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玉军 编
内容概要
《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收录了代议制政府是最理想的政府形式、代议制的弊端和防范、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寻求承认的斗争与国家的起源、理性国家对自由的实现、理性国家的形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吴玉军,男,1978年1月生,山东昌乐人,哲学博士。1995年至200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出版著作《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人民出版社,2011),译著《经验及其模式》(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华夏出版社,2004)等多部。先后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计划。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正义观 一城邦的正义 二个人的正义 三灵魂的正义 第二节国家观 一“哲学王” 二等级制度 三共产制度 四男女平等 五教育选拔制度 六法律制度 第三节政体学说 一政体类型与政体循环 二政体学说的改进 三混合政体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政治学 一目标与方法 二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正义观 一中道 二公正与友爱 三公平 第三节政体学说 一政体及其类型 二政体的变化与保全 三中产阶级的作用 第三章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调和政治与道德 第二节共和政治 第四章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上帝之城》:历史神学的形成 第二节政治权威与自然本性:国家的起源 第三节“惩恶”与“扬善”:国家的作用 第五章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主题与方法 一统一与秩序 二经验与功利主义方法论 第二节君主与意大利的统一 一统一意大利 二维护统治的谋略 三军队最重要 第三节政治与人性 一共和国:良善的政治 二人性的缺憾与驯化 第四节宗教与多元道德 一宗教的弊病 二道德多元的困境 第六章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霍布斯的哲学与方法 一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观 二理性主义方法论 第二节人性与自然状态 一人性论 二自然状态 第三节自然理性与国家的诞生 一自然法 二“利维坦”的诞生 第四节国家结构 一主权者的权力及义务 二政府形式 三人民的自由与义务 四国家的衰落 五霍布斯与现代政治 第七章洛克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宗教与政治 一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政府短论两篇》 三《论宽容》 四《宽容书简》 第二节财产权理论 一洛克财产权理论的智识背景 二劳动财产权理论 第三节有限政府理论 一自然状态 二基于同意的社会契约 三通过政治契约建立政府 四反抗权 第八章卢梭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卢梭的思想主题与方法 一追求政治平等 二矛盾分析法 第二节不平等的起源 一自然状态 二不平等的形成原因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不平等的政治救赎 一社会契约:国家和主权的形成 二公意:主权的本质与表达 三主权的行使与政府形式 四主权的解体及其防范 五卢梭的矛盾及其影响 第九章贡斯当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共和宪政 一共和宪制在一大国是否可行? 二如何实现共和宪制:分权制衡理论 三设立中立权之必要性 第二节自由主义观 一“适用于所有政府的政治原则” 二个人自由及其保障方式 三从“古代人的自由”到”现代人的自由” 第三节君主立宪思想 一君主立宪制国家中的权力分配及保障问题 二“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学原则” 三迈向现代自由民主体制 第十章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自由观 一多维自由观 二自由的辩证法 第二节现代专制主义的起源 一专制主义的社会特征 二专制主义的文化氛围 三专制主义的工业倾向 四专制主义的政治潜在性 第三节现代专制主义的谱系 一个人专制 二多数专制 三监护性专制 第四节专制主义的疗方 一公共道德的养成 二政治教育的灌输 三公民宗教的陶冶 四政治体制的参与 第十一章密尔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功利主义的提升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二对边沁功利学说的修正和发展 第二节自由理论 一多数人的暴政 二群己权限 三自由的范围 四有限政府 第三节代议制理论 一代议制政府是最理想的政府形式 二代议制的弊端和防范 第十二章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导言 第一节寻求承认的斗争与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理性国家对自由的实现 第三节理性国家的形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家庭 二市民社会 三国家 第四节理性国家的政体 第五节理性国家与战争 第六节世界历史及其终结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居住地和年龄等因素,而是能否成为城邦中的政治阶级,从事一定的政治活动。所以,他强调:“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即公民就是城邦中拥有参与一切政治活动的人们。公民的特征就表现为自身有德性,有能力,有闲暇时间,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公民的政治本质,还强调公民的经济本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阶层哲学王和军人是不能有私有财产的,他们拥有政治权利但没有经济权利;劳动者阶层拥有经济权利却没有政治权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剥夺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为在城邦中拥有财富的人必然要谋求政治上的权力,而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统治者阶层也不可能只凭借知识和荣誉获得稳固的统治权力。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经济因素和经济地位在希腊城邦政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事实,所以他认为,城邦的公民应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城邦的统治阶层、特权阶层,包括保卫城邦的军人、治理城邦的贵族、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吏以及掌握宗教特权的祭司;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有产阶层。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外在的善和内在的善统一了起来,看到了公民的自身德性是其成为公民的内在根据,同时还必须具备外在的经济条件。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公民才能展开自己的真正的政治实践。亚里士多德把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创立古代的“政治经济学”,是其政治学研究的又一大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概念体现了城邦的善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一个优良的政体,一定要有助于公民通过实现自己的德性来追求城邦的善。在城邦中,公民所处的职位和社会地位不同,他们所处的政体性质不同,他们的德性也有所差别,对善的追求也多种多样;但是对于城邦来说,公民的德性又是统一的,即实现城邦的至善的追求。因此,从个人的德性来看,公民的德性是不同的,有的公民具有统治者的德性,有的公民具有被统治的德性;但从城邦角度来看,公民的德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城邦的公正原则,保证城邦正常的政治秩序。 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这决定了公民的内涵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个特定的城邦,其公民是多种多样的。
编辑推荐
《西方政治思想史》对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代表人物,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卢梭、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分十二章分别进行分析。全书对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基督教的政治哲学观点以及黑格尔代表的市民社会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鸟瞰式的描述,可以视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科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