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张千帆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挖掘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中的人格尊严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与政治理论。全书阐发了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精髓,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先天不足,论证了礼治与宪政在形式上的共通之处,梳理并评价了墨家与道家思想对尊严理念的独到贡献。作为新的话语体系核心,尊严理念不仅是建造中国宪政大厦的起点,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桥梁。
作者简介
张千帆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以及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外宪政,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近30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评论26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 认真对待尊严
一、从权利到尊严
二、本书结构
三、致谢
第一章 重构儒学——以人格尊严理念为中心
一、引言
二、西方人格尊严理论概述
三、儒家尊严观
(一)儒家君子人格所体现的尊严
(二)人格尊严的规范:个人修身和普世尊重
(三)“耻感文化”的尊严感
四、人格尊严的双重意蕴——走向更为平衡的权利义务观
(一)西方自由主义中的权利至上主义
(二)儒学嬗变——从普遍义务到普遍权利?
五、结论
第二章 从仁政到宪政——诠释“仁”及其现代含义
一、引言
二、“仁”的诠释
(一)孔子著述中的“仁”
(二)仁与人性——孟子的道德学说
(三)走向尊严伦理
三、“仁政”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一)福利社会理想
(二)谴责暴政
(三)理性劝君
(四)回归人性:仁政的道德基础
(五)孟子政治理论的缺陷
四、苟子的礼治及其局限性
(一)人性及其道德转化
(二)礼的起源与功能
(三)荀子政治理论的局限性
五、超越仁政
(一)儒家政治传统及其超越
(二)现代含义
第三章 礼、法与和谐——关于德治的功能主义论辩
……
第四章 在自然法与一般法之间——关于“礼”的宪法法学分析
第五章 平等与尊严——《墨子》
第六章 道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局限
结语 回归人的尊严
章节摘录
版权页: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参见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改革三十年在本质上就是中国人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作为一个宪法学者,我当然不反对谈论权利;事实上,宪法成天在谈论各式各样的“权利”。尤其是在中国人的权利保障还很不到位、个人权利和政府权力仍然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权理念。但是作为一个“中庸”主义者,我自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即便权利也不例外;“权利”谈太多了,也会出问题。在权利保障相对充分的西方世界,片面张扬权利不仅未必有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把问题带入僵局乃至死胡同。这是因为“权利”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而权利或利益是带有排他性的;我的权利意味着你的义务,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因而个人权利的膨胀难免产生权利和权利(或必要的权力)之间的碰撞,从而产生一系列似是而非的价值选择难题。其实西方人显然不是我们以往想象的那样纯粹自私自利的动物,基督教等宗教文化恐怕比世界上任何其他道德教义都更强调人的义务;只是在国家机器面前,为了实现强大公权和弱小私人之间的平衡,宪法学说才凸显了个人权利的至上地位,但是这套学说是不能拿来到处乱用的。在面对普通私人的时候,西方人十分注重自己权利的边界,甚至十分崇尚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十分鄙视那种“一毛不拔”、唯利是图的“小人”品性。不幸的是,有时恰恰是某些中国人给他们留下了这种丑陋的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