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原源  

内容概要

《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由原源编著。中国民俗学的现今境遇并不为民俗学者们满意,学科的危机意识如影随形,从对涉及学科本体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模糊的焦虑,到现实的学科体制划分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以及相邻学科的强势发展,都迫使具有忧患意识的民俗学人“盘点自己的家谱,梳理清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历史脉络和学术地图”。钟敬文,作为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的参与者、推动者,晚年又成为这门学科的绝对领导者,他的一生与这门学科的命运紧密相依。所以,他的学术遗产和学术精神无疑是这张学术地图中最重要的坐标。《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虽然是对钟敬文的民俗学思想进行分期梳理和呈现,但关注点并非仅仅是对单一学人学脉的研究。而是力图从钟敬文的个案中,理解和把握中国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理路和学科气质。

作者简介

原源,1982年4月出生,辽宁海城人。2000—2004年就读于辽宁大学新闻系,毕业同年考入辽宁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2007—2010年问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得民俗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任讲师至今。

书籍目录

《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总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钟敬文研究综述:主要方式及问题 一钟敬文传记 二对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思想的研究 三学科史中的钟敬文研究 第二节本书如何研究钟敬文:分期研究和对史学的借鉴 一分期研究 二中国史学中的学人传记——学案 三欧洲新史学中的心态史研究 四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研究 五钟敬文治民俗学史的要求 第三节对钟敬文研究资料的整理说明和全书布局 一资料的搜集 二全书布局 三一点说明 第二章钟敬文:在学者和“半个政治家”之间 第三章眼光向下:“有意义的文学”与想象的民间(1924—1937) 第一节多元取向:民间文学搜集的早期实践 一“为文艺”、“为社会”还是“为学术”:歌谣搜集的理念 二何为“忠实”:搜集理念与操作的距离 三钟敬文民间文学搜集的特点 第二节书斋门前:对民问和自己的双重想象 一对民众的想象:诗意的栖居 二对自己的想象:社会教育 第三节走出文学研究后的困境:钟敬文的民间故事研究 一从“人类学派”到“故事类型” 二新视野中的成就与困境 小结 第四章纳入“资治学”的民间文学研究:“人民的文学”与“模糊的民间”(1949—1957) 第一节从“民间的”到“民族的”:民间文学的新表述 一民间文学研究的新取向:延安文艺 二民间文学的新定位: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第二节“角度”与“关系”:民间文学是何种“文学”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主流之争 二钟敬文此期的民间文学观:在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 第三节钟敬文关于民间文学一些本体问题的观点 一“人民的口头创作” 二新的人民创作 三民间文学的历史性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原则 小结 第五章戴着镣铐的舞蹈:挥之不去的“浪漫”与“民族主义”学术情结(1978—2002) 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论》:特殊的文学与失实的民间 一《民间文学概论》的框架设计 二《民间文学概论》主要观点扫描 三《民间文学概论》的再思考 第二节《民俗学概论》:智慧的“民”与温情脉脉的“俗” 一民俗志式的书写构架 二与官方对立的“民间”和广义的“民俗” 三研究对象:美好的传统 第三节《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中国民俗学向何处去 一浪漫的民族主义情结 二“实证”的理念与实践 三宏伟蓝图的设计与实施 小结 结语 一书斋学者与“半个政治家”的双重局限 二文化批评意识的缺失 三“清晰的描述”与文化研究的“因果多元” 参考文献 附录钟敬文民俗学作品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马昌仪将钟敬文早期的民俗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22—1926)是从陆安师范毕业到岭南大学半工半读时期。因为钟敬文从1922年开始接触民间文学,搜集、翻译、整理了一些歌谣集,如《粤风》、《狼僮情歌》、《客音情歌集》、《蛋歌》、《民间趣事》、《陆安民间传说集》,等等。自1924年起陆续在《歌谣》周刊、《语丝》、《北大国学门周刊》等杂志发表了一些短评、杂感、随笔一类的以歌谣为主的评论文字,其中司见他对这门新兴学科最早的认识和见解。第二阶段(1927—1928)是中山大学阶段。在这一时期,“民间文学书刊的编辑工作和各种有关的专业学术活动不仅扩大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专业知识,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兴趣,促使他下定毕生从事这门学问的决心。这一阶段他的兴趣逐渐从歌谣转移到故事、传说和神话,开始了某些比较专门的研究,在观点上比较明显受到欧洲人类学派神话学理论的影响”。马昌仪的分期与钟敬文自己的总结是一致的:钟敬文把1923—1926年上半年称为他“从事民间文学的发轫时期”,而杭州时期(1928年秋—1937年冬)被他认为是“一生学术生活的第一个高峰期”。 钟敬文曾写过多篇文章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并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做过简略的分期,他认为自己致力民间文艺学研究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上文提到的杭州时期;另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而1937年的抗日战争在钟敬文的学术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转折地位,国难当头,走出书斋的钟敬文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学术“是与当前社会和人民没有(或很少)关系的东西”,不论是一般文艺理论还是民俗学理论,他要求“自己与社会、与人民保持密切的关系”。由此,钟敬文结束了对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纯学术思考,开始将他的研究思想与政治靠近。所以,1937年可以算是钟敬文思想上的一道分水岭。“文化大革命”之后,实事求是和思想解放的大政方针使得钟敬文的学术生命在被压制了近20年后,重放光彩。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还是他在学科中的地位,都使得钟敬文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面貌,所以这近30年的光景也可划为一个时期。这样,从抗日战争到1957年“反右”斗争似乎夹在中间。由于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钟敬文辗转于战乱之中,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所以,这中间的分期,本书界定为1949—1957年。

编辑推荐

《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是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之一,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