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政治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孙琼欢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农村研究·政治系列:派系政治·村庄治理的隐秘机制》中,笔者首先明确揭示了派系及派系竞争的概念所谓的派系是指人们通过特定的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而派系竞争则是以派系为组织依托,旨在改变现存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集团性竞争行为在文中,笔者把派系和派系竞争定位为,主导村庄治理运作的隐秘机制而本文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这种隐秘机制笔者在考察C市县级市市域内的各村庄形态各异的派系和派系竞争的基础之上,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派系及派系竞争进行类型划分,并以个案描述为基础,比较了各种类型的派系竞争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孙琼欢,浙江奉化人,1977年生,就职于浙江省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治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已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一项。浙江省社科规划常规性课题二项,参与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若干项。在核心刊物、省级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综述(一)选题背景(二)研究综述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的空间域度定位和时间域度定位(二)研究思路及方法三 内容框架第二章 派系及派系竞争的特征及运作一 浙江省C市村庄派系竞争概况(一)浙江省C市概况(二)C市村庄派系竞争概况二 派系、派系竞争的内涵及特征(一)派系的内涵及特征(二)派系竞争及其特点三 派系的建构及运作(一)派系结构(二)派系运作机制四 派系竞争力及相关因素(一)派系竞争力的概念(二)相关因素分析第三章 派系竞争凸现的原因一 人类的本性二 乡村社会传统特质三 时代背景(一)农村社会体制结构分化(二)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分化(三)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四)思想观念结构分化四 政治契机五 组织基础六 群体心理七 利益驱动第四章 派系竞争的类型及比较一 派系竞争的类型划分二 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间派系竞争(一)村庄概况(二)村庄事件中的派系博弈三 治理精英间的派系竞争(一)强强博弈型(二)强弱博弈型(三)弱强博弈型四 均势型与非均势型派系竞争(一)W村和L村中的派系(二)竞争过程之比较(三)村治效能比较第五章 分化社会中非均衡的派系参与一 C市T村村委会选举(一)村庄概况(二)精英谱系(三)村庄选举二 派系精英参与及策略选择(一)竞选策略之一:“抓中间,放两头”(二)竞选策略之二:制造村庄舆论,述说对方的败德行为(三)竞选策略之三:官方话语和制度文本的运用三 普通村民参与及策略选择(一)普通村民的政治取向研究(二)普通村民的参与行为(三)普通村民参与的策略选择四 派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影响(一)派系参与的非均衡性(二)参与非均衡性的村治效应第六章 派系竞争与村级治理的精英民主一 精英民主理论的相关观点二 派系精英的民主价值取向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的确定(二)派系精英的民主价值取向三 精英民主理论对村庄治理的启示第七章 派系竞争与村级治理的协商民主一 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二 派系竞争中的民主协商机制(一)X村概况及研究方法选择(二)派系竞争中的协商机制三 多元派系、协商民主与村庄治理的相关思考(一)理想类型的构建(二)现状及启示第八章 派系竞争对村庄治理的双重效应一 多元派系竞争的正面效应(一)派系竞争有助于民主型政治权威的塑造(二)多元派系竞争有助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三)派系竞争有助于民主型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四)派系竞争有助于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和完善二 派系竞争的负面效应(一)“乡镇与村”之间的关系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变异(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及其权力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变异(三)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无序现象与文本制度间的偏离第九章 派系竞争与农村政治文化变迁一 政治文化及其研究之意义(一)政治文化(二)研究之意义二 派系竞争视角下的政治文化变迁(一)政治文化之新因子(二)传统政治文化之痕迹三 派系竞争视角下政治文化之走向(一)从情绪型政治文化走向法理型政治文化(二)从精英文化走向精英主导的参与型政治文化(三)从世俗文化走向价值理性主义第十章 派系竞争之价值评判一 乡镇干部群体之评判(一)价值评判之内容(二)价值评判之原因二 普通村民群体之评判(一)价值评判之内容(二)价值评判之原因三 学术群体之评判四 科学地评价和对待派系竞争(一)科学评价派系竞争(二)科学地对待派系竞争第十一章 派系竞争的未来趋向及规范一 运作环境的发展趋向(一)村治环境的行政化趋势(二)村庄派系的多元化趋势二 乡镇引导下的多元协商模式(一)乡镇引导地位的凸显(二)多元主体协商三 规范派系竞争之原则(一)价值主义取向(二)充分参与取向(三)法制主义取向四 规范派系竞争之举措(一)加强国家对农村派系竞争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权力运作的制度建设(三)培育和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质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Ⅰ附录Ⅱ附录Ⅲ附录Ⅳ后记

章节摘录

  (1)村庄中的派系与政党派系之比较。如果把派系与政党放在政治学语境下予以考察的话,两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近代政党出现初期,派系常常被视为与政党同义。因为若干政党在其发展初期,其组织与权力运作,在未制度化或公开化之前,事实上只是政治派别而已。政党在其产生之初,其雏形曾长期被视为派系。而政党party一词所承载的“部分”的意思,同派别的意思是模糊而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今天的政治学者把宗派期看做政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党因缺乏制度性、普遍性与稳定性,常依附于少数个人的领导与保护关系的联盟。因此,又与派系的某些特性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政党制度化后,如组织过于庞大,政策及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分配时,在社会经济环境变迁与多元改革、权力分配、制衡的压力之下,即使一个相当大的制度化政党,也可能产生若干政治派系。   但村庄派系作为一种乡村治理中村庄行动单位的非正式组织,其与政党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概念的不同。柏克提出,政党是由派系发展而来,但又与派系不同,由此提出了一个政党的经典定义,即政党是由人们基于某些全体同意的特定原则,致力于增进国家的共同利益而联合组织的团体。①而村庄派系则是指在当前中国农村中存在的,以各种因素为纽带联结而成的非正式组织。前者是在政党政治的语境之下,予以定义的,而后者则是在乡村治理的领域内加以探讨的。   作为村庄治理行动单位的派系与政党内派系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政党内派系往往呈现出一种制度型派系,正如林劲在对民进党内的派系问题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政党派系有正式的干部、运作规则和程序、名称或政治符号、定期的活动等,竞争也日益趋于公开化、明确化。政党内派系在长期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斗争、协商、妥协为主的机制,成为党内的政治生态和运作模式。比如说台湾的民进党内的派系,党的各项制度的形成、党务改革的推行、党的路线及相关政策主张的确立及修订,乃至党的重大决策和政党转型的步骤都与派系之间的争议、辩论、协商、妥协密切相关。①但作为村庄治理中行动单位的派系,缺乏固定的组织和制度,常以一种潜在状态存在。派系间虽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斗争、妥协和协商,但并没形成较为固定的运作模式,更不用说形成村庄治理的政治生态了。   村庄派系与政党内派系另一个区别是,政党内派系其结盟的基础,有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原因。派系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是派系政治运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说,像意大利的天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的政治派系都受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村庄派系间虽然也存在着对具体事件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但这种观念上的分歧与意识形态无关。在目前经济导向型的村庄社区,利益成为派系结合的根本和基础。   (2)村庄派系与利益群体之比较。利益群体来自于英文的Interest—Group一词,它是由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某些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社会群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利益群体是以某一方面的共同利益为特征、标志的。利益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分化的结果。就目前学界的研究尚未形成对利益群体的一致的定义,但有众多学者认同李强所提出来的,利益群体的核心内涵,即“在物质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或者说“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②经济利益或者物质利益上的相近地位,是其之所以成为群体的重要因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派系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