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颖 著 页数:250 字数:309000
内容概要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9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90年,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策划、组织、编写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库》,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中国共产党建设90年》和《90年中人与事》三个系列,共18种作品近700万字。《文库》旨在从党史、党建和奋斗中的共产党人三种不同视角,反映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文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出版物。 为做好《文库》的组织编写工作,确保《文库》及时、高质量地出版,成立了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傅华和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史秋秋为主任的《文库》编委会。编委会组建伊始,就对《文库》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和学术规范,强调书稿撰写要有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准确,既要体现近年来研究的新材料、新进展,又要有新视角、新观点,以确保《文库》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知识性,将《文库》打造成精品。《文库》的编写组织工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我们聘请了党史、党建领域的著名学者张静如、姚桓、刘陈德分别担任《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中国共产党建设90年》、《90年中人与事》的首席专家,负责对具体选题、作者队伍、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进度把关,并负责最后统稿、定稿等工作。这三位首席专家既是组织者,又是作者中的一员。他们尽职尽责,不辞辛苦,付出了大量心血。各位作者在繁忙的教学或工作之余,认真研究,勤奋写作,保证了书稿的按时交付。《文库》或许还未臻完美,但确是作者潜心研究和深人思考的成果。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对《文库》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不仅具体承担了《文库》的策划、组织、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还为《文库》的撰写和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北京出版集团领导和该集团人文社科图书出版事业部的编辑团队,为《文库》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作者简介
张静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撰写和主编了《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中国共产党通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丛书》等多部著作,获得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多种图书奖项。1957年出版的《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李大钊生平及思想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国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屡次侵华战争
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覆灭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武昌首义
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四、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五四运动的爆发
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各地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的形成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
第三章 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一、共产国际的成立及“东方路线”的制定
共产国际作为统一的世界政党的形成
共产国际的“东方路线”
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维经斯基首次赴华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三、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四、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五、党的早期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
第四章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会聚上海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来到中国
13名代表的产生
二、党的一大期间的上海会议
三、党的一大期间的嘉兴南湖会议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一、对共产国际援助的不同态度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的发表
三、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四、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成就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三、党领导的早期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第七章 国共合作方针的确立
一、对国共合作的不同看法
二七惨案惊醒共产国际
关于联合战线方式的争论
孙越联合宣言的发表
西子湖畔的再争论
陈独秀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不断就中国问题作出决议
二、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代表的推选和预备会议的召开
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争论
民主集中制的鲜明体现
在《国际歌》歌声中胜利闭幕
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
三、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成就
开启党的统一战线的先河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一次战略转变
在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建设方面贡献突出
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
第八章 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一、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国民党的改组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两党共同发展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回击国民党右派的最初进攻和平定商团叛乱
三、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九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一、五卅风暴席卷全国
五卅运动的爆发
五卅运动的收缩和结束
二、省港大罢工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四、国共矛盾的发展与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对建立国际联络委员会的坚决抵制
中共领导入与共产国际代表在反对国民党右派斗争中的分歧
与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
与国民党右派的上海谈判
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让步
第十章 北方地区的革命运动
一、北方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二、争取冯玉祥国民军和发动“首都革命”
争取冯玉祥倾向革命
促进苏联援助国民军
争取关税自主运动和发动“首都革命”
三、开创国民军政治工作新局面
第十一章 北伐战争前的形势
一、“三二〇”事件的发生及中共的反应
“三二〇”事件发生后布勃诺夫使团和中共的反应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确定对华“喘息”策略总方针
二、整理党务案的发生及中共的反应
鲍罗廷与蒋介石《整理党务案》的出笼
陈独秀6月4日给蒋介石的信
三、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
远东局的成立
远东局对“三二〇”事件的再认识
对远东局工作的评价
四、关于是否进行北伐的争论
第十二章 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一、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二、国民军联军五原誓师响应北伐
帮助国民军坚持南口战斗及协助冯玉祥访苏
五原誓师
三、湘鄂赣地区的工农群众运动
四、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和第二次起义的失败
第三次起义的胜利
第十三章 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汪蒋合作”方针的确立
汉口会议和汪陈宣言的发表
对蒋介石的步步退让
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三、东征北伐之争
四、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大的筹备
五大的召开
五大的实际主导者
大会决议的通过和第五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贡献与局限并存
五、大革命的失败
共产国际五月紧急指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终破裂
章节摘录
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进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由此派生的社会矛盾、阶级关系、革命性质等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使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导致中国建立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外国侵略者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垂涎已久。他们来中国的目的,不是领略东方古国的风情,更不是传播资本主义文明,而是要寻求更广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此,他们竭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君主专制统治,勾结封建势力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外国资本主义的侵人,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大量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又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一切压迫手段,残酷地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基本特点。 在政治方面,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司法和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领事裁判权作为一种政治性的侵略,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法制的独立性,同时也是外国侵略者在华攫取各种经济特权和巩固各种既得利益的重要手段。享有治外法权的在华外国人,可以肆意妄为而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制裁。尤其是在这种治外法权庇护下的“租界”,更无异于“国中之国”。中国政府的内政、外交、财政、军事无一不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各大国驻华公使馆事实上成为了清政府的“太上皇”。在外国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方针的情况下,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政府,则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