说。父亲是挚爱母亲的,他什么都没有说,开始为母亲联系工作。因为母亲爱绣花,她进了一家工艺美术厂,在铜器上描花。母亲也许幻想着成为一个工艺美术大师,但她必须从学徒做起,每月的工资是十五元。家里雇着两个保姆的开销,数倍于母亲的收入,母亲每天除了上班以外,还要参加众多的政治学习,回家时往往是深夜。母亲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紧张的奔波,回家后看着我们被保姆带得肮脏不堪,素有洁癖的母亲又挽起袖子亲自为我们洗涤。这样几个月下来,父亲看着疲惫不堪的母亲和顿失饱满的孩子说,你就不要上班了。这是何苦呢?我又不是养不活你们。母亲一字一句地说,我再也不想让别人养活了。那个贴大字报的人,不管是什么用心,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是没有一技之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就会操纵你的命运。从此后,母亲坚忍地过着她的学徒生活,我们几个孩子主要在别人的照料下渐渐长大。父亲繁忙地工作着。大家虽然忙碌,也很快活,直到有一天……那时我已九岁了,记忆已十分清晰。在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突然说,我要回去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但是立刻知道了父亲所说的回去,是指返回新疆。母亲说,吃完饭再说这件事好吗?吃完饭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当我长得比较大以后,才知道,由于中苏边境、中蒙边境形势紧张,要向新疆增派干部。父亲是从新疆调来的,对新疆比较了解,自然是首选。我们已经守过边疆了,现在该轮着别人去了。母亲无力地说。跟组织上是不能讲这个话的。父亲说。妈妈以为原来同我们一同调京的干部,大部分都会回去。没想到真到临行的时候,只有父亲依旧去戍边。别人为什么都不回去呢?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母亲不解。他们都说自己有病。父亲说。那你也说自己有病。母亲说。我没病。父亲说。当我的父亲后来患一种极罕见缓慢的恶性血液病,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在外文资料上看到,父亲所患疾病的病史是长达几十年的。父亲到了新疆之后就多次高烧,现在看来,那就是疾病的早期征兆了。那些号称有病的军人,至今还在世上。我的健康无比的父亲,已长辞人间。由于当时边境形势十分紧张,父亲必须立即前往,不得携带家属。于是父亲又一次离开我们母子,一个人奔赴祖国的边疆。从那以后,我基本上就没有跟我的父亲长久地相处过。他在我的心目中,渐渐地幻化成一个神。当我们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要是你爸爸知道了,他会难过的。要是我们做出了什么成绩,妈妈就会说,你爸爸知道了,会高兴的。所以,对我来说,无所不在的父亲,总是在高远的天空俯视着我,犹如上帝的目光。我觉得在我的父亲离开北京以后,我的母亲才真正地长大。尽管在这以前,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还经受了一次下乡的锻炼。现在,她一向依傍的肩膀断然离开,在漫长的中蒙边境建设中国铁的边防。三个孩子像蚂蟥一样吸在她的身上,汲取她的力量。母亲在那个年代留下的照片,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断裂。在我的父亲没有离去之前,她是优雅的军官夫人。在这之后,虽然父亲的官职不断升迁,母亲反倒更像一个劳动妇女了。母亲在一家普通的工厂做工,从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到民间的疾苦,对我们的要求更严格了。她终日和平民百姓打交道,变得越来越朴素。母亲上班的工厂不通汽车,她就从旧货市场买来一辆“生产”牌的自行车,从此每天在路上奔波两小时。她再也不穿优雅的旗袍了,因为她始终没学会骑车的刹闸,遇到危险时只会匆忙跳下,旗袍不方便。她也像普通女工一样中午带菜,我记得她总是把青椒之类很清淡的菜,装进一个小酒盅里,说是这样不容易撒。依家中的情形,妈妈可带好一些的菜,但她很俭省。我后来才明白,她是不愿让别的女工感觉她特殊。冬天她冒着风雪回来后,手冻得像冰坨,弟妹都吵着要她抱抱。母亲总是说,让我在暖气上把手烤热一点再抱你们……母亲跟着她们工厂的人学着纳鞋底,说要给我做一双布鞋。我一直对母亲的布鞋充满神往,对同学们也吹过不止一次。但是母亲因为忙,这鞋做了好几年。等到鞋底子纳好的时候,我的脚已经长大了,无法再穿这双布鞋。母亲就说,可以改成布凉鞋,反正脚指头能伸到鞋外面,小一点也是可以穿的。我大度地说,那就变成凉鞋好了。但实际穿起来,才知道布底子的凉鞋是很没有优越性的,夏天多雨,一沾水就变得死沉,实在不舒服。母亲为我们织毛衣(在这以前,我们的毛衣都是买的,十分漂亮),织了很大一片,才发觉掉了一针。母亲就和我商量,说要是拆了重织,浪费很多时间。干脆用针线把那个窟窿补起来,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我当然拥护妈妈的合理化建议,而且认为天衣无缝。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听女人们议论起毛衣掉了一针,需拆了重织时,我苦口婆心地劝她们只需用针缝起来,她们惊讶得仿佛我是教唆纵火,我这才晓得妈妈当年是如何地因陋就简。妈妈实在是太忙了。父亲刚走,我的弟弟就在幼儿园里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这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疾病。两岁的弟弟被送到全军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因为我的父亲已经调出这个单位,父亲在时的所有待遇一概取消(我至今认为军队是最铁面无私的地方)。母亲在每一个星期日去赶公共汽车,倒几次车,去远郊看我的弟弟。当然给父亲写了信,但是父亲是不会回来的,在他的心里,国家的事永远比自家的事重要。后来我的妹妹又得了重病,住进了301医院,要动手术。手术做到一半,医生传出话来,怀疑是癌症。母亲在扩大手术范围的单子上签了名,手术整整做了九个小时。那一年,我的妹妹刚十一岁。父亲这一次回来了,但是只在家里待了两天,就又坐飞机赶回边防线。母亲几乎习惯了对命运中的突变,单独应战。她已经从那个柔弱的夫人成长为一根顶梁柱。她每日守着妹妹,带她去烤镭,带她看中医。妹妹成功地从病魔的手里逃脱出来,是母亲再造了妹妹。但母亲对我们又是很严厉的。自父亲调走以后,我们家的位置起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我们的小学是部队的子弟小学,家长们的爵位就成了砝码。父亲在时,我并不是凭借父亲的职位才获得成绩,但是父亲走了之后,要保住以往的光荣,我们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无论怎样挽救,事情也有不能如意的地方。比如我担任少先队的大队长一职多年,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有一次,大院里说是学空军,要把孩子们另组织起一支新的队伍,一位成绩不如我的同学成了这个组织的大队长,而我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楼长。母亲知道之后,声色俱厉地斥责我,说我骄傲了,退步了,怎么连谁谁都不如了……那次打没打我,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心境非常忧伤,我注视着母亲,心想,妈妈您是真的不懂“人一走茶就凉”的道理吗?我比您小得多,可是我懂。我在心里对她说,妈妈,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我就是比现在做得还要好上十分,这个大院里的大队长也是不会给我当的。那个同学的父亲是主管学校的要人,您忘了吗?我的父亲出任中蒙边境边防总站的第一任政委,成功地完成了多次边境谈判。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报纸画报上登出某位现今的领导,是中蒙边境防务的缔造者时,父亲淡淡地说,我当政委的时候,他刚刚入伍。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他永远把家庭置于国家利益之下,母亲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文革”开始,父亲参加“三支两军”,制止武斗到了不顾身家性命的地步。母亲实在放心不下,她决定追随父亲到新疆。母亲又一次经过安西,为了父亲和我,重回荒凉之地。

编辑推荐

毕淑敏所著的《北极光的微笑(精)》透过她的笔端,我们仿佛突然发现,生活,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假若你把它们忽视,你就损失了部分生活,假如你用积极的心态来感受,生活就变得精致而饱满。一种积极、平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如涓涓细流,在毕淑敏的文字里,缓缓流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极光的微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6条)

 
 

  •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当兵,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专业回北京。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课程结业。
     本书为毕淑敏的散文精选集的最新品种。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近年来一直攻读心理学博士。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不骄不躁是由于儿时母亲的教导。在西藏阿里高原11年的当兵生涯,对她影响巨大,铸就了她平和的心态和处变不惊的性格。
      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本来,我们可能觉得琐碎、细小,不值一提,可是毕淑敏会认真、耐心、细致地向读者述说。透过她的笔端,我们仿佛突然发现,生活,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假若你把它们忽视,你就损失了部分生活,假如你用积极的心态来感受,生活就变得精致而饱满。一种积极、平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如涓涓细流,在毕淑敏的文字里,缓缓流淌……
  •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近年来一直攻读心理学博士。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不骄不躁是由于儿时母亲的教导。在西藏阿里高原11年的当兵生涯,对她影响巨大,铸就了她平和的心态和处变不惊的性格。
  •   北极光的微笑(毕淑敏散文精选集 她是孝顺的女儿 她是智慧的母亲 她是和蔼可亲的心理师 她的文字充满温暖、安慰 她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朋友)
  •   喜欢毕淑敏的文字。这本书好精美,曾经买过一本这一套书中的另一本,也非常好。书面唯美干净,内心顿觉清凉如水。开篇的序大气磅礴,让人领略或许此生都难得一见的北极光,震撼心灵,唯美应该珍惜着蜉蝣般短暂而美好的生命。每一篇文章都如涓涓流水,慢慢滋润了心田。毕淑敏,用医生的仁爱之心书写世间百态,那样感人至深。
  •   毕淑敏的散文集一直在搜藏。
  •   孩子上高中喜欢读毕淑敏的散文,一拿到就深深地爱上了,他说包装太精没了一看就是正版,内容没得说,是温暖心灵的鸡汤。
  •   毕淑敏的散文温暖、真实
  •   毕淑敏的小说不错,散文更是绝。。一直以来都很喜欢!
  •   包装很精美,毕淑敏的文字一直是很温暖的
  •   毕淑敏的散文真心也得不错 好多篇我都看哭过 棒极了!
  •   毕淑敏的散文特别有意思的
  •   毕淑敏的心灵散文,读着能让人心灵放松。尤其是对生命、旅行的一些见解,确实值得思考。
  •   毕淑敏细腻的文笔让人不忍放手,很喜欢毕淑敏的文字。
  •   喜欢毕淑敏的文字,温情。
  •   完全冲着毕淑敏的名号买的,她的文字总让我们感觉亲切自然!!!
  •   我的第三本毕淑敏的书,相信它也能给我呈上富有魅力的文学盛宴。
  •   很喜欢毕淑敏的作品,书的包装也很精美,已经买了好几本了。
  •   一直很喜欢毕淑敏,还没读,应当不错
  •   从以前就一直很喜欢毕淑敏的文章,感觉很舒服
  •   朋友很喜欢毕淑敏,很满意~
  •   书的质量很好,而且价格也很实惠,也相信应该会很好看!喜欢毕淑敏的作品!!
  •   特别喜欢毕淑敏的文风
  •   从这一本开始读,就开始喜欢了毕淑敏老师了睡前一篇,很治愈不会烦躁的
  •   毕淑敏老师的书非常好看,值得一看!
  •   不愧是毕淑敏的书,挺喜欢的,封面也很好看,书的背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好看
  •   好看,喜欢毕淑敏
  •   很喜欢毕淑敏老师的书
  •   温暖的文字,优美的散文
  •   作者从女儿写到母亲然后又写到心理师,扮演着三个角色。内容写得很真实,我喜欢这种真实感,语言极其丰富动人。书面画面也很美,纸张光滑,跟正版的一样。好
  •   个人对散文有兴趣,觉得还可以
  •   学生一拿到书,第一天就读完了一半,具有生活的积极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世间母爱的伟大,作者对儿子的善解人意,这往往是现代家长很少有的:在乎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作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感恩,从生活中体会人生。
  •   喜欢,北极光在微笑哦。
  •   我想去看北极光,和你一起微笑。
  •   只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
  •   文字没有说出一个苦字,用很平淡但又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文字描绘这个最艰苦又令人向往的年代。
  •   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学生写作用得到
  •   好书就像一个好恋人能让你看到增长见识,觉得这个世界好美好。。。
  •   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很多角色,毕老师的文章让人受益匪浅!
  •   她的文字能给我带了正能量,在她的文字中我学会了坚强,及不畏惧困难的想法,
  •   送给朋友的 书很好
  •   质量很好,很适合中学生读,赞一个!
  •   一个字就是好,物流快,内容好
  •   有时生命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等待。
  •   心随字走一直走到天尽头看世上最美的光芒……
  •   看了一半,觉得可以,分享
  •   值得每个人读的一本书
  •   我自作主张给她买的,没想到她非常喜欢,说感动的哭了,从中学会了做个坚强的女孩,值得拜读
  •   这本书很好,只是价格有点贵哦,当然知识是无价的,呵呵呵
  •   一直很喜欢毕老师的文章
  •   给朋友买的书,很满意!
  •   平心静气,充满爱意
  •   送人的书,听说很好的书
  •   时间有一点点慢,不过质量没得说。
  •   书本很好,超喜欢。就是发货慢了些
  •   看到我不曾看过的风景,体会了我不曾体会的情感,好!
  •   物流很给力,当当真好
  •   书很好,无论作品还是印刷。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不错,喜欢!5分
  •   书拿回来,孩子一晚上就看完了,很好。
  •   书装订地很好,质量也不错!
  •   好书,给学生买的。
  •   一拿到这本书,就开始看了。感觉很温馨
  •   这本书的语言平实,内容真切、深刻,很值得我们看。很棒
  •   挺喜欢这本书的包装还不错
  •   大力推荐,不错,富有启发性。
  •   是精装的。不过需要爱惜点!!
  •   很喜欢毕淑敏的作品,很好看
  •   very good,my son ***es to read this book
  •   还没看,为了凑齐一个系列买的 = =
  •   没看呢,应该还不错~
  •   送货速度挺快,书还在慢慢品读
  •   帮同学买的。蛮好看的
  •   不错不错,给好评。++
  •   书看了,很受启发
  •   看了看,还是挺不错的,很喜欢
  •   很好 是我喜欢的类型 下次还会买
  •   很好,看毕淑敏的书,总是不白花钱的
  •   快递挺快的,刚刚到。刚刚打开包装,挺喜欢的,目前觉得比书店买划算。
  •   老师推荐的,女儿非常喜欢看
  •   属于安抚心灵,宁静自我的好书
  •   没事的时候就打开读一篇,感觉很温情,一个母亲和一个女性的视角,
  •   是因为看了“文摘”之后、才决定 买的..因为觉得 第一篇 写得实在是太美好、太令人感动了。。可是、买回来才发现、其他内容 并不精彩、太普通、感触不深。【读者们 想要购买之前、最好先想清楚、它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为它的内容、实在是太普通、无亮点! 阅读更多
  •   不错啊。。。你会喜欢的呢吧。。
  •   书写得蛮好的,很喜欢
  •   文字犹如行云流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