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新华社总编室,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编 编 页数:262 字数:315000
内容概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始终把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新华社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水水水:新华社记者眼中的新中国水利事业》从新华社记者的独到视角,按时间长线,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水利、改造山河的壮丽华章,可清晰地看到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
《水水水:新华社记者眼中的新中国水利事业》适合广大水利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了解水利事业发展历程。
书籍目录
前言
控制洪水的关键
一一淮河中游蓄洪工程介绍
“黄河战线上的奇迹”
变害河为利河的创举
一一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介绍
根治淮河第一年
新中国第一大闸的诞生
万山千水勘查黄河源
官厅水库工地夜景
用坝堰征服山洪的人们
改变了永定河的性格
把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控制起来
黄河岸上筑长城
三门峡
黄河大堤
开发岷江的尖兵
规模巨大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解放军大战梁山泊
九龙江上抗天歌
太行山上的红旗渠
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
一一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设
驯水记
万里黄河添锦绣
一一刘家峡水电站诞生话
横锁长江之战
一一葛洲坝截流纪实
胜利奠基
一一龙羊峡水电站浇筑拦河大坝即景
淮河儿女锁“蛟”记
水水水
功在禹上
一一记人民治理黄河四十年
大江滚滚 大坝岿然
一一葛洲坝工程建成巡礼
驯水害 送光明 黄河上游的四颗水电明珠耀眼生辉
荫及子孙的伟业
一一国务院治理淮河、太湖会议侧记
治黄再写壮丽篇
一一写在小浪底前期工程竣工之际
建高峡平湖 创千秋伟业
……
大运河
一一明天更辉煌
灾后反思话水利
“母亲河”托起又一颗水电明珠 黄河大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九曲黄河铸丰碑
一一李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十年建设纪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四面环山,三关雄壮,山围巨浪,碧水连天,乱芦丛里万队刀枪,怪树行中千层剑戟,茫茫荡荡,遥望芦苇烟火,迎风飘扬,山寨黄旗高悬。”——这是水浒中描写当时梁山泊的情景。 昔日的梁山泊,就是今天的东平湖。这个地区在历代反动统治下,连年洪水泛滥成灾,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过去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悲惨的民谣:“东平州,东平州,十年九不收,卖了女儿喝碗粥!”自从共产党、解放军解放了这个地区以后,苦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征服黄河洪水,为民兴利除害,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这里兴建一个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 东平湖水库。某部全体官兵,怀着移山造湖的凌云大志,从7月5日起,披星戴月地赶到工地,在梁山脚下安营扎寨,从此,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 黑风口前摆战场 黑风口巍峨险峻,乱石横生,据传说,当年黑旋风李逵镇守这个关口,号称“一夫当关,万军难人”。如今黑风口前,硝烟弥漫,歌声喧天,隆隆的爆破声像巨雷一样震得山摇地动,空压机像重机枪似地哒哒齐鸣,风钻像一匹烈马在战士手中咆哮。机械采石突击队的战士们,冒着酷热似火的阳光和顽石进行着激烈的搏斗。去年荣立三等功的邓岳伯,握着滚烫的风钻,用每小时4.6米的速度钻透坚硬的岩层。在机械采石队的两旁是人工作业队的阵容,只见铁锤飞抡,火花四溅,锤、钎的撞击声和坚强有力的号子声,构成一部雄壮的交响曲。一支队炮兵连的阵地上,突然人声喧哗,掌声雷动,原来有两个大力士 谢俊位和钟官南要在这黑风口比比高低。他们各选了一个10斤重的铁锤,你一锤,我一锤,一锤比一锤猛,两人一气抡了300多锤不分上下。副连长陈耀金赞美道:“依我看啊,你俩都胜过了李逵!” 宋江寨下车如梭 太阳还没有露面,宋江寨下就烟雾迷蒙,各种运石车一辆跟一辆,宛如蛟龙出水,浩浩荡荡奔向大堤。 一支队全体官兵奋战7天,铺起一道17公里长的轻便铁路,在“反右倾,鼓干劲,大战八九月,创造奇迹,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口号下,部队首长亲自推车,从亲身体会中发现问题,改进了工作方法,由小班交替改为接力运输,由人力推车改为汽车牵引,由一班制改为两班制。这样就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由日运90立方米跃进到日运128立方米。两支队的700多辆平板车,把通往大堤的道路轧成了泥川,形成无雨三尺土,有雨三尺泥。尽管护路队日夜不停地修补,战士们推起车来仍是一走一扑哧。但这并没有难住英勇的战士们,他们每人拉着七八百斤重的平板车,从采石场到大堤一天往返四趟,行走40多公里,谁也不示弱。领导上为了预防战士们中暑,设立了很多饮水站,并且号召大家量力而行,不要过分疲劳。但是战士们的回答却是:“多运一块石,就多增加一分防洪力量!”七连的运石能手刘方元,每天都拉着千斤以上的平板车跑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担负运石任务的战士们,到竣工时大约每人要走4000多公里。三班长编了一首歌唱道:“钢铁战士意志坚,不怕艰苦与困难,八千里路云和月,决心要把梁山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