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鸣生 页数:501 字数:5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此次创作的《发射将军》,是其航天系列第七部,也是至为重要的该系列最后一部。作者自1992年始,追踪采访,风雨无阻,席不暇暖,至2009年竣工,三易其稿,前后历时17年,其间行程数万公里,走访军内外知情者约160名,记录文字200余万,其采访之艰,付出心血之巨,为当下报告文学写作所罕见。该作通过共和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司令员——发射将军传奇人生故事,尽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国防,提升国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于茫茫戈壁,凭借自身实力,更凭借百折不挠精神,锐意进取,成功研制、发射“两弹一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间,经历了苏共与中共交恶,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一夜之间撤走全部专家;经历了大饥饿,导弹研发官兵忍饥挨饿,甚至以野菜充饥的感人至深故事;弘扬了一种真正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位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发射将军艺术形象。战争年代,将军便是战场名将;建国之后,将军更是成为发射场领军勇将;先后组织指挥发射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81枚导弹火箭,个中故事,催人泪下。
作者简介
李鸣生,已出版“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赤道上空》、《风雨“长征号”》、《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发射将军》以及《中国863》、《国家大事》、《全球寻找“北京人”》、《与智者聊天》、《震中在人心》等各种文本23部。另有中篇小说《火箭今夜起飞》、《花太阳》,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电视专题片《血印》、《筑起空天长城》、《撼天记》、《军旅人生》、《祖国不会忘记》(合作)等,共约700余万字作品曾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2—1993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报告文学首届“正泰杯”大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作品奖,北京市优秀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85—1993年度《当代》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奖等。
书籍目录
序章 钱先生第一章 军委令第二章 戈壁风第三章 不归路第四章 兄弟情第五章 大饥饿第六章 天变了第七章 争气弹第八章 粮啊粮第九章 核导弹第十章 东方红第十一章 西霸天第十二章 狱中泪第十三章 晚年赋尾声 火箭碑
章节摘录
孙继先说:“怎么样,来劲了吧?不过你知道,搞这种高科技,我的文化浅了点儿,所以调你来担任第一副司令。你是大学生,文化高,中国的外国的,杂七杂八的墨水装了一肚子,搞那玩意儿,你行!” “不行不行!”一向豪爽的将军急忙摆手道,“导弹这玩意儿是新东西,光听说过,没见过,我也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啊!” 孙继先说:“通不通都是你了,边干边学吧,全军像你这么高学历的将军,听说不超过五个,可谓凤毛麟角啊!我看呀,这一炮咱们还非放响不可!要知道,这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下的任务,很光荣哪!当然了,也很难,很难哪!” 栗在山说:“是啊,这事很不容易,我们一同努力吧!” 孙继先说:“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选在了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这是前不久才选定的,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已经正式批准了。目前,靶场的第一期工程施工已经铺开,张贻祥副司令员协同工程兵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正在前方负责工程建设。”接下来,孙继先把发射场的性质、任务和组建的基本情况向将军做了详细介绍。 听完孙继先的介绍,将军没有说话,只默默地抽着烟。不用说,他已深深感到了这个任务的分量。但作为一个老兵,他有打硬仗的习惯。他知道,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到前线去。于是他说:“如果北京方面没多少事,我想尽快去大西北看看。” 孙继先说:“对,时间紧,你先去看看,熟悉熟悉情况。至于具体工作,到了那里我们再商量。不过,你得有点思想准备,发射场也是战场,而且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场,那儿的生存环境、工作条件,可能你连做梦都没想到。” 将军说:“那我明天就动身。” 孙继先说:“瞧你,打游击战打惯了吧?我看这样吧,你先把老婆孩子安顿一下,有些事情明天我们再碰碰头,后天一早动身,如何?” “行!”将军一下站了起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鸣生一直把航天置于宏阔的战略背景之下。无论写苏联、美国还是中国,都和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相关联。作品的题旨也就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和雄浑的力量。而对人生和人的个性的捕捉,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著名小说家 陈建功 李鸣生的作品既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又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表现人类与宇亩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充分显示了作者横溢的才华和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从而形成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一个独特的景观。 ——著名评论家 冯立三 李呜生的报告文学具有一种明显的独立审视意识。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又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的表现。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对题材的超越和作家个性化的表现。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 李鸣生的航天系列作品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形象化的史书。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其生活和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他所报告的那片土地中。 ——著名评论家 朱向前 李鸣生对航天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努力效仿先辈司马迁的写作精神。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太史令”,他是不辱使命的,不仅在记录,也在思考。 ——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 科技类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两个明显的站点。徐迟和李鸣生。李鸣生带着机敏的眼光、深刻的思想,以坚韧不拔的气势,成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青年评论家 邢利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