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孙来斌,1967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冈。1991年、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06年、2008—2009年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规划课题研究,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著作研究项目“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0余部。个人学术成果5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目录
自序 导论科学追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如何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科学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一章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成就与代价 一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经验借鉴 (一)韩国:从落后的殖民地到新兴的工业国 (二),苏联: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农业国到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三)后发国家经济追赶的经验与教训 二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历史回顾 三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主要成就 四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代价分析 (一)资源环境代价 (二)社会代价 (三)个体代价 第二章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条件与机遇 一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机遇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经济追赶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为中国掌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 (一)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后发优势 (二)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比较优势 三当代中国的后发劣势与比较劣势 (一)当代中国的后发劣势 (二)当代中国的比较劣势 第三章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目标与动力 一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现实起点 (一)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总量 (二)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 (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效率和质量 二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基本目标 (一)我国经济追赶的“三步走”战略 (二)我国实现经济追赶的具体任务 三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动力系统 (一)解放思想为中国经济追赶提供精神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中国经济追赶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直接动力 (四)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第一推动力 (五)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不竭动力 (六)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主体动力 (七)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国经济追赶提供整体合力 第四章 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与经济追赶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以人为本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系 (三)以人为本与经济追赶战略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一般作用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 (二)人力资源的特性 (三)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一般作用 三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国际借鉴 (一)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与借鉴 (二)后发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基点与战略选择 四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环境分析 (二)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五与中国经济追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一)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 (二)制度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 (三)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入力资源发展的基础 第五章农业现代化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一农业现代化对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基础作用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重要地位的相关论述 (二)农业现代化对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基础作用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苏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 (二)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三)韩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三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进程与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二)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四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二)农业科技与农民素质水平偏低 (三)农户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凸显 (四)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复杂 五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三)推进农业向市场化与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促进农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五)持续稳定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六章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一工业化对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重要作用 (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 (二)工业化对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 二当代中国工业化追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后发国家工业化追赶的经验与教训 (二)中国工业化追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三当代中国工业化与经济追赶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二)理论借鉴:当代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 四 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跨越式的工业化 (二)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三)区域协调的工业化 (四)产业协同的工业化 (五)全面发展的工业化 五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 第七章科技创新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八章制度创新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九章对外开放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战略 结语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人际交往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表述了他的交往异化思想。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目前所有制结构的状况,经济领域内的私有成分等使得交往异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存在成为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交往异化的深层物质根源。当前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物化,趋利益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逻辑,追求个人利益成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当前,许多人开展人际交往,直接以对自己是否有用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功利。为了钱,人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步人歧途。这种“人”是自身异化了的存在,人同其本质是相分裂的。这种“人”不是按人的方式来组织世界的,他们是从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出发进行交往,他们的交往不是人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被迫行为,交往不是表现为个人目的,而是表现为个人为维持生存的手段,这样的交往是一种异化了的交往。在异化交往中他人和我不是作为同等主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手段的关系。在异化交往中,人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都成了异己的力量,人在异化交往中越来越丧失自身。在商品社会中,货币是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动力来源。由于导致了人们由对货币的依赖转变为对货币的崇拜,并进而把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引入人的交往世界、情感世界中来。 第二,人际交往表面化、疏远化。它指交往主体的交往仅停留在礼节性的应酬、虚假的客套上,是一种模式化的交往。交往主体之间不是坦诚相见,而是戴着面具,人们用言不由衷的语言、机械的动作、规范化的微笑与他人交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非常表面的话题,害怕被别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真实思想,人们戴着面具去审视、揣测交往的对象,对交往对象充满了戒备之心。在这种状态下,人日益失却了自我与个性,日益变得不是他自己,日益感觉到苦闷、孤独、缺乏安全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时常处于被孤独吞噬的状态中,却“懒于交往”,情愿躲在自己狭小的碉堡中孤立地存在着,人与人的心灵之间隔着厚厚的城墙。人们虽然渴望交谈,渴望倾诉,渴望情感的宣泄,但又没有动力和热情去爬越那厚厚的城墙。交往的“懒散性”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在大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对面相逢不相识,人声、笑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充满戒备、彼此孤立地生活着,过着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但是,人的精神是要有所寄托的,人的情感是需要寻找出口的,而网络提供了这种情感寄托的平台。人们日益与真实的世界相疏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往往会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让自己在交往的对象面前像个“人样”,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借助网络的虚拟性,真亦假来假亦真,人就可以直接地展现自我,无疑,这将会导致交往进一步异化。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经济追赶战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其他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着眼于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党和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力图突出三种意识,即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代价)意识,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统领课题研究的学科意识,突出在借鉴前人和他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的创新意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