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出版时间:1988-12-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霍达  页数:7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2005年3月第24次印刷。    本书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书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优秀图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女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本书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o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长达一年的时间全文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作者简介

霍达:女,北京人,回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授予专家特殊津贴。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皆卓有成就。其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种奖小说和电视剧两个奖项,被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小说之一,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家,北京市优秀图书奖;中篇小说《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国殇》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小巷匹夫》获“火凤凰”报告文学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视剧《鹊桥仙》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此外,代表作尚有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海魂》,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大型历史电影剧本《秦皇父子》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1999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六卷本《霍达文集》。多年来,曾先后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赴英、法、俄、日、西班牙。新加坡、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及我国台、港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曾应邀出任《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第十八届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等职,生平及成就载人《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版《世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书籍目录

序曲 月梦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殇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缘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恋      第十三章 玉归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别     尾声 月魂     后记

章节摘录

序/冰心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1990年7月,古尔邦节 (此系冰心先生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8月18日《文艺报》。此次收入本文集,题目系编者为全书体例统一所加) 书摘四月的燕园,春意正浓。清明时节的迷濛烟雨,浸润了苍莽秀丽的勺园、蔚秀园、镜春园、朗润园、承泽园和环抱着未名湖的淑春园;起伏的岗峦,蜿蜒的湖岸,铺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挺拔的白杨,炯娜的垂柳,龙钟的国槐,娟秀的银杏,都披上了青翠欲滴的新装;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阴丛中;小桥流水,曲径飞花,红桃白李,艳紫的丁香、藤萝,嫩黄的迎春……   楚雁潮已经在寒假里译完了鲁迅的《奔月》,几经修改,才算定了稿。接着又赶译了《理水》和《采薇》,开学之前有了一个草稿,还没有来得及推敲,他想干脆先放一放,等把《故事新编》中的八个短篇都译出来,然后再从头做一番通盘的加工、润色。于是又动手泽《铸剑》,但是开学之后,进展就大大地减慢了。他不但是一年级的英语教师,而且还是他们的班主任,他得对这十六个学生负责,就像他做学生时,严教授对他们这些孩子负责一样。他从童年时期就学会了唱一首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但是直到现在,他才真正懂得了“园丁”二字的含义。十六个青年,就是十六株花木啊,是从全国千万名竞争者中严格筛选出来的,是否都能够成材,除了他们本人的天赋和勤奋,还要靠他这名“园丁”!松上、施肥、浇水、灭虫、修技、剪叶,需要他付出精力和时间,付出一片真情。他希望在五年之后,这十六名学生个个成材,不出一个废品,这不仅仅是为了向国家输送急需的外语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作为教师所具有的职业性的荣誉感,也是为了学生们自己。不然,他就会觉得对不起这些学生,对不起把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他这名“园丁”的家长。有一次,他在备斋门前看见花木班的师傅把一棵瘦弱的榆叶梅拔出来扔掉了,说:“这棵不行了,反正也长不大,拔了换一棵算了,省得它白白地争旁边的花儿的养分!”他看着心疼:它也是一棵树,也有生长的权利,开花的权利,换一棵?谁能够代替它啊?等那位师傅走了,他把这棵被命运抛弃的小树捡了起来,栽在他宿舍窗外的空地上,冬去春来,现在也开花了。虽然开得瘦小,开得稀疏,但它毕竟没有辜负春天,春天也没辜负它,也许到了明年春天,它就开得更娇艳了。这使他想起班上英语基础最差的罗秀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已经跟上来了,并且雄心勃勃地宣称要在二年级时争取赶上拔尖儿的韩新月和谢秋思。而韩新月和谢秋思当然也不会原地踏步等着她赶上或者超过,她们不仅对功课抓得很紧,而且在课余时间苦读英文原版的文学名著。这些,都使楚雁潮感到欣慰。 每天上午的四节英语课,对于楚雁潮的精力、体力都是很大的消耗。泛读,精读,分析课文,讲解语法,练习口语,他一个人要供给十六棵小树水分和营养,四节课下来他常常感到声嘶力竭、疲惫不堪…… 在教工食堂匆匆吃了午饭,他沿着湖边小路往备斋走去,濛濛细雨中,岸上烟柳,眼底繁花,使他的精神为之一爽,把倦意驱散了。 回到他那小小的书斋,一眼就看到那棵榆叶梅探在窗口的嫩枝,小小的绿叶,小小的花朵,挂着晶莹的水珠,他似乎听到了生命的歌唱。他回过身来,小心地端下书架上的笔洗,为里边的巴西木换了清水。这段神奇的木桩上的绿叶已经葱茏一片了,并且在嫩茎的顶端鼓出了蓓蕾,准备开花了。 现在,他在桌前坐下来,要伏案工作了。下午没有英语课,他可以做自己的事了。他是从来不午休的,从现在开始,他将一直工作到深夜,晚饭就不到食堂去吃了,刚刚带回来两个馒头。他翻开桌上的《鲁迅全集》。一翻到《铸剑》,他的心便即刻沉了进去,面对那纯青、透明、寒光闪闪的宝剑,他感到如临神圣。鲁迅的《铸剑》,他本是在十多岁时就曾经读过的,于将、莫邪铸剑的故事,也早就从小人书中熟悉,但那种魅力却不因熟读而减退,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鲁迅在小说里着力写的是眉间尺和那个神秘的“黑色人”,而更激起楚雁潮渴望一见的却是那个未曾出场的父亲于将,那个铸了剑又死于剑的人。他应该是怎样的气质、怎样的形象呢?他给儿子留下了剑也留下了遗恨,留下了永难满足的愿望。儿子需要父亲。眉间尺的心中有一个真切的父亲吗?也许仅仅凭母亲的描述而猜想?正如他楚雁潮一样,从童年时代便无数次地测想自己的父亲!唉,父亲…… 也许,鲁迅塑造那个“黑色人”就是要还给眉间尺一个父亲?那是一个无形的人,隐没在黑暗里,声音像鸱鸮,眼睛像两点磷火……

媒体关注与评论

《穆斯林的葬礼》有感2002-11-29 15:21 中安读书 甜甜小妹   酷爱外国文学的我,虽然在玛格利特。米切尔的《飘》中感觉着赫思嘉的另类个性,又感觉了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人生破土而出的希望:爱与被爱才是人生的真谛,但在偶然的一次机会里我翻起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看惯了外国名著的多开始有点看不懂,但随着剧中人物的增多,剧情吸引了我,人物的经历也牵动着我的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富商总是压榨着生意人的血汉,甚至人性之中都被虚伪的欺骗代替,韩子奇为了能有一口饭,假称自己为穆斯林,被梁君璧的父亲收为徒弟,本以为有了活计,天真的认为自己享有幸福。师父试他为亲生的儿子,他对璧儿、玉儿也如同亲妹妹,谁知天有不测,同行的阴险害得你师傅死去不说,还害得家人一无所有。他把师傅用生命换来的未完成的玉器偷偷藏起,卖掉了陪伴师傅一生的工具还了债,忍辱成为害死师傅的同行的徒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击垮了那个同行,开起了玉器行,在行业中也名气越来越大,与大师妹喜结连理,可谓是家庭事业双丰收,正值事业兴隆之时,战争爆发了,韩子奇的生活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    为了心爱的玉器不受损,他把所有贵重的玉器运往了国外,但他没有想到小师妹玉儿会放弃燕大随他出国,更令他吃惊的就是原来玉儿已经深爱这个师兄加姐夫多年,当年轻气盛的玉儿向他表白时,他把他对玉儿姐姐的责任都抛到了九宵云外,他们认为可以幸福快乐的过完余生,但却没有想到人最艰难的就是活着,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痛苦埋下的伏笔,战乱之后,他带着玉儿以及玉儿与他的爱情结晶——新月,回到了妻子的面前,但妻子怎么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妹妹与自己拥有一个丈夫,玉儿只好把女儿交给姐姐与爱人,连夜出国。子齐与妻子没有爱,只有可悲的责任,但那个腐朽的社会又不允许他留下抛妻弃子的恶名,对玉儿的思念及爱意都倾注于女儿的身上,女儿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的一切。但他去一直不敢抛下那封建思想的枷锁,默默埋葬自己的爱,与自己根本不爱的女人生活。    光阴如箭,可以掩盖人们的爱,却无法掩饰年轻的生命,新月出落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女孩,母亲的美貌父亲的智慧毫无保留的在她的身上展现,她不顾一切的考上了燕大,并与老师楚雁朝开始了一段师生恋,父亲劝阴她的爱,现在的妈妈(大姨妈)更是百般阻挠,但父亲的心与女儿的心是相通的,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重复自己的痛苦,但造化弄人,偏偏女儿得了先天性的心脏病,生命危在旦夕,家人也不愿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但苍天总是残忍的,它还是残忍的夺走了新月年轻的生命,也葬送了另一个年轻的男人的爱——楚雁朝的爱,他总是静静地在新月的坟前吹啸,用音乐来传递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爱人的思念。    这文章所有的人的悲剧都让我心酸,细细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真正可以拥有的幸福实在太少,而付出的与得到的也并非是平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有太多的思考,新月成长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妈妈并非亲生母亲,但却没人道破天机,她连死时也没有曾见自己朝思暮思的亲生妈妈,楚老师爱他,但与母爱有着竭然不同的区别,而且他们独处时总是有父母在刻意的破坏,那些迂腐的思想吞没着她的一切。而楚雁朝呢?他的爱确实轰轰烈烈,但它去换不回来新月的重生,只有回忆超填补他的感情世界,他的痴情让每个人为之敬佩,问仓天,这天下间执著的男子又有几人呢?总有人说生活是公平的,但生活对哪个人公平了呢?让人生平平坦坦确实可笑,只能好好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但世间又有几人真正意识到身边的幸福了呢?人生之中有太多太多的思考了,而此书也道出了两代人的身世,从平淡中揭示出了那个年代的落后与封建,但与当今社会人的感情又可以毫无隔膜的结轨,不能不佩服霍达的思想的跳跃,也不能否认感情上的结腻。           

编辑推荐

本书为2005年3月第24次印刷。本书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书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优秀图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女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本书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o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长达一年的时间全文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穆斯林的葬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   看了会哭的书,很好
  •   很好看,但是短期内不会再看第二遍。
  •   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听长篇连续剧,后来就爱上了这本书,图书室借过,但还是买一本,拥有的感觉好呀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 阅读更多 ›
  •   好书,值得一看,很感人
  •   很喜欢的一本书,而且每一篇章的标题都是非常简练,表达了每一章节的内容。而这两辈人各自的爱情和经历又让人唏嘘不已。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文字感觉。
  •   是朋友推介我看的这本书,很有内容,值得一看
  •   同学说很不错,她喜欢...
  •   弄丢了图书馆的书买来陪的。。。。。。
  •   也是朋友推荐的,一看就被吸引上了,两条交叉的故事线,很精彩!推荐!读了几遍呢
  •   其实很早就看过,但是没看完。虽然断层时间很久,但是一直记忆犹新。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很好。我喜欢这种长长的小说,看起来很过瘾。阴差阳错买了两本,前几天给同学快递了一本。同学说一口气看完了,而且惊觉自己很久很久没有读书了~
  •   故事非常棒,而且结局有点出乎意料
  •   书买了快一年了才看。一上手,就舍不得放下了。算起来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歌,有人唱得波澜不惊,平淡无味;有人唱得起伏跌宕,千回百转。韩子奇的一生,经历了事业的巅峰,经历了纷飞的战火和家庭离散聚合。末了,终是一抔黄土。... 阅读更多
  •      (观察力)
      
      ----冷读
      
      -----如何确认需求感
      
      ------如何确立谈判格局
      
      -------如何分清楚真假客户
      
      --------如何看出对方最在乎的事
      
      --------如何神化你所看出的事情
      
      KEN学泰拳的时候,很怕看到别人的拳头,开始,就算别人没打中,就做出拳的动作,我也会双手护头。那时候,我的泰拳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把手放下来,就算你被打死了,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死的。
      
      
      
      观察力,是NLP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你会发现,自己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NLP是一门70%观察,30%介入的科学,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你通过课程后,你跟别人沟通,你除了听得到他在说什么,还会看得到,他说的时候做什么。
      
      
      
      (肢体语言)
      
      ----眉毛
      
      ----鼻子
      
      ----眼神
      
      ----身体,手势等肢体运用
      
      为什么同一句话,同一个事实,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效果总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说上一大堆,但没有人听他的,为什么有的人,一句话,能让人奉为经典。在课程上,我会教你们,说什么之外,还会做什么。
      
      
      
      (亲和力)
      
      ------谈判开场的亲和力
      
      ------中段的亲和力
      
      -------如何让成交时候又亲和力
      
      ------男女初识时候亲和力
      
      ------男女约会时候的亲和力
      
      不同的人,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不同。为什么有的人,和每个人都容易打得火热,但有的人,却总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令人不敢接近。NLP课程,会让有各种方法,让你在与别人一见面之后,几分钟内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和他很有默契,无论在销售成交,沟通,还是男女关系上、
      
      (同步,引导)
      
      ------如何消除客户投诉与建议
      
      ------如何让客户从反对到认同
      
      ------如何让女朋友接受你的价值观
      
      ------如何让自己成为行业的专家
      
      为什么,我说的东西,别人总听不进?为什么我的产品再好,总是没有客户成交?你有再好的产品,再好的服务,没有人听你说话,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步,引导,能够让对方立刻放下防备心,倾听你所说,理解你所想。而曾经有学员用这个技术令到他女朋友的姘头不举。这是课程其中一个皇牌招式。
      
      
      
      心锚
      
      ------对客户情绪的控制(包括好坏情绪)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包括好坏情绪)
      
      ------对男女关系性张力的掌握
      
      NLP最高段,坊间最神化,平常人理解最复杂的技术,也是NLP课程其中以个皇牌技术之一,能控制别人情绪,经过我们大量实践,以最简单形式展现你眼前,无论你有没有NLP基础,我能保证你100%理解并运用。而且没有形式性的限制。而我NLP独创的心锚,有的是无需引发,自动启动。
      
      
      
      (价值观引出)
      
      -------客户投诉重点的引出
      
      -------客户对产品要求重点的引出
      
      -------男女关系对伴侣所具备的性格的引出
      
      沟通深层次技术,让你在了解客户需求,投诉,或者是打探竞争对手的优势的时候。不会被一句话忽悠。就像男人问女人,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答:“合眼缘的”,价值观引出法,能让她把这个合眼缘的标准一一罗列出来(有稳定工作,父母不是外省,可以不帅气但要干净)
      
      让你不会在谈判上,或者情爱上被忽悠。
      
      
      
      (故事影响法)
      
      做第1个你,不做第2个谁,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光辉历史,很多的曾经,这些曾经或者是开心的,或者是伤痛的。一个一个的故事,拼出了你的人生。通过故事,你能让你的客户对你的产品产生情意结。对你的人产生情意结。还可以在他人做决定的时候,用一个故事去影响他所做的一切,你要左,他不能向右。
      
      通过以上的技术
      
       你想主宰游戏,还是被游戏主宰你?详细咨询QQ712972722
      
      
  •       终于把书看完了,比预计的晚了些许天。
        霍达的厉害在于对文章总体节奏感的把握和文学的广度,总体而言架构清晰、行文大气。就像我喜欢的另一个女作家迟子建一样,在她们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人类代代传承的古老的文化,包括爱情和死亡——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始终无法避开的话题。
         
        【爱情】
       * 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我不是凭着习俗、惯例,甚至不是凭着可朽的躯体来和你说话,是我的灵魂在和你说话,就像我们都从坟墓里复现,站在上帝的脚旁,两人平等,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 拜伦的诗:
      海黛没有忧虑,/ 也不要对天盟誓,/ 因为她从未听过/ 谁会欺骗一个纯情少女,/ 或者/ 结合还需要诺言的仪式;/ 她像一只小鸟真诚而无知,/ 快乐地飞向自己的伴侣,/ 从未曾梦想到中途变心,/ 所以不必提忠贞二字。/ …… / 天地和大气是这样舒适,/ 海黛和唐璜没有想到死, / 不要抱怨时光,/ 只怕时光流逝,/ 他们是一对无可指责的情侣;/ 相对而视,/ 每人就是对方的镜子,/ 蕴藏在眼底的无限深情,/ 化作闪闪发光的宝石。 /
       * 革命者也会有爱情。恐怕到一万年之后,人类之间已经没有了阶级,也仍然会有爱情!
       * 请让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 给你献上我的心灵,/ 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 (卡尔·马克思献给燕妮的诗)
       * 她所深深爱着的这个人,心是用水晶、钻石砌成的,像水晶那样透明,像钻石那样坚实;这颗心已经给了她,她比天下最大的富豪还要富裕!
       * 如果命运让我忘掉一切而只记住一个人,那个人只有您!(新月)
      向前走去吧,不要回头,不要犹豫,不要让慈悲心肠误了您的终生,把我忘掉吧,您并不属于我,而只属于您自己!(新月)
       * 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够创造生命?
       * 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爱,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爱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就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楚雁潮)
       * 迈出第一步,才知道第二步该怎么走!用对事业的探索和追求把自己充实起来,我们一起朝前走,走一辈子!
       * “我的名字,愿意永远和你排在一起!”楚雁潮喃喃地说,“它们将印成铅笔字,传遍世界,每一个读者在认识我的同时也认识了你,我……多高兴啊,新月!”他的眼睛中闪烁着泪花,“书的生命比人要长久得多,几十年、一百年之后,我们都已经不存在了,可是这本书还在世界上流传,未来的人还会记着我们这两个并排的名字……”
      
        想起初中的时候,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生私下流行传阅各种“青春文学”,班主任俞老师思想教育的时候说,爱情的文章不是不能阅读,但是你们要读经典的爱情故事。——我到最近才开始明白……嗯!即使语言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不同,所讴歌的爱情也大体都是如此的。
         
        每次看到韩太太式的母亲,总是很气愤,自作主张拆散儿子天星和他女朋友小容子,这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可悲可怜可恨至极啊;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也是如此,“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读到那些让人叹息发恨的情节时,再一次坚定自己的观点,即男的一定要娶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类似的妻子才可以,不然自己的下半生毁了不说,愚昧的女人会连带耽误孩子的一生。
        今天看了《穆斯林的葬礼》以后,这个观点得到了补充和完整。霍达借冰玉的口是这样批判的:“在中国,要做个女人,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的权利?这里不承认爱,只承认婚姻——形式的、畸形的婚姻!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我这才意识到,“愚昧的女人”,不是女人可以选择的,她们本身亦是可悲可怜的,我不能一味地对她们感到气愤,是社会把她们变成了这样,我应当包容她们,不然为什么《简爱》里面还反反复复强调:“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不公平时才强调公平,无奈!一直是男权社会!
      
       找个把女人当成女人的男人,等个把女人当成女人的社会。
       然后,就可以大谈爱情了。
       否则都是夹缝中的野草,是会有不屈的生命冒出来,但是,在保守时代中前进一步是会被毁得很惨烈的。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所处的环境多么黑暗,我们始终有依靠前进半部而获得胜利的可能。
      
      
      【死亡】
      *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历史从来都是即兴之作。而把它成为历史,才被千秋万代喋喋不休地评论。而无论是怎样评论吧,都不能改变它的曾经存在,只有从偶然中寻找必然,使它顺理成章。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
         历史是无法重写的。不管它是牵动一万人的命运的一场剧变,还是不值得卸载纸上的区区凡人的一段寻常经历。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
      * 认识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活着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和永生相比,那短暂的一瞬是微不足道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金银财宝只不过是粪土污泥。人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安拉就个他写好了命书,预定了一生的寿限、收入、职业、福分。凡是命中所有的,不求自来;凡是命中所无的,强求必失。
      *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还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
      
       读到小说末尾新月死去以及下葬的情节时,忍不住流泪了。我不是悲伤新月的死,我只是想到去世不久的奶奶了。
        出殡以后回学校,那天考完计量经济学回自修教室,打开手机看到姑姑写的关于奶奶的文,有一段是说,奶奶呼吸减弱时大家给她换衣服,她还自己想用手提裤子——穿上那身衣服,就是为了去火葬场啊!我都不敢想象,奶奶当时会带有怎样的心情,于是忍不住在自修教室又哭了一通。同学来问计量考试相关的事情,我都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心里实在压抑,看到窗外亮晶晶的阳光,想到是周一,于是忍不住找个借口想跟某人说会话……原谅我,当时没有说实话。
       回学校以后,基本上没有再发过与奶奶去世相关的说说或微博或微信,发了最后一条说说时(别人不知道那是最后一条,但是我已经决定不再发跟奶奶有关的内容),男神问“这是《我与奶奶》的开始?”,我回他:是结束。
        之后,依然是时不时可以在微信上刷到爸爸或者姑姑发的关于奶奶的文,关于母亲的文,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开。
       因为太痛了,所以不想再提及那样的爱、那样的无能为力。
        因为太痛了,所以不想把这样的伤心加给身边的朋友。
        而我的心中,只记得奶奶把我拉到门口光亮处比对我和她的手,看我贫血有没有好一些,只记得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覅记挂”。
  •     这些天,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让我的心被故事中的人儿牵引着,为他们的美好而美好,为他们的悲痛而悲痛。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鲜明的特点。本分琢玉的匠人梁亦清,视玉如命的韩子奇,纯洁如玉的韩新月……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使命前行,却又面临着命运的挑衅。在这一家人中,最让我想感叹的是梁君璧。
      她和梁冰玉是梁亦清的掌上明珠,梁亦清的本分与憨实让这个家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姐姐的君璧自小便懂得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自是不在话下,她甚至比母亲更胜一筹,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父亲经营的“奇珍斋”,她也帮着打打下手;只是,她不识字。梁亦清一生琢玉,最后死于琢玉的“水凳儿”,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梁亦清的突然离世让这孤儿寡母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然而,生活的残酷还不止这些,父亲的徒弟韩子奇投奔他处,“奇珍斋”也因种种变故而无法经营。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年幼的君璧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许她以为生活就这样艰辛地过着了,三年后,当韩子奇重返这个家,立志重新挂起“奇珍斋” 的名号时,“君璧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颜,三年来那种无依无靠的空落落的感觉烟消云散了,韩子奇的男子汉气魄,使她看到了足以托付一切的力量。” 她做了一个让她喜了半辈子,愁了半辈子的决定:嫁给韩子奇。
      穷困的生活让他们无法筹办盛大的婚礼,可是没有关系,“璧儿没有为自己的婚礼的寒酸儿悲伤流泪,她和奇哥哥将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依为命,永不分离,共同走向面前那漫长的路……”沉浸在新婚之喜的璧儿,又怎会想到漫长的岁月,她将经历怎样的风浪。
      韩子奇痴迷于玉,为玉而生,为玉而活,奇珍斋在他手里日渐壮大,如果在和平年代,也许生活会一直这样平静地进行。可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眼看战火烧到北平,奇珍斋何去何从,在这个关键时刻,韩子奇做了一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决定:带着他的玉逃到英国。他本希望他的妻儿随他一起离开,然而,君璧却执意不肯离开,中国人本就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更可况她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传统妇女,英国伦敦对她来说太遥远。命运弄人,夫妻一别就是十年,一个女人带着幼子,在那动乱的北平,如何生存,其中的艰辛又岂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让她一直坚持着的也许就是韩子奇给她的信念,她相信她的奇哥哥会回来的,她想听他们的孩子叫他一声爸爸。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当十年后,韩子奇站在家门口的那一刻,这位已入中年的女人,叫了一声“奇哥哥”,她待他依然亲昵如初,仿佛十年是十日。可是,她不知道,她的奇哥哥已是别人的奇哥哥,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胞妹。当知道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时,她内心经受着怎样的冲击,爱情、伦理、亲情交织在一起;当妹妹站在她面前,义正言辞地诉说和韩子奇之间的真爱,当韩子奇质疑对她的感情时,她又凭着多大的力量承受这一切,她让自己在这场理不清的关系中显得强势,却也显出了她内心的怯弱。她选择留下韩子奇,却也选择了三个人的痛苦。
      
      什么才是爱情,梁冰玉和韩子奇之间是爱情吗?她冷静地告诉姐姐“我爱他,他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至于你,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姐姐,也曾经是韩子奇的妻子,但那已是过去了”。这样的爱情是否有点自私。她爱的是那个在伦敦风度翩翩,有胆有识的韩子奇,一旦看到韩子奇为妻儿所牵制而怯懦不敢为时,她立刻否定了她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否太脆弱。
      韩子奇和梁君璧之间真的像韩子奇所想的那样,没有爱情吗?患难与共,日夜操劳奇珍斋的生意,共同为生活往前奔,这样的经历只是有恩情吗?
  •      昨晚看完了,久久不能忘怀。哭的稀里哗啦,连做梦都在梦见新月和玉儿。
       在我的梦里,一直对韩太太和韩子奇耿耿于怀却又恨不起来,一直认为是他们两夫妻导致了新月和玉儿的杯具,对韩太太的痛恨简直像抽他巴掌,把两个好好的花季少女都毁了。说实话 看见前面的时候,很讨厌梁冰玉,觉得她太对比起韩太太了,可是,哎,越往后越替她抱打不平,可恶的韩夫妇,可怜的天星、可怜的淑彦、可怜的切糕容。最最可怜的是姑妈啊。
  •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本书能够用双线结构来交代前后两代人的事情,写法上来说倒也没有这么不堪,但是偏偏读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适感。
      
      首先当然得是书中穆斯林们无处不在的自卑和优越感交织出来的扭曲的心理,一边愤恨不平被当成异族代替,一边视其他人如蝼蚁。查了下作者背景,果然是回族人。虽然我自认为是个很包容很包容的人,我客观的看待所有的宗教,我也坚持case by case地判断和分析,但是……果然看到下面这段话实在是很不舒服啊
      
      ““卡斐尔”,是《古兰经》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那些亲眼看见穆罕默德的圣行、亲耳听见穆罕默德的功谏,而不信奉伊斯兰教,昧真悍道的人,这些人都是恶人,他们的归宿是火狱!”
      
      话出自韩太太,对楚雁潮所说,因为楚雁潮是汉人,祖上没有高贵的回回血统,和韩新月相爱时,韩太太高贵清冷搬出来的理由。
      
      这段话不仅看的很不舒服——什么事也没做被别人当成贱人看待当然很不舒服——也很让我心惊肉跳,那种高高在上视我如蝼蚁,视我如仇人,视我如恶魔恨不得处之而后快的视线,让我感到害怕。
      
      更奇怪的事,这段话出自一个——怎么说呢,除去她是个穆斯林这个身份,恐怕各方各面只能说是——社会底层的愚蠢妇人,虚伪,没见识,两面派,自私,固执,总之能想到的每个词仿佛在她身上都能找到落脚的地方的一个人,只因为每天朝着麦加洗了五次澡,突然精神上就充满了无上的暴力。
      
      这只能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段话:宗教只是用来统治的工具,可是到了底层,宗教就变成了刷存在感的工具。因为他们只能把自己无药可救的人生糊弄糊弄包装成下辈子发达起来的工具,你想想,我没钱没外貌没爱情没能力什么都没有只要念一声真主安拉!就有足够的资本来鄙视其他混的比自己好的人,一个人这么说,大概会被当成神经病,但是一群人都这么说,那就成了神——当然,这种用来律人不律己的手段,随着受教育程度和见识的广度也不一样。
      
      比如韩家一家都是穆斯林,越底层如韩太太越面目可憎,宗教对他而言,是用来穷凶极恶的律人满足自己长期的不到宣泄的诉求的工具,相对受过教育的,比如韩子奇韩新月甚至梁冰玉,宗教于他们而言,渐渐地变成了自律的东西。
      
      当然,对于这些人,我也很想有个机会好好问一下,古兰经说亚伯拉罕破坏别人的神像是无罪的,为什么别人连不信安拉都是有罪的呢?亚伯拉罕听从神谕杀子祭神,神又有罪无罪?
      
      其实答案呼之欲出,不管是韩太太还是相对没有那么讨厌的韩星月韩子奇,或者对于其他穆斯林,其他宗教,特权二字总是贯穿其中。只是没人愿意去点破这层纸罢了。
      
      关于宗教言尽于此。
      
      除去宗教——虽然除了宗教这本书几乎就只剩个骨架子了——这本书也让人读来不舒服: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各种不满,宗教的不满,经济的不满,怀才不遇的不满,偏偏少了两个字:自省。因为通篇读下来,除了韩新月心脏病去世,韩家所有的苦难,几乎都可以总结成一个字:“作”。
      
      没处找人成亲高不成低不就啥都不懂就能结婚的韩子奇和梁君壁是在作死,结了婚才发现俩人不想爱,结果扭曲成韩太太这种恐怖怨妇能怪谁?自己当初舔着脸拼了命要嫁,嫁完了才后悔没好嫁妆不风光体面,怪谁?
      
      夫妻二人不同心,一个带着小姨子跑到英国,一个带着儿子窝在北平,结果老公带着又是小姨子又是老婆的人回家了,还带着一个又是女儿又是侄女的小孩,这能怨的了谁?
      
      自己多疑又没主见,一个人毁了自家百年基业,最后二话不说都怨蒲掌柜?韩太太你还能再不要脸一点?
      
      什么都不是又自视甚高的韩太太,为了维持自己一家之主的形象,自作主张拆散儿子和容桂芳,强行撮合,最后估计又是一出家庭悲剧,怪谁?
      
      例子真是不胜枚举,通篇基本一个字,“作”。自己作死不自知,偏偏还能铺天盖地的怨别人。
      
      读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实在是很想把这本书当成纪实文学去读,就当成作者本身是在客观的描述——那样还可以不用感受来自作者的满满的恶意,可惜作者那充沛的宗教感情把她出卖的彻彻底底,我甚至能感觉到,霍达自己仿佛就是韩太太,内心也隐藏着“一切都是异教徒的错,要把所有异教徒抓住吊起来打个痛快”的欲望。
      
      想想不寒而栗。
      
      
  •     情节真的是跌宕起伏 是战争造成了博雅宅的悲剧么 是吧 早从玉儿和韩子奇一起离去就注定了结局吧 战争让世间纷争不断 无情蹂躏着每一个生命 但是在这种恐慌与不安中孕育的感情就是书中所说的真爱情么 只是一种温暖的依靠吧 楚雁潮和新月是爱情么 更多的是向命运抗争一同前进的激情吧 不过他们却更和爱情接近一些 书中的景色描写纯净清新 有时候感觉焕然一新 景色会随着情节变换 寓情于景 也很喜欢章节变换从不同时代讲述的安排 很喜欢楚雁潮和韩新月 天星也很喜欢 书中最有个性的角色是梁冰玉 果敢独立 尊重自己的人格 很钦佩 好讨厌韩太太
      看书真的能增长见识吧 虽然我觉得情节有一点狗血。。但是不同的年代尤其是战争时期人事愈加复杂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所以才有了韩子奇这个角色
  •      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谁也想不到,他们的信仰就在韩子齐说出自己不是穆斯林,是个汉人的时候崩塌了,谁也想不到,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竟是最单纯、可爱美丽的新月。大概是上天看她太苦了,才让她上天堂,睡着了就不会难过了吧,睡着了就不会心痛了,睡着了一切的烦恼就都没有了吧。从心眼里讨厌韩太太,对新月实在太狠心了。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告诉新月自己不是她的生母呢,一个没妈的孩子至少会对母亲存在美好的幻想,即使是虚幻中的母亲,但现实实在太残酷,一直都受着自己认为的母亲的折磨,心里是多么苦啊!我讨厌懦弱的韩子奇,虽说很爱自己的女儿,可是面对别人的伤害的时候毫无还击之力,一个不称职的父亲能代替父母两方的爱么?不能a!为什么做了的事不能承担责任呢,做事情之前难道不同想一想后果么?其次是他对玉的喜爱也不能认同,玉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要用人的生命去埋葬与生命来说不值一提的玉呢?即使是一种信仰,又有什么比你所爱的人幸福安康更重要的事情呢?人活着不能看到这一点实在太可惜了,就像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人们,韩子奇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他的喜好可能说更高尚一些,但他是自私的,实际上,他过的太随心所欲了,没有为别人考虑,所以才造成了女儿的悲剧,碧儿、玉儿的悲剧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没有承担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一味的逃避。穆斯林的葬礼,埋葬了最可爱的新月,她才20岁,最不该被送走的就是她呀,哎,可怜的楚老师。
  •     高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窝在被窝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谁错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幸福,每个人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错了吗?她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没错,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儿,她无奈之下抚养成人,确给不了她母爱,这个立场,换谁能给爱呢,她有着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东西,这让她不可能跟丈夫离婚,那个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离婚,他只是一个守卫自己东西的传统妇女,不可爱甚至讨人厌,但是她不是坏人
        梁冰玉错了吗?她有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无知,孤身在国外,身边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会想依靠吧,在绝望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样绝望的时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况那个年代绝对的男权还没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无知不够坚强但是她也不是坏人
        韩子奇这个倒插门女婿,在强势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软弱,他既保护不了爱情也保护不了女儿,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软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坏人
        韩天星隐忍 安静 朴实,也因为他的隐忍安静毁了自己的爱情,娶了别的女人,他给不了那个女人爱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总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亲妹妹,母亲不爱新月,但他默默的对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爷们,但是他很好
        没有一个坏人,但是悲剧就那么不可阻挡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一个坏人,不知道把气撒在谁身上,不知道该怎样做能够阻挡这一切,没有一个人做过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剧才那样的不可逆转,让人有心无力
  •     高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窝在被窝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谁错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幸福,每个人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错了吗?她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没错,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儿,她无奈之下抚养成人,确给不了她母爱,这个立场,换谁能给爱呢,她有着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东西,这让她不可能跟丈夫离婚,那个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离婚,他只是一个守卫自己东西的传统妇女,不可爱甚至讨人厌,但是她不是坏人
      梁冰玉错了吗?她有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无知,孤身在国外,身边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会想依靠吧,在绝望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样绝望的时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况那个年代绝对的男权还没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无知不够坚强但是她也不是坏人
      韩子奇这个倒插门女婿,在强势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软弱,他既保护不了爱情也保护不了女儿,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软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坏人
      韩天星隐忍 安静 朴实,也因为他的隐忍安静毁了自己的爱情,娶了别的女人,他给不了那个女人爱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总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亲妹妹,母亲不爱新月,但他默默的对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爷们,但是他很好
      没有一个坏人,但是悲剧就那么不可阻挡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一个坏人,不知道把气撒在谁身上,不知道该怎样做能够阻挡这一切,没有一个人做过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剧才那样的不可逆转,让人有心无力
  •      对于这本书,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两个原因:一是源于大学时候,同寝的一个女生,一直吹捧是此书乃难得奇书;二是此书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以至于日后每次有机会拜读,都绕过了,总觉得还没有做好准备,等准备好了,一定认真并痛哭流涕的去认真研读它。读过张爱玲,我才有勇气捧起这本书,比不上张爱玲,我想它至少是一本引发思考可谓深刻的书。结果却令我非常的失望。
       本想好好看看作者怎么刻画人物,结果还没有进入主题,主人公就陨落了,洋洋洒洒五十万字出去了,故事进入结尾了。另一个就是看不清作者偏爱的主人公有何可敬之处,至少我看到的梁冰玉、韩新月这两个女神级的人物,充满了矫揉造作,她们的理想虚无缥缈,经不起时代的洗涤,在今天这个大家认为女汉纸可爱、真实的时代,这两个不切实际、追求飘飘渺渺感觉的人物恐怕要被同性唾弃死。
       被此书毒害,我一直觉得同寝姑娘有点不正常。平时天天装病,渴望所有的男人都爱着她,而她自己又去不断的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爱情,敢情是拿韩新月当模板呢,可惜在这个更加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人会陪着女主人玩付出又不知道为何的爱情了。所以以我来看,这本书经不起时代的推敲,根基不稳,主导思想没有想清楚。真是庆幸在大学的那个纯真、什么都信的时代没有读这本书。
      
  •     这真是一部悲喜剧,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悲伤。
      这部小说是以一个穆斯林的家族来反映人间的悲喜剧。小说人物刻画的矛盾而细腻。比如韩太太,我本来很讨厌这个人,看到书的最后我才理解了,她对新月的冷淡,对丈夫的冷淡,以及她的眼中只有钱。其实她也是个可悲的人物。出走在外10年的丈夫,和她的亲妹妹搞在一起了,还给她带来了一个私生女,她能不讨厌么?她的妹妹,用常人的眼光看,就是下贱,但是在那样的战争的岁月,人们就是相互慰藉,也难免会产生感情。最后她回到家,她才知道她错了。那时她就那么走了,带着心里对爱人和女儿的爱走了,真的不能不叫人心酸和可惜。还有新月,她能有什么错呢?她是一个积极乐观有思想的女孩,可是老天无情的剥夺了她的生命,可是她在临死前,享受到了美好的难得的伟大的爱情,就在这一点上,她也没有白活,她体验到了爱情带给她的力量!就算死,也死得值了,能够有这样一个无怨无悔爱自己的男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主人公韩子奇,其实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男人,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但是,他却似乎忽略了自己的幸福,一直为了这个“奇珍斋”,为了玉,忽略了自己的所爱,为了让整个家庭幸福,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最终其实是伤害了所有人,他的妻子、女儿、所爱,而他的妻子也伤害了自己的儿子。这家子的所有人都在互相伤害!!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我最敬佩的是姑妈了,她在这个家,任劳任怨的一辈子,把整个家都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对每个人都好,心很善良的一个女人,她无私的风险了一辈子。
      最终,所有的关键人物都走了。。整个一个悲剧。。整部书就是一个悲剧,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完整的爱情。
  •      新月:孤独,自傲,高洁,清新的女子。与生母梁冰玉一样,脱俗却注定命途多舛。在校园里,不喜欢被人当作“少数民族”,不喜欢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用刻苦辅以天赋,用成绩将所有闲言碎语堵住。偏偏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地恋上了善良,绅雅的楚雁潮。当她爱上楚老师,注定要经受许多人的反对,注定要忍耐无数长夜的煎熬。更悲哀的是,患上绝症,青年早逝。她离开时,我落泪了,因为薄命红颜总是最伤人心。她离开后,我又释怀了,因为幸福,有一个人,十年不娶,年年树立坟前,与尔同聊万古愁。可我总觉得,天上的月不愿意看到楚如此孤独,她正眨着眼睛诉说心中希望的结局:我既逝去,愿你能寻得一人相伴,莫再漂泊无依。。中国式悲剧,莪菲莉亚一般的纯洁,随风而逝。骑士,哈姆雷特,还活在世间,独自尝尽日月孤独。
       楚雁潮:孤独,善良,执著,充满爱的男子。教师的人格魅力,给他添上了一份成熟与稳重。不是每个教师,都能与学生心无旁贷地彻夜长谈专业戏剧,不是每个教师,都敢倾尽全身心力去爱护真心喜爱的学子。鲁迅恋上广平兄而离开朱安,马歇尔与学生结婚而离开剑桥,也是旷世师生恋,但都没有楚韩让人万分艳羡,这就是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有奶茶和陈升的师生恋,因为各种所谓伦理的束缚,因为所谓”为你好“的禁锢,终究只能深埋心底,成为亲爱的路人。遗憾,也许早就注定,却还是要大胆表达出来,否则留下的不只遗憾,还有落寞,后悔,自责,心酸。想起中学时的一个化学老师,他的妻子也是他曾经的学生,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但看着他们全家散步,打球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书里的葬礼。他的女儿,名字,也是新月。你若退却,结局只会是葬礼,你若前行,也许变成了婚礼。儿时的楚亦是坎坷不已,却在苦难里修养出一身正气。像哈姆雷特一样,势单力薄,却一味地追求下去。
      奥利弗:帅气,俊朗,阳光的外国小伙,捧着玫瑰,倒在血泊之中。今天,军事老师说了很无趣的一整节课,唯一记住的,只有关于战争的论述,我们不是懦弱,我们的军事力量也不脆弱。可是美国攻打伊拉克,南斯拉夫都要花上数十年休整,我们若开战,何时可得到真正的安宁?弹火烧掉了人的生命,烧不掉,混着血色的花朵。花哭了,梁冰玉,也哭了。
      梁冰玉:如冰,似玉,因为悔恨,作贱了自己。乱世,混局;丧父,逃离;成长,隐去。结局,并不比自己的女儿幸福多少。寄人篱下的自卑,错过了一捧玫瑰,过错了一段青春。仿佛闺蜜的亲人,错过了许多更好的人,如今看着不佳伴侣的外遇,却只能视若无睹,继续贤妻生活,带好一双儿女,不再穿上曾经的彩色衣服,不再踩着美丽诱人的高跟,不再参与各种性格的异性讨论。剩下若我一般的旁人,默默在背影之后叹息。
      梁君璧:十五之时,清丽若洛水女君。年纪轻轻,担起一家重任,接过先父留下的重担。送走了妹妹和爱人,只身奋战北京。十年,二十年,纵是白痴也能历练出一身凌厉之气。可惜,她也只是女人而已,脱不了家庭的藩篱。韩子奇,欺骗了所有人,所有人旳一生。留下的新月,如刀似钩,寸寸割断生活的美好臆想。所有坚持穆斯林,原来没有意义。自苦便罢,偏偏用己之力,为天星安排了生育工具,害苦了另一无辜者的人生。太自私自利,实在无法喜爱起你。
  •     1、初中(也可能是高中)时候,班内一个女同学好长一段时间晚自习后都捧在胸前哭,我心想“且”;
      2、好像是大学前,买了一本盗版,看完了,又看了电影,又买了本精装正版;
      3、回回内普遍很恶心的一本小说。
  •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挺到这个名字,只是觉得悲伤,想看的欲望却没那么强烈。直到大学,才捧起这本书,细细品味。穆斯林的葬礼,即是韩新月德的葬礼。这个勇敢的女孩在一个穆斯林的家庭中压抑的成长,他努力的讨妈妈喜欢,努力的学习并考上大学。本以为生活会明亮起来,谁料到心脏却出了问题......即使这样,她也是幸福的,她是带着爸妈,哥嫂以及楚雁潮的爱,去了另一个世界的
      
  •     名字起的装上B 了,其实本文和梁祝,燕园没半毛钱关系,只不过这两者是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东西。
      
      当我读到倒数第二章的时候,在我手机的近300首随机歌曲里竟然随机到了小提前独奏曲《梁祝》,倒数第二章是这本书的高潮,抖落出了所有的包袱,倾斜了所有的感情。真是读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一盒纸来叹口气,然后果断的单曲梁祝到结束。
      
      感谢这本书,感谢霍达,感谢梁祝,让我享受到了一场极致的不仅限于视听观感更是心灵上的一场盛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可以把一切是与非推给时代,把一切推给战争,但是冷暖自知,我们骗不了自己。
      
      梁亦清,一个视玉超过生命的手艺人,然而对真主的信仰让玉也退而次之,从这看,他没有被物质所绑架,一生以做一个手艺人靠技术吃饭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即使他知道汇远斋就是个二道贩子他也心甘情愿,他把一生才智毕生功力都想在一件郑和下洋表现出来,这样,他便死而无憾,这与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异曲同工,对艺术的追求是终生的,其余均是附加,一旦呕心沥血到达了自己心中的伊甸园,便可毫不留恋的挥手而去,只留下应该属于全人类,只不过上帝借他之手造出来的艺术品,甚至,连艺术品也不留。
      
      梁亦清的一口老血喷在即将完工的玉雕上,奠定了全书基调,后面情节展开还真是无一善终。在我看来,梁老板不是被汇远斋逼死的,他是被自己逼死的,他是被玉被自己毕生的追求逼死的,死的壮烈,死的凄美,让人唏嘘。如同杨家将,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如同莫扎特,在床头谱完《安魂曲》,便过劳而死;如同斯特里克兰德,亲手创造出伊甸园后在其中安然扑街。沁着一代宗师鲜血的玉雕,反而活了,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反而有了生命,讲述了一段故事。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爱情,哎,这个千古不变,永远散发着迷人魅力的话题啊
      这里面有韩子奇和壁儿的,和玉儿的,天星和淑彦的,新月和楚老师的。
      
      容我说一句大实话:这TM哪一个叫做爱情!!!没有一个是让人觉得真实的爱情!!!文中对爱情的探讨着实不少,我也一直在寻爱的道路上不停奔波,只有一句我深表赞同,并对在80年代写出来的霍达表示感谢,就是: 爱是奉献 。其余的,说的好听些,被战争和那个封闭年代造就的一段段悲剧的人生,说的难听些,就是一帮自私自利,表面上有情有义但实际盖棺定论是都是骗子的一帮人和无论长相气质家庭背景学历性格都完美无缺的Mary Sue!
      
      这部作品无疑是经典的,虽然他其中的思想读起来离经叛道,但如果把迎合主流价值观的文章才认为是好的,那么不是又退回了中宣部统治舆论的时代?
      
      其中的思想人物值得玩味品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用多样的思维多种角度来构建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就可为一部好书。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是本好书。其中思想多元化,用宗教来包围整个思想体系,最后却被戳的千疮百孔。从书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宗教只是人们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工具而已,比如韩太太说楚老师是卡菲尔,不是回回,与玉儿只能有缘无分;比如韩子奇压根不是回回,为了活下来佯装成了穆斯林;比如韩太太自私自利废了老候又虔诚祈求主的原谅;自梁亦清之后,恕我直言,我看不到一点穆斯林的团结友爱以及信仰真主给他们带来的思想上的洗礼,依旧是市井小民,依旧是家长里短,依旧是重利轻义。
      
      书名定位穆斯林的葬礼,反而像是对宗教的一种批判,对阿拉的怀疑,是在说着伊斯兰教的葬礼。(鄙人对宗教虽然热爱,却也不信,最近在读《西藏生死书》,有意欲讨论友邻欢迎私信)
      
      子奇和壁儿的结合在书中描写为没有爱情的结合,日后纯粹是为了维持一个家,振兴一块牌坊而团结在一起;放在30年代的中国,很是平常,那个时候的国家内忧外患,思想封闭,阶级显著,难得有几个是自己恋爱而结婚。子奇因为没有对壁儿的爱,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得了玉王的名,获了满屋的玉,这在他年轻时是最为自豪的事。纵观全书,直到文革时失去全部,他才幡然醒悟,哦,这些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人能真正拥有他们,艺术珍宝属于全人类。这个不得善终的老玉王,不正是在名利场上厮杀的红眼的这帮中年人吗?忙于事业,疏忽家庭,更甚者包了小三下了小仔,这不就是韩子奇吗?
      
      壁儿的转变也相当的真实,虽然残忍。刚出场时的壁儿冰清玉洁,犹如含苞的荷花,个性坚强,善恶分明,颇有侠女之风。而20年后,我们看到的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小农思想严重的典型中国妇女形象,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没有文化的女人,结了婚就是伺候丈夫,带着孩子,与隔壁姨太聊八卦。如果没有战争,这是典型的中国妇女的一生。
      
      玉儿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思想超前,急于在封闭的中国飞出去,急于把兴国救世的责任往身上扛,谁年轻的时候没这样想过,你们都不行,都老骨头,我们聊不到一块去,我要自由,争民主,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要获得完美的爱情。
      
      如果没有战争,这一切都会照常下去,不会出什么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代人的问题,平庸的时代掩盖了他们的错误,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把一切问题暴露了出来,把人性中的残忍血淋漓的呈现出来,战争造成了子奇和玉儿超出世俗道德约定的伤风败俗之事,违反了他们作为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用放大镜让读者看到对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玉王为了保全他的玉可以抛弃妻子,壁儿为了树立她在宅子中的威信可以倒打一耙栽赃老候,玉儿与子奇相依为命荷尔蒙分泌旺盛下一秒可能就死去结合在一起还美名其曰爱情,倾城之恋啊!倾了伦敦成全他俩吗?张爱玲书中写到:“他与她终于明白,除了彼此,他们什么都不会剩下的。他和她在那堵墙下说,也许有一天,这世间什么都不剩下了,你对我,我对你,或许,会有那么一点真心”
      
      如果他们不回去,这点国破山河的经历也够他们做十年的夫妻了。最最狗血的,就是他们竟然回去了!玉儿还仗着读过几年书跟她姐姐论什么是爱情,说她是因为想家才回来,说她不知道自己在外面多想家,你妈逼你想家给你姐夫当小三!别他妈用什么高尚的爱情来升华他,别他妈用知识来解释他!还TM扯平等!破坏别人家庭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放在现在也不可以接受啊!这是素质啊,你晓得你这样做会毁了这个家吗?你晓得你这样做玷污了爱情吗?你晓得什么是爱情吗?你晓得这对自己的子女有多不负责任吗?你就算全都不晓得,你也该知道世间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其他宝贵的东西,相互制约着形成了我们的道德,你不能没有道德啊!私以为,不以自己的欲望而伤害别人是最基本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了,上面吐槽完了,咱说点理性的,子奇回来时因为他一生最爱的是玉,他宅子里还有好多他的宝贝,他为了好好保管,所以回来。男人见个花姑娘,战争年代,明天可能就挂了,上了也合理。玉儿也是,像《咱们结婚吧》里的小三,只能依靠他,只好回来放手一搏,而且,我还有孩子这一尚方宝剑呢。对于新月,我认为玉儿也没有达到一个母亲的高度,当一个女人对他的男人失望之后,全部心思应该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她却把新月留给了子奇,这只能让我觉得她更爱她自己,一个女孩带着孩子出去不方便,干脆留下。玉儿就是当今功利知识女性的典型了吧。
      
      新月和楚老师,这像是为了补偿前面几位苦逼主人公的不健全而刻意制造出来的两个完美的人,360度无死角的人,全世界都偏爱着的人。在这里,才出现了爱情的苗头,起码提出了那条至理:“爱是奉献”,爱是无条件的付出,作者把暗恋,相识相知,热恋的过程写的太过美好,这是完美爱情的教科书,有相同的理想抱负,有一样的知识底蕴,文化水平,长相般配,天作之合,用这两个人谱写了一曲60年代的梁祝,这是在北大里的一出高素质有内涵谦逊包容的小时代啊。这完美的不真实,让人不敢接受。
      
      从这些人身上我知道了,名利皆虚空,找个你爱的人,为之付出全部,找个你爱的行业,为之付出全部;名利不要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光放远些,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就帮人,莫要因为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这样你也就变成了那种你看不起的人。在不影响自己的前提下,尽举手之劳帮助别人,多多为别人着想,别用利益去衡量这一切,你是人,不是商人,人,要讲感情,男人,要讲义气。貌似这种一视同仁会被理解为没有血性,
      血性:指刚强果敢、不怕邪恶的气质和品性。(来自屌丝百科:百度)
      血性是不怕邪恶,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做亏心事,言出必行,敢作敢当。所以,别被小文青们迷了眼,啥事都骂两句,做事特立独行是幼稚的小愤青们干的事
      
      当你对她只有付出的想法,没有其他任何杂质的时候,当他和她均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完美的爱情。或者说,这就是爱情,只要是爱情,就是完美的。
      
      霍达之高,高在时代共性的发现上,以上这些人,这些事,这些题材,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无时不刻的发生着,用他们的一生,来警示我们后来之人,应该如何避免自己不喜欢的墓志铭,如何获得自己觉得值得的一生。
      
      名篇的意义,莫过于把东西打碎了铺平了给人看,这是事情会给读者折射出他们包含的最为真实的意义,拓展读者生命的宽度,延伸读者视野的长度。
      
      从这些人身上我知道了,名利皆虚空,找个你爱的人,为之付出全部,找个你爱的行业,为之付出全部;名利不要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光放远些,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就帮人,莫要因为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这样你也就变成了那种你看不起的人。在不影响自己的前提下,尽举手之劳帮助别人,多多为别人着想,别用利益去衡量这一切,你是人,不是商人,人,要讲感情,男人,要讲义气。貌似这种一视同仁会被理解为没有血性,
      血性:指刚强果敢、不怕邪恶的气质和品性。(来自屌丝百科:百度)
      血性是不怕邪恶,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做亏心事,言出必行,敢作敢当。所以,别被小文青们迷了眼,啥事都骂两句,做事特立独行是幼稚的小愤青们干的事
  •     《穆斯林的葬礼》本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书名,不用翻开就先感觉到了整本书所笼罩的略显神秘又有些悲伤的宗教色彩,这种感觉总是容易勾起人们心中的好奇和神往,加上茅盾文学奖的光环,就特别想知道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真的悲伤到能让人屏息凝气,是否真的神圣到让人顶礼膜拜。
      
      终于等到合上书,就忍不住找个地方一吐为快。可能是距作者写作年代的已经过了20多年,相比于20世纪的是是非非如今早已经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这本书中所写的曲折惋惜或是惆怅悲伤远远达不到让我这个21世纪的青年动容的地步了,但是我不能不佩服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倾注的心血和情感也不能去否认整部作品的价值分毫,只能略略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罢了。
      
      关于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角色和情节,但是我们最后都要承认,所有的结局都有一个注定躲不掉的开始。
      
      先从我最喜欢的角色开始吧,我也未曾想到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竟然是书中的奥利佛,而不是多数时候大家口中所说的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或者梁君璧……那个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又年轻英俊的白皮肤、高鼻梁、黑头发、黑眼睛小伙子。说来也是自然,每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可能都无法拒绝这样的一个出现,可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陪你在拜伦的铜像旁边慢慢散步去游览风景区去欣赏歌剧或者音乐会,有他在身边就可以房间里看见永不间断的鲜花,在学校里还能收到好笑的玩具,即使遭到拒绝,也会安静的呆在你身边不打扰不颓废,这么可爱的男孩子简直就是完美情人啊,但是可惜的是最终他也没有打动梁冰玉的心。我忘不了他死的时候手里还握着带给家里的圣诞树,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还有为冰玉买的栗子……苍白的脸上带着幸福带着微笑,他等不到吃冰玉做的牛肉了……圣诞节的晶莹的雪花也没办法照亮伦敦上空的黯淡……“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他曾这样这样信誓旦旦的说过……不管多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永远容不下太多的浪漫,他的单纯美好和那段炮火连天的时光格格不入,他永远来不及参与冰玉的过去了,不能体会她心中的不安和脆弱,所以也注定得不到心中心心念念的爱情。可能作者也不再忍心让这个可爱的小伙子承受太多的悲伤,所以让他在在圣诞节的前夕,在最美好的年龄死去,带着最美好的容颜,带着最热烈的希望……
      
      再说说新月吧,觉得她无疑是幸运的,自然清丽的容颜,爱她如命的爸爸哥哥和楚雁潮,至少曾经看起来无比光明的未来。她的美好她的病态我可以理解却始终没办法喜欢,生活已经如此,何必再去纠结那些无谓的细节,病床上的她折磨了自己也连累了别人。聪慧美丽温婉多情如她,命运真如《哈姆雷特》中的莪菲莉娅,唯唯诺诺,委曲求全,莎翁都对莪菲莉娅的结局无计可施,只能让她疯让她死……新月和莪菲莉娅一样死的倒是别致,虽没有头戴奇异的花环漂在明镜一样的水上,但是冰清玉洁的在开斋节的前夕接收着众多穆斯林的悼念,脸朝着圣地麦加的方向也不失圣洁……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是我对这样的一个女孩该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吗,在她终于知道自己无法救治的病情的时候,在她终于知道自己生身母亲仍漂泊在外的时候……看着她的死亡就如同看着一片仍然苍翠的绿叶伴随着清澈的溪水静静的越飘越远……水到渠成无可挽回……
      
      至于韩子奇,只是觉得他真的可怜又可悲。当年的朝觐之旅半途而废,对玉爱的如痴如醉拿命守护着却不明白自己永远无法占有这个道理,努力维持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同时又奢求拥有那段不能为世俗为宗教所接受的不伦情感,伤害了两个女人和一双儿女。他是曾经富可敌国,可最终也免不了赤裸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作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在见真主的时候回想自己一生他是该害怕该恐惧。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追求自己所爱从来不是错的不是吗,他爱玉不是错,与冰玉相爱也不是错,比起那些庸碌一生的人生平有所爱有所求不是更有价值些吗,所有的所有,不过都是他一念之间随心而作的选择罢了,只不过他的爱太痴,握得太紧,无论是玉还是纠葛的感情都是他没有预想到的不受掌控,他没法掌控也从来没人可以掌控。
      
      对于璧儿还是习惯称她韩太太,这种女人下意识的让我想到一个词“乱世佳人”,古今中外在那样不安定的环境中是不是都特别容易出这样坚强泼辣的女人,像王熙凤、郝思嘉……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她的心中是否有爱,对于韩子奇是爱多一些,还是依附多一些……但是这样的女人比冰玉比新月都让人心疼,她没有机会受到那些先进的教育,她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但是她心里眼里都是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家啊……比起花前月下不知生活愁苦还无病呻吟不知所足的他们,父亲早逝家中变故料理后事的是她,和韩子奇顶起奇珍斋的是她,操持整个家吃喝用度的是她,送妹妹女儿上学的是她,为儿子谋划最好未来的是她,天星也好,新月也好,还有梁冰玉有什么资格指责她!梁冰玉凭什么!是韩太太养了她又养了她的女儿那么多年!这样的女人不该遭到指责,也许她的一些做法不值得理解和支持,但是绝对值得被原谅!至于梁冰玉,我已经无力吐槽了,接受着新思想新教育却只知道追求自己自己心中所谓的情感,不管整个家庭是不是摇摇欲坠,谁让她爱上他的姐夫,这可不是另一部《一帘幽梦》,这样的女人,不是自私是什么,觉得璧儿和姑妈可笑是吗,我倒觉得是她很可悲,不仅可悲而且还不知好歹,没有对母亲一样的姐姐有过任何帮助还为她的生活雪上加霜,局面不可收拾的时候只会一走了之,燕京大学怎样牛津大学又怎样,她连最基本的感恩和羞耻都没领会,是白废璧儿供她念了那么多年的书。倒真是应该留在英国不该回来,家里全当是没这个人也不会比她回来更让人伤心。
      
      至于楚雁潮,他无疑是个君子,是个好老师或者好伴侣,不过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像他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么,一样的不能自己,一样的挣扎过后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一样的满心热血又顾虑重重,生活的洪潮已经够汹涌了,从来都不差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用这样的词评论他可能有些欠佳,因为毕竟我们都是被时光推着向前走可怜的人。
      
      说了一些多少还给自己一些触动的书中人物,最后我也只能说心中有些淡淡的惆怅而绝不是感伤,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知道该怎么诚实的面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所有的结局从来不是没有缘由,生活即使是千疮百孔也只是接受罢了总会过去,况且我的世界也本没就那么多悲伤。虽然我是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者到最后我也觉得人有信仰真好,信仰让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洁身自好有所畏惧,现在的我们可能真是因为什么都不信了,才什么都不怕了,所以多了那么多的欺骗企图死亡和杀戮。书中最后冰玉抱住了结绿,“随珠合璧,明月清风”的“博雅”宅子变成文物保护单位,回民公墓天地之间回荡着的飘渺的的琴声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有的轰轰烈烈都会归于平静,没有谁会一直罪孽深重。原谅我把梁韩一家60多年风风雨雨最后解读到最后只剩儿女情长这么肤浅,那些缠绵动人的情话天星和小容子说过,韩子奇和梁冰玉说过,楚雁潮和新月说过,但最终谁也没和彼此走到白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既然总有开始也总有结束,所以想追求什么,便随心去追求罢了。
  •     我终于在断断续续的日子里把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了。我内心所拥有的是怎么样的悲伤,我无法停止自己的眼泪,甚至久久的呆滞。新月一个妙龄少女的生命的陨落,几乎将我的心掏空。我想如果没有那些战争,故事还会这么发展下去吗?书里面的情感的纠结,让我突然去深深的思考,爱情是什么?爱情是理性,是亲情还是灵魂的相容,还是相濡以沫,还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待我长发及腰,我便娶你?这一切的一切都吞噬着我,随着书中人物的悲剧发展,我也陷入了绝境。真是可笑。这里充斥着民族,充斥着战争,充斥着追求爱情的人们,有宗教信仰,有师生之情,有男女之情,有着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情感。雨停了,暴风雨也结束了。
      
  •      刚刚读完整本书,关上书页还未细细想的时候,隐隐浮现的一个感觉就是不真实。即使作为小说,我也觉得这本书并不够真实。这个故事里总有许多我觉得不合理的发展和情节。
       韩太太,是我觉得在这本书里最可恨的角色。在动乱的时候用那种卑鄙的借口赶走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即使几十年后老侯如此诚恳激动的回来澄清终于能说清的真相她也是这样冷冷相待。这件事不仅导致了奇珍斋的覆亡和落入仇人手,也造成了后来艰辛保存多年的宝物沦落,更是韩子奇死亡的最后一刀。对新月的态度十分之冷漠,即使是别的女人和自己丈夫养的,但也不至于这样去对待孩子,何况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新月最后病重,次次恶化可以说都和韩太太有很大的关系,透露病情、照顾不周、感情伤害、断送爱情,一步步把新月逼近了死亡。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是冷血的。可书中之前对于那个美丽能干的璧儿的描写,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一个这样可爱的女孩是怎样变成这样一个冷血的妇人的。我觉得这书中少了很多对于璧儿长大的描写,不知怎么的就成了另一个人。
       另外,看其它书评中说到的一点,人物语言不够真实。新月和楚老师等人的对话实在看不下去,这也太文艺了点,丝毫没有真实的生活感觉。
       对了还有一点,可能是我看得不够仔细,也不想再去找了,穆斯林女人不是需要戴头纱的吗,怎么感觉书中描写的女人根本没有戴。看维基上另有提到书中对于礼拜和小净的描写并不够准确。
      
  •      花了三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快速的阅读也许不能仔细咀嚼书中的精髓,却有一个好处,能产生极强烈的第一感觉。
       在翻过最后一页时,我的情绪是波动的,就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也就某种意义上成功了。这种情绪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但起码不是枯燥无味的。至于我,这种强烈的情绪是“苦”。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苦。梁亦清一辈子的老实手艺人,最后宝船未成含恨而亡,苦!。韩子奇和碧儿独立挑起奇珍斋,苦!玉儿在北大爱的人是个内奸,在英国爱他的人死于炮火,最后和韩子奇在一起面临亲情和爱情的巨大压力,苦!愧对玉儿,碧儿的韩子奇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女儿和玉身上,最后玉失人亡,苦!天星夹在母亲,妻子和荣桂芳之间进退维谷,苦!新月有着美好的憧憬和爱情,却早早的香消玉损,苦!楚雁朝一头花白发的为新月演奏约定好的梁祝,苦!
       仔细想来,这本书里竟没有一个人是不苦的。我无法想象,霍达怎么忍心用那么诗意的语言去将一个个笔下的人物投入到那么苦难的深渊。仿佛苦难才是人生中的主角,所有的美好,爱情也罢、亲情也好,都是为了更加衬托出人生的苦难。书中一个故事总是让我不寒而栗,真主安拉要求先知易普拉欣杀掉自己的儿子来献祭,易普拉欣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把刀挥向了自己的儿子。虽然故事最后说真主并没有让先知失去自己的儿子,而是派了一只羊下来代替,但是我想,易普拉欣那时的痛苦可是真真切切的。伊斯兰教的教义里说,人活着只是一瞬间,死后才是永生。活着的那一瞬间相对于永生来说是不足道的。所以人们追求的应该是死后在天园里快乐的永生,而不是活着的时候一瞬间的快乐。我没有研究过伊斯兰教,但是书中借那个苦行僧的话说,躯体只是人的灵魂的一个临时居所。那么,这个临时居所的目的是什么呢?会不会就是通过经受苦难来洗涤心灵,最后归于真主。就像韩子奇在经历了凄苦的一生后,才最终领悟了教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说苦,是人生的究极,也不为过。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就是一部爱情小说,穆斯林的背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如果把书名《穆斯林的葬礼》理解成书中的几场葬礼的话,就太简单了。对于穆斯林来说,葬礼是神圣的,是通往永生的。而人活着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葬礼而准备着,准备着经受苦难,洗涤心灵,归于天园。
      
  •     我只是闲得无聊想吐槽一本书而已。
      
      昨日从午后开始读《穆斯林的葬礼》,直至凌晨两点多。四十多万字的小说,仅仅数个小时便已告罄,没逐章逐句细细品味,很多借鉴引用的诗歌粗览一眼直接略过,更没深究。这样其实是两个原因:1、作者文笔拖沓冗长,一目了然的东西偏偏用了大篇幅的片段,并且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歌功颂德悲天悯人;2、看到了开头就猜中了结尾,这里在下面会细细谈到。
      
      这是我读的霍达的第一本书,标榜信仰,但主讲爱情,莫谈国事,却处处国事。或许是她想在无意中让你多体会些有意,所以在前文埋下伏笔,但是技艺不精土层太浅,还是让读者窥破大概。还是有让我读下去的欲望——进一步证明对故事情节与结尾的猜测,十分已中八分。
      
      初中的舍友是穆斯林,她向我讲过葬礼。那时候懵懂的我不知道死亡的意味,更不了解宗教的严肃。书名的确庄严肃穆高端大气,我想这是一本关于民族问题的风土人情说明文。开篇看到“玉魔”老人的魂魄喊“我要扔了,我要扔了”,我以为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然后韩氏夫妇登场,我想,原来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到后来各种没有伦理道德的情节出现,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重度琼瑶剧。四代人的家族,两代人的纠葛,虽然里面提及主,但重点还是在于作孽式的人的爱情。主题太大,太严肃,和内容完全不融洽。但也或许是作者的精挑细选,的确,葬礼啊,梁亦清的葬礼,新月的葬礼,韩子奇的葬礼(我反反复复看了三遍都没明白为什么他说“我真的算是穆斯林吗”,真想问他你不是男主吗),就是穆斯林信徒的一生呐,作为“异教徒”的我是无法理解主的。
      
      这本所谓的茅盾文学奖的书不仅出现字词错误(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剧情也很毁三观……
      ①白雪公主与后妈——毕竟不是亲生的,所以后妈就各种刁钻各种为难这莲花般纯洁柔弱的小公主;
      ②后妈阻挠三段感情——儿子的爱情,女儿的爱情,以及丈夫和妹妹的爱情;
      ③三角恋——姐夫和小姨子没有底线的爱情(小姨子跟姐姐说我和姐夫彼此相爱,你只是“前妻”;身为男主的老公居然在勾搭小姨子后说自己和老婆没有感情);
      ④跨国恋——女一号的妈和姐夫在英国的时候,一中英混血狂追她,然后混血死于非命,她和姐夫就好上了;
      ⑤师生恋——纯净水一样的女一号和整天只会说鲁迅拜伦的老师,在他们爱上的时候女一号身患绝症;
      ⑥军二代——穿着军装操着官腔的学生,坚信主席坚信党,批斗同学批斗老师,张扬跋扈唯我独尊。
      
      然后说说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这种提前预知和倒叙的笔法不同,更像是作者有意卖关子。
      
      首先说的便是被定为男一号、女一号的楚雁潮和新月的爱情部分。燕京大学初遇,两人因误会造成的尴尬,作者花了大幅笔墨极力给我们展现当时的场景,好像就是要提醒你快看快看,主角登场了一样。然后故事又给他们安排了巧遇,让彼此了解各自的优点,依次又发现共同喜好投机话题,越来越显得默契。期间自然穿插了莎翁、梁祝、拜伦、鲁迅,好像是要告诉我们这是多么纯洁的爱情,这是两个文化人的精神寄托,这是高尚的是无暇的是凌驾于一切世俗之上的。然后在主角都没反应过来自己坠入爱河之前我们已知他们的未来便是故事的高潮。
      
      其次便是新月的身份。韩太太对她的态度,韩子奇对她的宠溺,天星说她命苦,以及没有再在后来生活中提到的玉儿………如果她的出生没有问题那么这些就显得太多余了。显然作者没有辜负我的猜测。天星生日时说道冰玉就读燕京大学(此时新月考上燕大已经提前交代了),然后冰玉一口一个酥酥的奇哥哥,接着韩子奇赴英国冰玉跟了去,在亨特家冰玉哭着说要找一个奇哥哥一样的男人……好吧,我又看到了作者拉着大条幅说快看快看姐夫和小姨有大戏份。然而我永远不明白的是,韩子奇说和妻子没有感情,但却放下小姨子还是和妻子在一起;小姨子说我们才是真爱,却又扔下女儿远走高飞,这算是剧情客串吗?
      
      最后是韩太太向韩子奇抱怨天星的婚事,陈淑彦首次登门“博雅”宅,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家族背景,以及韩太太的再邀,种种要招为儿媳妇迹象的显露,把章节末尾的“她在谋划一件大事”显得画蛇添足。但也有意外,虽然料到最终天星会从切糕荣口中得知母亲的阴谋,但是他却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和母亲大闹一番然后冷落妻子。他选择埋在心里,因为他害怕伤害了自己善良的妻子。到这里,作为一个五好哥哥让人着实感动,他用男子汉的肩膀挑起了大担,为这个家默默承受流言蜚语。
      
      虽然作者用宗教掩盖这个蒙太奇式的家庭,用一派和谐、其乐融融的几圈麻将掩盖日本占领北平的八年,用很快结束男主角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写作(再继续写下去不要说茅盾奖了,恐怕要和楚雁潮一样书都出不了了),但其实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芒果台选这个作为剧本拍成电视剧,完爆其他啊,这可是所有情感的融合体。
      
      霍达的主观情感太过浓烈,就好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一般,极力地告诉你刘备是皇叔所以是好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是坏人。然而,正是她有意刻画的“坏”,让我对璧儿却多了一分怜悯,对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女性地位也多了一分憎恶。她本年少如花,怀着崇拜,怀着爱与亲混杂的感情,怀着对这个男人的信赖与依附嫁给了她的奇哥哥。他们膝下有子,有事业,有家产,也有幸福。冰玉说,他们没有爱情。是真的吗?不尽然吧。她是多么爱她的韩哥哥,她没上过学,没出过国,更别说所谓的高等学府高等教育以及高人一级的人性思想,这些她都不知道,她只明白,她是一个妻子,有丈夫,有孩子,有一个家。她撑起了梁家,又撑起了韩家,用一个女人瘦弱的臂膀,用没有眼泪的低泣。冰玉和韩子奇的爱太残忍,剥夺了这个本分的女人对幸福的憧憬,这也难怪她不待见新月。璧儿默默的情,哪有什么对错呢,楚雁潮不是告诉新月,在爱面前人是平等的。韩子奇除了责任以外不爱妻子吗,那为什么收到书信以后他还飞奔回来?但是,他也爱冰玉,(所以他就从气势很足的出场到然后的很变态,接下来一蹶不振上了西天)。在现实面前,在信仰面前,爱情是多么的卑微与无力。或许错就错在她们太爱。就像天保和傩送爱翠翠一样,悲了用情太深的苦情人。
      
      新月清纯优秀善良惹人喜爱,韩太太咄咄逼人毁人于无形。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家族史而非战争史,它本身与弱肉强食无关,一个家,人心不齐便很难维系,开篇的韩氏夫妇争吵便奠定了注定悲惨的基调。这也许是中国家族的悲哀,与朝代相似,艰辛的开疆扩土,繁荣的锦绣山河,以及后来颓败的江山易主。《红楼梦》《大宅门》《金粉世家》本本剧作搬上荧屏,权力、富贵、地位,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不管家族中是好是坏的标签,终始落得惨痛的结局。终究这样保守的内斗是中国特色的必然,相较于马尔克斯提前交代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认证被蚂蚁吃掉”霍达显得太过于稚嫩。
      
      吴镇宇台词说,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韩子奇,对玉太过于痴狂。当他走出第一步,用自己隐忍的年月向蒲绶昌讨回一些东西时,他本应该明白。但是他不明白,还是这样义无反顾。如果没有战争,老北京还是那样的贵气,韩子奇也还是那样的如鱼得水,那么他或许会是胜者,不至于一败涂地。可惜了,历史终究没有如果,只有始料未及。硝烟毁灭了本该家和万事兴的一家人,制度打败了携着美梦和希冀向前跑的年轻人。不甘心,却也无能为力。天无时地不利击碎了他的痴念,人心涣散也让他成了一滩死水。他的心,其实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吧,所以才那么主观那么蛮横无理不近人情,爱人的同时也伤了人啊。情始于玉,情也终于玉。因为玉,他结束了自己的朝拜旅程留在梁家;因为玉,他忍辱负重向仇人屈膝;因为玉,他有了奇珍斋博雅宅;因为玉,他撑起了梁家的事业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因为玉,在战火年代抛下妻儿远走他乡,爱上了另一个玉。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玉王”非他,“玉魔”应该属于他。他勇敢但也懦弱,他善良但也心狠,他聪明但也愚昧,他理智但也痴狂。但是在玉儿璧儿眼里,他还是那么的完美呀,是爱她们疼他们的那个奇哥哥呀。
      
      如果指责所有人的过错,那么只有楚雁潮是干干净净的。他青年才俊,做着文学与英语的美梦,朝着曙光的方向努力奔跑。他的身世那么不幸,但又那么幸运,他是如此的优秀如此的完美。我一直认为作者对他太残忍,那么多人可以是穆斯林,为什么他不是。韩子奇可以在英国家庭住那么多年,为什么不能让楚雁潮爱新月。奥列弗可以爱冰玉,为什么他不可以。韩子奇那么疼女儿,为什么不能让他可以。梁祝的因缘也是梁祝的结局。闭上眼睛想他,燕京大学里面的他,奔赴医院路上的他,为新月试坟冢的他,在墓碑前发愣的他,疯狂吻尸体的他……嗨,莪菲利娅,看到你的哈姆雷特了吗?他的爱,热烈赤裸也毫无隐藏,他是多么勇敢的年轻人啊,他告诉新月自己爱她,告诉韩氏夫妇他们的爱情,告诉郑晓京他的爱多么有力量,的确,多么伟大的爱情。月有阴晴圆缺,新月不能久悬于天际,终究他们之间也是情深不寿。不是情不能长久,是心爱的姑娘再也回不来了,同时也带走了他心中最美的一轮月亮。那么今后的相思将托付什么来告诉你呢?霍达说了一句绵绵但无力的情话:从此天上无明月,人间无明月,明月只在他的心里。
      
      我没有宗教歧视,无论有信仰还是无信仰,在我眼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我相信,相信56个民族是一家的人也很多。但是,作者口口声声称穆斯林是一个被歧视的民族,我却读到我们是被穆斯林歧视的:穆斯林必须考试考第一,老北京牛叉的手艺都要归功穆斯林,还有你不是穆斯林爱我女儿是害她……在这里的见解,只是针对此书而言。
      
      
  •     像天上的明月一样
      爱情总被人向往
      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美好的念想
      看似遥不可及却可以无时无刻伴着你
      面对爱情
      你是否会义无反顾
      你是否还有义无反顾的勇气
      当然,你已经没有了
      你不敢爱,也不敢恨
      你追求的只是安逸的生活
      在乎的太多
      少年,你为何如此的不洒脱!
      
  •      几乎是躺在床上两天看完的这本小说,起初想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她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得到过相同的奖项,应该不赖。读完之后,却没有给我前两部小说带来的震撼之大。
       书中作者采用的这种手法书写,并不懂其真正的目的所在,反而使我有些茫然,本来看到上一代的浮浮沉沉之后,突然跳转到下一代,仿佛有的时候已经给你预先提供了答案,下面接着所说的都是详解而已,(可能在某种时刻能让读者去猜测,然后得以验证)。这种手法只真在在一个地方触动了我,就是得知新月并不是韩太太的亲生女儿的时候,好吧,请原谅如此不懂文学。
       有些时候,作者那些关于玉的历史,关于穆斯林的名族特色,我并没有真真切切的去看明白,有时候宁愿采取跳过的方式缓解这其中夹杂的无趣。
       说了这么多,谈谈人物吧,并不是太复杂的人物关系设定,韩新月、韩天星、韩天奇、韩太太、梁冰玉和楚雁潮。
       韩新月——这么一个集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有着和月亮一样纯洁的心灵,无疑是新一代纯洁女神的代表,对她不能不喜爱,在大人面前不谙世事的姑娘,并不是一无所知,可能是出生于国外,沾染了敢于追求梦想又敢于追求爱情的情怀,有的时候又隐忍的让人心痛,新月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吧,韩太太与丈夫的矛盾、梁冰玉与韩子奇的矛盾都仿佛集中在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女子身上,只有投身于穆斯林的天堂,才能解放丈夫、解放韩君壁吧。
       韩天星——这个人的出场方式只能让人想到两个词,“沉默”“懦弱”,一开始却不那么讨人喜欢,因为书中并没有给我描绘一个多么高大帅气的富二代形象,如果一个高大帅气的富二代形象配上冷冷的气质或许会讨很多女孩的喜爱,但需要他说话时他不说,就让人有点看着干着急的感觉。但后来作者一步一步的描述只能让你越来越喜欢这样一个顾全大局、疼爱妹妹、沉默隐忍的男人。
       韩天奇——连着上一代与下一代的人物,又一个玉魔,他的人生真真正正是他自己选择的。我只能说他不懂妻子,不懂梁冰玉。他只能与他的玉长眠在一起。
       韩太太——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符合这个小说的色彩,必须有这个一个人符合当时时代的特色,让众多读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部在描写民国时代的书籍,她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安安分分的保卫自己的家庭,但有时显得过于刻薄,不过对于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又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能乞求她会得到思想的解放吗?!
       梁冰玉——她最后和姐夫的这场婚姻是我极其不赞同的,仿佛是她点燃了韩子奇心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可这属于爱情吗~还是阔别多年的妻子之后、得不到一点家人消息之后的一种慰藉,我不知道自己心中是否多少存有一点传统思想,这思想让我没法去跨越这道德的界限。
       楚雁潮——很多人说对于这人没有太大的印象,可我反而是喜欢的,不知道是羡慕新月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爱着、陪着还是他许多时候所默默承受的一切让我感动。
       只能说生在这样一个年代,有的时候命运不能自己做主。
  •     
       开始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喜欢壁儿。父亲早逝,母亲无能,妹妹年幼,她坚韧、骨气,撑起了整个家。她和韩子奇应该是多么郎才女貌的结合,患难与共、情深意重的一对,以至于我很难把她和另一个时空里的韩太太结合起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认为霍达对梁君壁的刻画转变的太突兀了,她本是一个时代的受害者和被委屈的人,作者却非要给她一副无情、刻薄、自私的面目。然而,壁儿却是书中最为鲜明的一个人,即使她最后成为一个不讨人喜爱的后母。那个时代背景下,全心全意爱自己的丈夫,忍受不忠与背叛,维护自己的家庭,保全家族的声誉,她全做到了。
      
       梁冰玉,我之前对她并无好感。她只是比姐姐更幸运。没有生活的压力,可以进学堂,可以上北大;感情受挫,可以选择逃离,不用面对。她的悲剧正是源于她自己,即使有满腹的学识,却从来不正视自己的内心。一次感情被欺骗,让她惧怕,面对优秀善良的奥利弗如火般的爱情,她推诿、躲闪不及。我真不明白,她和奥利弗其实多么的般配:同是牛津大学学生,同是年轻的生命,充满朝气与活力。当然,作者硬要她和韩子奇走在一起,便解释了一切。异国、战火、孤独、绝望,玉儿和姐夫韩子奇只能紧紧抓住彼此,也许只有这份忽略了伦理世俗的“爱情”,才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才可以关闭室外的硝烟与炮火,重新发现生命的美好。然而战后重回故土,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与道德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女人可以把爱情放于现实之上,而声誉、产业、责任,任何一样都会让男人抛弃爱情。于是到后面,我是开始喜欢冰玉,她的退出、她的成全、她对自我的认知、她的果断与坚强,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她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格,是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一个女人。
       看到冰玉的离开,我心中千百种滋味难以言说。虽然她和韩子奇以不伦之恋开始,但此刻我多么希望韩子奇能舍弃大宅和名誉与她远走高飞。也许女人永远适合活着梦中,而男人永远会活在当下,他们喜欢的是可以量化的东西,而爱情,太容易灰飞烟灭。
       其实壁儿也好,玉儿也好,她们都是没有错的。爱着的时候是真的爱,不爱的时候是真的不爱,这才是恒古不变的一条真理。只是,我们都太认真和太执着,放手和失去对于我们来说真的不容易。
      
       再看看韩子奇,姐妹眼里多么完美的一个男人。对玉痴迷,手艺精湛,眼光远大,让破败的梁家重整旗鼓,美名远扬,也赢得了一代“玉王”的称号。奇珍斋的主心骨,一个可以让女人内心安稳,不再怕天塌下来的男人。然而我觉得前半生的完美却也没能让他的形象永远高大。犀利,不及韩太太;坚强,不及玉儿。他虽然牵动了梁家两个女人的命运,却一生只能活在这两个女人的阴影里。他自私,战乱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玉舍离妻、子远渡重洋;请求冰玉留下新月以安慰他心,却不能考虑母女分离之痛。他懦弱,在英国时为自己的爱情陶醉,回国后却不能护卫这份爱情。韩子奇,也许没有真正的爱过任何人。他最爱的是他的玉,玉在哪里人便在哪里。其次爱的是他的女儿,并夹杂着愧疚之情。男人,可以伤害任何一个女人,而最终能伤害他的,只有他的女儿,也许这又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
       如此而已,那问情又为何物?
      
       只是最后的苦难,千回百转,都到了女儿身上。韩新月,在伦敦战火中降生,在文革开始前逝去。二十个年头,短暂的让人心悸。她本来是拥有让众人羡慕的一切:年轻美丽,家境夯实,富有学识,能考上北大,能得人垂青与羡慕。她本有远大的前途和美好的爱情,但这一切都在她患上不治之症后嘎然而止。每个人有本命书,在你投世之前便写得清清楚楚。该你的,随手可得;不该你的,拼命得到也会失去。原来韩新月的命是苦,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至死未能和母亲相见;刚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与力量,却又被无情扼杀;有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却比不过命运和时间。一个如天上新月一样纯洁、完美、无瑕的姑娘,却只能无助的被命运之手一步步推向深渊,这是多么的悲痛。穆斯林的葬礼,那是新月的葬礼。
       看到后面,我的眼睛一直被泪水模糊,那种沉重和无力感真真切切。万事万物,都躲不开一个“命”字,即使曾经绽放得有多么的美好,拥抱生活的愿望有多么的迫切。
      
       斯人已逝,此爱延绵无绝期
       来世相逢,还执手相看泪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