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唐纪南,张京译 著 页数:380 字数:408000
内容概要
《中国民族院校发展史》在中国现当代社会历史变迁的背景下,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为主线,对民族院校自创建以来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内在结构及科学研究工作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对其内在的脉络作了分析和梳理。
《中国民族院校发展史》由唐纪南等编著。
作者简介
唐纪南、湖南邵阳人,1952年出生,男,汉族,曾当过知青、工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并到中南民族学院工作,现任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张京泽,山西芮城人,1964年出生,男,汉族,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科技司工作,现在北方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书籍目录
序
绪言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诞生
一 中国近代民族高等教育诞生的标志——满蒙文高等学堂
二 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性质的民族高等学校——蒙藏学校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第一所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
一 延安民族学院的诞生
二 延安民族学院办学的特点
三 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延安民族学院的影响
四 延安民族学院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创阶段的新中国民族学院(1950~1956年前后)
一 新中国民族学院的诞生
二 民族学院的基本任务
三 民族学院的办学形式及规模
四 民族学院办学的基本特点
五 民族学院的科研工作
六 本阶段小结
第四章 向正规高等学校转型阶段的民族学院(1956~1966年)
一 民族学院向正规高等学校的转型
二 民族学院正规化转型的中止
三 民族学院正规化转型中止的原因
四 民族学院的教学工作
五 民族学院的办学形式及规模
六 民族学院的科研工作
七 本阶段小结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非常阶段的民族学院(1966~1976年)
一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民族学院
二 “文化大革命”中期民族学院的沉浮
三 恢复招生的民族学院
四 民族学院的科研工作
五 本阶段小结
第六章 新时期恢复阶段的民族学院(1977~1985年前后)
一 民族学院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 民族学院的拨乱反正工作
三 民族学院各层次、形式教育的发展
四 民族学院的教学工作
五 民族学院的科研工作
六 本阶段小结
第七章 教育体制改革阶段的民族院校(1985~1998年)
一 民族院校本专科专业体系的改造与更新
二 民族院校的教学改革
三 民族院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四 民族院校各层次、形式教育的发展
五 民族院校的科研l丁作
六 本阶段小结
第八章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阶段的民族院校(1999~2005年前后)
一 民族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展
二 民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进展
三 民族院校的教学工作
四 民族院校的科研工作
五 民族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 民族院校的发展目标
七 本阶段小结
第九章 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民族院校(2005年~)
一 内涵式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 民族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 民族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四 民族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新进展
五 民族院校办学规模的发展
六 民族院校的科研工作
七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新中国民族院校历史的回顾和面临的改革
一 民族院校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 民族院校的历史功绩
三 民族院校的历史经验
四 民族院校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附录一:全国民族院校校训
附录二:1985年、1998年、2005年、2011年全国民族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专业科类及种数
附录三:2011年全国各民族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专业设置
附录四:1981—2010年民族院校历次(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审批名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历经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之后,清政府中有一部分头脑比较清醒的官员认识到开启国门、认识外部世界、学习他人长处的必要,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因洋务运动的需要,中国开始举办与传统的科举教育、书院教育制度不同,培养洋务(包括翻译)人才、技术人才、军事人才为主的外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开始了中国传统教育和世界近现代教育的艰难对接。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惨败于日本,引起海内震动。焦头烂额的清政府终于发现在旧教育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完全不能适应造就新人、挽救王朝的需要,于是紧锣密鼓地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诏书。1901年4月谕令开设经济特科,7月谕令禁用八股文程式而以策论试士,8月谕令废各级书院而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1902年,清政府公布并实行中国教育史上首个具有学校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壬寅学制”;1903年,又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出台“癸卯学制”;尤其是1905年9月,清政府谕令废止在中国已实行1300多年且积弊深重的科举制度,开启了新式教育包括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闸门,使学习“新学”日渐形成席卷全国的潮流。中国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包括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和诞生的。 一 中国近代民族高等教育诞生的标志——满蒙文高等学堂 在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1908年诞生的“满蒙文高等学堂”应是近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诞生的标志。 (一)满蒙文高等学堂及其学制 “满蒙文高等学堂”成立的背景,是满族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满文化长时间经受历史悠久、根基牢固、内涵博大精深、覆盖广阔的汉文化的浸淫、陶冶和同化,很多满族人对本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自己的母语(清政府称为“国语”)已日益荒疏,到乾隆朝(1736~1796),连满族发源地东北的满人也转而使用汉语汉字,以致黑龙江地区也“通国语者寥寥”。嘉庆年间(1796~1820),已形成“满洲非惟不能翻译,甚至清话生疏,不识清字”局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