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段亚广 页数:200 字数:23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原官话是最古老的官话。其自身经历了从优势方言影响辐射周边,到
地位下降而受普通话影响的过程,是语言演变研究的理想样本。《中原官话
音韵研究》以中原官话154个方言点的材料为依据,以中古、近代有关中原
官话的音韵文献为历史参照,在历时发展和共时特征的二维平面上对中原官 话语音分化、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自
主音变是中原官话语音演变的主要形式,接触演化只是在个别方面起了补充 作用。 《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由段亚广编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原官话的范围和分区
第二节 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1 国内学者的中原官话音韵研究
2.2 国外学者的中原官话音韵研究
2.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材料来源
第二章 中原官话声母研究
第一节 全浊声母的清化
1.1 类型分析
1.2 中原官话浊音清化的早期模式
1.3 唐五代西北方音浊音清化的内因和外因
1.4 浊音清化的过程
1.5 《皇极经世》型清化形式的形成
第二节 精庄知章 的分合
2.1 古精庄知章 在中原官话中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
2.2 中原官话中古精庄知章 今读类型之间的关系
2.3 从中原官话看《中原音韵》知庄章 的分合
2.4 推链作用与三处官话方言ts、ts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pf组声母的来源
3.1 中原官话知系读唇齿音的类型和分布
3.2 知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过程
3.3 东西两片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影疑母的读音
4.1 开口三、四等和合口韵的今读
4.2 开口一、二等字的今读类型
4.3 开口一、二等字四种今读类型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中原官话韵母研究
第一节 阴声韵
1.1 元音的高顶出位
1.2 低元音a的高化
1.3 支微入鱼
1.4 中原官话的19型复元音
第二节 阳声韵
2.1 中原官话阳声韵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
2.2 汾河片舒声韵的白读系统及其性质
2.3 汾河片舒声韵的文白读系统与早期关中方言
第三节 入声韵
3.1 铎药觉韵的读音及其演变
3.2 德陌麦韵的读音及其演变
3.3 屋烛韵知系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第四章 中原官话声调研究
第一节 中原官话的调类特点及其演变
1.1 中原官话的调类类型
1.2 汾河片中古去声今读分调现象
1.3 三调类方言声调的形成
1.4 中原官话声调的历史层次
第二节 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
2.1 中原官话的调型类别
2.2 中原官话调型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 中原官话入声演变的例外
3.1 清入、次浊入归去声的方言
3.2 入声归阳平的方言
第五章 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及分区
第一节 中原官话的形成及性质特点
1.1 中原官话的形成和发展
1.2 中原官话的性质特点
第二节 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及共时差异
2.1 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
2.2 中原官话的共时差异
第三节 中原官话的分区问题
3.1 中原官话分区的历史
3.2 方言分区的标准和方法
3.3 中原官话分区的一种尝试
结语:中原官话与自主音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李涪为唐昭宗(889—904)时人士。这段话也被认为是中古以后汉语声调发生“浊上归去”的证据。“浊上归去”后,“四声八调”变成了“四声七调”,这从南宋诗人、学者严粲的《诗缉》(1248)中可以看到记载: 四声皆有清浊,唯上声浊音与去声相近。如“兕”字,乃上声, 与去声“寺”字音相近,虽系上声,只读如“寺”,不必读作“死”。 陆志韦先生(1946)通过研究邵雍(1011—1077)《皇极经世书》的“天声地音”图认为:“邵氏方言的上去声都还有阴阳两调,正同现代粤语,跟古官话不同。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一共有八调。”我们赞成陆先生的观点。 到了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北方汉语已完成了“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了。 唐宋时期,长安、洛阳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属于晋南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与关中、河洛仅一水之隔,自古以来彼此就联系密切,其语言受长安、洛阳一带语音影响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闻喜、洪洞方言声调的特点应和中唐以后长安、洛阳一带的“阴阳分调”有承继关系,这正是本文对汾河片方言去声分调现象来源的认识。反过来推理,从今天闻喜、洪洞等汾河片方言仍保持着阴阳分调的特征出发,认定“中原官话历史上曾存在过阴阳分调的阶段”也应是正确的。 王洪君(1987)在分析闻喜方言时也说:“它(闻喜方言)与晋中、晋东南方言差别较大,而与河洛、关中方言相近。”我们推测,中唐以后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中出现了依声母清浊分调的现象,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格局演变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四声八调了。晋南地区因与关中、河洛联系紧密,这种现象随后扩散至今晋南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但是,今天的关中、河洛地区的方言去声都不再分阴阳了,北方话中只有晋南、晋东南部分方言仍保持着阴去、阳去的对立。这种状况应是唐宋以后声调重新演变组合以及受其他方言影响而致。从声调特征本身而言,如果阴去和阳去在调型上很接近的话,它们就很容易合并为一个调,关中、河洛一带的声调也许就有这种可能。另外,从外部原因分析,西安、洛阳是我国中西部的大都市,历来的战争、动乱也都首当其冲,这必然导致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使其语言更易受外来语音影响。今天官话绝大多数方言去声是不分阴阳的,长安、洛阳一带的方言可能很早就受官话方言这一主流特征的影响,阴去和阳去合二为一了。由于汾河片与关中、河洛一带有黄河阻隔,部分像闻喜、洪洞这样的方言点有幸保存了阴去和阳去的区别,直至今目。
编辑推荐
《中原官话音韵研究》是段亚广2011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学位论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