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危机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得手  页数:201  字数:195000  

内容概要

这本《柏林危机<1958-1963>与美欧同盟》是在作者刘得手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成的,它凝结着师长的心血与教诲,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与友情,家人的呵护、支持与无限的爱。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刘得手,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2007年受福特基金会资助,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作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美欧关系、中美欧三边关系。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西方盟国对柏林危机的最初反应
一 柏林危机爆发的背景
二 苏联发动柏林外交攻势
三 西方盟国间关于“代理人理论”的争论
四 从“必要时使用有限武力”到“双管齐下战略”
第二章 从日内瓦外长会议到巴黎高峰会议流产
一 美国等西方盟国对英国政策的猜疑
二 美国率盟国参加对苏日内瓦谈判
三 高峰会议之前西方盟国间的分歧
四 巴黎高峰会议流产及其余波
第三章 肯尼迪政府重拟柏林政策
一 赫鲁晓夫再次发动柏林外交攻势
二 美国的西方盟国规避军事义务
三 美国有限承诺的柏林政策
四 腊斯克以美国的方案推动盟国
第四章 柏林墙危机与西方盟国间的分歧
一 美国对柏林墙的克制反应
二 戴高乐的不合作政策
三 汤普森-葛罗米柯探索性会谈
四 西德与美国的分歧公开化
第五章 古巴导弹危机与柏林危机
一 美国单方面追求柏林协议
二 关注柏林: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选择性反应
三 柏林危机不了了之的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带着与麦克米伦会谈几乎没有取得成果的失意,肯尼迪于4月13日与阿登纳在华盛顿举行会晤。不料,结果同样令肯尼迪失望。肯尼迪首先征询阿登纳对如何巩固盟国在柏林的地位及展示美国坚守柏林的决心问题的意见;其次,他想听听阿登纳如何设想西德在柏林应急状况下的作用,尤其是德国军队准备如何投入的情况。对于肯尼迪的问题,阿登纳冷静地回答道,他“曾跟杜勒斯国务卿讨论过这个问题。杜勒斯曾表示,‘在美国部队来往柏林的交通被切断后,美国将准备动用部队,必要时使用坦克。如果理由正当,还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那时没有谈到越过铁幕使用德国部队的问题。因为根据杜勒斯先生的看法,美国认为整个局面都是四国柏林协议的直接产物”。阿登纳由此认为,“应首先研究清楚关于柏林局势的国际法问题,然后再谈德国应承担什么义务的问题”。当肯尼迪直截了当地问,“根据国际法,德国在西柏林享有什么权利”时,阿登纳和德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都急切地表示,“根据国际法,德国在柏林没有权利”。格雷韦大使补充说,“德国宪法称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但这仅是法理上的情况,事实上它已被1949年的占领法所中止”。 在美国方面期望西德在柏林处于紧急状态时担负起一份军事责任的时候,阿登纳及其他西德官员都以国际法为依据表明,他们对西柏林不享有权利。实际上,这也是表明他们对其不负有保卫的义务。这一表态与他们一贯强调的西德与西柏林之间的纽带关系实在很不相称。西德方面的态度让美国国务卿腊斯克颇感焦虑,他指出:“作为德国人民和德国的代表,尤其从未来德国的统一方面来讲,西德对柏林享有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阿登纳总算表示,“如果美国士兵由于为了使他们享有权利的柏林交通不受封阻而遭到攻击,根据北约规定的成员方义务,西德将出兵”。阿登纳对西德采取军事行动问题表现得十分犹豫,而当肯尼迪问及如果苏联与东德签订了单独和约,而东德不干扰柏林交通,这种情况下美国该怎么办时,阿登纳立刻恢复其强硬姿态,他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三个西方盟国和德国早已坚决拒绝了‘代理人’概念。”阿登纳的态度突然由刚才的躲躲闪闪而变为强硬,恢复到危机爆发之初西德的立场上来。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缔结单独对东德和约意味着承认两个德国分裂的事实,而这是西德断然不能接受的。

编辑推荐

《柏林危机(1958-1963)与美欧同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柏林危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