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进驹,王永青  页数:209  

内容概要

  汪瑔,近代岭南名幕,也是诗词名家,其诗品人品俱优,深得当时名流的赞赏。《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对汪瑔作比较系统的研究,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考述汪瑔的家世、生平及交游;结合时代环境,对其文学思想、诗、词和散文创作分别进行探讨,阐释其中的社会文化蕴涵、岭南地方特色,触探作家的情感心态,细致分析其艺术风格和形式特征;考察汪瑔在晚清岭南文坛上的地位,具体评述他对汪氏家族及门人后学的影响。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汪瑔的家世、生平、思想和交游第一节 汪瑔的家世第二节 汪瑔的生平一、少年和青年时期二、入五福幕时期三、后期为幕四、晚年家居养疾第三节 汪瑔的思想性情一、根基于儒学的正统思想二、救世之心、经世之才与淡泊本性、谦退自守的人生态度三、才学观的旧与新四、通达明辨的处世态度第四节 汪瑔的交游第二章 汪琼的诗学主张第一节 诗重性情忌在无我一、诗重性情二、忌在无我第二节 诗格贵变不拘定法一、诗格贵变二、不拘定法第三节 清新为诗隽永可味一、诗主清新二、隽永可味第三章 汪瑔的诗歌创作第一节 汪瑔诗歌的题材内容一、近代风云中爱国忧民的歌哭二、幕客诗人身世情怀的抒咏三、赠怀友朋的深情吟唱四、五光十色的岭南风情画卷第二节 汪瑔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汪瑔诗歌创作前期的艺术风格二、汪瑔诗歌创作中期的艺术风格三、汪瑔诗歌创作后期的艺术风格第四章 汪瑔的词作第一节 《随山馆词》的内容一、思乡思亲之愁二、羁旅之苦三、韶华渐衰之叹第二节 《随山馆词》的艺术特色一、婉约凄清与高古旷远并存二、随山馆词的常用意象与其词境的关系第五章 汪瑔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汪瑔散文的类别和内容一、书牍文二、序文三、碑志文四、寓言五、其他文体第二节 汪瑔散文的艺术特色一、和平整洁,简朴自然二、不求义法,注重实用三、以事缘理,通俗晓畅四、措辞语气,因人而异第六章 汪瑔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第一节 汪瑔与晚清浙籍人粤诗人创作之关系一、晚清浙籍入粤作家创作概况二、汪琼与其他浙籍入粤诗人的比较第二节 汪瑔在晚清岭南文坛上的地位与影响一、近代名流对汪瑔的评价二、汪瑔对汪氏家族及门人的影响结语附录一 汪瑔年谱简编附录二 汪瑔集外诗文辑录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与爱国情怀相伴随的另一个方面,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咸丰四年,汪瑔在五福幕下,当时五福在江南,只留下汪瑔一个人负责守卫曲江城,他独自坚守城池达十个多月,一片丹心,为百姓的安危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见前生平部分)。  汪瑔时常在作品中针对时弊进行指擿,表达出深切的愤慨和对国家时势的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造成了百姓的流离失所,汪琼在《有感四首》和《重有感四首》等诗歌中,记述当时的凄惨景象,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对时局的隐忧。对那些不考虑民生疾苦的官员,汪瑔作了强烈谴责。他在《松烟小录》中以自己亲见之事批评某总督骄奢淫逸的行为,指出为官不应贪图个人享乐,忘却为官真正的职责所在。倘若不为民生疾苦考虑,必然受到民众的斥责和当政者的惩罚。对于为官,汪瑔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有议论云:“朱子语录,大抵今时做事在州郡已难,监司尤难。以地阔远,动成文具,惟州县与民亲,行之为易。此郑可学所记朱子语也。余佐人幕事,自督抚至郡邑,凡数十年,所见惟牧令善政,易以及民,自郡以上,官愈尊,及民愈难,读朱子此语,不觉慨息。近世谨饬者多不愿作州县,不知欲为循吏,下须作州县也。特州县实不易作尔。”汪瑔由朱子语录中的一段话,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要想真正做一个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就应该做默默无闻的州县小官,而不是名扬京师的大官。这是因为汪瑔考虑的出发点不同而形成的观念,他是从做官要为百姓造福的角度来思考的。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汪琮是主张以仁政平天下的,即他所说的先王之道。他在对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论事之言进行评价时说:“南宋初,正平人张戒撰《岁寒堂诗话》,持论无甚异人,惟尝上言:‘今日之事,当以和为表,以备为里,以战为不得已。’乃深切当时事势,其论事之识,较论诗为胜矣。”汪琼赞同和,反对战。在该论断下有汪瑔的自注:“立国有表里,有本末,戒所言表里,一时之说也。以德为本,以财为末,以农为里,以工商为表,万世之说也。重表轻里,以末为本,泰西各国之所以富强。然与先王之道背而驰矣。”“以德为本”,“以农为里”,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传统所弘扬的宗旨。  ……

编辑推荐

《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对汪瑔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为汪瑔的家世、生平、思想和交游;诗重性情忌在无我;汪瑔的诗歌创作;汪瑔的散文创作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是王进驹、王永青,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