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点问题报告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张蕴岭 编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讲在前面的话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转变之中,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安全,都出现了许多热点,这些热点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也有的虽是国别性的,但都具有超国家影响。由于我国与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生在世界的热点问题,无论是有直接关联还是无直接关联,它们大都与我国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息息相关。经济热点当然备受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一系列的巨大影响,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本报告选择了三个热点问题——世界经济形势、欧债危机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新国际干预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地区局势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报告选择了伊朗核问题、欧洲的国际干预行为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亚太地区的一些新变化无疑牵动了世界的神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报告选择了美国重返亚洲与中美关系,南海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日本的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还有俄罗斯大选,俄美关系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其他热点问题,比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拉美的贫困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也值得关注,亦列为本报告的议题。本报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组织的年度国际问题热点、焦点问题论坛发言为基础,每一篇研究报告都是作者重新写作的。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报告,希望这份研究报告能对读者深度了解国际重大问题有所帮助。

内容概要

  经济热点当然备受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一系列的巨大影响,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本报告选择了三个热点问题——世界经济形势、欧债危机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新国际干预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地区局势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报告选择了伊朗核问题、欧洲的国际干预行为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亚太地区的一些新变化无疑牵动了世界的神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报告选择了美国重返亚洲与中美关系,南海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日本的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还有俄罗斯大选,俄美关系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其他热点问题,比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拉美的贫困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也值得关注,亦列为本报告的议题。

作者简介

张蕴岭,男,1945年5月生。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曾担任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日本研究所所长,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东亚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专家组主席,“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可行性研究专家组(CEPEA)成员,美国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中央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特聘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如何认识与判断世界经济形势 姚枝仲一 全球经济增长态势二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三 全球不平衡状况与债务危机四 世界经济展望欧洲能否走出债务危机 陈新一 欧洲债务危机的三个阶段二 债务危机与欧元区的治理三 欧洲如何走出危机四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金融危机、全球流动性与管理 高海红一 如何测量全球流动性二 全球流动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三 如何应对全球流动性风险伊朗核问题的本质与力量博弈 陆瑾一 伊朗核问题的历史、现状及症结二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及相关各方对核问题上的看法三 解决伊核问题的路径与博弈的空间欧洲为何推动和参与新国际干预 程卫东一 欧洲新国际干预的实践二 欧洲新国际干预的动因分析三 欧洲新国际干预的未来走向美国战略东移与中美关系 樊吉社一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亚洲政策二 奥巴马政府战略东移的背景三 美国军事“重返”亚洲四 美国政治和经济“重返”亚洲五 美国“重返”亚洲与中美关系俄美新冷战还是中美新冷战? 韩克敌一 俄美新冷战?二 中美新冷战?三 中国不需要惧怕新冷战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与总统大选透析 薛福岐一 国家杜马选举之前的局势二 国家杜马选举引发的广泛抗议活动三 总统大选四 几点展望南海问题与中国—东盟关系 张洁一 南海问题是中国—东盟关系中的重要安全议题二 中国与东盟关于南海问题的政治努力和基本共识三 南海局势的新变化与东盟立场的调整四 多边框架下的新型双边关系: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新思维TPP的战略意图与利益博弈 沈铭辉一 引言二 TPP谈判焦点和障碍三 TPP谈判各国的行为逻辑四 中国的应对“3•11”大地震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金嬴一 “3•11”地震对日本具有重要的分水岭意义二 中国如何看待“3•11”地震后日本的若干走向三 对2012年中日关系的思考和预测美国为何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 王欢一 为什么很快变得声势浩大?二 为什么是2011年?三 还能有多大政治影响?拉美地区的贫困问题与收入分配 齐传钧一 拉美地区贫困状况及其新变化二 拉美地区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新变化三 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新变化的因素四 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新变化的原因五 结论

章节摘录

如何认识与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姚枝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GDP实际增长3.8%,相对于2010年5.2%的增长率来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从3.2%下降到了1.6%,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从7.3%下降到了6.2%。(数据来自IMF,WEO UPDATA 2012年1月24日。)2010年在全球的危机救助和宏观政策刺激之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强劲复苏,这一复苏势头在2011年有所放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动力明显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已,自然灾害与社会运动频频发生。这一图景构成了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也是国内外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所揭示的基本态势。(其中,国外报告可参考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11年9月版和2012年1月的更新版,国内分析报告可参考张宇燕和徐秀军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载《世界经济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一般都遵循从世界经济总体(或分发达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到重要地区或国别、再到重要专题或事件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既有助于把握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又能抓住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体或者事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非常有效的框架。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未被关注的小国事件也有可能引起世界经济一场大的震荡,因而应该将尽可能多的国家纳入分析视野;而且,随着统计数据、统计体系和分析工具的发展和完善,在分析手段上是可以允许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分析视野的;同时,随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大国经济越来越多,国别经济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形势有很大差别,发达经济体内的不同国家之间和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的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打破以往将世界经济分成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分类方法,将尽可能多的国家同时纳入分析视野,按照不同特征和分析需要进行重新聚类来考察世界经济形势。这里就试图进行这种尝试。这种尝试并不是要替代现有的框架,而是希望能为“总体—重要地区或国别—重要专题”的分析框架提供一些补充。这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为样本(在分析过程中会删除个别缺失数据的样本),根据分析需要将所有成员的某一经济指标或某组经济指标在同一图内进行显示,以观察和分析世界经济的态势。这是一个关于经济形势的“国别分布视角”。根据这一视角,以下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全球不平衡及债务状况三个方面来对世界经济形势提供一个补充分析,并在最后对201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作一简要的展望。一 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图1的世界各国GDP增长率分布图显示,2011年世界各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平均值是4.1%。这里的平均值是算术平均值。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各个国家的实际GDP,并按照各国GDP在全球GDP中的比例进行加权的话,则世界加权平均GDP增长率是3.8%;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各个国家的实际GDP,并按此计算的世界加权平均GDP增长率是2.8%。这三个不同的平均增长率能够揭示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两个特征:(1)平均来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比重大的国家的GDP增长率相对较低,大量的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的GDP增长率相对较高,这导致按照GDP份额加权的平均GDP增长率低于算术平均增长率;(2)对于GDP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其货币的市场汇价要低于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货币价值,这导致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加权平均GDP增长率低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加权平均GDP增长率。图1 2011年世界各国GDP增长率的分布图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图1还显示,在各国2011年的GDP增长率中,最高达18.7%,最低为-5.8%。GDP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国家分别是卡塔尔和科特迪瓦。GDP增长率高于10%的只有3个国家,除了卡塔尔之外,还有加纳(13.5%)和蒙古(11.5%);GDP负增长的国家只有9个,除了科特迪瓦之外,还有希腊(-5.0%)、也门(-2.5%)、葡萄牙(-2.2%)、叙利亚(-2.0%)、日本(-0.9%)和苏丹(-0.2%)等。其他国家的GDP增长率均分布在0—10%之间,其中80%的国家分布在1%—7%之间,有28个国家分布在2%—3%之间(包括加拿大、巴西、德国等),44个国家分布在3%—5%之间(包括南非、韩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等),2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5%—6%之间(包括新加坡、越南、中国香港等),23个国家分布在6%—7%之间(包括印度尼西亚、沙特等)。与印度(7.4%)处于一个分组的国家有11个,而与中国(9.2%)处于一个分组的国家只有3个。从世界各国GDP增长率分布的时间趋势来看(见图2),世界平均GDP增长率显著低于2004—2007年这一世界经济繁荣期,而与2001—2003年这一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低迷期基本接近。各国经济增长率的离散程度则呈逐渐缩小之势。2011年各国GDP增长率的标准差为2.9%,低于2010年的3.5%,更是明显低于2001年的6.3%,是2001年以来标准差最低的年份。这说明各国GDP增长率的差异在缩小,趋同性在提高。关于世界经济“脱钩”论的观点显然在这里得不到支持。图2 2001-2011年世界各国GDP增长率的期望值与一个标准差的区间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 整理。按照人均GDP的分组来考察,世界经济增长态势也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如果将人均GDP在5万美元以下的所有国家分成5组,则可以看出,实际GDP增长率随着人均GDP上升而逐渐下降(见图3)。这就意味着,人均GDP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越快,人均GDP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越慢。也即越穷的国家增长越快,越富的国家增长越慢。这表明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将逐渐接近,世界经济处于收敛过程。从IMF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长率远远低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但一般认为,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是因为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快速增长造成的。而从图3来看,上述认识其实并不正确。首先,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较快,并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增长快,而是低收入国家的增长普遍较快。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5200美元,印度的人均GDP是1500美元,其所属分组都不是增长率最高的。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新兴发展中大国都增长较快。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大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并不高。2011年俄罗斯和巴西的人均GDP均约为1.3万美元,其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4.1%和2.9%。俄罗斯和巴西均属于人均GDP为1万至3万美元的分组,这一组属于GDP增长率相对较慢的国家组合。再次,在图3中可见,收入最高的分组,即人均GDP在5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分组,其GDP增长率其实比较高,不符合越富的国家增长越慢的特征。也就是说,最富的国家,增长也是很快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卡塔尔(18.7%),新加坡(5.3%)和瑞典(4.4%)。卡塔尔的人均GDP,如果按照PPP计算,是排名世界第一,如果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也是世界第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国家增长的最快。当然,卡塔尔是石油出口国,是资源国家,算是例外,而新加坡和瑞典则谈不上例外,尤其是瑞典,还是一个欧洲国家。这只能说明,不能一概地认为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慢。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其实也是有国别差异的。图3 2011年世界各国按人均GDP分组的GDP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世界各国GDP呈典型的帕累托分布,即少数国家占据世界GDP的绝大部分份额。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有显著影响力。从图4可以看出,GDP规模最大的23个国家占据了世界GDP的80%,其他157个国家仅占世界GDP的20%。23个大国的经济增长率相差较大。如果按从大到小分成4组,每组占世界GDP的20%,则可以明显看出,第2组的GDP增长率明显快于第1组,第4组的GDP增长率明显快于第3组。这说明在23个大国内部,其规模排序将出现交替现象。规模最大的是美国,其GDP增长率是1.8%,排在第二组的是中国和印度,其平均GDP增长率是8.3%。按购买力平价,2011年中国GDP大约是美国的75%,印度约是美国的30%。如果按照当前的增长趋势,则中国的GDP规模只要5年就可以超过美国,印度需要23年超过美国。第四组对第三组的替代也将会非常明显。第三组中除新兴大国俄罗斯和巴西及传统大国德国保持较快增长以外,其他传统大国日本、英国和法国都将逐渐衰落,而第四组中韩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新兴大国则正在以较快的速度赶超。“大国交替”现象的存在和继续演变,将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较大的变化。图4 2011年世界各国按规模分组的GDP增长率注:GDP规模和份额均按PPP计算。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二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是经济增长率下滑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并存。其中GDP增长率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CPI增长率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别从发达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来看,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下滑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存在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典型宏观经济特征,是石油危机之后引起滞胀的典型表现。虽然2011年世界原油平均价格比2010年上涨了14%,但仍然很难认为全球均处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之中。尤其是考虑到有很多处于需求萎缩和债务困境的国家,2011年世界各国的宏观形势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从分布视角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GDP和CPI是考察宏观经济形势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这两个指标的不同变化,对应着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一般认为,当经济处于需求扩张期时,需求增长会拉动物价上升,此时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会同时上升;当经济处于需求萎缩期时,需求下降会导致物价下降,此时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会同时下降;当经济处于成本上升期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降低产出,此时GDP增长率下降伴随通货膨胀率上升;当经济处于效率提升或技术进步引起的成本下降期时,GDP增长率上升伴随通货膨胀率下降。因而,我们可以根据GDP增长率和CPI变化率的四种不同组合,来识别四种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从表1的分组来看,在179个样本国家里,GDP增长率上升的国家有90个,下降的国家也89个,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虽说全球GDP增长率在下降,但仍有一半的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上升,这进一步说明了总量分析的局限性和分布视角的价值。另外,在179个国家中,有149个国家的CPI增长率是上升的,只有30个国家的CPI增长率是下降的。可见,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全球通胀形势比较明显。通胀有需求拉动型的,也有成本推动型的,这两者的国家数目也基本一样多。表1  2011年世界各国宏观形势分组情况需求扩张 成本下降 需求萎缩 成本推动国家数目 75 15 15 74GDP增长率(%) 3.7 3.7 5.8 3.6GDP增长率差分 0.8 2.1 -2.1 -1.7CPI增长率(%) 4.9 10.6 8.2 4.4CPI增长率差分 1.3 -1.3 -1.5 1.7人均GDP(现价美元) 21442 21420 5253 29078人均GDP(PPP) 22148 18323 8054 28871注:各组经济指标均为算术平均值。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具体来说,有74个国家是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仅占全部样本国数目的39%。即经济增长率下降伴随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国家在全球不占多数。这部分国家的GDP增长率平均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CPI增长率正好平均上升了1.7百分点。另有75个国家的宏观形势是属于需求扩张型的。属于成本下降型和需求萎缩型的国家也各有15个。可见,世界各国并没有集中表现出某种相同宏观经济形势,而是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从各组的特征来看,处于需求萎缩的国家是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同时也是人均GDP最低的。也就是说,增长率较高的低收入国家,出现了需求下降的情况,其经济增长率正在明显回落。如果根据各国的GDP规模来重新考察全球宏观形势分布的话,情况又有一些不同(见图5)。世界GDP中的81%处于增长率下降过程中,世界GDP中的87%处于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过程中,世界GDP中的70%同时处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过程中,这些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就是说,世界GDP中的70%在2011年处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过程中。为什么世界经济会出现如此大比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呢?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吗?2011年年初的中东北非局势对全球原油市场确实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利比亚的石油。二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及沿运河的萨米德石油管道。利比亚是欧佩克成员,拥有非洲最大的原油储量。已探明储量464亿桶,约占全球的3.5%,在全球原油储量中排名第9,在欧佩克中排名第7。利比亚原油产量为147万桶/天,约占全球产量的2%,在全球排第15位,出口117万桶/天,约占全球原油出口的3%。利比亚的原油出口中75%销往欧洲。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每天约有380万桶石油通过苏伊士运河及沿河的萨米德石油管道,占全球原油出口的10%。图5 2011年世界各国宏观形势分组统计注:图中的百分数是指各组国家的GDP之和占世界GDP的比。GDP按PPP计算。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北非的紧张局势引起国际原油价格高涨。首先,全球原油市场从201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金融危机以来需求下降的局面,原油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原油需求连续两年下降以后,2010年增长了160万桶/天。2011年将进一步增长140万桶/天,达到8770万桶/天,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8640万桶/天的原油需求水平。原油需求的增长已经开始消耗OPEC的剩余产能。其次,利比亚的原油减产将导致世界原油市场出现供给紧张局面。利比亚原油生产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OPEC还有500万桶/天的剩余产能。沙特阿拉伯已经宣布增加原油供应来应对利比亚原油减产带来的冲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价上升的压力。不过,剩余产能的使用是需要时间的,剩余产能还需要用于应对需求的增长。再次,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大石油的储存需求。到2010年年底美国、日本的商业石油库存量降至了12.35亿桶。2011年美国石油库存进一步增加。中国也增加了石油储备。除了中东北非局势造成的供给面冲击以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等宽松货币政策引起资本流入商品市场,通过金融交易放大了实体经济供需形势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加剧了全球通胀形势。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高涨引发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本世纪石油价格的高涨并没有带来经济灾难。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实体经济已经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二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成功实现了长期低通胀。但是,美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不会以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制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在失业率仍然高达9%的情况下,美国仍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将相互助推全球通货膨胀。对那些通货膨胀率过高的国家来说,需要实行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实现物价稳定。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2011年均实行了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方面是因为危机后的宏观刺激政策和全球经济反弹在2010年造成了过热需求,引起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输入性成本推动型通胀,加剧了通胀形势。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2011年年底已经产生了效果。大部分采取宏观紧缩政策的国家在2011年年底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回落的情况。也正是由于通货膨胀中包含了成本推动的因素,因而单纯的需求紧缩型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了需求的过度下滑,导致了在2012年年初全球面临的主要宏观形势是需求不足。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伊朗和中东局势的演变进一步提高了油价,则2012年又将面临经济增长率下降和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需求管理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三 全球不平衡状况与债务危机全球不平衡是过去十年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不平衡状况似乎有所缓解,尤其是以为美国代表的逆差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其不平衡程度均有所减缓。但同时,欧债危机又在显示,不平衡问题仍然在困扰世界经济。欧债危机看起来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问题,但财政赤字最终都成了经常账户赤字,财政赤字依靠外债来融资,因而政府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债务问题。陷入债务困境的希腊政府,如果无法获得外部融资,就会真正陷入危机之中。经常账户持续逆差的国家,是依靠持续的外部资本流入来融资的,一旦外部资本流向或者流入意愿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的不平衡就会被迫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很有可能是以危机为代价的。即使一个小国的危机也有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全面考察世界所有国家的不平衡程度变化是非常必要的。表2 按经常账户不平衡程度加大和缩小分组的国家数目及其他指标国家数目 GDP份额(%) GDP增长率(%) CPI变化率(%) 人均GDP(万美元) 不平衡变化程度(%)不平衡缩小 73 69.2 4.0 4.5 2.7 -0.5不平衡加大 106 30.7 3.5 6.1 2.1 1.3注:不平衡变化程度是指各国2011年“经常账户余额/GDP绝对值”相对于2010年变化的平均值。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表2显示了不平衡程度加大和缩小两组国家的情况。其中不平衡程度用经常账户占GDP的比来表示。当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占GDP之比的绝对值扩大时,则其属于不平衡程度扩大的分组;当经常账户占GDP之比的绝对值缩小时,属于不平衡程度缩小的分组。图6显示,在179个样本国里,有106个国家在2011年出现了不平衡程度扩大的趋势,只有73个国家是属于不平衡程度缩小的。不平衡程度扩大的国家数目占多数,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很严重,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危机。从两个分组的GDP规模来看,不平衡程度扩大的国家的GDP总份额仅占全球的30.7%,是少数。多数国家只占了少数的GDP份额,说明不平衡扩大的国家有很多小国。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仅仅观察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来看全球不平衡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从两组的其他经济指标来看,可以发现,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分组与不平衡程度缩小的国家分组相比,其平均经济增长率要低,而其通货膨胀率要高。这反映了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的人均GDP比不平衡程度缩小的国家的平均人均GDP要低。反映了主要是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的不平衡程度在恶化。另外,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其经常账户余额与GDP之比的绝对值平均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不平衡程度缩小的国家,其经常账户余额与GDP之比的绝对值平均下降了0.5个百分点,反映了不平衡程度恶化的情况明显比好转的情况要严重。以上情况总结起来,就是世界上国家收支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占多数,这些国家以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小国为主,全球不平衡状况实际上正在恶化。不平衡国家分为顺差国和逆差国,顺差扩大和逆差扩大均是不平衡程度加大,但容易引起危机的主要是逆差扩大的国家。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不平衡扩大国家的构成。表3  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中分逆差扩大和顺差扩大的国家数目及其他经济指标国家数目 GDP份额(%) GDP增长率(%) CPI变化率(%) 人均GDP(万美元) 不平衡变化程度(%)逆差扩大 79 18.6 4.3 4.9 2.0 0.8顺差扩大 27 12.2 4.5 8.0 2.1 2.0注:不平衡变化程度是指各国2011年“经常账户余额/GDP绝对值”相对于2010年变化的平均值。资料来源:根据IMF,WEO Database整理。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中,逆差扩大的国家数目有79个,要远远多于顺差扩大的国家数目(27个),也要多于不平衡程度缩小的国家数目(73个)。逆差扩大国家的GDP占世界GDP总额的18.6%,要高于顺差扩大国;逆差扩大国家的GDP平均增长率和人均GDP水平,也要低于顺差扩大国家。可见,不平衡程度加大的国家,主要是逆差扩大的国家,当前的全球不平衡状况,在朝着更有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和外债危机的状况发展。唯一值得庆幸的指标是,逆差扩大国家的逆差扩大程度要大大低于顺差扩大国家的顺差扩大程度,说明全球不平衡状况的恶化速度并不快。在79个逆差扩大的国家中,主要是非洲国家。其中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最严重的就是非洲的塞拉利昂,其经常账户占GDP之比从2010年-28%下降到了-49%。其他还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亚洲的老挝和越南,欧洲的土耳其、波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其中老挝2011年的经常账户/GDP已达-19%,越南已达-4.7%,土耳其已达-10.3%,波兰已达-4.8%,意大利已达-3.5%,法国已达-2.6%。意大利和法国的逆差状况看起来不是很严重,但是逆差程度正在扩大,表明两国对外偿债能力下降,对外债务水平上升,这对于处于欧债危机旋涡中的两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四 世界经济展望从国别分布视角展望2012年的世界经济,将得到以下几点趋势性的判断: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化的发展将使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小国和低收入国家的增长率将相对较快,全球人均收入将继续收敛。同时,大国交替现象将继续演变,新兴国家的兴起仍然势不可当。由于2011年的通货膨胀中包含了成本推动的因素,因而需求紧缩型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了需求的过度下滑,导致了在2012年年初全球面临的主要宏观形势是需求不足。如果伊朗和中东局势的演变进一步提高了油价,则2012年又将面临经济增长率下降和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需求管理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将因此而出现进一步的分化。虽然主要大国的不平衡状况已经在改善,但是仍然有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正在恶化。这些国家以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小国为主,尤其是以非洲国家为主,但也有亚洲和欧洲的部分国家。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对外不平衡程度加剧,不利于欧债危机的解决,并且意味着欧债危机自身还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诸多小国的不平衡程度加剧,则增加了欧债危机向非洲和亚洲国家传染的风险。

编辑推荐

《国际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热点问题——世界经济形势、欧债危机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新国际干预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地区局势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报告选择了伊朗核问题、欧洲的国际干预行为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亚太地区的一些新变化无疑牵动了世界的神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报告选择了美国重返亚洲与中美关系,南海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日本的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还有俄罗斯大选,俄美关系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其他热点问题,比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拉美的贫困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也值得关注,亦列为本报告的议题。《国际热点问题报告》聚焦国际热点、深度了解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发表年度国际热点问题解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热点问题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