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安丽霞 页数:229
内容概要
哲学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它是以“表征”方式实现自己对“时代精神”的理论把握,这就意味着哲学必须渗透到动荡的“当下”之中,对它所处的“当下”作一种真正的思考,以达成关于人类“当下”存在的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这才是哲学层面的对“现代性”的反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对现代性的研究,从一种哲学的研究背景逐渐凸显为把现代性作为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加以考察,特别是把现代性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阈得以指认、揭示与批判。安丽霞的《非确定的现代性》是在她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完成的,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试图对现代性的问题进行文化视阈的远景考察,通过在文化意义上折射出的现代性话题,试图对“当下”的现代性状态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思考。
作者简介
安丽霞,女,吉林省长春市人,1974年出生,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长春师范学院。曾发表《理性的乐观: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瞬间的永恒--现代性的文化阐释》等学术论文若干。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寻求与诊断
第一节 黑格尔的“新世界”
第二节 马克思的批判
第三节 走向虚无的尼采
第四节 韦伯的诊断
第二章 理性的困惑
第一节 被启蒙的神话
第二节 理性的问题--客观化
第三节 工具理性与合理化的现实
第三章 文化的转向
第一节 理性“他者”的呈现
第二节 审美的动机与当下的渴望
第三节 作为文化的存在
第四章 置身“文化工业”
第一节 文化工业的时代
第二节 愉悦的包围
第三节 愉悦的结果
第五章 本体论的栖身之所
第一节 丧失风格的忧虑
第二节 本体论的影子
第三节 何以可能
第六章 救赎的期望
第一节 谎言的希望
第二节 艺术的问题,还是救赎?
第三节 破碎与颓废
第七章 现代性的碎片
第一节 复制了幻想的大众
第二节 琐碎的自身
第三节 体验
结语现代性的书写--非确定中可能性的勾勒
参考文献
附录 书写现代性--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一点说明
后记.
章节摘录
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真正与这种“文化合理化”市场相抗衡的文化存在是很艰难的,因为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只有在它是批判的时候才是真实的……准确地说,文化不是简单地讨好人类,它总是对它们生活的物化的关系进行反抗,并由此提升它们”。而当现代性以“文化合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此时的文化显然并不具备阿多诺所说的批判能力。现实的情形是,“文化与经验事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与现实越接近,就越不可能为幻想预留空间。缺少了幻想的文化显然不能拒绝合理化的现实,甚至与现实成为一体。因为“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而从属于代替作品的格式”。不过,如果在一种虚假的意义上,或许仍然可以认为存在着大众文化,然而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它应该是“文化工业”的一部分。 “文化工业”整编的意义在于,文化的性质最终演变成工业的生产方式,其表现形式是以市场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精致与否的评判都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市场成了艺术的裁判。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大众传媒。对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而言,“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为了对它们所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进行评价.真理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它们把自己称作是工业;而且,一旦总裁的收入被公布出来,人们也就不再怀疑这些最终产品的社会效用了”。 一切都是交换,一切都为了交换,一切都可以交换。交换价值同一了所有:“既然一切东西可以为换取货币而让渡,那么一切东西也可以通过货币而取得……没有任何绝对的价值,因为对货币来说,价值本身是相对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可让渡的,因为一切东西都可以为换取货币而让渡。没有任何东西是高尚的、神圣的等等,因为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而占有。” 差异就是这样消失的,连同神圣与荣誉感。如果说马克思声称从工人的剩余劳动中看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秘密,阿多诺则在交换价值中找到了文化同一性的根由--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交换价值所产生的同一性使得差异再无容身之地。 没有人能够逃脱同一性的魔咒,它使得我们所身处的现代性化身为文化合理性,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文化合理性作为现代性的书写材质,不知不觉中,现代性已经将自己的内容记录在上面,至少在一些法兰克福的哲学家们当中是这样认为的。 ……
编辑推荐
安丽霞的《非确定的现代性——理性与文化的纠缠》是在她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完成的,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试图对现代性的问题进行文化视阈的远景考察,通过在文化意义上折射出的现代性话题,试图对“当下”的现代性状态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思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