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绍信 页数:218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聊斋志异叙事研究》主要内容是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聊斋志异》。在参照、借鉴、整合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侧重于文本解读分析,并有意识地避免照搬“西律”胶柱鼓瑟的现象。将文化认知与小说形式相互联系,具有拓展批评研究方法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刘绍信,1956年生,黑龙江绥化市人。曾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建筑工人。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师从刘敬圻、张锦池研读元明清文学,2008年获博士学位。曾在《读书》、《当代作家评论》、《学习与探索》、《北方论丛》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专著《胡地天籁——阿成论》,《当代小说叙事学》。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叙事学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叙事主体研究
第一节 叙事者:准个人化
第二节 视角与人称:静态与动态
第三节 叙事声音的多重表达
第四节 叙事的特例:《狐梦》
第二章 叙事模式研究
第一节 叙事模式研究方法简要梳理
第二节 叙事模式的研究考察
第三节 隐喻寄托情节模式
第四节 因果报应情节模式
第三章 邂逅遇合情节模式(上)
第一节 功能:情节与人物
第二节 情境: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情节过程总体描述
第四章 邂逅遇合情节模式(下)
第一节 初始情景:男女主人公初始邂逅
第二节 情节发展:邂逅相遇后的交往关系
第三节 情节陡转:主人公之间的相互救助
第四节 情节结局:主人公的命运归宿
第五章 叙事伦理举隅与“妒悍妇类型”
第一节 女性嫉妒文本摭评
第二节 女性嫉妒特征及内容要素
第三节 佛法疗妒:男性的哀伤与幻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异史氏曰”的议论中,诸如“余”、“予”的第一人称字样不止一次出现,且在叙事文本中也同样有第一人称为故事情节叙述的导入语。此种状况当然不是“异史氏曰”的全部,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作者自我现身的一种方式。作者意识与叙事文本意识此时达成一致,价值观念、道德立场、情感态度等构成高度的融合协调。钱钟书所说的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乍合乍离”。此种情况则体现为“合”。 耐人探究的是,既然可以运用“余”、“予”等作者自我现身的方式表达议论,为何又要用“异史氏”这样的冠词来寄寓个人化的理解呢?关于“异史氏曰”的形式会在以后章节中论述。这里想说的是在蒲松龄的叙事意识中,“余”、“予”的自我现身议论是受到“自我”限制的,并不如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得自由舒展,更重要的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具有“正史”的客观性、中立性。如此,作者(余、予、我)与“异史氏”(叙事者)之间的距离便悄然拉开,使作者与叙事者的意识各自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小说叙事的自觉意识便隐藏于这种作者与文本关系的“乍合乍离”之中。 (二)评论短文的启示 《聊斋》中的评论形态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概述描写,多在叙述人物行为之前。“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瞳人语》)“宁采臣,浙人。性慷慨,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聂小倩》)“佻脱不持仪节”与“廉隅自重”是人物性格的特点,更是叙述者对人物的评价议论。因果性情节将沿概述性评论线形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评论干预。二是“异史氏曰”。近五百篇作品,许多学者从“史传体”与“文章体”角度对之曾有笃实的评说,此处不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