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石硕 页数:381 字数:40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依据建筑材质、平面形制、内部构造及建筑特征的不同,首次提出青藏高原碉楼存在两个大的区系类型:即横断山区系类型和喜马拉雅区系类型。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分布,前者以川西高原即东部藏区为中心,后者则以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为中心。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划分,是本书对青藏高原碉楼整体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反映了青藏高原碉楼发展进程中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地方传统。
作者简介
石硕,1957年10月生于成都。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从事藏族史、西南民族史、藏彝走廊等研究。出版《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杨嘉铭,男,藏族,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长期从事藏族历史文化研究,发表有关藏学研究文章近百篇,出版专著20余部。代表作有《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雪域娇子岭·格萨尔王的故乡》等;主要论文有《藏族茶文化概论》《关于附国的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古碉建筑文化》等。曾先后获得中国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其他奖项多项。
邹立波,1980年生,山东淄博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康藏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汉藏关系、土司政治等问题,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藏高原碉楼概述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碉楼研究
一 1949年以前的碉楼研究
二 1949年以后的碉楼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本书的碉楼研究
第二章 青藏高原碉楼的分布、功能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青藏高原碉楼的分布
一 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地区的碉楼分布
二 青藏高原南部西藏林芝、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碉楼分布
第二节 青藏高原碉楼建筑的类型与功能
一 青藏高原碉楼建筑的类型
二 青藏高原碉楼建筑的功能
第三节 青藏高原碉楼建筑的基本特点
一 历史悠久,历时性跨度大
二 分布广泛,历史遗留颇丰
三 强烈的环境依存性
四 类型的多样性
五 精湛的技艺和高技术含量
第四节 关于“碉”与“碉房”的区分
第三章 青藏高原碉楼的区系类型:横断山区系类型
第一节 青藏高原碉楼的两大区系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一 横断山区系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 喜马拉雅区系类型的主要特征
三 横断山区系类型与喜马拉雅区系类型的主要划分标准
第二节 横断山区系类型的碉楼
一 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碉楼
二 岷江上游汶川布瓦羌寨的土碉群
三 林芝碉楼
四 康定县的碉楼
第四章 青藏高原碉楼的区系类型:喜马拉雅区系类型
第一节 西藏山南地区的碉楼
第二节 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碉楼
第五章 一个传统观念的质疑:碉楼最初产生于防御吗
第一节 关于碉楼的起止年代
第二节 碉楼最早产生于防御吗
第三节 从扎巴的碉楼文化看碉楼的“神性”面貌
第四节 碉楼具有“神性”的其他民族志证明
第五节 关于碉楼产生的两个高原文化背景
第六章 青藏高原碉楼起源探讨
第一节 嘉绒地区碉楼的启示:碉楼与苯教的对应
第二节 “邛笼”:一个隐含碉楼起源真相的符号
第三节 “邛笼”与“雕(碉)”所指“大鸟”是一种什么鸟
第四节 西藏留存下来的古老碉楼称谓
……
第七章 碉楼与石棺葬及石砌建筑的对应关系
第八章 青藏高原的碉楼与战争
第九章 碉楼与青藏高原的民族和社会
第十章 青藏高原碉楼的建筑技术
第十一章 青藏高原碉楼建筑的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青藏高原碉楼文化的价值与保护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对“邛笼”一词的解读中,目前最受忽视的是汉文史籍的记载。虽然汉文史籍并未直接解释“邛笼”二字的含义,“邛笼”一词的真实内涵却在汉文史籍中得到清晰的保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唐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时于“邛笼”下所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一句。可以说,这句注文为我们理解“邛笼”的真实含义提供了异常重要而准确的信息。不过,这句注文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原因在于从唐代开始的汉语词汇中已普遍将高耸的人造建筑称为“碉”,而“碉”与“雕”可通假,故在后人看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邛笼”本身即是“碉”,李贤将“邛笼”释为“雕” (碉),不过是陈述了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并无多少实质性意义。此背景使人们大大忽视了李贤注文的重要性。其实,这是以后世的语境去揣度古代事物而造成的认识误区。 倘若我们从唐以前汉文文献的语境来考察李贤这句注文,可发现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汉文史籍中最早以“雕”这一名称来称呼高耸的人造建筑,正是始于李贤这句注文。据笔者检索,在李贤注文以前的汉文史籍中尚未发现以“雕”来称呼高耸石砌建筑的记载。 那么,人们最早为何会以“雕”这一特指大型飞鸟的名词来称呼一种高耸的人造建筑?此称呼由何而来?这是一个颇为关键的问题。有一点很明确,专指高耸石砌建筑的“碉”一字,应由“雕”发展而来。且按逻辑顺序,应先有“雕”而后有“碉”。即先出现以“雕”来称呼高耸石砌建筑的情况,其后为加区别和避免混淆(因为“雕”字在汉语词汇中仅指大型飞鸟),人们才创制了以“石”为偏旁的“碉”字,用来特指高耸的石砌建筑。值得注意的是,专指高耸石砌建筑的“碉”字最早出现同样是在唐初。据检索,汉文文献中“碉”字最早始见于《北史》、《隋书》两书的《崔仲方传》和《附国传》,且均是作为部落名称--“千碉”而出现。从两书所载“千碉”部落的地理位置,当在今川西北及甘南一带。很明显,“千碉”这一部落的得名当与其地多碉有关。因《北史》、《隋书》两书的《附国传》中均记今川西高原的附国及嘉良夷一带有“高至十余丈”的“碉”(称“碟”),以此判断,“千碉”这一部落的位置当与附国和嘉良夷相去不远,应同处今川西高原地区。
编辑推荐
《青藏高原碉楼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列之一,全书分为青藏高原碉楼的分布、功能类型与特点;碉楼与石棺葬及石砌建筑的对应关系;青藏高原的碉楼与战争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