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

出版社:李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6出版)  

作者简介

李岚,女,197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文学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近年来,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当代文学》等教材。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节游记视角的提出 一研究意义 二游记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第二节导入游记视角的关键词 一行旅体验的现代转型 二复合空间的文化想象 三行旅体验、文化想象与游记及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章晚清至“五四”前后:游记作用的发生时段 第一节游记作用的社会语境 一晚清游记的时代特殊性 二1912年以后的游记背景 第二节游记作用的观念背景 一乡土性 二世界观 三“天下”景观与“世界”景观 第二章游记与社会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游记与游记里的世界和民族 一晚清游记里的世界文化和民族观念 二晚清游记里的现代社会:体验与反思 三1912年以后游记里的世界和民族 第二节游记作用的渠道 一套话变化的意义:从道器价值说起 二异域想象与“自我”真相 第三章游记与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形成 第一节行旅者的精神世界与心理机制 一惯习的改变 二精神的转化 第二节行旅体验与现代文学作者 一行旅、游记与现代文学作者的成长 二行旅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传播 三行旅文化群落与现代知识分子 第四章游记与现代文体的形成 第一节游记与现代散文 一“新文体”与晚清散文文体变革 二“大叙述”游记与多层语体流变 三新文体发生与游记的走向 四《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的语体与文体 五游记与报告文学的界限 第二节游记与现代小说 一游记体小说:游记对叙事的影响 二游记体小说的行旅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们大量翻译外国作品,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在文学、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被西方渗透,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大力批判传统文化,用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每当有人主张复兴传统文化时,都会引起一定规模的论战,异域的社会模式和政治理念,总会有人热衷地试验和宣传。可见从社会范围而言,乌托邦式的西方形象占了主流地位,文明、开化、发达是现代工业西方的形象特征,落后、闭塞、愚昧是农业中国的形象特征,向西方学习,已经脱离了19世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西学直接性地压倒中学。当然,有一些游记所直接反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乌托邦式的西方形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它的文化、体制成为另一个代表先进的想象物,和原有的西方形象并不冲突,因为,同样是中国人在向异域寻求一种新文明的源泉,用异域的话语方式去侧重表现异域的特征,以便颠覆自身文化中假定有害的方面。 相对于异域想象的变化,游记里中国的“自我”真相比较稳定。从晚清开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但是还要竭力维护,在多元跨国的文化语境中发生了最直接的现代经验,如何用这种经验去进行对近代中国的回顾和文化想象呢?文学和艺术就成为其中赖以支撑的信念之一。从根本上讲,国内对异域的否定和在域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拔高都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重申,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卫护和认同;然而从国内的角度看来,域外游记对西洋图景的新鲜描述已经让它们成为共同体的异端。其实作为行旅者,文化身份始终与异域文化是相对的,他们在异域场景的凝视下,更容易被证实自己的文化身份:长袍、长辫……一切都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书写者的某种形象”。在中华身份被确认的同时,进一步被确认的是落后于世界步伐的共同体文化。中国原有的文化在对比中逐渐出现危机,是晚清行旅者都能够感受到的,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域外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典范和契机,而他们本人就成为最初的先锋者,试图以中体西用为途径,虽然其中有志刚、刘锡鸿这样的保守派。刘锡鸿见识短浅,但也不得不承认英国政俗、海防、议院的种种好处。此时他们自我意识里的矛盾与国内态度的矛盾相交织,呈现的是文化转型期的必然态度。

编辑推荐

《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主要是以散文体裁写作、描写真实行旅见闻感受的作品,基本不包括虚构的作品,但是会因为研究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引用一些其他体裁的纪游作品,例如纪游诗赋、小说等。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行旅体验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