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内外之道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夏静  页数:266  字数:221000  

内容概要

  《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术文库(第1辑)·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作者十余年来,探讨儒学内圣外王之道与中国文学思想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结集。全书以历代儒学关注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兼采文、史、哲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文学思想史和文学观念史双路并进的研究方法,力图以国学视野和中西文化通观的立场,还原儒学文艺思想的原始气象与生命活力,以期在现代语境下尝试激活民族文化的自我叙事功能。

作者简介

  夏静,女,上海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文学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著有《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等。

书籍目录

礼乐辨正
礼教与中国文论的发生特征
乐教与中国文论的发生特征
乐教之为“六艺”先
乐教思想探析
“和”义源流
“尚和”思维论
“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
“象喻”思维刍议
古代文论中的“象喻”传统
论先秦“文”观念及其所衍生诸问题
文质原论——礼乐背景下的诠释
从孔子到《诗大序》——儒家早期文学价值观的建构
真德秀学术思想及其价值指向
真德秀文学思想论
双重“解蔽
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的“惟人参之”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新版《中国美学思想史》
集成与创新:评《苏轼全集校注》
后记

章节摘录

  “和”的状态,不仅意味着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在更为形上的层面,则旨在寻求一种贯通其间的统摄关系,这是一种在异质性因素之间建立的和谐均衡关系。古人虽然承认事物的差别性,但更为看重的是其间的互渗互透、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斗争。“和”的存在是指不同或对立成分的交互作用,阴阳相分是宇宙间最普遍的现象,在哲学意义上,不同或对立的部分、因素常常被概括为阴与阳两端,因此,阴阳之和就成为了天地人之间最为根本的关系,这是“尚和”的逻辑出发点。“和”不仅客观地存在于“三才”、阴阳五行的相济相成中,而且是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有了“三才”之和、阴阳相和,方有不同因素之和,才有万物的生存繁衍。总体而言,“和”最大范围地概括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人合一”或“和而不同”,所指均为人存在的基本状态,或人与自然,或人与人。儒家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追求“人和”,所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探求的是人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道家将自然内化为主体,追求“太和”、“天和”,由文明状态返回自然状态,寻求人的自然化过程。虽然路径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但两家“尚和”的理念却是相同的。  要之,“和”是一种遍布时空、充溢天地人的普遍关系,自然万物的阴阳协和、消息盈虚、化生化育,都以“和”为过程与目的。作为一个原初性的范畴,“和”贯通了直觉感观层面与形上本体层面,孕育了“中”、“称”、“位”、“时”、“让”等重要范畴,也孕育了一系列细致而深刻的命题,如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美、因时而中、中和之美,等等。“尚和”思维的形成,表明古人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进入理性思辨极为强大的时期了。  ……

编辑推荐

夏静所著的《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共收入二十篇论文,分为四个单元。这些论文所探讨的问题,前十三篇,主要研究先秦文学思想中的一些属于“元理论”、“元批评”范畴的重要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在探究和阐释以“六艺”为主体的礼乐文化对中国早期文学理论批评形态生成的影响、塑造作用。后面的七篇,则分别研究或评析古代文论中的若干专题性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合内外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