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道德研究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谢青松  页数:287  字数:272000  

内容概要

  《傣族传统道德研究》以傣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傣族传统道德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力图客观全面地揭示傣族在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时的独特伦理智慧。书稿首先对傣族传统道德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作历史性的梳理和回顾。书稿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傣族传统社会的价值核心、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重点论述傣族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家庭道德、政治道德和生态道德。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傣族伦理道德的传承与维系机制。论文结语部分还将傣族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伦理和宗教及政治融合互渗;重道德实践轻理论论证;贵和尚义的价值取向;柔顺不争的人格模式;浓厚的家族主义色彩。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关于傣族的基本情况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书框架和基本内容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傣族传统道德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一 傣族远古时期道德观念的萌芽
(一)《傣族古歌谣》中原始集体主义观念的萌芽
(二)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的朴素道德观念
二 傣族原始宗教中蕴涵的道德观念
(一)傣族原始宗教的形成
(二)原始宗教蕴涵的朴素道德观念
三 佛教传入后傣族道德观念的发展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化
(三)佛教传入后的傣族道德观念
第二章 傣族传统社会的价值核心和道德原则
一 傣族传统社会的价值核心
(一)敬神崇佛
(二)贵柔尚和
二 傣族传统社会的道德原则
(一)和谐不争
(二)乐群爱寨
(三)民族和睦
(四)和谐共生
第三章“姻缘结成是夫妻,无缘失去为兄妹”——傣族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家庭道德
一 傣族传统婚恋习俗与家庭结构
(一)傣族传统婚恋习俗
(二)傣族传统家庭结构
二 傣族传统婚姻道德
(一)“同族不婚”与“门当户对”的婚配要求
(二)“勤劳憨厚”和“孝顺体贴”的择偶标准
(三)提倡“夫妻一条心”,严惩婚外性关系
(四)“夫妻情不合,最好各走各”的离婚道德
三 傣族传统家庭道德
(一)“对老的要敬,对小的要爱”的长幼关系
(二)“夫妻要和睦,才是好姻缘”的夫妻关系
(三)“斑鸠当凤凰,女婿如儿子”的婆婿关系
(四)“娶女儿做妻,天地都不容”的伦常关系
第四章 “不爱银子十万锭。要爱百姓十万勐”——傣族封建土司制度下的政治道德
一 傣族封建土司制度的确立
二 傣族传统社会中的政治道德
(一)“‘召’是‘召’,‘卡排’是‘卡排”’的等级观念
(二)“不爱银子十万锭,要爱百姓十万勐”的为官之道
(三)“应当说的你就说,应当做的你就做”的为民之德
三 傣族传统习惯法及其朴素制度伦理
(一)傣族禁忌的产生:道德和法的最初雏形
(二)傣族习惯法的出现:道德与法之混沌状态
(三)傣族成文法的制定:道德与法之融合互补
(四)“无法律要制定,制度坏要立新”的朴素制度伦理
四 傣族近代土司刀安仁的爱国主义
第五章 “泡沫跟着波浪走,傣家跟着流水走”——傣族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切
一 傣族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存方式
二 傣族传统社会中的主要生态伦理实践
(一)傣族敬水节水与种树栽竹之习俗
(二)傣族传统竹楼与生态环境之保护
(三)适应生态环境的傣族饮食和服饰
(四)特定生态环境孕育下的傣族艺术
三 傣族传统社会中的朴素生态伦理观念
(一)人与自然彼此依存、和谐共生
(二)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之情
(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自觉节制人类欲望的观念
第六章 傣族伦理道德的传承与维系机制
一 傣族伦理道德传承的重要文献
(一)《布栓兰》
(二)《佛教格言》
(三)《嘎里罗嘎里坦》
(四)《坦玛腊栓罗》
二 傣族伦理道德的传承途径
(一)家庭传承
(二)寺庙传承
(三)社会传承
三 傣族传统道德的维系机制
(一)面子观念与从众心理
(二)宗教信仰与内心信念
(三)风俗与习惯法的约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分别有“丢拉瓦”(建寺高僧圆寂后灵魂所转变的寺庙保护神)、“丢拉添”(战争保护神)、“丢拉勐”(部落保护神)、“丢拉章”(氏族祖先神,傣族称大象为“章”,含有吉祥和保护氏族的神性)、“丢拉曼”(寨神)、“丢拉好”(祭司神)等。此外,在有的佛寺里,还有水神塑像供置。这些寨神、勐神、社神、祖先神、猎神等原始宗教神祗,融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共同受到人们的崇拜。不仅如此,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还兼行原始宗教活动,如替人们占卜禳灾,主持丧葬仪式,为死者亡灵引路、超度,为村民驱鬼,祭祀寨神、祖先神、社神等。 另一方面,在傣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体系中,也包含了许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神祗,如“叭因”(即帝释天)、“叭捧”(即梵天)、“喃妥娜尼”等。这些神祗原本都是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中的神祗,后演变成为南传佛教的保护神,并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佛寺之外的神灵。此外,傣族原始宗教巫师的祭祀仪式,也同样吸收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仪式及法物。如巫师举行仪式时,用纸伞、彩旗;竖立“寨心桩”(傣语称“栽曼”)时,要先将少许金银与高僧的头发放于钵内,然后才埋入木桩(寨心)下,另在寨心桩上置一块木板,作为祭祀释迦牟尼佛祖的祭品供置之用,为巫佛合用的神器法物。 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所不同,德宏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除与原始宗教融合外,还具有较多的与大乘佛教(汉传佛教)相融合的色彩。由于德宏地区汉民族甚多,交通较为便利,商品经济较发达,因而这里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也表现出显著的中原化风格。例如,德宏一些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接纳了大乘佛教的观音菩萨,在佛寺内塑有观音像,并有观音神龛。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芒市等地的傣族还做观音摆(观音会)。除观音菩萨外,还有弥勒佛等大乘佛教神祗。这也表现出佛教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和包容性。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化 佛教传人中国后,便不断地适应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特点,寻求落地生根、成长壮大的各种有利条件,到隋唐时期,几个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相继成立,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佛教中国化。事实上,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进入傣族地区之后,也与本土原始宗教相互融合,同时迎合傣族社会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完成了佛教傣族化的过程,即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佛教的“傣族佛教”。

编辑推荐

《傣族传统道德研究》以傣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傣族传统道德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力图客观全面地揭示傣族在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时的独特伦理智慧。书稿首先对傣族传统道德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作历史性的梳理和回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傣族传统道德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此书材料翔实,框架合理,文笔晓畅,是了解傣族文化的必读之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互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相应地,传统道德文化也必然包含各个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理论创造,是全体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大家只是关注以汉族为主体的儒家伦理,实际上,有关中国传统道德方面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围绕汉族伦理思想展开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研究鲜有问津,缺乏应有的重视。这部书傣族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民族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在选题上是很有眼光的。毫无疑问,这是关于傣族传统道德问题的奠基之作,推荐对傣族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一读。
  •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然而傣族的传统哲学与道德却长期被学术界忽视,该书选题颇有特色,资料也很翔实,文献十分规范,对傣族传统道德的描述也很忠实,是近年来傣族研究中难得的一项学术成果。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傣族传统道德很有帮助,傣族今天已经严重受到汉化了,他们的民族特性及民族文化很难保持下去,因此,这样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具有很长远的意义,再过若干年,回头再来看看这部书,我们也许会为傣族群众如此朴实的道德而感动。今天我们的学者总是热衷于讨论那些精致但不着边际的西方伦理学说,很少有人关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那些朴实的道德论说,读了这部书之后,我们才知道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   少数民族道德研究的一部力作,资料详实,论述客观,读藏皆宜。
  •   这本书读罢,令人对傣族伦理道德有全面的瞭解,强力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