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沈从文  页数:4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苏雪林曾将沈从文早期小说概括为四种类型:“一、军队生活;二、湘西民族和苗族生活;三、普通社会事件;四、童话及旧传说的改作”,①这个阶段创作题材看似庞杂,实则简单,因为这四种类型的小说创作,均可分别归入乡土的回忆与都市体验。在本卷未能收入的早期以都市为题材的小说中,包括了自我抒情与都市讽刺两个基本类型。前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的都市际遇,抒发作者对都市陌生、孤独、惶惑、冷漠的情感体验,带有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影响的明显印痕;后者则是对都市病态人生的暴露与讽刺。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后正式参加军队。 1922年受五四运动影响离开军队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起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发表作品。1934年至1935 年,在北京、天津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工作。著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书籍目录

男子须知学吹箫的二哥连长雪船上岸上上城里来的人柏子雨后有学问的人龙朱阿金媚金·豹子·与那羊旅店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牛会明菜园夫妇烟斗萧萧灯绅士的太太丈夫一个女人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山道中神巫之爱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四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是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将有许多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  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三岁。丈夫比她年少九岁,还在吃奶。地方规矩如此,过了门,她喊他做弟弟。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再来,。”在那满是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孩子一欢喜,会用短短的小手乱抓萧萧的头发。那是平时不大能收拾蓬蓬松松到头上的黄发。有时垂到脑后一条有红绒绳作结的小辫儿被拉,生气了,就挞那弟弟,弟弟自然的哭出声来,萧萧便也装成要哭的样子,用手指着弟弟的哭脸,说,“哪,不讲理,这可不行!”  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到身边的丈夫玩。到了夜里睡觉,便常常做世界上人所做过的梦,梦到后门角落或别的什么地方捡得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溜扒,或一时仿佛很小很轻,身子飞到天上众星中,没有一个人,只是一片白,一片金光,于是大喊“妈!”人醒了。醒来心还只是跳。吵了隔壁的人,就骂着,“疯子,你想什么!”却不作声只是咕咕笑着。也有很好很爽快的梦,为丈夫哭醒的事。那丈夫本来晚上在自己母亲身边睡,吃奶方便,但是吃多了奶,或因另外情形,半夜大哭,起来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不能处置,于是萧萧轻脚轻手爬起来,眼屎朦胧,走到床边,把人抱起,给他看灯光,看星光。或者仍然的亲嘴,互相觑着,孩子气的“嗨嗨,看猫呵,”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慢慢的阖上眼。人睡了,放上床,站在床边看着,听远处一传一递的鸡叫,知道天快到什么时候了。于是仍然蜷到小床上睡去。天亮了,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空中黄金颜色变幻无端的葵花。  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半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萆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长大起来了。  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坐到院心,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禾花风翛翛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自己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  萧萧好高,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轻轻的轻轻的随意唱着那使自己也快要睡去的歌。  在院中,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另外还有帮工汉子两个,散乱的坐,小板凳无一作空。  祖父身边有烟包,在黑暗中放光。这用艾蒿作成的长火绳,是驱逐长脚蚊东西,蜷承祖父脚边,就如一条黑色长蛇。  想起白天场上的事,那祖父开口说话:  “听三金说前天有女学生过身。”  大家就哄然笑了。  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大家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像个尼姑,穿的衣服又像洋人,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  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所以祖父又说话了。他说:    “萧萧,你将来也会做女学生!”  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了,所以接口便说:  “我不做女学生!”  “不做可不行。”  “我不做。”  众口一声的说:“非做女学生不行!”  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每年热天,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地过身,从乡下人眼中看来,这些人皆近于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装扮如怪如神,行为也不可思议。这种人过身时,使一村人皆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  祖父是当地人物,因为想起所知道的女学生在大城中的生活情形,所以说笑话要萧萧也去作女学生。一面听到这话就感觉一种打哈哈趣味,一面还有那被说的萧萧感觉一种惶恐,说这话的不为无意义了。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她们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她们在学校,男女一处上课,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她们也做官;做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孩子叫少爷。她们自己不养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像个大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戏。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五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可以同官平分。她们不洗衣煮饭,有了小孩子也只化五块钱或十块钱一月,雇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  总而言之,说来都希奇古怪,岂有此理。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不管好歹,做女学生极有趣味,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体念到了。  因为听祖父说起女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独自笑得特别久。笑够了时,她说:  “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  “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  “我不怕她们。”  “她们读洋书你不怕?”  “我不怕。”  “她们咬人你不怕?”  “也不怕。”  可是这时节萧萧手上所抱的丈夫,不知为什么,在睡梦中哭了,媳妇用作母亲的声势,半哄半吓说:  “弟弟,弟弟,不许哭,不许哭,女学生咬人来了。”  丈夫还仍然哭着,得抱起各处走走。萧萧抱着丈夫离开了祖父,祖父同人说另外一样话去了。  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  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不喊“萧萧”,却唤作“女学生”。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  乡下里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时时不同。世界上人把日子糟塌,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这样的,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为命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

编辑推荐

  在以乡土回忆为主轴的湘西题材创作中,一方面,是偏处一隅的湘西各样风情,字里行间流动着温馨的情感细流;另一方面,文字的粗疏使描写流于表象,缺乏典型化的提炼,带一种自然主义的、印象式的特征,如《雪》、《连长》、《山鬼》一类作品。但仍有少数作品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收入本卷的《在别一个国度里》(后来更名为《男子须知》)、《学吹箫的二哥》(即《入伍后》)、《上城里来的人》(即《老魏的梦》),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作者反世俗观念的倾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萧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沈从文的经典作品,装帧精美
  •   沈从文小说集
  •   商品名称:萧萧
  •   不错的小说,可惜看晚了
  •   喜欢沈从文、喜欢他的书
  •   《萧萧》
  •   文艺青年必备之书!推荐大家读。
  •      刚看完这篇小说没觉得他是悲剧,虽然萧萧作为童养媳的命运稍微坎坷了点。但是,在沈从文笔下,萧萧即便出轨,背叛了他的小丈夫,她的家里人待他依旧不错,照顾的很好,生了儿子以后,连卖她去别家的想法都没了,还好好地养着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孽种”。我以为萧萧是幸运的,至少在这方面。
       但是萧萧的童养媳经历确实是悲剧的一方面,而且悲剧还在她的后代身上重演了……
  •      沈的湘西始终有一种对淳朴的歌颂,那个时期宗法式的封建农村写的人很多,但沈的就很不一样。缘由就在湘西给人一种活路,一种包容,淳朴乡民报庙酬神却并不把封建的守节那一套看的那么重。作品中我们所预见的萧萧的命运应该是重被沉潭的,轻则远嫁。而沈笔锋一转就写出对于那些外来的规矩,普通乡民并不甚在意。乡民们只是觉得规矩是规矩,为什么这样做谁也不清楚,但萧萧似乎沉不沉潭也就没那么必要。萧萧就这么躲过去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宽容。所以沈在多次困顿精神重压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乡,虽然闻杜鹃而悲,但这里始终有活路。当然沈后来也写有惨烈的沉潭,但总的来说沈对故乡要表达的情感,是很矛盾的,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始终是不满的,只是不同时期侵入的东西不同,有时是“封建”,有时是“自由”,有时是“新生活”,而那里的乡人呢,始终是一种不为所动的姿态,在沈的笔下那些东西都是被调侃的,“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你说他愚昧也好,说他顽固也罢,沈的湘西是充满活气的,元气淋漓,在不自知中完成自我净化。这点意义上说沈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信心,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主流作家都是怀疑以及逐外,对中国缺乏信心,沈反其道而行之,守着他的桃花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范本。沈的表达方式没那么激进,没那么态度积极,但润物无声,这股清流最后流淌到汪曾祺、阿城他们那里。表面看起来了无作用,但一点点做起来,一个人在角落里的坚守姿态,这种力量让人心敬的很。
       现代文学不只有鲁迅对民族性的批判,同样还有沈从文对民族高尚品德的挖掘,现代人乏力、猥琐的现代在乡民的古拙守常面前没有一丝优势,鲁迅也说过,“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里“迷信”其实是指信仰的东西,他真正被表达出来正是由沈从文完成的。对于古旧精神、对于文化的信仰沈始终充满信心,在精神饱受磨砺,几经崩溃之际,他却可以凤凰涅槃的重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沈从文的《萧萧》分明又写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现代文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沈对湘西的描写,显然不止此,他的文学世界有对自然、时空、历史的静观。他总是默默做一个看的孤独者。他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可正是沈从文与鲁迅一道才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中国。我们活着不止有愚昧封建,还有爱与美,中国人绵延不息几千年不可能全都是痛苦。沈对爱与美的书写,对民族品德重建的希望,其意义就在于此。鲁迅是批判的,沈从文是建设的,在我这里沈比鲁迅更有意义及价值。
       我说的过于夸大,但无疑我当真是这么认为的。也是我喜欢沈的原因。这个保守顽固的老头子传奇一生,在对待传统和现代中另辟蹊径,他的坚守、隐忍、力量(沈的力量是在角落里表达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ps:上面有说到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的一段话,我觉得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以及 《连城诀》模仿沈的痕迹都是很浓重的,所以我也喜欢这两篇小说。
  •     有时候我简直就要急死了,有时候我简直就要乐开了,有时候它就是要让人温暖又让人遗憾,看着看着都到你心坎里去了
  •     我为你睡不着觉。
      
      萧萧就这么怀了小孩。她不懂事,自有不懂事的幸福。那花狗唱的歌,也不一定好听,但是在乡下山沟里,对着年轻妹仔唱,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必定十分动人心魄。
      
      爱到最多最深,也不过是一句我为你睡不着觉而已。其他的一切,有时只是想象。没有太多别的话可以说,也没有其他的言语能修饰,就如同辗转反侧的夜晚有时候你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做梦不一定会梦到,闭上眼不一定能想起,睁开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就是睡不着觉。能听见夜里街上最零星的车声,能见着微夜里暗蓝的天空。迷迷糊糊睡过去却又从来睡不沉。
      
      对于万事万物,你不对世界说,世界也不对你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烦扰之事,让你睡不着觉,却又是一件上瘾的事情。睡不着觉也不觉得那么痛苦。一切于矛盾之中,却又百般有理。
      
      万事万物,发之于情,感之以身,能不能止乎于礼,也不那么重要。总想着有那么一个人,见着如同灿烂的艳阳,在一片阴霾中,使其他的一切黯然失色。怦然一动,地动山摇,这妹妹好生面熟,倒像是在哪儿见过。
      
      这样的纯粹的一阵发昏,从古至今,成了多少才子佳人的佳话。半分不参杂,倒没了现如今的芜杂。高鹗续的林妹妹“倒是这身子还干净”,多此一举。
      
      不用富丽,使不了繁华,不过是山歌里唱的,不为妹子为了谁?
  •     这文中的景致,真有孩童的清白,生成的无辜,是山河乡土的活脱泼辣和赤烈蛮悍,却又不脱人世的庄严敬重。一个野小子,不服家人塾师管教,一味在外游荡胡闹,去看百工作业而逐渐积累下诸多于人生有益的经验,去田塍河木间冶游无踪而得到一副强悍健硕的躯干,去颠簸人家的渡船被当场逮住而习得临慌不乱的男子气概,乃至老早他就见惯了人死不过头点地的惨烈场面。辛亥革命后的凤凰,当地士绅与苗民共谋举事,兵败后城外杀人如麻血流成河,这少年竟常常去城墙上看砍头,还与伙伴比赛计算死尸的数目。真真是小人儿没心肝的冷酷啊,今人怕要惊怖其形状了。可今人的生命和灵魂不是反而孱弱了吗?稍许就因为我们太不识得世间的劫数而不知餍足吧!这万千生命化尘化土在少年心中留下的只是“那分颓丧那分对神埋怨的神情”和“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到后来他身入行伍,随军清乡,见到一个小孩子挑了父亲和叔伯的人头,下笔处竟仍是“动人”二字。识得一个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印下的是他临刑前轻叹“美得很,美得很”的微笑。于是他也就还要写刑场上刽子手提了血淋淋的大刀,割肉沽酒与众同醉那份蛮野的洒脱。
  •     真好。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来形容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就用这句最简单最贴切最真实的两个字吧~如果你真的阅读过沈从文,没必要奉承上两千字,你只需要去阅读,阅读那些文字,它们一定会打动你。沈从文也是老舍以外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
  •     
      沈从文的文字一直是和湘西联系起来,那里的蜿蜒流传的水,那里忙碌而又宁静的人,还有那里朴实的泥土气息都和沈从文的文字下蔓延。他的文字不静心看,很难体会这其中的滋味。
      
      萧萧年纪不到十二岁就有了一个小丈夫,丈夫年满不过三岁。这就是湘西的乡下,自古以来的习俗,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童养媳。如果故事的过程是萧萧陪着小丈夫长大,之后结婚生子,也就不会出现故事中的苦味。
      
      女学生是城里的女孩的统称,剪短头发,上学,看一些没有用的文字。当祖父以及其它人谈论起女学生,萧萧总是在一旁羡慕她们的“自由”,这个名词也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虽不懂具体什么意思,但是萧萧觉得“自由”很好,可以自己选择丈夫,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花狗是随后出现的一个转折性人物。由于与自己小丈夫的年龄差距,花狗正好填补了处于青春期时萧萧生活中的空白,小丈夫对于萧萧来说,只不过是她养的一个小孩,帮他换尿布,陪他上山摘果实,一起乡间的溪水边柳树下玩耍。而花狗才更像是她真正的丈夫,自然而然的,她把自己的身体给了他,随后怀孕,成了一个小妇人。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湘西,这种事是一件“要不得的事情”,乡中的规矩要么沉潭要么发卖。湘西人毕竟是纯朴的,或者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总是善良的无可救药的。就像故事的结局一样:萧萧准备发卖给别人,作“二路亲”。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要萧萧,于是就在小丈夫家住下了,次年生下一个儿子。
      
      “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我总是被这样的话感动,乡下人其实没有太多的要求,对于生活的向往只是简简单单的过日子,生一个儿子,然后继续为他寻找童养媳,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继续在湘西这片土地上“过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听小娟的《往事随风》。沈从文的文字很难给他找出一个很明确的主题,他只是在记录,记录那一方水土的小人物小故事。这其中的人物,不管是不懂世事的萧萧,年纪幼小的小丈夫,还是惹起祸端的花狗,我想他们都没有错,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按照着生活给他们的方式生活着,就像沈从文笔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夫人》中的牛保一样,可以随处留情,对每一个岸上的妇人都是真心,没有愧疚,也没有风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多情的,我们谈论更多的是道德,可是在湘西这个纯朴的地方,道德是多余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着活着,在生命的基本底线上,不停的延续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萧萧的儿子叫牛儿,在十二岁的时候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故事继续延续,湘西的人民用这么一种简单的生存生活方式对抗着现代文明的道德。如果你不能读懂乡间小人物的生活,你也就不可能读懂沈从文,你也更不可能知道有一种姿态比道德更高尚。
  •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看的,不是这个版。
      很宁静,很舒适,我没把她当小说读,像是在看散文。沈从文慢慢地讲他所认识所记得的湘西。那是一个好地方,高中毕业后的暑假一个人背着包去了,就因为这个星爷说我像是个文艺青年。在凤凰呆了三天,常穿着拖鞋坐在沱江边,把脚泡在水里,看船来船往,发呆。凤凰的小孩子们光着身子在江里游泳,我偷偷拍他们,他们不好意思,把身子泡在水里,不肯上岸。晚上在城门洞里和一堆人就着吉他唱歌,唱到《国际歌》时大家都声嘶力竭,很激动,我泪流满面。第二天时到处去尝小酒店里卖的散酒,竟有点醉了。晚上下起了雨,没打伞,沿着江上的石墩趟过涨起来的江水,走到江心,遥望远处依然灯火辉煌的虹桥......
      那是我大脑停转的三天,感觉到处都是水气,潮湿而慵懒。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
  •      看完这本沈老的《萧萧》不由得想起向往已久的湘西。听朋友说起过“感受过西藏的神圣,会让你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这样“圣地”湘西或许就是我所期待的。静静流淌的沱江水、顺着水流逶迤而行的吊脚楼、楼道下清新古朴的青石街,还有雨后烟雨蒙蒙的凤凰古城,像诗一般的幻境,静静的、湿湿的,撑着雨伞,伫立在小巷的深处,将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小城的静谧中,让心灵去接受这最温柔的洗礼。
  •   说得很好,我也觉得沈从文境界要比鲁迅更宽阔一些,看事情更近于一个文学家的视角。鲁迅的文章让人绝望、激愤,而在读沈从文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温暖和力量,整个人好像都柔和了,在他那里很多当时其他人费尽口舌争辩的东西都小到不见了。很赞同王德威说沈从文的那句:从人世的暴虐和愚行中重觅生命的肯定。
  •   恩 我也十分喜欢王德威写鲁迅和沈从文的文章。
  •   说得真好,建设性比批判性更进一步,更能体会出对那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的一种希冀。
  •   没有批判怎有进步,性格不同所致,鲁迅跋扈的文字又何尝没有给当时愚昧的社会一剂猛药。爱与美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为三种境界,不分高低没有贵贱,鲁迅追求真,沈先生追求美罢了。本就没有高低之分,当然你的意见也只是个人意见,我也无从批判。
  •   观察和了解沈从文当然不能只看萧萧,萧萧是很乡土和平和的,沈从文还有别的充满现代精神危机的小说并且为数也不少。把鲁迅和沈从文对立起来是很不正确的方式,事实上随便找出两个作家,随便找两个作品都可以挑出使他们截然对立之处。抓点细枝末节就大做文章,没法让认识深入,还是要站在时代和人的整个一生的高度才能看得更透彻一些。即使厌恶这种宏大的社会历史批评也罢,仅仅从文本出发,对于沈从文和鲁迅的评语也太泛了
  •   2011-12-18 20:24:58 萤火虫yy
      没有批判怎有进步,性格不同所致,鲁迅跋扈的文字又何尝没有给当时愚昧的社会一剂猛药。爱与美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为三种境界,不分高低没有贵贱,鲁迅追求真,沈先生追求美罢了。本就没有高低之分,当然你的意见也只是个人意见,我也无从批判。====================================================
    本来说的就是个人观感,嘿嘿 我堵的很严密了。
    我强调了在我这里,因为在我最艰难的时候,读沈从文获得了力量。读鲁迅的东西 还是等我心情好些的时候。
    当然 我并不否定鲁迅的价值,鲁迅全集我同样有买。
  •   2011-12-18 20:58:52 xiesuwei
      观察和了解沈从文当然不能只看萧萧,萧萧是很乡土和平和的,沈从文还有别的充满现代精神危机的小说并且为数也不少。把鲁迅和沈从文对立起来是很不正确的方式,事实上随便找出两个作家,随便找两个作品都可以挑出使他们截然对立之处。抓点细枝末节就大做文章,没法让认识深入,还是要站在时代和人的整个一生的高度才能看得更透彻一些。即使厌恶这种宏大的社会历史批评也罢,仅仅从文本出发,对于沈从文和鲁迅的评语也太泛=================================================================
    我并没有对立,所以我才强调等量齐观才构成了完整的现代文学。而且鲁迅和沈从文深处中很多东西是一致的。
    这只是一时偶语,闲扯一通也不过十分钟的事情,不是什么评语和定论,并不是大文章。
    我强调的是 沈对中国传统的不离不弃态度是种独辟蹊径,在我个人眼里更有价值。独辟蹊径显然不是主流,既然不是主流,其发挥作用有限,这自然更说明了,我取沈从文的优是一己之私,实无涉与鲁迅的高下公论。
    而且这显然不是对立的姿态,对立的话不会说这是条少人知的小路。
    对立分明要大路通天,各走半边。
  •   沈和鲁的文风是两种不一样的,不具有可比性,鲁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是极爱到极恨的纠结;沈是从容的,风格不一样,但对祖国的爱是一样的
  •   我喜欢沈从文淤泥里拔节的热情和乐观,他在不断与社会分裂的时候始终保持婴儿状态……他的幼稚恰恰有利于他的品质的美好
  •   赞同ls。不过幼稚应该换个词形容。我觉得沈的婴儿状态是返璞归真。
  •   想问,有什么特别之处是萧萧有的,而翠翠、夭夭她们都没有的??
  •   哈哈,沈的女性除了有毒放光的,基本就都是未成年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姑娘。
    如果说萧萧独有的,她有孩子了,抱着月毛毛看新嫁娘。
    翠翠和夭夭依然没走向成年,萧萧快速成年了。
  •   确实是,萧萧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写萧萧的论文,本来想写沈从文人性理想的,也整理出大纲了。但是指导老师说题目太大了。要写萧萧所具有的而沈从文笔下其他女性没有的独特性!!!!!!!突然换切入点真心给老师跪了!!!!!!!!
  •   原来如此,我想萧萧所独有的 还有萧萧想出去的冲动吧?
    像夭夭和翠翠还是比较保守自足的。萧萧多多少少受着“自由”的召唤,即便女学生和她遥不可及,只是她把这个理想放在了错的人身上。
    王安忆有篇评萧萧的文章,你去参看吧。
  •   不过萧萧还是没有行动,只是有这么一个城里的想法。王安忆的我找找。沈从文的研究论著我最近看了很多,刘洪涛整理得算很全了。
  •   还有就是完全谢谢你啊~
  •   太客气了,萧萧毕竟有过想法,沈的其他小姑娘要么是被外界人物闯入,比如三三;要么是喜欢的人远走,翠翠;要么是等待着未知命运的明天,夭夭……《长河》中说好看的应该永远存在,恐怕又是一句谶语了。
    沈从文后来有过写《边城》续的念头,他在书信里写道:要写翠翠去下江生活。其实仔细想一想,不写是好的,写了恐怕就远没有白塔倒掉重修,在月下等待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姑娘的苍凉意蕴了,以及沈从文民族品德重造的理想,恐怕都不会那么充分了。处处志之的“桃源”,只能是虽迷不复得路了。
  •   多好的感情 发之于情 感之以身 呵呵
  •   反复地读了好几遍,那种内心里的喜欢啊,真是难以名状
  •   好喜欢这文字
  •   我总觉得这篇写得很悲哀。
  •   嗯 终究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   像放羊娃的故事。一代一代,重复着,生娃,娶媳妇,放羊……即使萧萧有点想成为“女学生”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   嗯 看完的时候其实心里挺凉的 说不出来的感觉
    其实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沈从文想表达什么 他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 而这正是让我们不知所措的地方
  •   高中时看不懂,现在好像有点看懂了!
  •   先是看了下电影版里的评论,貌似我对这部作品的观感却与很多人都相反。。。很开心看到了你的这篇评论,感觉上有一定程度的契然:)
      在电影版的评论里,很多人用了从文先生是在对旧时代控诉、期盼变革的描述。但至少在原著书本里,我并看不到从文先生对其时环境的怒不可支和忍可不忍,我只是觉得所谓人文关怀正是他对那个时代温情脉脉的关照。宿命的轮回固然是最大的悲哀,但是湘女萧萧那喷薄的情欲、和春官的亦母亦姐的情谊,甚至是事发后花狗的推脱、消失,以及萧萧的婆婆和族人们的宽待……好的或者是坏的,不都是人性里必然的构成么,而且我更加看到的是,压抑环境里人本温良闪烁着的点点光辉。
      自由好是不好了?在我看来这真的只是一个疑问句,作者在思索,也在问我们。如果实在要探究答案,作者的立场确实是由萧萧那不确定的态度里表达了出来,“好”又“不好”,我想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吧,他只做了呈现,而并不是选择和判断。
      其实我觉得先生是讨论了一种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以及以及自由选择的悖论。
      排开好或不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判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乡土中国,无疑家庭、伦理观更加重要。而今的人们因为选择过多而困惑痛苦,也许某个瞬间你我真的会怀念起那个红盖头揭开的一瞬间才是爱情开始的最初。
  •   都生儿子了,当然不用嫁别处了,不然为什么说重男轻女呢,母凭子贵呢?这样的文字总是读着不过瘾,既不是真正地欢喜,有没有彻底地悲凉,最受不了这种又虐又治愈,又感觉阳光又内心飘雪的文字了
  •   现在的凤凰还像你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是的话就太好了
  •   现在就不知道了,其实还是可以去看看的。
  •   现在的凤凰已然不是这个样子。哎~
  •   如今的凤凰拥挤而臃肿,像沱江突然鼓起了一个包。
  •   意境好美,就像一幅水墨画,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去湘西走走,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