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秦凤珍,何志钧 等著  页数:267  字数:251000  

内容概要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产生消费的新变》包括理解信息传媒文化、信息传媒文化与审美新变、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的生产、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的消费、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面对信息传媒语境中的文化生产—消费机制的文艺学转型问题等部分。对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化范型、审美范式转换的关联、大众传媒影响下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传媒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内容、方式、取向、特征等的新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剖辨。

作者简介

  秦凤珍(1970-),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代语文教研室主任。近年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当代文坛》、《当代电影》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三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第一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一部。目前承担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项目、省软科学项目多项。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文艺与传媒等的研究。
  何志钧(1971-),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站博士后、鲁东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文学系系主任、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近十年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主编、副主编、参编)八部。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媒介文化等的研究。
  李志艳(1979-),男,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出版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部,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外国文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孙恒存(1984-),男,山东泰安人,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已在《人民日报》、《名作欣赏》、《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理解信息传媒文化
二 信息传媒文化与文艺审美的新变
第一章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的新变
一 媒体·新型文化媒介人·当代文艺生产
二 信息传媒与文艺的产业化
三 从书写—印刷文学到新媒体文艺
第二章 遭遇数据库的文艺消费
一 数据库与语言
二 话语和监狱
三 文艺消费遭遇“数据库
第三章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
一 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材的生产与消费
二 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
三 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化
四 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师的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这三种生产主体中,媒体又分别与之形成了不同的关系结构。就第一种生产主体而言,文艺创作主体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站在传统文艺的立场上,以较为冷静、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审视媒体给文艺生产造成的影响,批判地回应或是执拗地拒绝媒体的操纵行为,坚守着文艺生产的纯净性,尽管其领地日益缩小,呼声日渐稀疏。这种传统的生产主体以文艺的审美主义信条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标准和理想,充当着传媒文艺的监督者和批判者。第二种文艺创作主体可称为媒体性主体,他们具有自觉的媒体意识,积极迎合信息文化潮流,一般以电脑为书写工具,主动融会先进的科技手段,锻造新兴的艺术门类,常常将图片、影像、声音等混合杂糅,突破传统的文艺门类区分,热衷于视听冲击。在此,媒体与艺术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媒体文化化和艺术媒体化使得二者构成了互相掣肘的制约关系,艺术成为媒体华丽的装饰,媒体作为艺术的技术性支持,二者互相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艺术对于传媒科技的过度依赖以及大众传媒商业利润的刺激,艺术的品位容易下滑,容易蜕变为传媒的手段和方式,艺术与媒体由相互结构向艺术被结构方向转化。对于“多面手”创作主体而言,媒体并不构成必须的创作因素,他们或借用传统的形式率性任情地挥洒,或通过媒体的平台轻松自如地畅想,他们对传统文艺创作和媒体制作方式表现出既游离又适从的辩证心态。从这点讲,“多面手”既游戏文艺、戏谑媒体,同时又试着将二者在拉近与间离的二元维度上做循环式的周转,因此,“多面手”文艺创作主体与媒体的结构形态在本质上是游戏而自由的,只是由于他们的自我边缘化、对文艺创作和媒体的非责任感,造成了“散兵游勇”般的存在状态,从而导致了其建构力量的相对弱化和解构力量的相对强化。综合看来,文艺创作主体呈现出毋庸置疑的复数性,但无论是对媒体有意疏远,还是对媒体刻意接近,媒体成为文艺创作的语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