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雅峰 页数:260 字数:293000
内容概要
《汉画图像与艺术史学研究》是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科研资助项目成果,主要讲述了对汉画图像的研究,共分三章,主要内容包括汉画图像体系,汉画图像的研究,汉画图像的艺术史学特征。
作者简介
黄雅峰,男,1947年8月出生于河南南阳。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汉画艺术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画艺术与设计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主要著述有《南阳汉画像砖石的视觉造型》《浙江汉画艺术》《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关于建立汉画学的思考》《图绘天地--汉画的艺术表现性》《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汉画图像体系
第一节汉画图像的遗存形式
一汉代建筑遗存
二汉代园林遗存
三汉代的器物遗存
四汉代服饰遗存
五汉代绘画遗存
第二节汉画图像的内容
一神灵图像
二仙界图像
三历史故事图像
四人间活动图像
第二章汉画图像的研究
第一节民间的汉画图像
一祠堂功能与特点
二墓室功能与特点
三“雕文刻画”现象
四铜镜的制作与应用
五书画结合的尝试
第二节汉画图像与金石学研究
一拓片交流
二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近当代汉画图像艺术研究
第三章汉画图像的艺术史学特征
第一节以图像表现历史与社会
一三皇五帝时期
二三代至秦汉时期
三现实社会生活
第二节本土艺术特征
一平面装饰的完美形式
二情节表现的刻意追求
三深沉宏大的艺术形象
四本土艺术的形成
第三节艺术史学意义
一汉画图像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价值
二确立了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与出处
图版目录与出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汉代的神庙阙和墓阙(图122)、石碑等画像石图像,与汉代石祠堂一样起到民间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墓室功能与特点 汉代人认为地下墓室是存放尸体、羽化成仙的地方,因此对其极为重视。汉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壁画墓往往在墓主人健在时就开始修造,有的墓主人亲自设计墓室,并对建造过程进行监管。在这个过程中,汉画图像可以起到交流作用。墓主人人葬时,会举行葬礼。陪葬的器物在人葬前会在葬礼过程中展示。东汉时期,宦官赵忠耗巨资为父建造墓室,冀州刺史朱穆治罪其墓奢华,把墓掘开,陈尸出土。包华石在研究中认为:“虽然赵忠没有向当地公众描述墓葬内部设施及图像的册子,但是当地每个人都了解那里的奢华,这充分体现出有机会观看该墓室的人的意见及传播这些意见途径的畅通。”说明汉代墓室情况的社会透明性。在陕西旬邑发现的东汉壁画墓中,墓门外东、西两壁为“王力士”图像,力士外侧朱书“诸观皆解履乃得人”、“诸欲观者皆当解履乃人观此”。有“解履乃得入”的文字提示要求,说明这个墓室经常有观者。由此可以看出墓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墓主人、亲友等人在最后封墓之前可以进入墓室。汉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壁画墓的汉画图像虽在墓室之中,但仍不失观赏之用。 三“雕文刻画”现象 在画像石、画像砖的生产过程中,汉画图像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传播。在修造祠堂、墓室建筑过程中,墓主人、家庭成员及友人起到了作用。而墓葬建造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具体参与画像石、画像砖的生产过程。山东东阿芗他君祠堂石柱的题铭中,有“使师操篆”的记载。画像石的画师工匠在操作技艺,虽然这些画师工匠的制作受到画像石主人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自我与社会知识积累的创造性在画像石中发挥出来,创造了画像石艺术,并在上面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如芗他君祠堂的画师工匠“荣保、代盛、邵强生”,安国祠堂的画师工匠“王叔、王坚、江胡、连车”等人。这些队伍对画像石建筑精心制作。 画像石建筑制作大致需要从设计与选料、石料加工、绘稿、雕刻与敷色、组装几个步骤:首先进行画像石墓的设计与选材,根据设计要求对选来的石料进行加工;其次由画师在打磨平整的石面上绘出图像底稿;再次,雕刻工匠们用各种工具与技法进行雕刻,然后由画师敷色;最后组装。“作制连日,工夫无极,价钱二万七千。”一座画像石建筑需花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方能完成。从最初的设计、采石与加工、绘画、雕刻到组装的各个环节,要求严格,需要一支画师工匠队伍精心制作。有种现象引起学界的注意,“山东、徐州等地不同地点出土的汉画像石,存在出自一人之手的现象,说明当时可能有专门从事汉画像石雕刻工匠群的存在”。可见画师工匠队伍已形成较大规模,他们可能有图像样本,或许有刻好的画像石样石,供墓主人及家人选择。施工过程中分工明确,有可能形成师徒传承的关系,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在这一领域形成了较深的影响。
编辑推荐
《汉画图像与艺术史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