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卢桢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城市文化与中国新诗审美建构的关系,特别是“诗歌文本”与“城市文化”的互喻联系,并将“城市抒写”这一行为概念作为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从新诗初诞延续至今。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试图在历史文本的淘洗与爬梳中,考察新诗的城市抒写在各个历史时段的基本品貌并归纳其美感特征。其次,围绕抒情主体观察城市的诗学视角,探讨其多维的审美表达方式。透视这些承受着启蒙、政治以及欲望话语的“抒情主体”在遭遇“震惊”经验之后,如何以“漫游者”和“梦幻者”的姿态游离于机械呆板的城市经验,展现都市人特殊的心理机制和审美情趣。再次,《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将诗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方法相整合,从咖啡馆、酒吧、地铁、公路、广场等几组典型的城市意象符号入手,分析诗人如何借助对它们的记忆与缅想,构筑现代性的情感空间,并确立起带有消费时代特征的审美主题。最后,本书注重揭示都市文化对诗歌文本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城市抒写不仅应当具备专属性的意象群落和诗学主题,而且也应拥有与这些主题相对应的现代诗形和美感传达方式。

作者简介

  卢桢,1980年生,天津人。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访学交流。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新诗研究等。先后在《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天津社会科学》、《南方文坛》、《诗探索》、《人文中国学报》等三十余种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  “文本城市”的探索之旅  二  “城市诗学”的诗美运思  三  研究范围、现状与方法第一章  城市抒写的历史寻踪  第一节  荒原上的诗意追求:中国现代诗歌的城市抒写    一  “力之美”与“恶之花”:感触都市的双重向度    二  在都市“荒原”中抒写“心灵诗学”    三  对现代诗形的雕琢  第二节  城与诗的转喻互现:中国当代诗歌的城市抒写    一  物态城市的摹拟与复现    二  空间感的体认与迷失    三  视点的俯视与平视    四  从地理到心理的“流徙”  第三节  现代诗艺的彼岸传承:当代台湾诗歌的城市抒写    一  从逃离到拥抱:都市诗人的世代交替    二  罗门:都市诗国的发言人    三  林耀德:营建后现代的都市迷宫    四  台湾都市诗歌:世纪之交的走向  第四节  都市化与本土性:港澳诗歌的一种经验    一  挥别国族神话:本土性的确立    二  多元文化的开放陈述    三  对“家园”意识的自觉归属与认同一第二章  抒情主体的多维视角  第一节  温暖人性的“原乡”:都会与田园的经验遇合    一  与都市结缘:新诗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  “乡土/田园”经验:潜在的诗性结构    三  城乡边缘人:走出“他者”的视野  第二节  城市背后的“眼睛”:捕捉流动经验的    “漫游者”视角    一  在行走中遭遇“震惊”    二  在凝视中窥察“人群”    三  新都市感觉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冥想”:“梦幻者”的城市镜像    一  都市梦幻者的精神向度    二  梦幻者眼中的城市碎片    三  梦幻的思维方式与城市抒写第三章  城市意象与情感空间  第一节  欲望穿行的“迷宫”:文人聚合的消费景观    一  “文化交融”的两重姿态    二  直面当下的欲望迷宫    三  “静观”:内外部空间的经验桥梁  第二节  加速度的“情境”:现代交通技术与新视听    空间的形成    一  视听空间:嘈杂与和谐的双声共鸣    二  器物发达与人性压抑:悖论式的反比    三  临时性的内部空间:寻找心灵的支点  第三节  混凝土的“错觉”:街道、广场等建筑的地缘空间书写    一  道路:时间观念的象征系统    二  广场:裂变的庙堂情结    三  居室:个体独语的私密空间第四章  消费时代的审美主题  第一节  物欲主题:“玉臂”里的超验境界    一  拥抱商业的玉臂:物欲现代性的觉醒    二  对人性“异化”的揭示与批判    三  以“物”为镜:现代主体意识的确立  第二节  身体主题:“肉身”中的城市隐喻    一  以“肉身”的钥匙开启都市之门    二  都市“自我具象”的见证与确立    三  城市丛林中的肉体诗学  第三节  孤独主题:“城堡”外的当代英雄    一  城市:无法进入的现代“城堡”    二  “英雄”气质的滋生与蔓延    三  孤独体验:由“悟解”到“玩味”第五章  城市抒写的诗美呈现  第一节  现代诗美:“律动”的节奏跳跃    一  意象:现代经验的意义载体    二  语言节奏:内在化的现代意绪    三  诗行:空问化的形式布局  第二节  当代诗美:“瞬间”的诗意展开    一  意象的“事态”化    二  与生活同步的语感    三  凡俗中的“荒诞”结语附录  城市风情的斑驳投影:中国古代诗歌的    城市抒写参考文献后记英文目录

章节摘录

  从表象上看,“乡土/田园”以自然模态作为其显性表现,这种诗性文化在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面前似乎受到了压制,正如艾青的诗句所表达的:“自从我看见了都市的风景画片,/我就不再爱那鄙陋的村庄了。”(《村庄》)尽管如此,诗人依然没有完全接纳城市,在未来的写作中,他对乡村多有眷顾,乡村甚至“象母亲存在儿子心里”(《献给乡村的诗》)。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自新诗诞生开始,“乡土/田园”依旧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部分诗人那里甚至成为其主要话语来源),如同艾青所抒写的,乡村扮演了母性的角色,给抒情者以心灵的慰藉。然而,“乡村”在诗歌中存在的方式,以及它所指向的意义也因城市文明在现实语境中的不断扩张而发生了变化。看艾青的《浮桥》,浮桥“搭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一面是骄横而傲慢的城市,“以水门汀和钢骨/建筑成的连云的堡垒/强烈地排列着/守卫着:贪欲,淫逸,荒唐”;一面是颓废灰白的乡村“站立在被风雨飘淋的原野上”,城市“而且它在继续/使乡村感到畏缩地/扩展着力量啊”。在地理上,浮桥连接着城与乡,而它又在文化上成为两者的界碑,隔绝着文化冲突。对于城市力量的掘进,诗人既无郭沫若那样拥有对机械伟力的乐观自信,也无艾略特那样将桥比作地狱通道的阴郁心结,他的文字正代表了诸多诗人面对两种文化视野时所产生的普遍态度:城乡差别不仅指向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且还与道德层面相关联——城市既代表国家的现代推进力,又是罪恶的渊薮;而乡村虽然凋敝保守,却依然是宁静安和的家园。在强国梦想与精神家园之间寻找调和点,也就是在城乡之间谋求平衡之力,代表了诸多现代诗人的审美诉求。  1934年,骆方写下《两世界底中间》,正表达出诗人对城乡文化平衡的希望:“我不能忍受/蒸汽引擎底飞轮咆哮着/要突破铁的窗槛/威胁颤动在煤烟里的稻禾、青菜。”“我不能忍受……煤油火旁两个老农/指手划脚地谈讲千年前的故事。”诗人既忧心城市对乡村的破坏,又为乡村的保守和愚昧而痛心不已。那么,理想的平衡又在何方呢?诗人咏叹道:“哦,听!/纺织娘在矮林里/低咏着恋歌/循着工厂里的乏气/指挥着机械的豪壮的旋律。/草叶底香,流水底香,/机械油底香,电气底香——//我吸着,心里充满感激:/朋友!来啊!/来瞧瞧这些线条底美丽的图案!/来听取这和谐的、优美的交响乐!/来到两世界底中间!”“机械油”与“花草”共同演奏出浪漫主义的和谐乐章,不过,在芬芳气息的背后,诗人依然将城乡看作二极相斥的对立性语境,试图“调和”的行为本身便已透露出诗人的价值判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优秀博士论文。论文考察了新诗百年城市抒写在各个时段的发展状况,从选题到主要内容都具有开拓性。特别是笫三章通过咖啡馆、酒吧、地铁等典型的城市意象揭示出其审美文化内涵,很有说服力。无论资料运用、研究方法到学术结论,都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魏建    论文从历史追踪、抒情主体、城市意象、审美主题和诗美呈现五个方面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剖析,准确地概括出现代城市题材诗歌的特点。作者善于运用哲学、文化学、美学等理论分析问题,将文本解读与理论概括、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结合在一起,得出具有新意的结论。  ——吕周聚    论文以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作为研究对象,选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论文对新诗城市抒写的历史、视角、情感空间等进行了深入论析,提出了许多新见,深化了对现代中国新诗的认识。论文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研究思路独特,语言表达准确,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方长安    论文避开了同类研究中习用而又歧义丛生的“城市诗歌”概念,另辟蹊径,以“城市抒写”这一文学行为作为分析单位,将抒情主体与城市物质符号连接起来,使诗人对城市的诗学处理与其城市经验之间的互动落实于文本;同时又关注城市文化对诗歌内部运作的影响,从而在“文本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文本”的关系把握中,实现了“回到文本”的研究旨归。  ——张林杰    论文选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性地论述新诗百年城市抒写的诗学价值、意义、规律,探讨其得失成毁,在该领域有筚路蓝缕之功。论文的学术史梳理、分析较为准确,结构设置合理,涵盖了现代城市抒写诗性研究的各个层面。  ——刘保吕

编辑推荐

从文学生成的层面看,城市文化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他们的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除了诗人精神状态的“现代”之外,现代中国诗歌自身同样离不开物质状态的“现代”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城市文化对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现代中国诗歌铺上了浓厚的底色。《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由卢桢所著,本书正试图从新诗的百年发展与流变中,抽取它与城市文化形态的观念联络,以“城市抒写”为研究重心,对“文本中的城市”与“城市中的文本”展开探讨。前者凝聚了诸多诗人对城市情境采撷、勾勒乃至描绘的共性视线交集,以及在历史时空之中所沉淀出的一系列稳定主题;后者则在诗歌文本的城市性之外,继续强调着它在表现形式上的城市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