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鹰萨·罗布次仁 页数:314 字数:28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藏的孩子》以纪实手法,详实地记录了一名来自西藏偏远地区的学子到北京读书十一年的心路历程,试图以真实的故事深入挖掘西藏内地学生在求学中的种种境遇,反映学子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在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成长的经历。
本书围绕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真实故事,按照这一群体学习成长阶段的脉络,以西藏和内地不同地域的各种差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日益全球化的现状等等为叙述的大背景,为这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成长描绘了一幅多彩的画面。
作者简介
鹰萨·罗布次仁
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人,藏族。八岁离家去县城寄宿读书;十二岁到北京就读内地西藏班;1998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毕业,先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经济信息联络处、西藏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国务院新闻办七局工作锻炼,现供职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作为首位藏族文化(演出)经纪人,曾参与和组织多场大型演出、代理众多藏族艺人的演艺事务。曾在新华社北京分社、北京日报社等媒体实习工作并曾担任《西藏日报》、《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特约记者。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阿妈,我要去上学
第二章 远方的教室
第三章 四年后的重逢
第四章 “通知一个播送”
第五章 我们这帮“黑色”
结束语
后记
章节摘录
我顺利地通过了去内地上学的体检。布穷表哥和格桑表哥,本来被录取到辽阳,因为超龄,不能去内地了。而益西表哥没有通过考试,几个亲戚家里面就我一个人要去内地了。每天,家里来很多村民送茶,亲戚们两块、五块、十块地把压在箱底的钱拿出来塞进我的手里。他们说去内地咱们的酥油和糌粑阿库你也带不了,就这点钱兴许有用。 阿爸扎西说了什么都不要带,只带一套藏装就行了。一套丝绸面料的藏袍,阿爸已经在县里为我做好了,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打包完了。但,阿妈几乎是每天一路小跑地忙着,而我每日被包围在哈达和各家不同口味的酥油茶里,弄得有点飘飘然,好比在过一个人的新年。 额吉坐在那里,默念着六字真言,看着家里进进出出的客人,话却少了很多。有那么两次,额吉轻声地念叨着:罗布这一去,可再也见不到额吉了。额吉明白四年的时间对她太奢侈,她怕熬不过。可是我陶醉在自己的节日里,全然没理会额吉的担忧和心痛。 终于要起程了。离开家门那天,家里来了很多人,我几乎淹没在层层的哈达堆里,被大家簇拥着走出家门。额吉腿脚不便,没有来送我,一直坐在屋子里。走过起居室矮矮的窗户时,我才在心中默念:额吉我走了,四年后我还会回到你的膝下。 县里有三名学生考上了北京,赤列、索次仁和我。索次仁的姐姐就在北京上学,家里有两个孩子在北京读书,真是福气啊。 出发那天,校长带着我们到县政府新盖的办公楼前,教体委的领导给我们献了哈达,每人发了一支吸水钢笔作为纪念,说我们三人是县里的骄傲。胸口别着一支吸水钢笔,在老家意味着文化,意味着受人尊敬。即将启用的气派的办公楼,暖暖的金灿灿的阳光,洁白的长长的哈达,还有领导和老师的微笑,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幸福。简短的送别之后,学校那辆东风车载着我们到了泽当。 去成都的前一天下午,考上北京的十六名山南地区的学生由地区教体委派车送到了贡嘎机场。给学生安排了住宿,我们男生住在一个大房间里。 阿爸扎西和阿爸阿妈到机场来送我,阿爸扎西在宾馆订了房间,阿爸和阿妈本来准备跟我住在一起的,反正那个大屋子里还有很多空床。可是来人说请家长们离开学生的房子,让学生们好好休息。 房间特别大,高高的房顶,硕大玻璃窗,点着四盏大灯泡。第一次住宾馆,感觉有点怪。从窗户可以看见机场跑道上灯塔的灯光还亮着,心里是一种身子悬在空中般的兴奋。屋里很热,没有人去关灯,还有几位家长不愿离开屋子,头靠着自己孩子的床头,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急促的敲门声中惊醒。睁开眼,才想到今天就要坐飞机离开西藏了。天还没有亮,我拿着自己的一个小包,出了旅馆的门。 门顶上昏黄的灯照在湿漉漉的台阶上,灯光下晶亮亮的小雨轻轻地飘落下来。 “罗布他们今天可能走不了。”阿爸扎西说。 “是吗?”阿妈轻轻地说道,紧了紧背在我身上的大包的牛皮绳。 “那次我送大女儿,就下雨,飞机晚点了。”索次仁的阿爸说。 听他们这么说,我心里有些不快:谁也阻止不了我今天坐飞机。 旅馆就在跑道旁边,可是却要走路到很远的地方等飞机。来到候机大厅,家长们打开竹编的篮子。卡赛、饼子、热腾腾的酥油茶、煮好了的牦牛肉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很奇怪这么早他们是从哪里要来的热水做酥油茶。 我喝了一小口茶,吃了点卡赛,就吃不下去了。赤列的哥哥开玩笑说:“现在不多吃点,到了汉人的地方,想吃也没有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