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凌力 页数:620 字数:62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暮鼓晨钟——少年康熙》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康熙夺回皇权、登上清初政治舞台的长篇历史小说。
七岁登基的康熙面临复杂严峻的政治局面。四大辅臣把持朝政,借口恢复祖制而几乎全部推翻了顺治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措施。特别是鳌拜擅权跋扈、结党营私、诛杀异己、觊觎皇位,造成政局混乱、民怨沸腾。康熙在祖母太皇太后的抚育教诲下勤学不辍,政治抱负远大。他逐渐不满于辅臣的倒行逆施和自己的傀儡处境,采取各种方式,同鳌拜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在康熙亲政第三年,鳌拜弑君阴谋暴露。年仅十六七岁的康熙一举擒获了他,完全夺回了皇权。
作者简介
凌力,著名作家、清史专家,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42年2月生于陕西,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散文集《蒹葭苍苍》,历史读物《清宫悬案》等。其中《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梦断关河》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章节摘录
版权页:谁知八月十三,这个魏裔介就上奏折反对,说什么“兵饷正赋如果足用,加派钱粮即应停止,为百姓即所以为国家,乃培根本而长治久安之要也……”辅臣本当不理睬,只是他这一套太冠冕堂皇,废除明末练饷,原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德政,就此一笔勾销,许多满洲亲贵大臣也觉不妥,又有内三院汉大学士李蔚等人反复劝解,婉言曲喻,不由辅臣不踌躇。太皇太后竟也知道了这份奏疏,虽然对加派一事只字不提,却不住称赞此疏忠心体国、有识有胆。四辅臣不好坚持,只得于八月十八下谕,除顺治十八年已加派外,康熙元年停止。第二个,龚鼎孳。此人是托了辅臣之力才得以复起的。大约想继钱谦益为文坛领袖,对汉人士子,但凡有几分文才,他便推重引荐,资助贫乏,得了个“汲引英贤如不及”的美誉。奏销案遍及天下,两江绅衿无人得免,朝廷还要追迫穷治之际,此人隐然以文士救星自居,上了一道特疏,请宽奏销。文章写得漂亮,竟使太皇太后当着四辅臣琅琅背诵,称道不已。辅臣原意要在天下各省都“奏销”一番的,终究不好驳太皇太后的面子,好在气焰最嚣张的江南士绅已然沮丧,奏销的事也就渐渐松了。第三个,孙廷铨。此人仅着首发倡议,尊庄太后为太皇太后,又率九卿上书请举行即位大礼而获两宫好感,竟不时与辅臣龃龉。议大行皇帝谥号那次最为激烈,他竟说“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应谥为高皇帝”。辅臣手持大行皇帝的“罪己诏”,坚持谥为章皇帝。孙廷铨之议自然作罢。只是此人长期供职户部,是顺治朝奖励开荒的功臣。田赋总是要征的,荒也还得要开,纵然他不肯依头顺脑,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听之任之而已。几个不驯服的汉臣何足道!然而,今年初,首辅索尼顺应太皇太后的巧妙示意,魏裔介竟升古称“天官”的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所留的左都御史缺竞补了龚鼎孳!最令苏克萨哈愤慨的,是孙廷铨这个倔巴头,竟拜内秘书院大学士!苏克萨哈眨巴着眼,看看两位同僚,不无疑虑地说:“拿这些归拢了细想去,老太后的心意咱们未必都揣摩透了,不然,这算什么意思?遏大臣,你说呢?”
后记
《暮鼓晨钟——少年康熙》的书稿终于完成了,我不由松了口气。 八年前,《少年天子》初稿完成的时候,原分两卷,上卷《高处不胜寒》,下卷《青山遮不住》。上卷写顺治皇帝,下卷写康熙皇帝初政,父子两代少年天子。遵从出版社意见,先着力修改《高处不胜寒》,《青山遮不住》就放下了。 1986年,上卷在《长篇小说》期刊上发表,出版社召开了作品讨论会,会上评论界的朋友提出:《高处不胜寒》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作品,建议独立成书,就以《少年天子》作书名,少年康熙的事,以后再说。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样,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就先问世了。 作为姊妹篇的《暮鼓晨钟——少年康熙》,却迟到了六年。 因为我有了新的想法。 当初,完成《星星草》的创作后,我作为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波澜激荡的清代历史。于是,写康熙皇帝成了我的心愿。随着不断地收集、整理、阅读、研究史料,我越来越感到这题材的强大吸引力,也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宏大的规模就不足以表现它。我甚至担心,倾我一生之力,是否能够完成。 因为,要表现的虽然是康熙皇帝这个人,实际上要写的却是整整一个时代。 是明末清初的那个时代。 是有清一代。 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是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封建君主制时代。 大题目,难题目。任重而道远。 不管是不是“不自量力”,既然着手,就干下去,不复顾及后果了。因为我实在很喜欢写历史小说、很想写康熙。 所以,在完成《少年天子》以后,没有立刻接下去写少年康熙,而是转向了在历史时序上比《少年天子》早二十多年的、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倾城倾国》,并有意识地从《少年天子》向前作了延伸,使《倾城倾国》的时间和人物与《少年天子》有了某些衔接。 现在,《暮鼓晨钟——少年康熙》出书,就可以同以上两部并称为长篇系列历史小说的前三部。 按历史时序,它们是:《倾城倾国》《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少年康熙》。 长篇系列的总题目,曾想用《康熙皇帝》《康熙大帝》等等。但这书名已经很多,小说、回忆录、电视剧都采用过,再说,它也容易限制作品的发挥。斟酌再三,我选择了一个较有亮色的书名——《百年辉煌》。 “百年”,从《倾城倾国》的大明崇祯年,到大清康熙末年,整整一个世纪。 “辉煌”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固然,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是位成功的政治家、伟大的君主,他的一生用“辉煌”来形容,也许并不过分。 接触了大量的史料之后,才懂得“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这句话的含义。除了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这些显而易见的数十年、数百年的大战乱,除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时改朝换代之际的动乱,就是各朝各代自身的内战、边患也是数不胜数的。但凡战火燃起,首先跌入水深火热中的,就是平头百姓、芸芸众生。残暴是那种时代的特征。 就以明末清初的那场大动乱来说,清军、明军、农民军都公开地肆行暴虐、杀戮抢劫,在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多少小民家破人亡。尤其是他们杀过来杀过去的那些拉锯战区,情况就更惨。 广东新会被围之初,城门将闭,乡下求人城避难者数百人,县令不许,守城军头目说:“这是围城紧急时的十日粮啊!”便开门纳之。城围八个月,粮草尽后,将士果然杀人以食,所食近万人。有一家数El被食者,事定后遇守者于道,遽跪拜不已,守者怪而诘之,答日:“我父母妻子俱葬公腹中,家无坟墓,清明节近矣,得不望公一拜乎?” 一旦城破,胜利者的大屠杀就更加残暴,《扬州十日记》真实地记载了八十万扬州平民死于屠城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经历。幸存者每每感叹“小民不如草”、祈愿“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实在是很可以理解、很应该同情的了。 由此可以推想历代的战乱,绝不在这以下。曹孟德《蒿里行》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情景,着实“念之断人肠”! 而康熙,加上雍正、乾隆,他们祖孙三代皇帝,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座右铭,医治战争浩劫遗留下来的创伤,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仁政,给中国平民百姓带来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和平与繁荣。这可算得一件“辉煌”吧? 下面,我想引用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的一段话: 站在当时的民族感情上,由汉人组成的明王朝的覆亡,使人悲痛。但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峰回顾鸟瞰,我们庆幸它的覆亡。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万方公里,而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国人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人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汪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方公里),中国仍有一千一百四十万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 我认为,这是康熙的另一件“辉煜”。 当然,完成这辉煌事业的不只是康熙一个人。他继承了其父顺治皇帝乃至其祖父皇太极、其曾祖父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和创业精神,又为其子雍正、其孙乾隆奠定了国基,铺平了道路。何况,完成这大一统富国强兵事业的不只是皇帝,也不只是王公大臣官吏将士,即便是站在对立面的三藩、台湾郑氏、准噶尔蒙古噶尔丹等等,也是参与者,他们共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辉煌。 但,谁能否认在那个封建君主时代,康熙作为大清皇帝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呢? 有人定义英雄是人类社会中活动的天才,而军事政治的天才,则透过外表之身体之动作、意志之感召力与鼓舞力,使得“凤不及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停菊,风行草偃,当者披靡”,以显其生命的光彩与风姿。他们是“天地灵气自然之流露,恒可遇而不可求”。 我以为,康熙同样具有慑人的光彩和豁达大度的机敏。 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禁锢,很难从史料里看到至高无上的皇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目,很难了解他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爱好。因此,还原并进一步挖掘这样一个皇帝的性情、心理、道德观念、性格魅力等等,就成为一件极具吸引力的事情。于是,我也就陷了进去,难以自拔了。 清代发展到乾隆初年,到达黄金时代的顶峰,最为强大和繁荣。那确是一种辉煌。那是在前辈苦心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辉煌。比较之下,我更赞叹无中生有、从艰难困苦中开创新局面的辉煌。也就是说,奋斗的成果固然令人赞美,而奋斗本身则更为辉煌。把系列的总标题名为《百年辉煌》,用意在此。 康熙一生的事业,如果罗列起来,又是一大篇,就不必赘述了。但我将沿着康熙走过的路,继续写下去:平定三藩、治河南巡、三次亲征,直至他的晚年。我不能确定还要写多少,只要还能写,我会很努力的。 说了这么许多,也不知有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虽为后记,其实又是序言,我自己找来的紧箍帽,从此就戴定了。 命也如此,又何憾焉! 凌力 1992年11月
编辑推荐
《明亡清兴三部曲:暮鼓晨钟》编辑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典作品,著名作家、清史专家凌力教授代表作,二十年长销不衰,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