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刘家琛 编 页数:329 字数:395000
内容概要
为了帮助相关读者准确理解和掌握最新刑事诉讼法及之前“两个规定”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全面了解刑事证据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便于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刑事证据规则适用》(作者刘玉民、于海侠)从刑事司法实践的视角出发,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实证分析,结合大量具有典型性的鲜活案例,深入探究了刑事证据规则的内在规律,全面阐述了正确适用刑事证据规则的要点与技巧,规范、严谨、准确、实用。
作者简介
刘玉民,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974年10月出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制宣传处宣传科长、一级法官,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被评为先进个人七次、首都法院先进工作者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二次,被评为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获得2007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现已出版《法制宣传学》等专著6部,主编《劳动合同法案例精解》等著作9部,副主编《农民维权丛书》等著作59部,发表论文35篇,在各级学术调研成果评比中获奖23次。
于海侠,北京市丰台职工大学教师、法学硕士。已出版《职务犯罪疑难案例精析》专著1部,副主编《劳动合同法案例精析》等著作3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的定义
二、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典型案例分析】
1.专家出具法律意见书,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2.和解协议与案件事实没有关联性,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在认定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形迹与证据的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
二、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
【典型案例分析】
1.卫星图片等高科技产物,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2.侦查人员制作“案发经过”,能否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3.犯罪嫌疑人的手机中奖短信,是否属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举证责任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与特点
二、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立法现状
三、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实践操作
【典型案例分析】
1.犯罪嫌疑人涉嫌犯诽谤罪,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当如何分担?
2.在刑事诉讼中,对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应当由哪方承担举证责任?
3.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诉讼中,民事部分的证明责任应当由何方承担?
4.在刑事诉讼中,关于积极抗辩的事实应当由何方承担举证责任?
第四节 刑事证据适用原则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程序法定原则
三、未经质证不得认定证据原则
【典型案例分析】
1.在刑事诉讼中疑罪从有未审先定,是否符合证据适用的基本原则?
2.仅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能否据此定罪量刑?
第五节 刑事证据证明标准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证明标准的概念和特点
二、证明标准的具体内涵
三、确定刑事证据证明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1.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判断间接证据是否达到证明标准?
2.关键证据相互矛盾,能否认定犯罪事实?
3.仅有同案人的供述,能否认定犯罪事实?
第二章 刑事证据的收集
第一节 刑事证据收集的原则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收集的基本原则
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典型案例分析】
1.取证手段和程序严重违反法律规定,审判机关能否予以采用?
2.违反法定程序收集指纹并据此作出鉴定意见,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
1l衣据?
第二节 刑事证据收集的方法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收集的一般方法
二、故意杀人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三、盗窃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四、强奸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五、绑架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六、贪污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七、受贿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八、挪用公款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九、渎职案件证据的收集方法
十、电子数据的收集方法
十一、虚假短信诈骗案件的收集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1.在刑事诉讼中,对贩毒案件的证据应当如何收集?
2.在刑事诉讼中,社会调查报告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如何使用秘密监听的技术侦查措施?
第三章 刑事证据的审查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审查概述
二、对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
三、依靠间接证据定罪的规则
四、对被告人口供补强的规则
五、对特殊侦查措施取得证据的审查认定
六、对量刑证据的审查认定
七、言词证据的审查认定
八、庭外调查核实证据
九、对自首立功累犯量刑情节 的审查
十、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审查判断
【典型案例分析】
1.被害人陈述先后矛盾且与证人证言不一致,法庭能否予以采信?
2.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核实证据,是否属于偏袒被告人?
3.只有被告人认罪口供没有其他补强证据,能否据此对其定罪量刑?
4.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年龄,能否推定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审查与认定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对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二、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认定
三、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和认定
四、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五、对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六、对视听资料的审查与认定
七、对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八、对破案经过的审查与认定
【典型案例分析】
1.在刑事案件中,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能否对其定罪?
2.在刑事诉讼中,笔迹鉴定专家能否直接认定涉案文字的书写人?
3.利用手机wAP技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点击数证据应当如何认定?
第四章 非法证据的排除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概述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立法现状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审查
【典型案例分析】
1.刑讯逼供取得犯罪嫌疑人供述,人民法院能否予以采信?
2.公诉机关不能证明证据取得合法,法庭应当如何处理?
3.取证地点不适当,法庭能否因此将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予以排除?
第二节 各类非法证据的排除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
二、物证、书证的排除
三、被告人供述的排除
四、鉴定意见的排除
五、勘验、检查笔录的排除
六、视听资料的排除
七、辨认笔录的排除
【典型案例分析】
1.通过讯问谋略取得口供,是否具有合法性?
2.对关键物证未作同一鉴定.,是否具有合法性?
3.DNA鉴定意见存在重大差误,是否具有合法性?
4.违反辨认规则取得的辨认结论,法庭能否采用?
第五章 证人出庭作证
第一节 证人出庭作证概述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证人出庭规则的概念
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的立法现状
三、刑事诉讼的证人资格
四、证人的作证义务
五、证人强制出庭
六、证人可以拒绝作证的情形
七、证人作证的保密义务
八、证人保护制度
九、证人出庭的补偿措施
十、证人证言的质证规则
【典型案例分析】
1.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对辩护人申请证人出庭如何判断与裁量?
2.在刑事诉讼中,未成年受害人能否不出庭作证?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与认定
【规则要点】
【理解与适用】
一、对证人证言的审查
二、证人证言的排除
【典型案例分析】
1.侦查人员出任证人又参与侦查,能否认定被告有罪?
2.“线人”采取殴打欺骗手段收集证据,法庭能否予以采信?
3.二审关键证据与一审相矛盾且证人不能出庭作证,法庭能否予以采纳?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前后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规则要点】 可以用于证明刑事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判断刑事证据,一般采用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标准。 【理解与适用】 一、刑事证据的定义 所谓证据,是指证明案件事实或者与法律事务有关之事实存在与否的根据。这个概念的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刑事证据。但刑事证据是一种专门证据,而且诉讼制度和证据法学理论已赋予它更丰富和特定的内涵,理解刑事证据的概念,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含义,还要了解它的特定含义和主要特征。 对于刑事证据,在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上有不同界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定义方法:一是证据资料说。我国最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明确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在第2款列举了以下八种证据形式,“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并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这里,证据的内在规定性已不仅仅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指证据事实的载体即证据的形式,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因此证据在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可以界定为能够证明案件情况的事实材料或事实载体。司法实践中人们常说“某人的证言是一份重要证据”、“某被告的供述是有力的证据”,以及“移送证据”等说法,都是在证据资料意义上运用证据概念的。证据资料说,可以视为证据的形式定义。二是证据事实说。如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l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据此,刑事证据应该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牛津法律大词典》对证据一词解释为“事实,从事实上推断出的结果及陈述。这些事实、结论和陈述有助于法院或其他调查主体确信某些尚不知道但正在调查之中的事实和情况”。证据事实说在确认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证据是一种客观事实,可以说这是证据的实质定义。三是证据手段(或证据方法)说。
编辑推荐
《刑事证据规则适用》十分注重从向广大公民介绍刑事证据法律知识的角度出发,在案例选择、文字表述、评析内容上作了相应的安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