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娇华
内容概要
陈娇华编写的《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主要在当代文化转型与新时期文学思潮激变交互作用的背景下,考察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话语形态、主体姿态与价值取向、审美呈现及转型与蜕变等,意在阐述新历史小说创作是中国历史文学叙事传统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历史文学叙事带来了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陈娇华,女,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后)、教授。1999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2004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课题研究。多年来,在全国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先后主持和参与省市级及以上项目十余项,多次获校级、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书籍目录
绪论文化转型与历史叙事裂变 第一节现代文化转型与理性历史叙事确立 第二节当代文化转型与一体化历史叙事裂变 第三节新历史小说创作的源起与概念界定 一新历史小说创作的源起 二新历史小说概念的界定 三“历史”的新变与“新历史小说”内涵的厘定 第一章新历史小说的话语形态:虚化历史与终极探究 第一节历史形态的话语建构 一本质论历史真实观的消解与颠覆 二叙述形式的激进探索与历史叙事化 第二节背景化的革命书写 一欲望化的革命史 二传奇式革命史 三暴力革命史 四革命历史的叙事化 第三节欲望化的爱情书写 一诗意爱情的“断裂”变奏 二解构中蕴涵着怀旧的爱情书写 三“爱情”本体的边缘化 第四节寓言化的家族书写 一以家族历史演绎时代画卷 二颓败历史中的家族寓言 三在历史废墟中钩沉与重建家族精神 第二章新历史小说的主体姿态与价值取向:暧昧游离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的呈现状况 一主体性的复苏与归位 二主体性的倡导与强化 三主体性的流失与弥散 第二节暧昧不明的主体性 一新历史小说主体性的限定 二人物主体性的陷落 三叙述主体性重建的失败 四非理性主体性的凸显 第三节游离不定的价值立场 一主体姿态与价值立场的关系 二新历史小说游离不定的价值立场 三价值立场游离不定的成因 第三章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呈现:碎片化的唯美诗篇 第一节激进的叙事探索 一叙事方式探索的文化语境 二多样化叙事方式的探索实验 三个体真实观和现代叙事伦理的登场 四叙事探索带给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零散的唯美视像 一零散的唯美图像的艺术呈现 二唯美图像的呈现方式 三回忆重组与历史空间化 四唯美图像的成因与特征 第三节残酷的诗意情境 一错位的情境 二“无望的抒情” 三冷漠的叙述 第四节“交叉文化蒙太奇”式艺术景观 一“交叉文化蒙太奇”概念的溯源引申及界定 二“交叉文化蒙太奇”艺术风貌的具体呈现 三“交叉文化蒙太奇”艺术的意义与成因 第四章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蜕变:回归与超越 第一节难以舍弃的古典情怀 一新历史小说艺术上的古典回潮 二古典意蕴的现代变奏 三古典意蕴带给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 一线性完整叙事模式的形成与消解 二线性完整叙事回归的过程呈现 三线性完整叙事的蜕变与超越 第三节史诗性艺术追求的显现 一史诗性艺术标尺的形成与消解 二史诗性艺术追求的回归呈现 三新历史小说史诗性艺术追求的变异 四新世纪初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 结语留有遗憾的历史话语的美学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还穿插和畅谈了现时的事情和感受,比如对敬老院里的人和事的抱怨、调侃,等等。同时,在这种传统讲述中还穿插多个人物视角呈现式叙述,如曹光汉视角、少奶奶视角和洋人大路视角等,深入刻画他们内心隐秘的欲念。从而使作品既讲述了一个家族衰败的故事,又剖析了人性的缺陷和病态、人的内在情欲意念。这样一来,作品的家族败落故事溢出了经济与伦理层面,深入到了人性、人心、人的生命与存在等意义层面的追问与探究。因此,这是一部从心理分析角度叙述家族衰败故事的小说,更是一部剖析人性软弱、病态,欲望的压抑、宣泄和转移的小说。 《旧址》同样进行着激进叙事形式的探索与实验。李锐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叙述太浮躁,欠冷静。事实确实如此。作者似乎无法使自己平静,不能从容完整地叙述故事全貌,每当一个故事刚刚开启,还未能充分展开,抑制不住的激情使得其笔墨又滑向另一个故事。而在追述另一个故事的时候,思绪、笔触又跳跃重新回到上一个故事的反复叙述中。一直到第三章,小说的情节发展才得以顺利展开,白家与李家故事交叉叙述,其中穿插着杨楚雄将军的故事叙述,等等。综观小说可以发现,作者叙述大家族故事时,笔墨流畅,情节顺叙发展,而一旦落笔于李乃之的革命经历、李紫痕三姊妹的人生遭遇,笔触则往往有凝滞和沉重之感,后设叙述与重复叙述交替运用、频繁出现,故事片断化,多重故事头绪交织一起,汇积成一部宏大雄浑而又繁复驳杂的多声部合唱,蕴含着作者对李氏家族,尤其是李紫痕三姊妹从1927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命运遭遇,及对中国革命曲折经历的反思与拷问。可以说,正是这些后设叙述、重复叙述及追忆叙述等多种叙述形式的穿插、叠合和混杂运用,使得作品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家族小说或者革命小说,既叙述了李氏家族的溃败及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故事等,更充满对家族亲情及中国革命的反思与质疑,即在叙述故事同时充满了对人心、人性、人的生命存在及革命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恰如作者所言:在对“表达形式的不懈地追求和拷问中”,“原本是对生命自身的追求和拷问”。类似的多重叙述形式的交叉、叠合运用,在莫言的《红高梁》和《檀香刑》、李洱的《花腔》、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和《温故一九四二》及张炜的《古船》等作品中均可以看到。多重叙述形式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切断了情节发展的线性趋向,打破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之片断化和零散化;同时,也造成了现实与历史、记忆与想象、事实与梦境等的相互穿插、切割,形成时空跳跃突变、情节片断连缀、叙述陡转折叠等繁复驳杂的艺术景观。
编辑推荐
《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主要在当代文化转型与新时期文学思潮激变交互作用的背景下,考察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话语形态、主体姿态与价值取向、审美呈现及转型与蜕变等,意在阐述新历史小说创作是中国历史文学叙事传统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历史文学叙事带来了重大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