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时中  页数:224  字数:2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作者王时中)是“南开哲学文库”系列之一,全书分为边界纷争的阶级立场与政治角力;科学家应对危机的三种态度;科学危机之后的“哲学”工作方式;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四重错位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时中,男,湖南宁乡人,1978年4月生。1996年考入湘潭大学哲学系,2000年保送本校攻读西方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实存与共在--萨特历史辩证法研究》等。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黑格尔哲学的当代复兴:阿尔都塞的阐释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之路
 三 黑格尔哲学复兴的潜在动机
第二章 从黑格尔哲学退回原点:阿尔都塞的阐释坐标
 一 从黑格尔处退回“现实” 
 二 阐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坐标
 三 “归根到底”并非“追本溯源” 
 四 “矫枉过正”的思想姿态
第三章 “思维的具体”不是“现实的具体”: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对象
 一 “现实的对象”不同于“认识的对象” 
 二 “现实的结构”不能归为“主体间关系” 
 三 “现实的整体”不是“表现的整体” 
 四 “理想的平均形式”不是“现实的过渡形式” 
第四章 在“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马克思历史科学的表述难题
 一 廓清边界的紧迫性与复杂性
 二 “以退为进”的理论策略与代价
 三 边界纷争的阶级立场与政治角力
 四 社会变革的理论反映及其表述难题
第五章 后革命时代的阶级斗争:斯大林的两难困境及其根源
 一 斯大林的两难困境 
 二 “斯大林困境”的哲学根源
 三 阿尔都塞的理论推进
第六章历史科学不是自然科学:科学危机的哲学千预及其政治取向 
 一 科学家应对危机的三种态度
 二 科学危机的可能突破方式
 三 “哲学”介入“科学”的三种形式
 四 科学危机之后的“哲学”工作方式
第七章 历史科学不是历史哲学:恩格斯与列宁的互补式阐发
 一 历史新大陆的发现
 二 马克思“历史科学”不是关于历史的“哲学” 
 三 恩格斯和列宁对历史科学的互补式阐发
第八章 从“实践哲学”到“哲学实践”: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再生产难题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悖论
 二 “实践整体”的对象化及其理论后果
 三 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难题
 四 哲学实践:一种可能的解答方案
第九章 政治正当性的重建难题: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解读
 一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主题
 二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参照
 三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四重错位
 四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第十章 “革命乌托邦”的政治宣言:对马基雅维剥政治科学的另类解读
 一 政治难题的表述困难
 二 政治空间的双重位置
 三 政治实践的理论配置
 四 政治实践的法律框架
 五 政治实践的运作策略
第十一章 从精神科学到历史科学:重评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
 一 作为精神科学的黑格尔哲学及其超越路径
 二 从精神科学到马克思历史科学
 三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阐释框架:从黑格尔到康德
 四 他山之石:科莱蒂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
第十二章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实践特征:重评唯物辩证法的含义与意义
 一 从“氧化说”到“剩余价值理论”
 二 从黑格尔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
 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特征
结语马克思历史科学尚未完成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与黑格尔辩证法这种貌似复杂、实则简单的“一元结构”相反,马克思完全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狂妄的要求。 第一,他把承认一切具体对象所具有复杂结构的“既与性”上升为原则,认为正是“既与的”复杂结构决定着对象的发展,并决定着产生其认识的“理论实践”的发展。因此,无论认识的根源可以向上追溯得如何遥远,我们所找到的也不再是原始的本质,而始终是一种“既与性”;不再是任何简单的统一体,而是有着结构的复杂统一体;不再是任何原始的简单统一体,而是既与的、有结构的复杂统一体。换言之,如果说对黑格尔而言,社会像历史一样,是由圆圈套圆圈、大球套小球组成的,支配他的整个观念的是“表现性总体”的思想--“那里的所有要素都是具有总体性的成分,每一个都表现着总体的内在统一性,而这个总体在它的全部复杂性方面,也永远只是一个简单原则的对象化--异化”。但这个圆圈是封闭的,作为与总体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以人们能够把一切现象包揽无余,从而把这些现象重新聚集在中心的简单统一性内部为前提的。那么,对马克思来说,现实就是差异,这些差异是不可化约的。基于差异之上的统一性再也不可能是黑格尔那种“表现”的统一性了:“它不再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原则,不再使自身的一切要素都沦为现象”。当马克思一再强调经济因素的“归根到底”作用方式的时候,“它实际上揭穿了圆圈或者球体的和平的虚构”。 第二,马克思抛弃了“圆圈的隐喻”而采取了“大厦的隐喻”。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观念里,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大厦、一个基础和上面的一层或两层结构:“一切事情都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要素的独立永远只是它的依赖性的形式;而且各种差异的交互影响是被一个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统一性所控制的”。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一元结构”与“表述性总体观”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大厦总体”是复合的、多元的、不平衡的,但并不因此而变得“模棱两可”,从而成为任何“经验多元论”的产物,就像诗人的灵感那样随风飘落,听从环境与“偶然”的支配。毋宁说,承认“归根到底”并非意味着“完全归结”,实则是在“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保持必要的弹性与张力,这些多层次的结构正是在“链条两端”之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矛盾在摆脱黑格尔辩证法的那种追本溯源的一元结构之后,它的定义、作用和本质就得到了严格的规定;根据有结构的复杂整体赋予矛盾的职能,矛盾从此就有了复杂的、有结构的和不平衡的规定性,即多元决定”。

编辑推荐

《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