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二辑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振伟 编  页数:296  

内容概要

  《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2辑)》收16篇论文,内容包括澳门中西式教育的发展,以学校和人物作为重点的专题研究,也有杂志和教材的文本分析。澳门位于中西文化汇集处,《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2辑)》首两篇论文即分别论述澳门的中式和西式教育,第三篇则从校舍设施及环境探索中西式教育在港澳两地的发展。其后的各篇论文,有以学校为主线的研究,如马礼逊学堂、连胜仿林联合学院、利宵中学、培正学校、妇联学校、高美士中葡中学等;有以人物为主线的研究,如马礼逊、梁彦明、黄启明、黄健、林显富等。最后两篇则分别评述《澳门新教育》杂志和濠江中学的语文教材。

作者简介

  郑振伟,男,1963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普宁。香港大学文学士(1986)、哲学硕士(1992)、哲学博士(1999),澳洲南昆士兰大学教育学硕士(2004)。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990年转职香港岭南学院,从事行政及研究工作,期间曾任《现代中文文学评论》、《现代中文文学学报》、《岭南学报》(新)等学报执行编辑,2001年应聘澳门大学教育学院,现职副教授兼副院长,除文学研究外,近年亦涉猎澳门教育史之研究。编有《邝秉仁先生与澳门教育》、《当代作家专论》、《女性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合编有《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柏杨的思想与文学》、《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方法论与中国小说研究》等专论。个人论著有《道家诗学》、《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中文文学拾论》、《郑振铎前期文学思想》等,另有单篇论文发表于各地学报及杂志。

书籍目录

澳门早期西式教育概述,1550-1800澳门中式教育及新式教育的兴起港澳传统与新式学校古建筑初探马礼逊教育理念的延续:马礼逊学堂的筹建及前期工作澳门连胜仿林联合学院初探——所遗忘已久的专上院校19世纪末澳门利宵中学的创立培正青年会的教育活动、当仁不让,创业维艰——重构妇联学校首七年的创校经历多元异彩的高美士中葡中学——澳门首间以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公立中学马礼逊的儒学观“乐育菁莪,杀身成仁”——为澳门教育界争光的中华教育会领袖梁彦明黄启明与培正中学黄健与澳门濠江中学论林显富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工作一本杂志,一个时代——《澳门新教育》杂志诞生记语文与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澳门濠江中学语文教材之分析研究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1937年8月31日,即卢沟桥事变后一个多月,日本侵略者首次对广州进行空袭。广州的大学、中学开始向四乡迁移。到了1938年6月,广东省空袭达2000次,广州市被轰炸达800多次抗战时期,澳门成为包括珠海难民在内的沦陷区人民的避难所1938年12月14日的《华侨报》有这样的报道:“中山县三灶乡被敌侵入,民众率家逃避来澳,露宿街头,镜湖医院召开经理常会,决定协助救济。”①以后,随着唐家及香洲等地区的沦陷珠海难民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受难同胞一起纷纷涌入澳门  澳门同胞以组建难民营、开办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救济工作,表现出骨肉同胞的一片亲情。澳门的慈善机构同善堂积极开展施粥济贫工作,还派发衣服、棉被,让难民御寒;又增聘医生,早晚开诊,施药赠医。除同善堂外,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也做了大量救济难民的工作,镜湖医院还开办难童小学,让他们接受教育。②由于战事持续,不少著名的学校,都被逼迁移。香港和澳门成为避难的地方  从1937年开始至1939年初的十几个月内,澳门人口大增,师生人数增幅更大。1936年,~澳门人口约120000人,学生约8000人1942年,人口达历史高峰,估计最高时达40万,学生则增至3万人。即人口增幅为3.33倍,学生的增幅为3.75倍。③  迁到澳门的大多为私立学校,都是较有规模的。迁校的目的,在于师生的安全与学校继续运作,同时保存设备,所以一般是师生、设备一起迁移,有的先迁到广东省内的乡镇,随后又迁到澳门,困难不少。迁来的人口,大多是经济条件稍好的,例如地主、商人或侨眷。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二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