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作者:讴歌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距上一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面世,已5年过去。其间,我们身处的医事环境也在变化。  先是2006年后,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被曝光,肝素、注射液、疫苗……食品安全,关注顶点至三聚氰胺,我眼见身边一行人集体旅游至新西兰,每位为人父母者,打包两大箱他乡他国奶粉长途运回,如同押着两大箱的原装100%健康保证回国。书店里,《刘太医养生》《身体使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求医不如求己》……以浩大的声势陈列,养生书铺天盖地。我每到朋友家做客,见客厅桌上放一本以上养生书的概率,大于50%。  到了2009年,猪流感、甲流或者叫H1N1,让每个人在斤两之间比量着“如SARS般警戒”,还是“不过尔尔、区区小病”。也在这一年,新医改方案公布,重返全民医保,揭开第一章。  2010年,因一档电视养生节目,“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蹿红,其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随后热销,他提倡的养生食疗中,绿豆几可包治百病。几个月后,其学历及身份被揭露均为造假。之后,“神仙道长”李一,成为新养生达人。这位重庆缙云山绍龙观住持,弟子3万,拥有更庞大的神仙产业,以养生为卖点。又几个月后,其履历和神通医术皆被揭穿。这年夏天,因出现食用小龙虾后“肌肉溶解”的病例,人们对这一曾经的消夏良品望而却步。牛奶继续成为话题,“三聚氰胺”后,我们刚树立起来的喝奶信心,再一次被冲击……  不管你是否注意,医事——与医有关的事,就是如此与我们每日生活相连。  它大到:这个国家特有的医患关系、药品医疗管理、每个公民看病能否报销。小到:我们中年后,究竟每顿应该吃什么,每天至少该走多少步,要不要上山拜道长,如何辨别那些以养生饰面的骗术。  它抽象到:现代医学与人性之间的剥离,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争鸣。又具体到:如有亲人好友被判患疾,我们如何安慰和帮助,如我们自己生病,又如何稍微不失体面地闯好这一关——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个人。  2005年写《医事》时,曾希望用它,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它虽简朴,但起码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一双理性、温情并存之眼,总得以寂静的声音告诉世界它存在的可能。其时,关于医学的书,普通读者能读到的不是求医问药、养生保健,就是充斥着医学术语行文八股的小册子,在中国,医学人文几近寥寥。《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如这社会宣扬的经营事业、经营家庭,它同样重要。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医事》想谈一点对普通人实际的、可实践的事,也想冷静地指出:有哪些医疗误区需要重新认识,有哪些对医学、身体、健康的一厢情愿,貌似美好但其实背离真相。希望迈开第一步,以助于医患从对抗走向对话。  为了这愿望,《医事》面世后,读过也听过很多读后感。  “看书时,一直在对号入座,能够看到自己在面对医学世界的盲点。”  “与那些《登上健康快车》之类的书不同,这本书让普通人学会整体观照医学这件事,包括如何看待疾病、如何与医生有效相处,如何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如何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不因疾病丧失常识的判断。”  “想明白了活透了,你才能面对看起来一片陌生的医学世界。”  “不仅是医疗的事、看病的事,是一本借医来写的方法论,生活的方法论。”  2007年《医事》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奖”,也许是为了肯定这一点点建设性——周围已到处是抱怨和谩骂的非理性情绪了,我们不如花几分钟来想想,面对医疗、健康的现实如何去解决。  聊感欣慰,但开凿一条彼此可见光亮的隧道,仍需更长时间的努力。  比如,这几年的养生闹剧频现。生活改善后,人们渴求健康养生的速成技法,对“养生秘诀…‘神医…‘大仙”盲目崇拜,木耳、绿豆等食材短期走红,屡屡显示常识和判断力的缺失。在我们周围,缺少真正有用的、有影响的书或其他渠道,来普及常识,普及判断的方法论。  比如,不少记者与我讨论医患关系,将《医事》解读为:病人应去“哄医生”或者“讨好医生”,才是好病人。也有人问:书中是不是对病人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凭什么医生不先学着如何和病人打交道。的确,医生是另一个需改进的角度,后来《协和医事》一书,试图去回答这部分,它着重探寻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展现什么是真正的为医之道。而《医事》,更希望从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健康、医疗、生死的角度来写。  基于此,这次修订,将一些章节进行了合并和修改。《看病时,医生怎么思考?》《西医在新世纪的困境》《选西医还是选中医?》,是新加入的章节。删减了2006年版中一些时效性的章节。对2006年版的最后两章,进行了合并。  今天的医学,医疗技术和诊断方法已有超越,但在把握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对医学价值的智识上,问题依旧。也许更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分岔了、密集了细节,对整幅图画的浏览,更加趋于遗失。  作为《医事》作者,我愿意相信:面对医疗处境和健康问题,在燥热浅表的情绪之外,总有一些人希望了解真相,接近那些事实,相对理性地面对它,去关注“改变的可能性”,去找出一两条还算智慧的解决之道。面对医疗处境和健康问题,自我是不是强大,思维是不是独立,有没有常识及判断力——其中,既有拯救身体的部分,也有拯救思维的部分。  之所以愿意在繁忙工作外夜灯寂静中修订此书,无非是以一己之身,表达对人本身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相的唯一讴歌。  2011年2月

内容概要

  作者在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并在国外著名大学医学院从事过医学科研。由于专业背景,她懂得并熟悉医院的事物和医生的工作、生活,对于医学现阶段的状况和医生的精神状态非常了解。针对成为目前一大社会问题的医患矛盾,讴歌借助自身的优势,从医学的发展脉络、特点、面临的问题等方面,以及中西医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质,中国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深入剖析了医患矛盾问题,为医患交流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
  这本书看似社会科学范畴的读物,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前几年出版后广受好评。这次的修订版更为精彩,补充了对近来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张悟本等问题的解读,对普通人的就医之道非常有帮助。

作者简介

讴歌,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之后,于美国科研三年,2002年回国。现任职某跨国制药公司。已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协和医事》,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等。

书籍目录

序:理解医学 学做医生 胡大一
前言:医学的医,事情的事
再版前言
一 医患:无法重燃的温情?
 一针扎向现代医学的敏感伤口
 治人时代远去,治病时代到来了
 西医东渐,中国病人面对“沉默的暴力”
 好医生VS牛医生
 从站在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当医生成为病人
 从里到外了解这个行当——当病人成为医生
 鸡仔与医闹——医患交流的尴尬现状
二 你我:站在现代医院的大门口
 白衣天使,白求恩,白狼
 医生是谁的替罪羊?
 跛脚的医学教育制造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究竟有多糟?
 如何给自己选一位好医生?
 做一个聪明的现代病人
 医院之前与医院之后,做自己的医生
三 医生:冷暖自知
 为何有人从医生这一行退出?
 看上去很冷的手术刀气质
 大医院,小医师
 一只脚在病房,一只脚在牢房
 超越谋生,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看病时,医生怎么思考?
 孰能无过,但谁来饶恕?
四 大写的医事
 西医在新世纪的困境
 选西医还是选中医?
 每个时代有一份自己的疾病谱
 你被媒体的细枝蔓叶误导了多远?
 健康不止于阳光、肌肉、全能养生
 我们是否身处最糟糕的医疗环境?
五 医生不能帮你的思考:身体,疾病观,生死观
 了解身体从出错开始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有些病无法治愈?
 为把数字活成更大的正数
 人生观,人死观,疾病观
 胆小鬼也会得癌症,以及重返艳阳下
后记: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医学
附录 孙小宁谈《医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 医患:无法重燃的温情一针扎向现代医学的敏感伤口在一个网站,看到一篇朴实的短文。一个台湾网友写的,《我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真正了解我的人。我希望他不只能医治我肉体上的病痛,也能解决我性灵方面的问题。他最好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灵性的导师。我希望遇到一个不会在乎我是谁的医生,不管我有没有钱,他都愿意帮助我,在我最软弱的时刻他能帮助我站立起来,在我最绝望的时候他能让我重燃信心。我希望遇到一个体贴的医生,他能知道我心深处的秘密,能从我微小的一举一动中,洞察我的心,让我有被了解的感觉。我希望能遇到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的医生,他不会连看都不看我一下,他会随时跟我分享他心中的想法,让我知道他也让他知道我的心怀意念。我们应该要时常地对话,不对话没办法了解对方在想什么。我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得爱的医生,他不只爱病人,他也爱那些跟他作对、排挤他的医生,因为这样就比较不会出现派系斗争的局面。医院的气氛好,不管对医生对病人都是一种福音,你说是吗?文章朴实、真切,就像我们心底希望的那样。但你读完,肯定还会感叹:在眼前这世界里,能达到这五个“希望”的医生在人群中的比例,基本等同于恐龙在生物界的比例。只是你心中,依旧掩埋着对这类医生的希望——虽然一旦进入那个“冰冷、官僚”的医疗世界,大多碰壁收场。如果有人说这样的医生确实存在,那可能首先出现在教堂,而不是医院。这件事,相信我,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正一步步进入科学至上的世界。那些头戴新概念的新药,巧夺天王的医疗技术,汪洋似海的进展信息,让你我在”美丽新世界”中眩晕。但在繁花似锦的背后,医疗也已经变成多种复杂关系的大杂烩,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温情似乎再也无法重燃。这不免让人神伤。如果你面前有两个医生,一个技术高超但待人冷漠,一个医术平庸但和善慈祥,你会选择哪个?有两个美国社会学家要悲观得多。他们写了篇叫做《医学院里理想主义的命题》的文章,想把关于理想主义的问题讨论个究竟。他们这么说:“当人们放弃了理想主义奋斗之后,玩世不恭的人那种听天由命的情绪,就开始抬头,最后占了上风。这两位美国教授在医学生中进行过调查,结果是什么呢?——“理想主义者”的医学生一年比一年少,而“玩世不恭者”一年比一年多。不仅如此,他们还详细地描写了医学生被社会化的过程。作为学者的天性,两位社会学家试图追究这背后的原因。由于医生职业中几乎与生俱来、不离左右的神性成分,在现实工作中,医学生们常常感觉到人们质疑他们的职业态度。于是,“医学院中充满理想的年轻学生,成了一个蛮横、铁石心肠、麻木不仁的医生”。“理想,在面对职业实践的现实时破灭了”,“这种玩世不恭,是在理想破灭后的反应中形成的”。在两位社会学家之后,美国有一份调查,对毕业后的医学生生活进行了近十年的追踪。结果发现:美国的医学生毕业后进入真正的工作中,10个里面有6个说他们在医学院时过于理想化了,对医生的真实生活毫无思想准备,眼前的生活根本不是他们当初想象中的生活。这种落差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种:医生生活质量差,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没有自主权,老被舆论媒体当做焦点压力不堪重负……这些落差,无一不体现着医生的现实生活里的苦恼。在中国,年轻的医生也一样面临着这些落差,只不过没有具体的调查来关心中国毕业后的医学生生活。有着强大精神力量能坚守理想主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理想主义,就是在这些强大现实中一点一点被扑灭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完本书,引起我的共鸣。  “看病难,看病贵”由来已久,之所以成为时下社会及公众议论的热点,其导火线之一来自“看病气”—一看一次病憋一肚子气。设想一个患者若能从医生那里获得理解和同情、积极的治疗、满意的或哪怕是过得去的疗效,那么排队长些尚可忍耐,价钱贵些倒也值得。无奈现实常非如此。  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是战胜疾病关键的第一步,医生要解决的不单是修理身体的一个部件,而是患者整体,那就要调动患者积极性;患者要把医生看成是人而非神,医生的积极性也需调动起来。医患为什么要沟通及如何沟通?医患为什么要互动及如何互动?这正是本书精彩之所在。  ——中华医学会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此书无须进书店,摆在医院门口即可,不推销也像长了翅膀。人们对求医有太多的感想、太多的畏惧,走进医院前,先看看这位专业人士的建议吧。它打中要害。  ——作家陈村   我真诚希望每一位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成员阅读由一位局内人撰写的这一精致地描写了我们自己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困境的作品,唯有像局内人一样了解这一困境,我们才可能成功地改造它……如果我们的改革尚未成为完全的不可能。  ——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汪丁丁   讴歌所著的《医事》,是一本很有阅读快感的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生、医院和医疗的事情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是信息不对称的典型,充满令人不安的神秘感。而讴歌以轻松生动的笔调揭示了关于医生、医院和医疗许多秘密的真相,给人一种知情的快感,由此把神秘的不安换成了理性的不安,这非常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生与死、疾病和医疗、技术和人情。《医事》不仅批判了见病不见人、把身体看成零件的技术崇拜,同时也批判了由于无知而对技术产生的各种误解。  ——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汀阳   如果从用药的角度说,可以打个比方,《医事》大概应该算是一剂温药——它有趣、客观,涉及“医”作为学科、作为职业、作为生活事件……这些影响着普通人和医生的全部敏感方面,同时也能直击痛处。至少对我来说,在国内,还没能看到这样一本同时贴近普通人和医生的作品。我深感此书出版的确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心内科教授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获得者胡大一   细读《医事》,让我有机会从多角度、多层次透视医疗行业中的新一代,他们的所思所虑,他们的抱负和责任感……不仅如此,《医事》还提供给患者一些更开阔的解决之道,而这些可能是在看病时医生不会提到的。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消化内科教授鲁重美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医生、病家或是医疗行政管理者都能从各自的视角得到启示。讴歌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理性剖析,这提示我们去想想医疗卫生工作、医学教育的现状,为什么会到今天的状况,怎么去应对。固然,一本书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不过至少会促使大家从各自的角度思考,这是获得共识的最重要的一步。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原主任委员  朱元珏  社会转型的冲突、新旧体制的矛盾、盲目改革的缺失挤压着医患双方,扭曲了医患关系。讴歌女士站在恰当的地方,理性地扫描当前中国社会的医疗环境,以一种责任感拉动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双手,希望给患者以尊重、给医生以尊严,从而最终维护大众的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袁钟

编辑推荐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让我们学会互相倾听理解、沟通与对话是最好的医药。医事:教会我们做聪明的病人,经营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至少对我来说,在国内,还没能看到这样一本同时贴近普通人和医生的作品。——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胡大一年度畅销作家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经济学家汪丁丁作家陈村哲学家赵汀阳心内科专家胡大一等联合推荐”《医事》希望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医事》想谈一点对普通人实际的、可实践的事,也想冷静地指出:有哪些医疗误区需要重新认识,有哪些对医学、身体、健康的一厢情愿,貌似美好但其实背离真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医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最近看了很多书,这本书能让学医的我好好思考人性,好评~
  •   目前以我的阅历来说,书的有些方面我还是不能太明白, 但我想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爱书
  •   它让我对于生病看病,与医生护士打交道,有了理智、高度的认识
  •   本书不像很多媒体报道一样夸大或者断章取义地批判医患关系,而是呼唤大家以一种更全面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和我们所处的医疗环境。作者身为学医但最终没有从事医生这一行业的人的身份,向我们展示了医生作为人而不是神,他面对生死、人际纠纷和医生这一职业的无奈;以及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患者如何主动获取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做被动的承受者。无论是身处医疗系统内部的人还是有可能成为患者的人都值得一看。
  •   相对于《住院医生夜未眠》来说,我并不推荐《医事》,《住院医生夜未眠》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示,《医事》涉及很多作者看过的书和电影或者电视剧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因为很多涉及的著作我们较少接触到,所以,感受并不深刻,毕竟已经转了几个弯了。整本书比较乏味,动辄引经据典,十足的论文风格,我多想听听他自己的临床的经验和看法。然而,很多却只是纸上谈兵。 当然,我倒是建议非医务工作者看看,换位思考一下。分析得也还是有些值得人去思考的。毕竟开卷有益,算是值得看的一本,但一定要自己跟着思考,而不是看过就看过了。祝好运。
  •   书看起来像盗版,封面有点皱
  •   唉,实在是不想写评论,麻烦死了
  •   值得看的一本书,让人深思和反思
  •   文笔好,事情说得到位。但让人感到沉重。医生也是人,没错。但医生这一行有它的特殊性,没办法。我买了好几本,用来送人。
  •   东西不错,正品,送领导的,只是物流不是很给力,邮了5天,如果能再快就更给力了
  •   数本身没事,就是感觉被拆过,外面的塑料薄膜也是破损的,里面的封面也是脏的。。
  •   不错,自己本身是学医的,买来送朋友!快递很快!
  •   书的内容真不错就像作者的名字一样“讴歌”,现在的医疗环境真是让人感觉悲哀,医院把医疗行业当做商业来运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