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晓峰,刘大先 页数:355 字数:40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共11章,包括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问题;中国文学史的时间等内容。
作者简介
李晓峰,男,汉族,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为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摘)。出版《玛拉沁夫小说艺术论》等著作四部。获国家、省部级政府奖六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四项。
刘大先,男,汉族,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访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学、近代文化史,著有《时光的木乃伊》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导言
上部 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一、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基础
二、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依据
三、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科基础
四、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
一、多民族历史观
二、多民族文学观
三、多民族民族观
四、多民族国家观
五、多民族哲学观
第三章 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
一、现代知识转型与文学地位的提升
二、文学史的形成及权力
三、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
四、中国文学史的功能
五、文学史知识建构的个人话语权力与国家意识形态规约的调适
第四章 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问题
一、创作主体身份的多民族属性
二、多种文学传统与多种文学形式
三、多语种、跨语种与双语写作
第五章 中国文学史的时间
一、中国文学史的“显在式样”与“隐性式样”
二、历史线性时序与中国文学史的时间结构
三、“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史”的互文性关系
四、多时间与多历史
第六章 中国文学史的空间
一、多地域与多民族相叠加的文化与文学
二、跨地域与跨民族的文化与文学
三、动态的空间与文学
下部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少数民族文学发生与学科反思
一、少数民族文学发生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一体化格局中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整合
三、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发现与价值重构
四、少数民族文学的知识化
五、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化
六、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第八章 当代各民族母语文学的在场方式与跨语际传播
一、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当代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单边译人:文化洼地效应的放大与文学权力的放逐
三、策动与新路: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第九章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
一、现代与传统的起承转合
二、“中国”与西方的博弈交融
三、文学与历史的互相生成
四、作为“民族”内部动力的现代性历史
五、进行中的历史
第十章 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的多民族文学
一、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
二、范式转移与重绘文学史面貌
三、多元文化主义及其不满
四、殖民、流散、跨国主义转向
第十一章 汉语世界中的多民族文学--1981-2009年《民族文学》的统计学分析
一、中国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
二、多民族母语汉译文学
三、多民族民间文学
四、多民族文学公共空间
五、办刊理念:世界眼光与多民族文学观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首先,要坚持客观主义、科学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历史观。一要重视中华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客观历史,立足于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这一基本历史事实,从国家知识的角度,客观、完整科学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二要重视中华多民族文学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揭示。应该指出,总结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但是,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必须立足于中华多民族发展历史的客观事实,不能偏离中华多民族共同创造这一基本事实来谈所谓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三要具有发展的观点。避免从某种既成的单一理论,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历史进行单一角度的阐释,要从客观、全面的角度来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历史,更全面、更客观地展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将人民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历史观与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客观事实相结合,去除精英文化主义历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的遮蔽。 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各民族创造的文学成果之所以没有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英文化主义历史观在作祟。虽然精英主义不唯中国所独有,但重视经典、推崇精英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从《诗经》的经典化过程、自汉至宋的儒家经典《十三经》的粹取过程,以及中国历史文献中精英人物所占有的地位中,我们都能看到经典-精英的建构中体现出来的精英文化主义的历史观,这也正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二元对立历史观产生的根源。在“精英”或“英雄”主义历史观下,民众对历史的推动力量和大众文化以及民众思想不能不受到遮蔽。这种遮蔽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反映,一是由精英文化观衍生出来的“雅文学观”与“经典文学观”,将民间大众文学冠之“俗文学”或者“非主流文学”而遭遇如同“野史”般的命运,被排除在文学史家的视野之外。二是非汉民族与非汉语文学因其非主流和边缘的位势而难以人史。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包括汉族民间文学在内的各民族民间文学难以进人中国文学史,以及非汉民族作家作品有意无意地被忽视,或者将其民族身份(民族属性)剥离之后才得以进入文学史的事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文化主义历史观对客观历史选择一直采取双重标准,即儒家的经典标准和汉族文学本位的标准。
编辑推荐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