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刘印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刘印房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主要内容包括:“文人相轻”现象: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文学家关于“文人相轻”现象的论述撷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伦理建设的理论阐释、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表征解析等。

作者简介

刘印房,男,1972年11月生,山东汶上人。1997年在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在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州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知识分子伦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导言  “文人相轻”现象: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第一章  主要文学家关于“文人相轻”现象的论述撷要  一  曹丕“自古而然”的“文人相轻”观    (一)曹丕“文人相轻”观的背景    (二)曹丕“文人相轻”观的内涵    (三)曹丕“文人相轻”观的简析  二  刘勰“性各异禀”的“文人相轻”观    (一)刘勰“文人相轻”观的内涵    (二)刘勰“文人相轻”观的评析  三  尚镕“四相”的“文人相轻”观    (一)尚镕“文人相轻”观的内涵    (二)尚镕“文人相轻”观的意义  四  鲁迅“倡争恶轻”的“文人相轻”观    (一)关于“倡导相争”    (二)关于“禁忌相轻”    (三)关于“反对旁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伦理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加强知识分子伦理建设的论述    (一)关于知识分子自负弱点的分析    (二)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协同的阐述    (三)关于克服知识分子弱点的论述  二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加强知识分子伦理建设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论述    (二)周恩来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论述    (三)邓小平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论述    (四)江泽民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论述    (五)胡锦涛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团结协作的论述第三章  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表征解析  一  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调查    (一)社会转型期“文人相轻”的现状    (二)社会转型期“文人相轻”的分析    (三)社会转型期“文人相轻”的特征  二  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类型    (一)个体相轻    (二)群体相轻  三  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危害    (一)“文人相轻”影响了学术交流的健康开展    (二)“文人相轻”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文人相轻”限制了知识分子素质的提高    (四)“文人相轻”制约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第四章  社会转型时期“文人相轻”的成因剖解  一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性因素    (一)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与仕途资源的稀缺    (二)自然经济所导致的自我封闭与排外意识    (三)中国大一统封建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  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嬗变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背景与价值观嬗变    (二)知识分子群体人际关系疏离与认同危机  三  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性因素    (一)社会转型时期条块分割科研体制的影响    (二)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竞争机制的不健全  四  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者因素    (一)劳动生活方式的相对个体化    (二)人文知识素养的缺失与贫困    (三)社会心理结构的非理性意识    (四)道德修养的弱化与功利倾向  五  社会转型时期的实质性因素    (一)个体相轻与名利之争    (二)群体相轻与名利之争    (三)“文人相轻”的实质分析第五章  社会转型时期由“文人相轻”到“文人相尊”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  合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交往理念    (一)古代知识分子的有益交往理念    (二)古代知识分子交往观的合理继承  二  有效借鉴国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益经验    (一)当代西方社会知识者良性交往的背景考察    (二)当代西方知识者良性交往的有益借鉴  三  科学整合后现代主义的交往观念    (一)后现代主义交往观的主要内容    (二)后现代主义交往观的现代整合  四  不断创新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创新    (二)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    (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五  着力构建知识分子的合理竞争机制    (一)构建合理竞争机制的价值    (二)构建合理竞争机制的原则    (三)构建合理竞争机制的途径  六  切实增强知识分子的人文素养    (一)思维理念的自我提升    (二)知识结构的自我提升    (三)人格心理的自我提升    (四)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结语  继往开来:中国知识分子群际伦理建设之走向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自然经济所导致的自我封闭与排外意识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历来以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精神风格闻名于世,但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制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又积淀了一种封闭排外、保守单一的思维观念。  第一,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形成了人们封闭排外的思维观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决定人们的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在漫长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下,人的认识活动长期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自然经济活动的共同体在限制了人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视野。封闭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往往造成封闭性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知识分子之间也长期处于相互封闭与隔离的状态,其成果也往往相互隔绝,绝对保密。比如,指南针、记里鼓车无论在战争中或交通运输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可由于研制者之间的相互保密,导致二者的制造工艺皆多次失传,致使对指南针、记里鼓车的研制工作在不同朝代多次重复。另外,科学知识的传播传授途径也非常狭窄,中国古代的许多科学技术大都被局限于很窄的范围之内,“父子秘传”、“师徒亲授”而不传外人是传授技术的主要形式。这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封闭排外观念的一大表现。  第二,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养成了人们保守的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一直都占绝对优势,长期大体一致的生产、生活体验,容易使人们形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私保守、易于满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  ……

编辑推荐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相轻”问题研究》这一选题的最终确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顺应了实践的需要,凸显了问题意识。二是瞄准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本书由刘印房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际失谐与群体认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