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林兵 页数:199 字数:213000
内容概要
《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发展理论丛书》编著者林兵。
环境社会学自20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政策研究方面,还是在三者的结合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体现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的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紧扣人类生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学科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交织、协同进步,充分表达了这一学科所具有的时代性的特征。
尽管如此,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仍然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化,环境社会学学科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如理论体系尚需建构、研究范式尚待规范、研究内容有待明晰等。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也面临着上述一些问题。所以.从学科发展与建设的角度来看,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反思与探究。
作者简介
林兵,1956年11月生,吉林长春人。1991年获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环境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一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一)环境问题的历史性及现实性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本质
二 环境问题何以作为社会科学的问题
(一)普遍化的反思
(二)社会科学的理论追
(三)反思科学与技术的作用
第二章 环境社会科学的理论视野
一 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哲学
(一)环境哲学的方法论
(二)环境意识思想的形成
(三)环境意识的思想内涵
二 环境意识的理论表达——环境伦理学
(一)环境意识与环境伦理学
(二)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及理论特征
三 经济手段与效益评估——环境经济学
(一)经济学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反思
四 政府行为及政治决策——环境政治学
(一)环境政治学的形成与方法论原则
(二)环境政治学的学科定位
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建构——社会生态学
(一)社会生态学的学科定位
(二)社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第三章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一)环境社会学的创立
(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二 环境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一)从社会环境去理解社会现象——迪尔凯姆
(二)反对社会的生物学类比化——韦伯
(三)理解人的两重性——马克思
三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反思人类中心思想
(二)如何理解生态学法则的实质
(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一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一)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与领域
二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聚焦
(一)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争论与进展
(二)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反省
三 环境社会学学科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亚洲地区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二)欧美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一 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二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
(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二)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所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章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现状
一 政府、企业、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活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政府、企业、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二 环境意识研究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环境意识
(二)环境意识的实证研究
三 环境管理与环境非政府组织研究
(一)社会转型:环境管理发展的时代契机
(二)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作用
四 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如何应对低碳经济问题
(一)低碳经济问题的提出
(二)如何应对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
第七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思想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一)从十大对策到科学发展观
(二)从两型社会到生态文明
三 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研究
(一)环境公平的理论与现实
(二)我国环境公平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社会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缺的。 第二,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第三,人类应当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能明智地加以使用,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反之,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第四,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远远低于最基本的需求水平,他们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以及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及改善环境。为了同样的目的,工业化国家应当努力缩小它们自己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一般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第五,人口的自然增长继续不断地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善环境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第六,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界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未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第七,为实现这一环境目标,将要求公民、社会团体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努力。各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将对在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大规模环境政策和行动承担最大的责任。为筹措资金以支援发展中国家完成他们在这方面的责任,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 可以说,以上七条原则不是泛泛而论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问题,而是主张把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同时,也强调各国政府应当采取积极而有效的行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努力应对环境危局。当然,这次大会还未能达成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和意见,但毕竟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警示作用。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三年后出版了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的总的观点。报告意在突破以往对于环境问题研究的狭隘视阈,主张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库能够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及国家间的合作三者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
编辑推荐
《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